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華佗”傅連暲:不拿槍也不帶兵的開國中將

陳賡在回憶南昌起義時,這樣評價一個人:他是我所遇到的第一個同情我們的醫生,承他盡心照拂,使我直到現在都很感激。

他就是傅連暲,是我軍久負盛名、資歷最深的醫學家之一,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歷任中央紅色醫院院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衛生部第一副部長、中央人民政府衛生部副部長,被譽為“醫療將軍”和“紅色華佗”。

“紅色華佗”傅連暲:不拿槍也不帶兵的開國中將

傅連暲(1894—1968),原名傅日新,福建省長汀縣人

一開始,傅連暲在福建汀洲的福音醫院做醫生。1925年“五卅”運動後,英國人相繼回國,傅連暲被推舉為院長。

福音醫院,建於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是英國傳教士主辦的教會醫院,原名“亞盛頓醫館”。辛亥革命後,“亞盛頓醫館”改名為“福音醫院”,設置有急救室、門診室、內科、外科、婦產科等。這所醫院後來成為中央蘇區的紅色醫院。

“紅色華佗”傅連暲:不拿槍也不帶兵的開國中將

中央蘇區紅色醫院舊址——位於福建長汀的福音醫院

傅連暲並非一開始就是革命者,他曾經是個基督教徒。1926年,傅連暲認識了同為福建人的鄧子恢,鄧將瞿秋白的《新社會觀》送給他,這部著作給傅連暲留下極深刻的印象。

1927年,南昌起義的一支部隊在國民黨的圍追堵截之下向南行進。8月底9月初,這支起義部隊在江西瑞金的壬田和會昌與敵發生激戰,多人負傷。會昌戰鬥後,部隊折向福建汀洲、上杭一帶,9月上旬,到達福音醫院,傅連暲接收了300多位傷員。時任營長的陳賡也在這批傷員中,腿骨被打斷,失血過多,傷勢危重,有截肢的危險,在傅連暲的精心治療和照顧下,最終陳賡的腿得以保全。

為救助傷員,他每天連續工作十幾個小時,醫護人手不足,他組織動員學校老師、學生和家人幫忙。福音醫院實際上成了“戰地醫院”。

後來,傅連暲與紅軍的交集越來越多。1929年3月14日,毛澤東、朱德率領紅四軍主力打下了長汀縣城。此時閩西正流行天花,他主動找到軍長朱德,為紅四軍官兵接種牛痘,帶領醫院治療了幾十名傷員。

傅連暲還鼓勵醫護人員加入紅軍,毛澤東稱他為“紅色軍醫”,他們結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毛澤東對他產生的巨大影響,也讓他從一名基督教徒成長為堅定的解放軍將領。

逐漸走上革命道路

對傅連暲來說,他的“戰場”是醫院。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傅連暲參與領導了蘇區的醫療工作。在他的記憶中,這一時期的毛澤東儘管軍政事務繁忙,但仍對醫療事業非常關心,針對當時的醫療特點提出了許多真知灼見。

1930年,紅十二軍軍長伍中豪因患急性肺炎在福音醫院就診。一天,毛澤東前來看望伍中豪之後,向院長傅連暲詢問醫院每月開支情況。他回答說在原有教會醫院設施基礎上由教會補助二三百元即可,毛澤東說道,這些錢我們可以自己辦,將來我們還要去北京辦大醫院哩。毛澤東介紹了紅軍的衛生情況,傅連暲的記錄還原了當時紅軍醫療資源短缺的窘境:

那時紅軍因為戰鬥頻繁,傷員增多,加之南方氣候炎熱多雨,瘧疾、痢疾、腳部潰瘍,是部隊最常見的疾病,而且蚊蟲特別厲害,被咬之後就紅腫潰爛。部隊中醫務人員非常少,遠不能滿足需要。

毛澤東對他說:“傅醫生,你不但自己做醫生,還要替紅軍訓練些醫生才好。”1932年10月中旬,毛澤東到達福音醫院開始休養。期間,他們經常到醫院後的臥龍北山散步。在交談中,毛澤東向傅連暲再談及培養紅軍醫生的問題,也更加堅定傅連暲的革命信心。

在毛澤東的指示下,傅連暲創辦了中央蘇區第一所中國工農紅軍中央看護學校,並任校長。後來又在福音醫院內開辦中央紅色醫務學校。可以說,伴隨著紅軍醫療隊伍的壯大,傅連暲也逐漸走上無產階級革命道路。

辦學校,編講義,親自教授課程

毛澤東曾對傅連暲說,“現在環境更加穩定了,我們應該訓練自己的軍醫,光會塗碘酒是不行的。”1931年底,中央紅色護士學校開學,校址設在汀洲城內的萬壽宮(江西會館),學員是從江西、福建挑選了的政治上可靠且具備一定文化程度的共青團員,一共60名,男女各半。

毛澤東非常關心這所學校,多次專程前往看望師生。傅連暲正苦於各地選派來的學員文化水平不高,他曾回憶,這批學員最多的也只識幾百字,每天還要特地請教師教授文化課,“講課時,我念一句,他們才跟念一句;唸了以後,還是不動。”因此無法適用以往的醫學教育方法,他將這一情況彙報給了毛澤東。

“紅色華佗”傅連暲:不拿槍也不帶兵的開國中將

傅連暲編寫的醫學教材

毛澤東的回答給傅連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懂多少就教多少;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挑部隊最常見的病來教,挑部隊最常用的藥來教,講不懂,就做給他們看。”

傅連暲領會了毛澤東的意思,在確定教學方針和教學方法後,他注重教學與實踐相結合,每天上兩次課,臨床實習兩次,講課中遇到疑難問題,就通過實際動作說明。例如傅連暲在講授注射器用法時親自演示,收效甚好。

1932年,第一批學員多數以優異成績畢業,毛澤東向傅連暲提出“訓練自己的軍醫”,但培養醫生需要較長的週期,他說:“訓練一個醫生不是容易事,起碼也得好幾年呀。”毛澤東回答道:“給你一年時間。假如環境好,可以兩年。”

這使傅連暲意識到,除了學員的知識水平,還要考慮到革命事業的緊迫需求,因此不可能沿用傳統醫學教育,而是要制定適宜的醫學人才培養方案。

在與毛澤東談完話不久,中央紅色醫務學校就成立了。第一批學員有一部分是護士學校裡成績最好的學員,另一部分是新招收的學員,共20名。傅連暲白天上課,晚上編講義,就這樣培養出第一批紅軍醫務人員。

“紅色華佗”傅連暲:不拿槍也不帶兵的開國中將

1941年,毛澤東在延安中央醫院看望病員後合影。右一為毛澤東,右三為傅連暲

這所不掛牌的“紅軍醫院”起初為了方便到白區購買藥品和訂購報紙,一直保留教會醫院的名稱。當毛澤東要離開時,他向傅連暲提議將醫院名稱改為“中央紅色醫院”,“教會醫院”終於開始向一所真正的紅色醫院轉型。

1933年,由於紅軍主力離開閩西地區,福音醫院原本改編成為中央紅色醫院的計劃轉移到瑞金進行,遷移後正式改名為中央紅色醫院,由傅連暲擔任院長。傅連暲根據毛澤東的指示精神,利用當地的醫護資源,實行中西醫結合治療。

在汀州時,毛澤東就曾多次向傅連暲等人表明,醫院不僅要為紅軍看病,也要為廣大老百姓看病。到瑞金後,傅連暲捐獻出個人資產和醫院資產,在蘇區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建設人民的新醫院。傅連暲等人還積極為當地群眾診治病症、代替接生婆接生,得到了當地群眾的感激與支持。

強調醫學教育與實踐相結合,醫學要因地制宜、為人民服務等思想,這些毛澤東在蘇區就指出的寶貴經驗,實踐證明,也適用於往後中國革命形勢的需要。

在新中國成立後,傅連暲擔任中央人民政府衛生部副部長,曾任中華醫學會會長。1955年,中央軍委授予傅連暲中將軍銜以及一級解放勳章。

參考文獻:

[1] 傅連暲著.在毛主席教導下[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9.04.

[2]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福建省長汀縣委員會文史資料編輯室. 長汀文史資料 第6輯[M]. 1984.06.

[3] 紅匾送給他們——捐助鉅款的傅院長[N].《紅色中華報》.1933.04.26.

[4] 陳偉田.汀州福音醫院:中國紅色醫療衛生的搖籃[J].《福建黨史月刊》2011年第7期.

[5] 中央蘇區紅色醫院舊址——福音醫院[DB],人民網,2019.09.18.

網編:侯潔英

監製:方丹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