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黑科技”當家春耕農民不奔忙

這幾天在河北省唐山市玉田縣琵琶營村,幾臺馬鈴薯種植機正在田間作業。農機經過之處,馬鈴薯播種、覆膜一次完成。

玉田縣小強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小強說:去年每臺種植機每天可播種15畝馬鈴薯,今年農機改良後每天可播種二三十畝,效率提高了一大截。

記者採訪時瞭解到,該合作社有馬鈴薯種植機、植保無人機、馬鈴薯收穫機等耕種管收全程智慧農機200多臺。近幾年唐山各地加大農機設備投入,提高現代農機裝備精準化、自動化、智能化管理和服務水平,目前像張小強這樣的農機大戶達1000戶,農戶想要的服務都可以&私人訂製。

不光在琵琶營村,今年開春,玉田縣就有至少3個村實現了整村機器種植託管。黑科技走上田間地頭,提高的不光是種植效率。

張小強告訴記者,機械化耕種馬鈴薯比人工種植可節約七成水、三成肥,滴灌施肥直達作物根部。人工種植馬鈴薯畝產3000公斤左右,往年使用農機種植可達3500公斤。隨著農機不斷改進,今年畝產有望突破5000公斤。

玉田縣的馬鈴薯正加緊春播,灤州市的冬小麥已開始施肥。在灤州市楊家院村,一臺無人植保機一天可完成施肥作業300餘畝,是人工施肥效率的上百倍,村民孟德會已連續10年把耕地交給合作社託管。與自己耕種相比,這樣下來每畝地每年可增收約550元。他說。

除了應用農機實現無人作業,合作社還有田間氣象站,解決了疫情期間農民外出看田的難題。百信生態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郭秀雲說,田間氣象站收集方圓幾公里內的氣象信息,通過傳輸器將農田的溫度、溼度等數據傳輸到農戶手機上,提醒農戶做好防寒抗旱等,農技專家也會通過氣象站反饋的信息,對農田管理進行技術指導。

不光是種起地來不費勁,農戶坐在家裡還能對耕種情況進行測算。7000多畝地,農機作業質量咋樣,手機就能查。這兩天,蘆臺經濟開發區農機安全監理站請來技術員,為嘉氏興農機合作社的農機具安裝了智能監控系統,合作社負責人朱其江說,從沒想過人工智能能用在種地上。

記者採訪時瞭解到,這些新安裝的高清攝像頭、衛星定位系統、綜合傳感器等智能監控設備,可將農機的作業地點、過程、面積、數量等信息傳輸到服務器上,農機手通過手機App、微信公眾號、應用號即可實時查看經過計算、統計和管理的數據信息,並據此及時進行調整,實現遠程控制。

今年,全區農田作業的耕、種、管、收、秸稈打捆機具都將陸續安裝上智能監控系統,農機作業的質量會有大幅度提升。監理站站長王海龍介紹。

農業黑科技不僅提高了效率和產量,也把農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在玉田縣集強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馮立田登上一臺近3米高的大馬力拖拉機笑著說:汽車有啥它有啥,無級變速,氣調座椅,冷暖空調,可以穿著白襯衣開拖拉機。有了智慧農機,咱也是白領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