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的三道命令

慈禧的一生,經歷了從1840年至1900年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5次戰爭。第一次鴉片戰爭,她還是一個5歲的孩子。第二次鴉片戰爭,她已是咸豐皇帝的懿貴妃,以後的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入侵,她則是清王朝的最高決策者,從這裡也可以看出,這個女人還是有一定手腕的。

慈禧的三道命令

到了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慈禧太后身患重病,已是時日無多了。作為晚清政府中權力最大的女性,慈禧太后在彌留之際仍然不忘對政局的控制。

所以,為了讓局勢照著自己原有的安排發展,她在病榻上連下三道命令:

首先,慈禧太后對身邊的大臣們千叮嚀萬囑咐,說:“一定不要讓後宮干政。”聽聞此言,大臣們不禁面面相覷。幾十年來,只有慈禧太后說話算數,這已經成為了朝野上下心照不宣的事情。但是,慈禧太后居然又給後宮下了如此禁令,這不是自己說自己的不是嗎?

慈禧太后彷彿看出了大臣們的尷尬,她隨即解釋道:“自己也是為了大清的基業考慮。”她雖然長久地垂簾聽政,但總的來說,女人還是不適合參與國事,自己的所作所為只是時事使然。

然後,慈禧將矛頭對準宦官,要求:“宦官也不能干預政治。”她平日裡雖然非常寵信太監,但她心中明白,無法擁有子嗣的太監是根本沒有底線的。太監與大臣們不同,大臣們關注國事是為了使國家強盛,是為了國計民生。即便偶爾有小人弄權,那也勢必會遭到整個士大夫群體的鄙視。

最後,慈禧太后嚴肅地宣佈了下一任皇帝,那就是:“讓年僅三歲的溥儀登基為帝。”當時,光緒皇帝身患重病,恐怕是時日無多了。慈禧特意選擇年齡很少的溥儀,以此來穩固她早已佈置好的政治格局。看到大臣們牢牢記下了自己的旨意,慈禧太后這才放心地躺在床上,靜靜地等待死亡的來臨。

過了一會,她彷佛又想到了什麼,趕緊叫來了身邊侍奉自己的太監。太監趕過來後,她掙扎著下旨,說:“自己出殯的時候一定要選個好日子。”

慈禧的三道命令

當年的十一月十五日,慈禧太后在紫禁城中的儀鸞殿中去世了。負責喪事的官員特意找來熟悉風水的人進行推算,風水師說十一月十五日犯衝,最好在第二年的十一月五日下葬。官員們不敢違抗慈禧的臨終旨意,只好小心地將靈柩放在紫禁城中,待來年再正式安葬。

慈禧太后在生前享夠奢華,在死後也是極盡哀榮。她的屍體口中有一顆無比耀眼夜明珠,其價值不可估量。而且,她的屍體頭部戴著一頂佈滿寶石和寶珠的頭冠,只算上面的寶珠就要兩千多萬兩銀子。除此之外,慈禧太后的屍體下面還鋪著一萬兩千六百零四粒珍珠,每顆都是精挑細選出來的寶物。

但是,即使是精挑細選的日子,即使是琳琅滿目的寶物,還是避免不了意外的來臨。

慈禧的三道命令

送葬隊伍起程的時候還是一片晴朗,可慈禧的靈柩過了崇文門後,天空突然間出現了一道閃電。開始,眾人還以為是幻覺,可是,隨之而來的雨絲和驚雷卻讓他們大為駭然。

看到送葬的隊伍亂作一團,負責監管的官員趕忙呵斥,勒令隊伍按既定路線進行。聽到命令後,抬棺的幾個人不敢怠慢,只好硬著頭皮往前走。等到他們來到定東陵準備將屍體下葬時,有人發現棺木的表面居然滲出了血。當時,慈禧太后已經嚥氣很長時間了,無論如何也不會再流出血來的。

周圍的民夫看到這一現象,紛紛加快了下葬的速度,唯恐引來災禍。可是,民夫在下葬的時候突然感到棺材變得越來越沉,都快要扛不動了。他們根本不敢多想,下意識地完成了所有安葬工作。慈禧太后的靈柩下葬之後,這幾件怪事一直在民間流傳,越傳越邪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