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箇中年人想自學中醫,有哪些啟蒙書籍推薦?

花牛機器人


作為曾經的醫學生,有幸接識一些中醫老師,談談我的一點看法。僅供參考。

作為和臨床實踐緊密相連的醫學,真不是想學就能學的,尤其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醫學。從最基礎的《中醫三字經》、《藥性歌訣》、《湯頭歌賦》等的記誦;到四大中醫典籍的研讀和領悟(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這四大經典,都是古代漢語著述,即文言文寫作,捫心自問,咱的古代漢語水平如何?);再到金元四大家各家各派理論的領會和揣摩;然後到中醫理論體系的整體觀念、恆動觀念、辯證論治的建立;接著中醫認知與思維方法(司外揣內、援物類比、心法和頓悟、試探和反證)構建。這些龐大的內容,真不是自己看上幾本書,就能融會貫通的,畢竟“紙上得來終覺淺”,沒有一定的臨床實踐,來促使自己反思所學習的、所思考的、所領悟的中醫理論是否正確。那麼咱的學習還是僅僅停留在一個理論階段。

還有一個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問題,可能有一次偶然解決了某一個問題,然後就繼續按著這個方法去解決類似的問題,照貓畫虎,這就很有可能惹出麻煩。因為很多不同的疾病,表現出來的症狀極為相似,需要進行極為小心、仔細的鑑別,臨床實踐中,負責任的醫家,無論中醫、西醫都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而要具備這種鑑別的能力,沒有相當數量的臨床實踐經驗的積累,那是根本不可能擁有的。所謂必然性,那還是要通過大量的、反覆的臨床實踐,最終得出的中醫稱之為脈案,西醫(即臨床醫學)所提出的循證醫學概念,最好是經過大樣本的、隨機的、多中心的、雙盲的、對照試驗證明確實臨床治療效果大於診療方案或藥物的副作用的臨床真實記錄報告,這樣的診療內容才可以傳承。

所以,沒有醫學基礎常識的普通人,最好別輕易發宏願立大志去學習醫學,尤其是中醫學。因為對於醫學生而言,學習醫學,不管是我曾經學習過的臨床醫學還是源遠流傳,博大精深的中醫學,都得首先必正心誠意,修慈悲心腸。要能坐冷板凳,要能下苦功夫、開動動腦筋,終生學習、不斷實踐,刻苦鑽研,畢其一生,才有可能一窺中醫之門徑!

這門學科,真不是看上幾本中醫學書籍,就能開方抓藥、妄談養生、治病救人、論人生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