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隋煬帝所賦三首詩中看其志趣

我們熟知的隋煬帝是個好大喜功的暴君,其實,他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寫得一手好詩,深得後世文學大家的好評,他的詩歌反映了他的思想感情和政治抱負,今天選擇三首和大家分享一下。

從隋煬帝所賦三首詩中看其志趣


煬帝繼位之初正當隋代全盛之日,府庫充積,國力強大,便自我感覺特好,自以為文武才略,當今無人與比。又遠慕秦始皇、漢武帝開疆拓土的盛業,他不僅要使自己成為全國臣民所敬仰的皇帝,還要使自己成為異邦屬國所擁戴的真命天子。因此,他通過派遣使臣、巡邏邊境、對外征戰等方式,宣揚國威。順服者撫慰;不服者出兵征討;歸附者恩賜有加。

隋北疆是強大的突厥汗國,地跨大漠南北,以遊牧為生,控弦之士有數十萬。大業三年,煬帝在過完了新年之後,決定親自北巡,震懾突厥,耀威邊庭,並示慰撫。四月自長安出發,六月間到達榆林郡,此榆林郡,郡治在今內蒙古準格爾旗東北十二連城,地臨黃河之濱,黃河自此直瀉南下,分隔陝晉,為邊防咽喉之地,煬帝駐蹕於此。突厥啟民可汗攜其妻義成公主前來行宮朝謁。煬帝大悅。過不數日,煬帝攜皇后登榆林北門樓上觀賞軍民在黃河打魚的場面。觀畢又設宴招待啟民及從駕百官。其熱鬧場面無須細表。

從隋煬帝所賦三首詩中看其志趣


在榆林,煬帝擺起大國天子的威風和慷慨。他命將作大匠宇文愷造千人大帳於郡東,設宴招待啟民及其所率的大小部落酋長共三千餘人,禮儀隆重,鼓樂齊奏。煬帝把啟民的威望抬得高高地,並給予大量的絲織品,就是要立一個標準,給異邦屬國的君長們示範,要他們保持和睦相處,聽命臣服於隋天子。

在榆林停頓了約一個月。八月初,煬帝大駕從榆林出塞,北渡黃河,沿著金水河向東北前往啟民可汗所居的大利城進發。此時宇文愷又別出心裁,專門設計製作出一路上能移動的朝廷行殿,名為“觀風行殿”。其上可容納侍衛數百人,能離合啟閉,下設輪軸轉動。又作“行城”,四周有二千步,用木板構築,外設布幕,繪以丹青,樓櫓齊備,這也是用輪軸推動的。胡人們從未看見過這樣龐大的行殿、行城,驚駭以為神奇。他們在十里之外,遙望御營不覺屈膝稽顙,不敢乘馬。啟民則親自在廬帳前恭候煬帝車駕的到來。

煬帝來到啟民的廬帳,啟民奉觴上壽,祝煬帝萬壽無疆。跪伏叩拜,執禮甚恭,其王侯以下,行突厥的“袒割”之禮。所謂袒割,乃是赤裸著上身,用佩刀割身上之肉出血,此乃是突厥表示恭順效忠的一種禮儀。

此時,煬帝心花怒放,志得意滿,不禁開懷暢飲,高歌賦詩道:

鹿塞鴻旗駐,龍庭翠輦回。

氈帳望風舉,穹廬向日開。

呼韓頓顙至,屠耆接踵來。

索辮擎羶肉,韋韝獻酒杯。

何如漢天子,空上單于臺。

此詩的大意是說:駐紮在塞外山麓之下的隋軍大旗迎風招展,帝王帝后在儀仗隊簇擁下駕坐羽翠花車來到了突厥汗庭大帳的居地。突厥臣民空幕出迎,氈帳都向東開,猶如向日葵朝向太陽。啟民可汗及其酋長大臣們都先後接踵而來迎候,叩頭跪拜,辮髮纏頭的突厥牧民們紛紛獻上牛羊肉,穿著緊袖臂、套戎服的酋長們獻上慶賀的酒禮,這等盛大的禮會連漢武帝那樣英明的君主也不如今日宏壯,他只是空登上單于臺而已。

這裡,煬帝賦詩自比於漢武帝還要了得,可見其壯志凌雲,目空一切、志吞山河的氣慨!

此時,蕭皇后為表示親睦,亦駕臨啟民可汗妻子義成公主氈帳。煬帝又賜啟民及公主金甕一對,衣服被褥錦採。

煬帝這次北巡,先後約經歷了近半年,到了八月中旬,秋風吹來了涼意,才有了打算回京的念頭,九月底才回到了東都洛陽。

煬帝此次北巡前,下令調集“丁男百餘萬築長城,西距榆林,東至紫河”。在這次巡視過程中,還考察了長城修築的情況。次年,楊廣又來到五原,並再次巡視新修的長城。眺望長城千里內外,唯見莽莽草原,群山起伏,長城依山勢高低逶迤而走,氣勢十分雄偉。煬帝思潮起伏,想起了古往今來之事,不覺興從中來。提筆賦《飲馬長城窟行示從徵群臣》詩一首,以示從行群臣。詩云:

肅肅秋風起,悠悠行萬里。

萬里何所行,橫漠築長城。

豈臺小子智,先聖之所營。

樹茲萬世策,安此億兆生。

詎敢憚焦思,高枕於上京。

北河秉武節,千里卷戎旌。

山川互出沒,原野窮超忽。

摐金止行陣,鳴鼓興士卒。

千乘萬騎動,飲馬長城窟。

秋昏塞外雲,霧暗關山月。

緣巖驛馬上,乘空烽火發。

借問長城侯,單于入朝謁。

濁氣靜天山,晨光照高闕。

釋兵仍振旅,要荒事方舉。

飲至告言旋,功歸清廟前。

從隋煬帝所賦三首詩中看其志趣


在詩的開頭,煬帝說道:在這秋風蕭殺的時候,我漫漫長途來視察這橫跨朔漠新築的萬里長城,這不止是我一個人的智略,也是先帝們所經營的事業。這是建樹萬世的策略,用來安定億萬兆民的生活。我怎敢不勞身焦思去安排出行,而高枕優遊於京都殿閣裡呢?末了,煬帝還指出他千乘萬騎北巡塞外,不辭路途艱辛耀武揚威是為了和平,是為了要向四方表示事功的開始,今日振旅凱旋而回,向祖廟行祭祀禮,這功勞應該歸於先帝神靈。這詩裡行間,煬帝向群臣所表示的壯舉又是多麼地蕩氣迴腸啊!

此後,在大業五年元宵夜,煬帝興致勃勃地與皇后、妃嬪們賞燈觀景看戲。他們在打扮豔麗的宮女們簇擁下登上了端門城樓,觀賞樓下廣場上美妙的音樂、歌舞和長街上一望無際的明亮的彩燈。在興高采烈半醉半醒之餘,煬帝又一次詩意大發,奮筆寫下了一首題為《正月十五日於通衢建燈升南樓》詩,抒發他當日觀燈後的得意心境。詩箋上寫著:

法輪天上轉,梵聲天上來。

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

月影凝流水,春風含夜梅。

幡動黃金地,鍾發琉璃臺。

從隋煬帝所賦三首詩中看其志趣


隋代舉國上下,信佛佞佛成俗。十五觀燈的風俗,自天竺隨佛教而傳入。煬帝信佛,以佛法、佛光喻月。故他說,佛的法輪在天空上旋轉,佛音從天空上傳下來。千萬盞彩燈的光焰猶同樹開七支地綻放,明亮的月影移動緩慢得猶如凝固的流水,春風吹拂著大地,夜梅正在含苞待放。旗幡搖動在似黃金般的地方,鐘聲嘡嘡從明亮耀眼的琉璃臺發出聲響,意味著祥和日子的到來。

面對著良辰美景的元宵,月光如洗,燈火輝煌,旗幡搖動,梅花待放,梵音仙樂頻頻地隔空傳來,悠悠的鐘聲隨著時光流逝在明亮的琉璃臺上不斷地敲響,這國瑞人和景象猶如天上人間,美不勝收,豈令人羨殺?

然而,福兮禍所繫,樂極可以生悲。就在這一年的普天同慶的元宵之後,大隋王朝即將在對高麗戰爭的失敗中,從它的國運巔峰上墜落下來。大好山河被撕裂成片片塊塊,煙塵四起,兵戈不息,給全國人民帶來了無窮盡的災難,直至煬帝被縊國亡身殞。

從隋煬帝所賦三首詩中看其志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