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懷大志的唐德宗為何選擇向吐蕃妥協?夕陽下的帝國,實屬無奈

前言

自唐德宗繼位以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較之先輩,唐朝對吐蕃的政策發生了相當大的轉變。在很多人的印象裡,唐朝是個比較崇尚武力的時代,也是武力比較強盛的時代,很少主動與周圍的政權進行和平談判。唐德宗一反常態,主動伸出了友好之手,與宿敵吐蕃進行了多場影響深遠的外交活動,使唐朝的西部保持了相對和平的狀態,大大紓解了朝廷的困局。那麼,一向傲嬌的唐朝,為何此時會向吐蕃伸出橄欖枝呢?咱從當時的背景入手,談一談這其中的緣由。


胸懷大志的唐德宗為何選擇向吐蕃妥協?夕陽下的帝國,實屬無奈

德宗繼位示意圖

平靜前的喧囂,吐蕃在蜀地損兵折將

有一句話說得好,和平是打出來的,不是求出來的。戰爭與和平是一對矛盾,也是一對朋友,是相互依存、轉換的。如果沒有戰爭手段和戰爭能力,和平也只能是一廂情願。所以,要想獲得和平的環境,武力後盾是基礎。

唐帝國和吐蕃一直都是宿敵,曾經,二者在西域爭雄,互有勝敗,當時,唐朝的國力還是十分強盛的。在唐玄宗前中期,唐朝牢牢控制著吐蕃北邊門戶,把吐蕃壓制在高原區域內長達二十幾年,可惜,安史之亂後,唐朝國力迅速衰退,吐蕃的擴張能力卻仍然保持著迅猛的勢頭,這樣一來,唐朝在與吐蕃的戰爭中,吃了不少虧。傳統印象中,吐蕃與唐帝國的爭鋒,普遍在西北地區,事實上,吐蕃也緊鄰蜀地,二者在西南地區的爭端也非常激烈。

胸懷大志的唐德宗為何選擇向吐蕃妥協?夕陽下的帝國,實屬無奈

高原上的較量

大曆十四年十月,吐蕃聯合南詔合兵十萬人,分三路進攻蜀地,企圖一舉佔領西川,使四川肥沃土地成為吐蕃的東府。巧合的是,此時的西川節度使崔寧恰好在京師未歸,西川諸將群龍無首,連連敗退,唐朝邊境州縣望風披靡,紛紛陷落,刺史也成了逃兵,棄城遁走,百姓們四處逃難,躲進了山谷。

面臨如此危局,唐德宗並未妥協,準備與吐蕃展開一場大戰。很快,朝廷組織了反擊,以李晟為神策都將,率領禁軍四千人,令金吾大將軍曲環率領邠、隴、范陽兵五千人,同時詔令山南、東川的藩鎮兵配合出擊,採用分進合擊的打法,對付吐蕃、南詔的聯軍。不得不說,此時的禁軍戰力還是可圈可點的,雙方經過一系列的激戰,吐蕃與南詔被打得大敗,潰不成軍,唐軍一鼓作氣,趁機收復了維、茂二州,俘虜了大量的吐蕃人。

胸懷大志的唐德宗為何選擇向吐蕃妥協?夕陽下的帝國,實屬無奈

唐中期地緣示意圖

按照慣例,這些俘虜都將被送到俘虜營服苦力,可唐德宗的態度卻很值得玩味,對此,《資治通鑑》是這麼記載的:

戎狄犯塞則擊之,服則歸之。擊以示威,歸以示信。威信不立,何以懷遠!

意思就是,戎狄來犯,我們就揍他們,如果臣服了,就把他們放回去吧,打他們是為了立威,放他們是為了立信,如果連威信都沒有,怎麼能夠長遠呢。別看唐德宗在歷史上的評價並不是特別高,但這段話說的,我挺佩服的,這就是胸懷!也為日後的和平政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胸懷大志的唐德宗為何選擇向吐蕃妥協?夕陽下的帝國,實屬無奈

吐蕃軍隊作戰示意圖

強硬後的懷柔,唐德宗的柔情打動了吐蕃

一場衝突過後,唐朝雖然取得了大捷,但這絕不會是結局。畢竟,吐蕃的實力在那裡放著,雙方已經苦戰近百年之久,假如再這麼打下去,對雙方都沒有好處。在僵持中,唐德宗首先拋出了柔情外交。

第一,主動歸還吐蕃俘虜,嚴令禁止邊疆守將與吐蕃發生不必要的衝突。唐德宗任命隨州司馬韋倫為太常少卿,率領團隊出使吐蕃。隨身攜帶吐蕃的使節、俘虜五百人。說到這裡,順便交代一下當時的背景,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吐蕃使節滯留在唐朝境內呢?這其實是唐代宗時期留下的“遺產”,當時唐朝對吐蕃的政策非常強硬,扣留了大量的吐蕃使節,使他們成為了俘虜。此次,為了表示友好,韋倫將他們一併送回故里。起初,聽說唐朝朝廷要歸還吐蕃俘虜,贊普和王廷都不相信,等到俘虜回到國內,且都拿著唐朝賞賜的衣物,吐蕃王廷才相信事實。很快,吐蕃也表示出了誠意,派出了使團,跟隨韋倫一起返回長安,並獻上了不少貢品,唐德宗非常高興,很隆重地接待了吐蕃使團。

胸懷大志的唐德宗為何選擇向吐蕃妥協?夕陽下的帝國,實屬無奈

唐朝軍隊

第二,放下架子,為吐蕃修改敕書、境土。表面上看,修改一下敕書,並不是什麼大事,可是,在當時的體制下,就是國家的超級大事件了,因為在唐朝看來,我們是中央王朝,周圍的政權不過是一些番邦罷了,都得遵守王道才行,否則就要捱揍。其實,唐朝與吐蕃的交往中,曾多次因為敕書的稱呼、語氣而發生不愉快,甚至戰爭。建中二年三月,唐德宗派遣殿中少監崔漢衡與入蕃使判官常魯再次出使吐蕃。吐蕃贊普看過唐朝的敕書後,認為書中多有不敬之詞,他認為,吐蕃與唐朝是甥舅關係,不能夠按照君臣之禮來論,雙方的邊界,也應該再商議,靈州以西地區,以賀蘭山為界。在禮節上,也應該恢復舊禮,按照景龍二年所規定的禮節進行,也就是說,唐朝的使節抵達後,外甥(吐蕃)先盟誓,而後吐蕃的使節也前往唐朝,舅舅(唐朝)當著吐蕃使節的面盟誓。其實,整體上看來,吐蕃想追求的無非倆字:平等。在以往看來,這種要求是非常過分的,但唐德宗一笑而過,都答應了吐蕃的請求。

胸懷大志的唐德宗為何選擇向吐蕃妥協?夕陽下的帝國,實屬無奈

唐朝使團示意圖

第三,清水之盟,聲勢浩大,雙方心裡的芥蒂得到了很大緩解。建中三年九月,崔漢衡與吐蕃使者頰贊一同入見,將雙方結盟的意願傳達給了最高機構,次年正月,唐朝隴右節度使張鎰與吐蕃大相尚結贊會盟於清水,史稱清水會盟。盟約中對雙方的國土邊界進行了詳細的規定,從此之後,邊界紛爭就有了依據,大大降低了衝突的風險。對於此次會盟,唐德宗極其重視,除了派出使臣之外,他還命令宰相率領重臣按照清水會盟的禮儀與吐蕃的使節在長安城西舉行了隆重的會盟儀式,

儀式前兩日,唐德宗還舉行了隆重的告廟之禮,以示重視。

第四,出使吐蕃的次數創造了記錄。短短八年,歷史記載的出使次數就高達17次,吐蕃遣使入唐也不少於7次,出使頻率位列唐朝皇帝之首,充分體現了唐德宗對吐蕃的重視。

唐德宗對吐蕃實行懷柔政策的原因剖析

其實,唐德宗對吐蕃的妥協態度,更多的是出於無奈,咱不妨從以下幾個角度聊一聊。

第一,大亂之後,唐朝國力已經遠不如前。持續數年的安史之亂,把唐朝從天朝踹入了深淵,對唐朝的國力影響是非常巨大的。根據史料的記載,當時的中原之地,百里幾無雞鳴,關中地區也好不到哪裡去,經濟凋敝,人口銳減,田地荒蕪,財政困難。如今的唐朝已經不是往日的唐朝,已經不是那個叱吒風雲,隨意滅國的強大王朝。不同的是,吐蕃由於其根據地建在高原之上,雖然戰爭頻發,但本土受到的破壞卻很有限,而且,此時的吐蕃國力還處於迅猛上升期,一個是走下坡路的,一個是走上坡路的,面對如此國力對比,唐德宗更多的是無奈,西部防守空虛,吐蕃的勢力已經足以威脅關中平原,如果不搞好關係,恐怕對吐蕃的防禦壓力是非常大的。

胸懷大志的唐德宗為何選擇向吐蕃妥協?夕陽下的帝國,實屬無奈

凋敝的中土

第二,國內藩鎮林立,武夫專權,朝廷威信受到極大挑戰,唐德宗必須集中精力完成國內的權力整合。其實,安史之亂就是藩鎮之弊的總爆發,此亂不發,也會有其他人叛亂。令人頭疼的是,安史叛軍倒是被打倒了,可在戰爭中興起的新軍閥勢力又對朝廷構成了威脅。唐德宗接手的是一個爛攤子,天子的威嚴已經被很多藩鎮嗤之以鼻,漫說徵調藩鎮去發動外戰,就連賦稅朝廷都難以插手,各個藩鎮猶如獨立王國,如此下去,不等國外勢力來挑戰,皇帝恐怕得死在自己人的手裡。唐德宗繼位之初,還是非常想有一番作為的,對付藩鎮已經成了朝廷的首要任務,這就是所謂的“攘外必先安內”的思路。如果不與吐蕃和好,在對付藩鎮之時,吐蕃若趁機背後捅刀子,恐怕長安還會再次陷落。因此,在大局把握方面,唐德宗還是稱職的。

胸懷大志的唐德宗為何選擇向吐蕃妥協?夕陽下的帝國,實屬無奈

日本繪製的吐蕃強盛時期地圖

第三,陝州之辱,唐德宗有了心理陰影,對崛起的回紇心存芥蒂,欲以吐蕃制衡回紇。眾所周知,安史之亂爆發後,由於叛軍多為范陽精銳,作戰經驗豐富,內地的唐軍普遍難以抵擋。無奈之下,朝廷曾多次請回紇出兵協助平叛。當然,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回紇也是無利不起早的貨色,進入中土後,大肆燒殺搶掠,甚至將多地的人口擄掠一空,有時候比叛軍還狠,對此,唐朝朝廷也是無可奈何。後來,陝州之辱,更是讓唐德宗心裡窩火。

寶應元年,朝廷以雍王李適(也就是後來的唐德宗)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在陝州與回紇軍隊會合,準備進討史朝義。回紇的可汗以李適不給他見禮為由,責罵了他。回紇的將軍車鼻很生氣,說道:“唐天子與可汗約為兄弟,可汗於雍王,叔父也,何得不拜舞?”李適的隨從藥子昂不以為然,認為李適為大唐儲君,不可能向一個外國人行禮。車鼻大怒,將李適的幾個隨從都打了一百鞭子,並以李適年輕不明事理為由,將其遣送回營。第二天,李適的兩個關鍵下屬由於傷重不治而亡,此事即為陝州之辱。後來,李適繼位,對此事耿耿於懷,認為回紇狼子野心,必須提防。回紇崛起後,有相當一段時間,唐朝、吐蕃、回紇三足鼎立,想要制衡回紇,吐蕃當然是最好的棋子。

胸懷大志的唐德宗為何選擇向吐蕃妥協?夕陽下的帝國,實屬無奈

平定叛亂

第四,南詔搗亂,使唐朝南疆耗費了不少精力,與吐蕃修好,可大大制衡南詔的負面影響。其實,之前南詔還是比較乖的,與唐朝朝廷一直保持著很好的主藩關係,但天寶年間,張虔陀對南詔無禮壓榨,最終逼反了南詔,並攻陷了多處唐朝州縣,擊敗了唐朝的多次征討,竟然成了南疆的一大隱患。唐朝與吐蕃的較量中,南詔也是雙方都要爭取的對象。如今,唐朝與吐蕃修好,勢必對南詔的外交政策形成影響,畢竟,單獨與唐王朝較量,南詔還是缺乏勇氣的。

對於唐德宗的外交政策,不少人批之為投降主義,說唐朝不應該向周圍政權低頭。對於這種論調,我是不贊同的,嘴硬有什麼用,大爭之世,爭的是實力,唐朝國力鼎盛之時,自然不會輕易與外邦妥協,而當時的唐朝已經日薄西山,為了維護國內的統一,適當調整外交政策是比較明智的。總體上看,雖然我不太欣賞李適其人,但對這段的外交博弈,還是值得一讚的。

好了,今天的話題就聊到這裡,歡迎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