致小校园团队的伙伴们的第十封信

致小校园团队的伙伴们的第十封信

​这是我按照需求写给小校园的伙伴们的第十封信封信,主题是:突破瓶颈期。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

致伙伴们的第十封信:

在分享今天的内容之前,想问一下,大家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比如期末考试前的复习,不管自己怎么努力成绩都没法提高,甚至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我想大部分人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即使不是在学习时遇到的,那也会在减肥、健身等等过程中遇到这样的情况。

我自己曾经在跑步的时候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那是在我大一刚开学的时候,当时全国为了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很多高校都让学生开始了跑步打卡之旅。我的母校也不例外,学校要求每个人在某体育平台上打卡,男生跑3公里,一学期跑够一定的次数,期末体育才有分数。

当时跑3公里太难了,刚刚经历了高考,又懒散的过了一个长假,身体早已经不适合运动了,但为了体育不挂科还是要努力的奔跑。

后来,很流行一种泡法:分着跑。就是一个人拿着好几个手机跑一定的圈数,再换另外一个人跑,依次轮流直到跑完为止。这的确是一个很省力的方法,但很不凑巧,那学期我报了散打课,开始学习散打,每次训练的第一个项目就是跑步,全程2.5公里,教练全程监督。我想想:与其和别人分着跑,还不如我在上课前先跑500米然后跟着伙伴一起跑,就也能完成任务了。

就这样,我开始了自己的跑步之旅。

刚开始跑3公里用时19分钟多,随着散打课的学习,我跑三公里用时减少到了15分钟,我为此兴奋了好长一段时间。但后来,我的速度再也提不上去了,一学期过去了,我也只有两三次用了14分钟跑完三公里,大部分用时都在15分钟左右徘徊。

我曾一度认为我就这样了,甚至觉得跑步就是我天生的短板,我开始认命了。随着散打课的结束,再加上对跑步的失望,我渐渐的不再怎么跑步了。

大一下学期中间的那段日子,就是4月上旬,就在我将要放弃跑步的时候,我加入了一个跑步的圈子,里面有很多大佬。看到他们12分钟跑完3公里,50分钟跑完10公里,那叫一个羡慕啊!

我问自己:是不是别人的腿比我的长,所以跑的快?

我看看自己,我觉得自己的腿不短啊!当时,那个跑步群里有一个打卡制度,就是每个人每天在群里发自己的运动截图,我看到很多人都在打卡,在他们的影响下,我坚持了下去。

我记得在5月末,天气渐渐的变热了,我成了群里唯一一个还在天天打卡的人,50多天了。那年5月份,我跑了132.21公里,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能把那个体育平台跑超速了。(这个的具体时间我忘记了)

后来,随着认知面的扩宽,我知道了在我大一上学期,我遇到了跑步的瓶颈期。

瓶颈期和“高原现象”是一个意思,“高原现象”即使指人体对高海拔的反应,也指在学习或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出现的暂时停顿或者下降的现象。突破这一阶段后,就能继续进步。

我们大家都想要进步,都想取得结果,但又不得不面对高原现象,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1、不管做什么,继续坚持做下去(有很多关于坚持的方法,在这里不一一列举,这需要取决于个人选择)

丹·布朗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悬疑小说作家之一,著有《达芬奇密码》、《天使与魔鬼》等畅销悬疑小说。有一次在他接受《卫报》采访时,他提到了写作瓶颈期。他说:“瓶颈期的解决方法,就是继续写作。写一些没那么好的作品,反正永远不会有人读到它。但写作的过程会让你知道什么是好的作品。我每写成1页,都是已经删掉了10页的成果。”坚持是“瓶颈期”里最难的,但也是度过“瓶颈期”的必经之路。

以前我听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你和别人根本轮不到谈天赋,你只要坚持住就能打败90%的人。我自己对这句话深信不疑,瓶颈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继续做下去,很快就会突破“瓶颈期”继续上升。

2、加入一个圈子(可以认为是第一点的补充)

首先是他人的激励作用会让自己更容易渡过“瓶颈期”,其次是外部环境的改变会带给自己新鲜感,自己就不会只盯住“瓶颈期”看,起到转移注意力的作用,帮助更快的度过“瓶颈期”。

3、适度放松,尽快弄明白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瓶颈期”

这个根据具体情况做出调整,可能无法找不到原因。对于我自己写作的“瓶颈期”,是卡在了标题上?还是内容上?还是表达方式上?……我之前的一个问题就是卡在了How上,我总是在文章里提到What和Why但没有给读者How,经过之前一个多月的调整,现在我在写文章就要注重How的内容,好比我现在写的这段就是How的内容。

本健今天也跟我说他自己遇到了“瓶颈期”,可他没说到底是哪方面?宣传?视频?补课?还是其它,是软技能导致的还是硬技能导致的?我想分清楚这些会更有益于他取得下一步的进展。

4、不断学习

瓶颈期还有一种情况:无形的天花板。比如我们经常认为:人生就像打怪升级,级别越高越厉害,当我10级的时候就能当上科长;20级的时候就能当上处长,30级的时候就能当上局长……可事实根本没有这么简单。

管理学上有个著名的“彼得原理”,说的是在一个组织中,每个人都趋向于最终晋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为什么呢?因为科长和处长、处长和局长需要的技能、时间管理、心态……等等都不一样,你带着之前的经验和方法是没法解决下一阶段的问题的。

通用电气的CEO杰克·韦尔奇最推崇的管理咨询大师拉姆·查兰写过一本书《领导梯队》,该书中具体地描述了从员工到首席执行官等多个层级需要的工作理念、领导技能等等要素。

这就不像我们想的那样‘只要我们专注打怪升级’就可以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这会有益于我们走出“瓶颈期”。

OK,以上是我今天要分享的全部内容,总结一下:讲述了什么是“高原现象”以及突破高原现象的四个方法,希望能给你带去帮助,我们明天不见不散!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