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文物被强行拍卖41万英镑,买家主动捐赠,文物最终回家

圆明园文物被强行拍卖41万英镑,买家主动捐赠,文物最终回家

英法联军火烧并洗劫了圆明园,是中国近代的屈辱史,让中国人民蒙羞,也让无数文物远离了它们世代居住的地方,开始了在异国他乡的漂泊。当年那座富丽堂皇的宫殿中,珍宝何止千万,这些祖先的遗产虽在国外,却时时提醒每一个中国人警钟长鸣,勿忘国耻。

随着中国的国力逐渐强大,国人又怎么不希望这些文物能够回来呢?然而,时过境迁,文物索回之路漫漫,除了极少数幸运儿外,大部分的文物依然陈列在外国博物馆或者私人储藏室中。今天要说的西周青铜器虎蓥(yíng),就是艰难回国的幸运儿。

圆明园文物被强行拍卖41万英镑,买家主动捐赠,文物最终回家

相信很多朋友对“蓥”这种器皿相当陌生,所以小珏特意为它标上了读音。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对蓥的描述很简单:“蓥,器也。”这三个字说了等于没说,而在清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中,只是增加了一句:“器也谓摩鋥之器也”。

摩鋥的意思就是摩擦使之光亮,这是从“蓥”本身含义得来的。但是,它对于解释作为器皿的“蓥”到底是什么,依然于事无补。因此,小珏有理由相信,从东汉起到近代,什么是蓥器,一直没有准确的说法。这个情况直到现在才有所好转。

圆明园文物被强行拍卖41万英镑,买家主动捐赠,文物最终回家

为什么这么说?这是因为随着考古发掘以及文物征集整理,一共找到了七件蓥器。它们之所以被认定是蓥器,都是因为它们上面的铭文已经自证其名。比如这件虎瑩,它的盖子内就有“自作供蓥”字样。又比如在张家坡窖藏青铜器中,就有一件伯百父蓥。

根据已经发现的七件蓥器的外形、特点,大致能判断蓥器的功能就是储存水的容器。但是,它到底与“盉”甚至其它储存容器有什么区别,直到现在还没有完全弄清。上海博物馆原馆长马承源和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朱凤瀚均认为“蓥”是盉的别名或者异称。

圆明园文物被强行拍卖41万英镑,买家主动捐赠,文物最终回家

说了这么多,我们还是将话题回到虎蓥上来。它的外形可以分为三部分,下部是如同青铜鼎的足部,装饰着饕餮纹。中部如同茶壶一样,一端是有管状的出口,叫做“流”,对称的一端是提手,专业术语称之为“鋬”。器盖的边沿内折,上面有一只虎形装饰,再加上管状流也是卧虎的造型,这就是“虎蓥”名字的来由。

这件虎蓥的造型非常独特,而且纹饰也非常精美繁多。除去刚刚提到足部的饕餮纹外,它的肩部饰卷曲夔纹,腹上部饰斜角云纹,腹下部饰瓦纹。这些纹饰众多而不错杂,交映生辉,相得益彰,充分烘托了器物本身的华美。

圆明园文物被强行拍卖41万英镑,买家主动捐赠,文物最终回家

它就是圆明园的旧藏,也就是在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时。英国海军上校哈里将其带走,并且在家族之内传承。本来,虎蓥是皇家御用文物,并不为外人所知,谁也不知道它的来历。但是,在2018年时,哈里的后人委托英国某拍卖公司售出这只虎蓥时,让真相大白于天下。

原来,为了增强虎蓥的可信度,以便卖个好价钱,拍卖公司不仅委托了牛津大学教授作了鉴定,认定它是西周时期的中国文物。而且,卖主还拿出哈里当年写给家人的信件,其中就详细记述了他参与劫掠圆明园的全过程,包括获得这件虎蓥的经过。

圆明园文物被强行拍卖41万英镑,买家主动捐赠,文物最终回家

虎蓥将在英国拍卖的消息传回国内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中国人民不能从感情上不能接受这样的做法,国家文物局通过多种渠道与拍卖公司磋商,希望终止这件文物的拍卖。然而,这家公司却置若罔闻,坚持拍卖。

最终这件文物拍了41万英镑。在此之前,国家文物局的态度是不赞成境内机构和个人参与拍卖,避免今后索取文物都需要花费天价。在此之后,国家文物局督促国内文物界,终止对该拍卖公司一切形式的合作,另外,还想法设法联系买家,希望能进一步了解该文物。

圆明园文物被强行拍卖41万英镑,买家主动捐赠,文物最终回家

本来,这件虎蓥的买家是电话委托竞拍的,是很难联系的。但就在拍卖结束后不久,他主动找到中方,在不透露姓名和身份的情况下,买家表示愿意将文物捐赠给中国。一方面,这是买家的慷慨无私,另一方面这也是国家的强大,才能让人产生信任感。

就这样,看似山穷水尽的局面下,突然柳暗花明,虎蓥这件不可多得的文物,终于在阔别了一百多年后重新回到了祖国。这段漂泊的经历,实际上就是中国进步的过程,相信随着国家的繁荣,越来越多的文物将会通过各种途径,源源不断回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