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怀大志的唐德宗为何选择向吐蕃妥协?夕阳下的帝国,实属无奈

前言

自唐德宗继位以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较之先辈,唐朝对吐蕃的政策发生了相当大的转变。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唐朝是个比较崇尚武力的时代,也是武力比较强盛的时代,很少主动与周围的政权进行和平谈判。唐德宗一反常态,主动伸出了友好之手,与宿敌吐蕃进行了多场影响深远的外交活动,使唐朝的西部保持了相对和平的状态,大大纾解了朝廷的困局。那么,一向傲娇的唐朝,为何此时会向吐蕃伸出橄榄枝呢?咱从当时的背景入手,谈一谈这其中的缘由。


胸怀大志的唐德宗为何选择向吐蕃妥协?夕阳下的帝国,实属无奈

德宗继位示意图

平静前的喧嚣,吐蕃在蜀地损兵折将

有一句话说得好,和平是打出来的,不是求出来的。战争与和平是一对矛盾,也是一对朋友,是相互依存、转换的。如果没有战争手段和战争能力,和平也只能是一厢情愿。所以,要想获得和平的环境,武力后盾是基础。

唐帝国和吐蕃一直都是宿敌,曾经,二者在西域争雄,互有胜败,当时,唐朝的国力还是十分强盛的。在唐玄宗前中期,唐朝牢牢控制着吐蕃北边门户,把吐蕃压制在高原区域内长达二十几年,可惜,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迅速衰退,吐蕃的扩张能力却仍然保持着迅猛的势头,这样一来,唐朝在与吐蕃的战争中,吃了不少亏。传统印象中,吐蕃与唐帝国的争锋,普遍在西北地区,事实上,吐蕃也紧邻蜀地,二者在西南地区的争端也非常激烈。

胸怀大志的唐德宗为何选择向吐蕃妥协?夕阳下的帝国,实属无奈

高原上的较量

大历十四年十月,吐蕃联合南诏合兵十万人,分三路进攻蜀地,企图一举占领西川,使四川肥沃土地成为吐蕃的东府。巧合的是,此时的西川节度使崔宁恰好在京师未归,西川诸将群龙无首,连连败退,唐朝边境州县望风披靡,纷纷陷落,刺史也成了逃兵,弃城遁走,百姓们四处逃难,躲进了山谷。

面临如此危局,唐德宗并未妥协,准备与吐蕃展开一场大战。很快,朝廷组织了反击,以李晟为神策都将,率领禁军四千人,令金吾大将军曲环率领邠、陇、范阳兵五千人,同时诏令山南、东川的藩镇兵配合出击,采用分进合击的打法,对付吐蕃、南诏的联军。不得不说,此时的禁军战力还是可圈可点的,双方经过一系列的激战,吐蕃与南诏被打得大败,溃不成军,唐军一鼓作气,趁机收复了维、茂二州,俘虏了大量的吐蕃人。

胸怀大志的唐德宗为何选择向吐蕃妥协?夕阳下的帝国,实属无奈

唐中期地缘示意图

按照惯例,这些俘虏都将被送到俘虏营服苦力,可唐德宗的态度却很值得玩味,对此,《资治通鉴》是这么记载的:

戎狄犯塞则击之,服则归之。击以示威,归以示信。威信不立,何以怀远!

意思就是,戎狄来犯,我们就揍他们,如果臣服了,就把他们放回去吧,打他们是为了立威,放他们是为了立信,如果连威信都没有,怎么能够长远呢。别看唐德宗在历史上的评价并不是特别高,但这段话说的,我挺佩服的,这就是胸怀!也为日后的和平政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胸怀大志的唐德宗为何选择向吐蕃妥协?夕阳下的帝国,实属无奈

吐蕃军队作战示意图

强硬后的怀柔,唐德宗的柔情打动了吐蕃

一场冲突过后,唐朝虽然取得了大捷,但这绝不会是结局。毕竟,吐蕃的实力在那里放着,双方已经苦战近百年之久,假如再这么打下去,对双方都没有好处。在僵持中,唐德宗首先抛出了柔情外交。

第一,主动归还吐蕃俘虏,严令禁止边疆守将与吐蕃发生不必要的冲突。唐德宗任命随州司马韦伦为太常少卿,率领团队出使吐蕃。随身携带吐蕃的使节、俘虏五百人。说到这里,顺便交代一下当时的背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吐蕃使节滞留在唐朝境内呢?这其实是唐代宗时期留下的“遗产”,当时唐朝对吐蕃的政策非常强硬,扣留了大量的吐蕃使节,使他们成为了俘虏。此次,为了表示友好,韦伦将他们一并送回故里。起初,听说唐朝朝廷要归还吐蕃俘虏,赞普和王廷都不相信,等到俘虏回到国内,且都拿着唐朝赏赐的衣物,吐蕃王廷才相信事实。很快,吐蕃也表示出了诚意,派出了使团,跟随韦伦一起返回长安,并献上了不少贡品,唐德宗非常高兴,很隆重地接待了吐蕃使团。

胸怀大志的唐德宗为何选择向吐蕃妥协?夕阳下的帝国,实属无奈

唐朝军队

第二,放下架子,为吐蕃修改敕书、境土。表面上看,修改一下敕书,并不是什么大事,可是,在当时的体制下,就是国家的超级大事件了,因为在唐朝看来,我们是中央王朝,周围的政权不过是一些番邦罢了,都得遵守王道才行,否则就要挨揍。其实,唐朝与吐蕃的交往中,曾多次因为敕书的称呼、语气而发生不愉快,甚至战争。建中二年三月,唐德宗派遣殿中少监崔汉衡与入蕃使判官常鲁再次出使吐蕃。吐蕃赞普看过唐朝的敕书后,认为书中多有不敬之词,他认为,吐蕃与唐朝是甥舅关系,不能够按照君臣之礼来论,双方的边界,也应该再商议,灵州以西地区,以贺兰山为界。在礼节上,也应该恢复旧礼,按照景龙二年所规定的礼节进行,也就是说,唐朝的使节抵达后,外甥(吐蕃)先盟誓,而后吐蕃的使节也前往唐朝,舅舅(唐朝)当着吐蕃使节的面盟誓。其实,整体上看来,吐蕃想追求的无非俩字:平等。在以往看来,这种要求是非常过分的,但唐德宗一笑而过,都答应了吐蕃的请求。

胸怀大志的唐德宗为何选择向吐蕃妥协?夕阳下的帝国,实属无奈

唐朝使团示意图

第三,清水之盟,声势浩大,双方心里的芥蒂得到了很大缓解。建中三年九月,崔汉衡与吐蕃使者颊赞一同入见,将双方结盟的意愿传达给了最高机构,次年正月,唐朝陇右节度使张镒与吐蕃大相尚结赞会盟于清水,史称清水会盟。盟约中对双方的国土边界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从此之后,边界纷争就有了依据,大大降低了冲突的风险。对于此次会盟,唐德宗极其重视,除了派出使臣之外,他还命令宰相率领重臣按照清水会盟的礼仪与吐蕃的使节在长安城西举行了隆重的会盟仪式,

仪式前两日,唐德宗还举行了隆重的告庙之礼,以示重视。

第四,出使吐蕃的次数创造了记录。短短八年,历史记载的出使次数就高达17次,吐蕃遣使入唐也不少于7次,出使频率位列唐朝皇帝之首,充分体现了唐德宗对吐蕃的重视。

唐德宗对吐蕃实行怀柔政策的原因剖析

其实,唐德宗对吐蕃的妥协态度,更多的是出于无奈,咱不妨从以下几个角度聊一聊。

第一,大乱之后,唐朝国力已经远不如前。持续数年的安史之乱,把唐朝从天朝踹入了深渊,对唐朝的国力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根据史料的记载,当时的中原之地,百里几无鸡鸣,关中地区也好不到哪里去,经济凋敝,人口锐减,田地荒芜,财政困难。如今的唐朝已经不是往日的唐朝,已经不是那个叱咤风云,随意灭国的强大王朝。不同的是,吐蕃由于其根据地建在高原之上,虽然战争频发,但本土受到的破坏却很有限,而且,此时的吐蕃国力还处于迅猛上升期,一个是走下坡路的,一个是走上坡路的,面对如此国力对比,唐德宗更多的是无奈,西部防守空虚,吐蕃的势力已经足以威胁关中平原,如果不搞好关系,恐怕对吐蕃的防御压力是非常大的。

胸怀大志的唐德宗为何选择向吐蕃妥协?夕阳下的帝国,实属无奈

凋敝的中土

第二,国内藩镇林立,武夫专权,朝廷威信受到极大挑战,唐德宗必须集中精力完成国内的权力整合。其实,安史之乱就是藩镇之弊的总爆发,此乱不发,也会有其他人叛乱。令人头疼的是,安史叛军倒是被打倒了,可在战争中兴起的新军阀势力又对朝廷构成了威胁。唐德宗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天子的威严已经被很多藩镇嗤之以鼻,漫说征调藩镇去发动外战,就连赋税朝廷都难以插手,各个藩镇犹如独立王国,如此下去,不等国外势力来挑战,皇帝恐怕得死在自己人的手里。唐德宗继位之初,还是非常想有一番作为的,对付藩镇已经成了朝廷的首要任务,这就是所谓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思路。如果不与吐蕃和好,在对付藩镇之时,吐蕃若趁机背后捅刀子,恐怕长安还会再次陷落。因此,在大局把握方面,唐德宗还是称职的。

胸怀大志的唐德宗为何选择向吐蕃妥协?夕阳下的帝国,实属无奈

日本绘制的吐蕃强盛时期地图

第三,陕州之辱,唐德宗有了心理阴影,对崛起的回纥心存芥蒂,欲以吐蕃制衡回纥。众所周知,安史之乱爆发后,由于叛军多为范阳精锐,作战经验丰富,内地的唐军普遍难以抵挡。无奈之下,朝廷曾多次请回纥出兵协助平叛。当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回纥也是无利不起早的货色,进入中土后,大肆烧杀抢掠,甚至将多地的人口掳掠一空,有时候比叛军还狠,对此,唐朝朝廷也是无可奈何。后来,陕州之辱,更是让唐德宗心里窝火。

宝应元年,朝廷以雍王李适(也就是后来的唐德宗)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在陕州与回纥军队会合,准备进讨史朝义。回纥的可汗以李适不给他见礼为由,责骂了他。回纥的将军车鼻很生气,说道:“唐天子与可汗约为兄弟,可汗于雍王,叔父也,何得不拜舞?”李适的随从药子昂不以为然,认为李适为大唐储君,不可能向一个外国人行礼。车鼻大怒,将李适的几个随从都打了一百鞭子,并以李适年轻不明事理为由,将其遣送回营。第二天,李适的两个关键下属由于伤重不治而亡,此事即为陕州之辱。后来,李适继位,对此事耿耿于怀,认为回纥狼子野心,必须提防。回纥崛起后,有相当一段时间,唐朝、吐蕃、回纥三足鼎立,想要制衡回纥,吐蕃当然是最好的棋子。

胸怀大志的唐德宗为何选择向吐蕃妥协?夕阳下的帝国,实属无奈

平定叛乱

第四,南诏捣乱,使唐朝南疆耗费了不少精力,与吐蕃修好,可大大制衡南诏的负面影响。其实,之前南诏还是比较乖的,与唐朝朝廷一直保持着很好的主藩关系,但天宝年间,张虔陀对南诏无礼压榨,最终逼反了南诏,并攻陷了多处唐朝州县,击败了唐朝的多次征讨,竟然成了南疆的一大隐患。唐朝与吐蕃的较量中,南诏也是双方都要争取的对象。如今,唐朝与吐蕃修好,势必对南诏的外交政策形成影响,毕竟,单独与唐王朝较量,南诏还是缺乏勇气的。

对于唐德宗的外交政策,不少人批之为投降主义,说唐朝不应该向周围政权低头。对于这种论调,我是不赞同的,嘴硬有什么用,大争之世,争的是实力,唐朝国力鼎盛之时,自然不会轻易与外邦妥协,而当时的唐朝已经日薄西山,为了维护国内的统一,适当调整外交政策是比较明智的。总体上看,虽然我不太欣赏李适其人,但对这段的外交博弈,还是值得一赞的。

好了,今天的话题就聊到这里,欢迎留言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