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拗句”、“拗救”到底怎么读?五律、七律中有的句子不合平仄规则,就叫做“拗句”?

法望律英


题主对“拗句”概念的认识完全正确。所谓拗句,就是不符正格句式的平仄格式。如: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不”字应平而写仄,所以“野火烧不尽”一句便是拗句。而它的下句“春风吹又生”便因此做出了回应,“吹”字应仄写平,这就是拗救。

拗救,顾名思义,对拗句的平仄进行解救。一般分为自救、对救、混合救等形式。说白了,就是对堆砌过多的平声或者仄声进行对冲与削减。以上例句示范的救法是“对救法”,即,对句救出句或者出句救对句。

“自救”是一种本句做救的方法,一般首字如出现“小拗”时,可救可不救。一拗三救(小拗)、三拗五救(第三字拗在五律中是大拗,在七律中则是小拗)、五拗三救(大拗)这些说的都是自救方法。即,第几字拗,然后在另外一处位置上进行拗救。

“混合救”是自救与对救的混合用法。如: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后句的“烟”字应仄写平,既救了本句的“多”字,又对前句的“八、十”两字进行了对冲,这便是混合救。

对于拗救的概念,既不要把它想复杂了,也不要把它说复杂了。就一句话:相对于正格平仄而言,对多余的平声或者仄声进行对冲和削减,解救位置根据实际情况自定。

拗救之于格律而言,其实更贴近声律上的变化。也正因为如此,律诗才能得以回归“诗歌”的本质,所以“一三五不论”是不严谨的,格律也不是死的。(这句话看似矛盾难懂,但其实理解起来却非常简单)

最后提醒一点,无论怎么救,不要救出“孤平”、“失黏”、“失替”便好。当然,如果救成了“特拗”这种失替的句子也无可厚非。

对于“拗”字的读法,如果用拼音去读,古时没有niu这个读法。



萨小刀


您好。

“拗句”“拗救”到底怎么读?“五律、七律”中有的句子不合平仄规则,就叫做“拗句”?

“拗句”、“拗救”中的拗有四个读音。

1、ào这个字意思是不顺。

2、ào,指不顺从:违拗。

3、niù,固执;不随和。

4、ǎo,指弄弯月;折断:拗折。

拗体 ào tǐ《辞海》缩印本收录本词条。指五、七律诗每句平仄都有规定,没有依常规、不合乎平仄规则的为“拗体”,诗中出现拗体的句子叫“拗句”。



随心诗话1


拗句、拗救这是二个概念。

拗句是指近体诗的律诗、绝句中不合平仄的句子。比如杜甫《崔氏东山草堂》中:爱汝王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这句的格律应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草堂二字中"草"仄声在平位,"堂"平声在仄位,所以"草堂"二字拗,这就是拗句。

又比如苏轼《寿星院寒碧轩》中:清风肃肃摇窗扉,窗前修竹一尺围。其中"摇"仄位平声、"尺"平位仄声,所以"摇"、"尺"二字拗,这是个句拗句。

拗救,就是出现拗句后,诗人想办法去补救。所以这是二个不同的概念。

拗句和拗救后的字,原来是什么声调就读什么声调,不会改变。

五律、七律中的句子也并非不合平仄的就全部是拗句。简单的说,只要不形成孤平、三平尾、三仄尾等等现象,可以一、三、五不论,也就是诗词的变格形式。

不知这样解释是否清楚、明白,欢迎诗友们评论。



8232354703122老三届


孤平,三仄脚,三平尾,或者某些不符合平仄的情况,

孤平的时候,在135原本应该是仄声字的地方变成平声字。由于135.不论,这样就不孤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