鼹鼠的土豆
读书不是说学会读书方法好像就行了,不是说按照某种方式阅读,就能轻而易举地学会东西了,就像韩寒那句“我们听过无数的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你可能读过很多书,尝试过很多读书方法,却发现睡一晚第二天什么都不记得了。
在我看来,如果你想要把书里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要清楚以下两个问题:
1:自己想要转化什么样的能力?能力这个词定义太大,太抽象,是说算数能力?是说记忆能力?是说英文表达能力?是说沟通能力?
如果对于自己想要提升的能力不清楚,读书的目的也不强烈,只是报着我要提升我的能力去读书,是没有办法提升能力的,很多书,读了就是发现“哦,是这样”,过后就忘掉了。
2:自己是否能不能评判一本书究竟适合不适合自己?有很多的书籍,其实作者和你所处的环境差异很大,他的经验你是不是值得效仿呢?
我们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可以看的书太多了,畅销的各种被推荐的书都太多了,你的选书标准是什么?能不能判断出一本书其实读了还不如不读?如何定义“书里的知识”呢?
读书方法有很多,有的人记忆力很强,看完一遍可能比普通人读五遍记住的知识都多,有的人理性逻辑思维很强,看推理小说看一半就知道凶手是谁了,有的人更多是享受跟着侦探的刺激过程,不会去考虑书中到底提供了哪些线索,不同的人其实读书带来的体验会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多地方是不同的。
在我看来,读书最重要的是主动性,就是说读的时候知道自己在读什么,读的过程中能明了自己读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究竟要获取什么东西,有的知道了不去实践也不会提升能力。
譬如你想要提升与人沟通的能力,其实这个范围还是太大,因为沟通这个话题就很大,而人又各式各样,性格迥异,所处的环境背景不同文化不同,沟通方式也不一样,在美国行得通的沟通方式,在中国就不一定行得通,反而可能起反作用。
如果你的目的更明确一些,比如说,我的宝宝今年8岁了,我发现他平时很少表达自己的想法,不会和其他的小朋友一样,去分享学校,班级和同学情况,也不会和我多谈他每天见到的新鲜事物,我尝试了问他很多问题,但是仍然没有很大的改变,他的主动性也不强,我应该如何与他沟通,才能让他每天能够乐意分享,愿意说话呢?
如果问题能够很清晰,那么你找书的时候针对性就很强,指导性也很强,你获取的信息对你的帮助可能性就更大,而且你付诸实施的可能性更高,从而能力也就随之提升了。
但是还要很多并不是为解决实际问题写的书,也就是纯理论纯文学性书籍,更多的是去加深我们对现世的思考和认识,提升我们的心智能力和文化底蕴,所以很多人类历史上伟大的书籍,你会发现其实对很多人的现今生活没有太多指导性,但是却流传千年,你会发现,由于你自身的经历和理解力并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所以是没有办法看懂的,等过五年,十年,回来再阅读,发现自己理解的更深刻。
如果你只是很喜欢阅读,很喜欢看书,不喜欢有什么目的性的话,也完全没有问题,因为,只要读书,读好书,勤思考,那么潜移默化之中,时间一定会见证你的成长。
小E脑加餐
很简单啊,只要在阅读,也就是在输入的时候,不要忘记也要进行输出就行了。
绝大部分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常会被外界,例如父母和老师要求要好好读书,只要他们看到你有在读书,他们就觉得你是个好孩子,对你各种鼓励和夸奖。
但至于你读书效率怎么样,有没有将学到的知识点内化成自己的东西,他们却完全不管,因为他们也不知道如何去将知识内化。
所以很多人即使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去读书,可就是在做无用功而已,他们只是一个个虚假的勤奋者,根本经不起任何一点考验。
那在读书的正确姿势是什么?
读书的正确姿势是每次你看到一个知识点,首先是想着如何把它给归纳进自己的知识体系。
例如当你看到「盲目从众」的故事或者案例的时候,你就想到了一些关于「从众」的社会心理学知识,通过这种发散性思维的关联,你会发现,自己看到的知识点,不是一个个独立的岛屿,而是一个知识型的网络,这样你在记忆的时候,会发现自己记得特别牢固。
第二点的话,就是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多问自己一句为什么,只有当你问了自己一句为什么之后,你才会去思考,才会去查找相关的答案。
例如当你在街头上看到有人倒地不起,而路人却对他不闻不问的时候,你就要对自己问一句,为什么大家都不去帮助他,是因为现在的人们都变得异常冷漠吗?
只有当你发出了这句疑问的时候,你才会在大脑的知识网路中,提出相关联的知识。
例如刚刚的这个例子,你就会从社会心理学的「从众」模块进行提取,你这才明白,不是现在的人们变得冷漠无常,而是当一个人在公共场合需要帮助时,周围的人越多,每个人都感觉自己的责任被分散掉了,所以没有人向他提供帮助。
在拼命读书的时候,也不要忘了不断地输出!
曾少贤
如何把一本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年初的时候听过一位自媒体大咖的演讲。
我现在忘记他的ID的名字了,只记得是一位男士,好像杨小米称呼他“猫叔”。
好像近几年年末他都会做个类似盘点之类的演讲。
我偶然听到了他2018年的盘点,十点内容,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句话,当然他当时是针对读书写作说的——读书后不要写读书笔记,而是要写践行记。
这是我第一次听说,读完一本书不要写读书笔记,而是践行记。
仔细想来,读书笔记只是对书的内容一个整理,是对作者思路的一个分析。
而践行记却不同。
践行是对书的内容一个整合,把其中对自己有益的、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吸收,化为己用。
就像武侠世界里面的人,对着武功秘籍学习功夫。
各种整理笔记都没有用,唯有自己亲自练习,才能成为自己的本领。
榴花照
我结合我的亲身经历给题主回复一下这个问题。
书不是读得越多越好
我以前看到在知识领域做分享的大牛们,说自己一年可以读100本书,200本书,就很羡慕,暗暗感慨他们的能力怎么这么强,算下来是天天都在看书。我觉得我也是人,我也认识字,于是我也给自己制定了读书的计划,一年读50本,基本上是一个星期要读完一本书,想想还是可以完成的。
然而几个月后,我和朋友聊天,聊起读书这个话题,我就想感慨一下,说自己也开始读书了。结果朋友问,你都读了什么书?我:....(完全记不起来)这下尴尬了。又问,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本书?我:好像没有.... 。朋友:你确定你有读书?
读书的目的要明确
后来我才明白,读书真的不是拼数量,拼的是质量。读书不是读得越多越到,只要将书上的内容内化了,才能够真正地发挥作用了。如果一味地讲究读了多少本书,反而是适得其反,越读越没劲,越读越不知道自己读了什么书。
有哪些读书方法,可以将书中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01 真正会读书的人, 不会读遍全书
换句话说,你得“带着目的”去读书。
世界上的好书千千万万本,我们没有时间,也没有办法一一读完,我们需要带着目的性去选择要读的书。怎么确定自己要读哪些书呢?
02 真正会读书的人,懂得借用外部力量
现在的信息这么丰富,豆瓣,简书,知乎,百度,公众号等等开放的平台有许多的书评类文章,总会有人比你先一步,读过了你想读的书。此时,你就可以在网络上搜集相关的信息,大家的点评,读者的读后感,甚至是翻拍的影视作品,都是了解一本好书的方法。有了这个基础,大大地方便了我们的选书,更加容易选书我们真正想读的书。
03 真正会读书的人,更加懂得分享
以前我总疑惑,为什么有人可以做到日更文章,哪来的那么多灵感?直到我在成甲老师的《好好学习》一书中看到,“以教为学” 这个方法,才明白当自己的内力不够时,就利用“分享”这个方法
帮助自己去做输入。因为我的目的是将我读过的书,学到的知识分享出去,所以我得保证,知识尽量的全面,文章没有逻辑错误,案例充足,有必要的话,多看专业类文章,不然读者随便一个问题,就可以把我“撂倒”。
在以上方法的指导并经过长期的训练下,我们明白不一定得读完全书才叫读书,同时还能逐渐地学会,带着目的去读书,解决问题,同时还能将自己学到的知识分享给别人,他人的回馈又能帮助你重新理解。这时候你才有一个,读书真有用的感受。
欢迎关注@一直很优秀的学姐,和学姐一起读书,一起成长,一起变得更优秀。
爱读书的Cici
把一本书里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彻底的消化自己所学的知识。再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总结出经验,再去理解所学的知识。没有大量的实用经验,再好的理论知识,也转化不成技能。
现身说法,我学开汽车的时候,练S弯道的驾驶,教练说了很多注意点,可对从没摸过车的我,根本记不住,一头雾水,后来教练去休息了,我一个人上去,慢慢的练,很快就掌握了教练所讲的观察点儿和打方向盘的圈数,操作的手感。练多了还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稍微的修正。总结出适合自己的驾驶方式。
同样,在学校的物理、化学课上,也最好是每一个学生,都亲自动手做几遍实验,这样才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点的深化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本身就是真理。
南国红棉
下面是根据我平时的习惯而总结出来的方法:
1.写读后感
看了一本书后,可以试着写读后感,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写读后感,可以在读书前带着以下4个问题去读书:
①这本书讲了什么内容?
②你最喜欢书的哪一部分?
③这本书对你有什么影响?
④它的优点在哪里?
这上面4个问题是在看《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这本书时,作者奥野宣之提出的。
2.写读书笔记
养成随时记笔记的习惯,在读书的过程中,把与自己产生共鸣的句子和段落摘抄下来,然后再写上自己的感想,这样不但能够掌握知识,也能增强记忆力。
3.画思维导图
画思维导图能让书中的内容一目了然,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记住知识,还能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你可以自己动手画,也可以利用画思维导图的工具。
画思维导图的工具,我推荐幕布和MindMaster思维导图,我个人比较喜欢用MindMaster思维导图。
4.写书评
写书评是把书里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能力最好的办法,书评是以书为主,通过自己的理解而进行评论。其中就要概括全书的精华,这样能更好地吸收书中的知识。
梦寒若
真正的融入血液,是你读完了一本书,然后带着你在这本书里学到的知识去更好地生活。
我觉得,要把一本书的知识转化成能力,需要做三步:
第一步,通过思考,真正把书读懂。
总之,只有思考了,你才能真正“读懂”一本书。
第二部,通过输出,将书中的内容内化。
另外,写书评还给我带来了出版社编辑约稿的机会、还算可以的稿费,以及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第三部分,实践,实践,实践。
2.阅读后的收获、感受?
3.阅读此书后,会采取哪些行动?
4.3个月后会做什么,有什么样的改变?
我开始切实地感受到读书带给我的改变。
以上就是我对“如何把一本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点经验和看法,希望能够对你有帮助。
薛定谔的圆盒子
要把书中的知识变成个人能力,需要做到两点,而且缺一不可:
一是理解和吸收书中的知识,二是把学到的知识付诸行动。
一 阅读方法
01 浏览全书,梳理结构:
浏览全书是为了帮助我们知道书的大概内容,在这个基础上,梳理出全书结构。就相当于为自己的阅读过程,画好了一副全景图。
手里有地图,心里不慌,当你在阅读中,遇到不明白作者意图的地方,你就看一下这个地图,很可能就能理解作者写这些内容的深层次目的。
现在做结构图的软件有很多,比如,思维导图、百度脑图、幕布、XMIND等都可以用来做结构图。
02 通读全书
通读全书的目的,不在于理解书中的知识,而是为了精读和做读书笔记做准备。
很多好书,读一遍不能领会到作者的意思,读书后要写书评的话,就更不可能只读一遍。所以,通读的重点是从头读下去,即使遇到不懂的地方也不要停下来思考,但是可以用便签纸进行标记,对于自己产生共鸣或者觉得值得深思的地方,可以贴上标签,也可以折页,提醒自己后续要仔细看。
03 精读,做读书笔记
培根曾说过:“有些书可以浅尝即止,有些书是要生吞活剥,只有少数的书是要咀嚼与消化的。”说的就是,要根据书的特点,决定阅读的方法。
对于解决问题很有用,或者很经典的书,我们需要仔细阅读。在读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思考之前做标签和折页的部分,同时还要做读书笔记。
很多人把摘抄原文当做读书笔记,其实,真正有用的是“摘抄原文+记录自己想法”的读书笔记,因为这个过程是为了养成思考的习惯,你不思考,就无话可写。
刚开始,即使是微不足道的想法也没有关系,因为这是为了锻炼思考能力,时间久了,就能建立起主动阅读的习惯了。
04 写书评或讲书稿
做完读书笔记,我们经常以为完全理解这本书了。然而,读书笔记是零散地记录书中的知识,要把书中的知识梳理成体系,还要通过写:写书评或讲书稿。
一方面,写出来能防止我们犯了元认知错误,即我们以为自己理解了,其实并没有,我们只是知道了而已,还没有到理解的程度。
另一方面,写的过程也是加深理解的过程。在写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发现很多地方并不是很明白,就会反复地去翻书,不知不觉,把书又读了很多遍,这个时候,对书中的内容就会有比较深的理解了。
05 定期重读
对于那些好书,定期重读很重要。一方面,能够帮助我们克服大脑的遗忘规律,通过回想书中的知识,能帮助我们牢固的掌握;另一方面,经过时间间隔,我们自己的经历和生活发生了变化,对书的理解深度就会不一样,很有可能还会发现新的闪光点。
二 付诸行动
培根曾说过,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们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
我们要把书中的知识,转化成个人能力,就必须行动起来,使用知识。比如,想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就得按照书中的方法来读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知道书中的知识有没有用,才能切实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在这里,我们可以借鉴一下SMART法则,来确定行动的目标。
SMART法则,本来是企业目标管理的方法,不仅能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同时也能够量化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我们可以用这个企业管理的办法来管理自己。
Specific:具体的,清楚详细的;
Measurable:能够测量的,就是说能用数据等方式测量目标完成的情况;Achievable:能够达到的,有实现的可能;
Relevant:相关的,与自己的生活目标相关;
Time-bound:有期限的,即定下实现目标的时间。
想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可以给自己定下一个SMART的目标:3天看完一本书,1周内写完读书笔记、书评等。这个目标就是具体的,能够衡量自己有没有完成,是通过努力就能够实现的,与提高阅读水平的大目标相关,并且有明确的时间规定。
都说,知识就是力量,其实,知识只有转化成行动,才能变成真正的力量。
共勉。
驯养一本书
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调查得知,犹太人以人均64本的阅读量稳居世界第一。
为什么犹太人如此热爱阅读?
源于犹太人家庭重视对孩子的阅读教育。让孩子从小爱上阅读。所以才会出现了像爱因斯坦,毕加索,巴菲特等一大批犹太籍超一流人才。
多年前演员胡歌遭受严重车祸,面部缝了100多针,险些毁容,事业和人生受到双重打击。
他说:如果皮囊无法修复,就用思想去填满它。
《劝学诗》里也说: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你想要的东西都能在书中找到答案。
可是大多数人都会心生怀疑:为什么我也喜欢阅读,却没发现书里的黄金屋呢?
那是因为大多数人的看书也只是“看过”而已,并没有将读到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能力。
《实用性阅读指南》教给你如何明确读书目的,如何掌握读书方法,告别盲目阅读,让你快速找到书中的黄金,迅速掌握一本书的精华。
作者是日本作家大岩俊之,他在自己创业的道路上,发现了“成功人皆是读书家”的观点,为此他每年阅读300本书,尝试各种速读方法,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成为指导教学的讲师。
一、明确读书目的,设定前进目标。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也会因为各种实际的需求去阅读。
.想要提升工作能力,完成老板交代的事项
.想完成一篇论文,收集写作素材;
.周末下午闲来无事,读一本小说打发时间⋯
阅读的功能就是让人们获得知识、收集信息、消遣娱乐。我们带着主动意识去行动,阅读时会更加专注,由此我们也会更加集中注意力,容易有所收获。
所以目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就像一艘小船在茫茫大海中,没有了目标和方向,怎样都无法到达彼岸。
知道自己想从书里得到什么,再去阅读时就能集中火力,更容易找到想知道的信息。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会容易走入三个误区。
误区一,阅读要一字不落的看完。
很多人认为,读书应该从书本的第一页开始,从头读到尾,一直读到“全书完”,才是真正的阅读。其实不然,在阅读之前要想好关于书本的问题,然后从书中找到应对问题的答案,带着问题去思考、去阅读,记忆才会深刻,阅读才能更高效。
误区二,阅读时跳过序言和目录章节。
不少人拿起一本书从第一章开始看起,忽略了序言。其实序言对书来说至关重要,序言就是浓缩了一本书的所有优点。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它的意义何在?这本书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收获?作者会在序言中一一道来,没有人会比作者本人更了解这本书了,所以序言很重要,要认真去阅读。
章节目录,便是书里的大纲和基本框架,没有框架作者难以将内容整理成型。没有其它的任何部分能像目录一样,对书的内容有这么全面的整理。想大体掌握一本书,在阅读之前必须要阅读目录。
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不去看序言和目录,无法掌握书里的基本脉络。
误区三,全部理解书里的内容。
有的人认为阅读时不仅要一字不落的看完全文,还要强迫大脑全部记忆书里的内容,这会让大脑不堪重负。作者大岩俊之告诉我们,一本书的重要内容,只占总数的20%,在20%中最重要的仅有4%,也就是说一本200页的书中,只有8页是最为核心的内容。
我们与其读完整本书,却不记得书里到底讲了什么,不如一开始就找出最核心的4%,去集中火力阅读,这样取得的效果会更好。
二、如何将读过的书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读完书不去做任何笔记,这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并没有给自己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变化,不要相信大脑的记忆。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下来写在笔记本里,比单独依靠大脑记忆更有保障。
1.把握书的结构层次,学会做读书笔记。
刚才说的阅读章节目录是非常重要的阅读方法。就像我们去游乐场里玩,需要先拿来地图了解一下游乐场的具体分布,看一下你喜欢的游乐项目分布在什么位置,然后直奔目标而去,这样可以减少盲目等待,节约我们的时间。
读书也是一样,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章节,或者你认为最重要的章节,直接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边读边记笔记。
并且要及时记下自己的感想,哪怕就写一句话,诸如“写的太棒了”,“非常不错”,这种简单的想法,也要记下来。把它变成你独一无二,专属自己的回忆。
2.了解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牢记二八定律。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是100多年前,德国实验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现了一种现象。当人们想刻意记住某些东西,但是大脑记住后没多久,就开始快速遗忘。20分钟后遗忘42%,1个小时以后遗忘56%,一天过后,甚至会忘记74%的信息。
如果不主动记忆,只需要一天,就会忘记大部分内容。自己都不想去记忆,书本上的内容忘光,也是很正常的事情。破解的方法就是反复阅读,留存记忆,反复的次数越多,记得越牢。
为什么我们在学生时期背的古诗、单词、背的数学公式,现在依然记忆深刻呢?就是因为不厌其烦的反复背诵,大脑记忆慢慢牢固,让大脑一直处在“记得住”的状态。
社会上20%的高收入者,占有80%的社会财富,这是我们熟悉的二八定律,同样适用于阅读。全书重要的20%,占有80%的内容。
从书里找到最重要的20%,重点记忆,然后用马克笔在重点处标注记号,不用担心把书弄脏,做好标注,然后反复阅读标记的部分,慢慢顿悟,细细体会。
3.学会用思维导图浓缩书中内容。
思维导图是英国教育家托尼.博赞,提倡的一种思考方法,简单的说就是使用一种与脑神经细胞非常接近的形式,将头脑中思考的内容,用可视化的图像呈现出来。
历史上拥有伟大头脑的人,如达芬奇、爱因斯坦、毕加索、达尔文,他们的记笔记方法,类似涂鸦一样,是最早的思维导图。
如何用思维导图来绘制一本书的内容呢?
首先要准备一张A4纸,以及最少6种或12种颜色的水性笔,将A4纸横放在书桌前(横放有利于开拓思路)。然后从A4区中心位置,开始向外伸出分枝,越向外分延伸,分支越细,在分枝上写上单词,或关键词语。最后按照书里的顺序总结几个重点内容,依次填写。
三、迅速行动起来。
好不容易读完一本书,也认真做了读书笔记,画了思维导图,是不是就发挥效果了呢?不行动就不会有任何的效果。尤其是阅读实用类工具书,不付诸行动,怎么会知道在自己身上是否管用呢?
俗话说得好,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只有自己尝试实践,才能验证是否有效。
1.根据SMART原则,设定自己的目标。
什么是SMART原则?
Specific,具体的,Measurable,可以预见的;Achievable可达到的,Realistic实际的,Time-bound,有期限的。举个例子:
.创业半年后,年收入达到3000万元。
.创业半年后,年收入达到30万元。
你认为哪一个目标最可能实现呢?如果锁定的目标与现实的差距较大,就没有办法顺利完成,这样反而变成一件折磨自己的事情。不要好高骛远,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具体的调整。
2.想想自己目标达成的样子。
万事开头难,大多数人都是从本能上抗拒困难,拒绝改变。想要真正行动起来,就得跨越第一步。我们可以在脑子里描绘一下自己达成目标时的样子,可以问自己三个问题,
.完成这个目标后,我能会看见什么?
.完成这个目标后,我会听见什么?
.完成这个目标后,我会感觉到什么?
充分调动你的视觉、听觉及体感,努力描绘那个场面,让自己兴奋起来。就像吸引力法则一样:你说什么做什么,就会将什么吸引进你的生活,有意识的去关注事物的积极面,从而影响你的行为。
3.将任务拆分为马上能去做的小步骤。
圣人老子讲过: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任何事情要从小事做起,养成好习惯。
比如设定每周读完一本书,可以把任务分配到具体的每一天,在每晚睡觉前阅读一个小时,连续读7天,用7个小时挑战一本书就不是问题了。
总结一下: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知道那么多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没有明确读书目的,没有将知识转化为内在的自身能力。给你的三个锦囊就是:
1、明确读书目的,设定前进目标。
2、阅读时学会做笔记和思维导图。
3、迅速行动起来,将目标具体化。
鲁迅先生说过,阅读就像采蜜一样,必须采过许多的花,才能酿出蜜来。我们要做读书的小蜜蜂,每日勤劳阅读,不能懈怠,才能浇灌出世上最美丽的花朵,酿出最甜的蜜来。
不爱看书的花花晨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应该可以解答你的这个问题。
这本书的作者是日本的奥野宣之,日本著名的“笔记本作家”。他创造了一元化笔记读书法,毕生研究怎样做好笔记,怎样让笔记来改变生活。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位“笔记专家”的抄书建议吧。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笔记怎么抄。第一,如何选购书,确定大范围。第二,怎样抄出有质量的笔记,为输出做准备。第三,吸收合并,输出创意。接下来,就打开笔记本吧!
选书买书
说起选书买书肯定会有人说,这还要学,不就是看到想看的就买吗,这还用教?这是普通的购书法,也可以说是冲动型购书法。这种方法带来最大的问题,就是买了一堆书,积灰。当初购买时的热情早已荡然无存。正确的购书方式是什么呢,就是列购书清单,这不是普通的购书清单,首先,要在笔记本的固定位置,末页或者首页建立购书清单,清单中要记录你知道这本书的方式;其次,要记录下你想看这本书的理由,你想从这本书中知道些什么,最后,为了防止冲动,你要把这份清单放置一段时间,或者说积累一段时间,再回来审视一下,这些书真的都是你想要的吗。经过这三部曲,接下来才可以购书。
写读书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是一定要记笔记的。记笔记的第一原则就是**坚持**。你可以写的很简单,哪怕只是一句话,但是不能停。只要你坚持就会受益匪浅。
书中推荐了一种笔记方法叫“葱鲔(wei)火锅式”笔记法。具体说就是摘抄加感想,注意摘抄一定要抄最让你心动的句子。例如陶渊明在《无柳先生传》中提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种令人欣然忘食的句子就是你要记下的,不仅记下还要写感想,就好像是和作者的隔空交流,何等幸福!
在具体操作中,奥野宣之给我们列出了如做手帐般的妙趣横生的方法,即实用又美观,如果你是手帐爱好者,那是再合适不过了。贴好各色书签,在书上用你喜欢的颜色标注直线,波浪线,圆圈。还可以画圆圈,五角星,三角形各种记号来标记。
奥野宣之也提倡剪报式笔记,这和李敖的读书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处,是杂志可以直接裁剪,书本可以复印裁剪。通过这种实操性笔记,可以让你把各类笔记分门别类,同时还可以减少藏书量。因为书中的精华都已尽入你的笔记,剩下的自然不用太过留恋,毕竟家里再大也不是图书馆。
输出创意
南宋陈善在《扪虱新话》中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所以入,终当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入,得尽读书之法也。” 由此可知我们读书做笔记,都是在书中。读书读到最后一定要出得书,何谓出得书,就是有思想输出。把笔记上的知识,不只是读过的一本书,而是所有书的笔记重新排列组合,融汇贯通,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创意。输出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写书评了,通过输写,可以理清自己的思路,迸发出创意的火花。
有时通过不定期的重读自己的笔记,我们也可以从笔记中找到自己不曾发现的亮点。这里奥野宣之提醒我们为了能够找出多年前的读书笔记,可一定要用电脑做好索引资料,不仅记录书名等基本信息,重要的是关键字也要重点记录,这样就会在你需要写作素材的时候,快速的找到需要的资料。
在书的最后,奥野宣之还送给了读者两个大彩蛋。第一,提高读书体验的19个技巧;第二,读书笔记的26款实用工具。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各取所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让我们开始吧,先从把《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加入购书清单里吧!虽说这一招很灵,但是长城不是一天建成的,释迦摩尼也不是一天成佛的,一定要持之以恒的坚持记读书笔记,你就离诺贝尔文学奖又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