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路,百十公里路四十年鉅變

民國31年前後,老家鞏縣發生了旱災。為了活命,我的爺爺逃荒到了濟源縣做起了制瓦盆換錢、糧的小生意,爺爺是製陶的行家裡手,燒製的瓦盆模樣美觀、結實耐用,再加上他為人忠厚老實,所以沒多久就在當地站穩了腳根兒。解放前夕,爺爺在好心人撮合之下與濟源承柳鎮王莊村一位樸實的女人,也就是後來我的奶奶成了親,一直在濟源生活了二十多年。爺爺常年在外奔波,無時無刻不在思念家鄉的親人,1968年冬,他下定決心結束這種煎熬,帶領全家回到了我們老家——鞏縣芝田公社羽林莊大隊。

回家的路,百十公里路四十年鉅變

到鞏縣老家後,爺爺的思鄉之情無形之中轉嫁給了奶奶。儘管鞏縣與濟源相距百十公里,但是因為交通不便,在奶奶看來她的家鄉彷彿遠在天邊。每逢佳節倍思親,奶奶思念親人的苦衷爺爺深有感觸,所以爺爺年年都儘可能讓奶奶在農閒時節回孃家小住,與父母姊妹團圓。上世紀80年代初,奶奶孃家喜事不斷,作為長輩她自然要去祝賀,這期間,我有幸跟隨我的父母陪著奶奶去了一趟濟源,現在回想起那次經歷,舟車轉乘之繁瑣,車輛顛簸之勞頓真是苦不可言。

那年冬季,我們去濟源是參加小國表叔(奶奶的侄兒)的婚禮,先後換乘了六次車船,幾乎把那個年代的交通工具坐了一遍。出發的當天凌晨,爸爸媽媽就把我從被窩裡拽出來,其實昨晚他們已對我約法三章,不準哭,不準鬧,不然把我撇在家裡,當時我雖然極不情願,但沒敢絲毫流露。到了家門口,我們坐上爺爺早已套好的毛驢車,頂著那黑咕隆咚的夜色向鞏縣黑石關火車站走去。天剛朦朦亮,毛驢車到黑石關車站還沒停穩,父親便跳下車,大步流星跑到售票處購買了到洛陽東站的火車票。

回家的路,百十公里路四十年鉅變

那時候火車時速很低,而且每個小站都要停,我們到洛陽已過九點了。下了火車,父親背起我一路小跑到汽車站,擠上了發往孟津縣白鶴公社的公共汽車。售票員說我們,你們再晚來三分鐘,車就出站了。後來,聽我的父親講,洛陽發往白鶴公社的公共汽車一天只有兩趟,如果趕不上,只能住洛陽。到白鶴公社下車後,我們馬不停蹄向黃河渡口趕,同路人議論,去濟源最後一趟擺渡的木船是下午4點整,假若趕不上,只能望河興嘆了。那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坐船,非常興奮,奶奶卻說我,小孩子坐船不能說話,不吉利。在船上,奶奶把我摟在懷裡,捂住我的嘴,生怕我胡言亂語,伴隨著既高興又惶恐好奇的心態,我稀裡糊塗地過了黃河。

回家的路,百十公里路四十年鉅變

來到河對岸,我們又步行了一公里左右到達坡頭公社,坐上了發往濟源縣城的公共汽車,待到縣城車站下車已是繁星點點。在濟源化肥廠工作的我二叔早已等候在車站,他迫不及待地接過行李,頭一句話就說:“看來你們今天坐車很順,下這車、上那車的時間一點沒耽誤,都是前後腳的功夫,要不然可是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呀”。當晚,我們住在了二叔家,第二天一大早,我們沿著坑坑窪窪的山路,時而騎車、時而推車向王莊村走去。

回家的路,百十公里路四十年鉅變

自從去了濟源一趟後,我就懵懂地認為奶奶的孃家離我家很遙遠。那個年代人多車少,與其說“坐車”倒不如說是“立車”,整個來回除了毛驢車、坐船有座位之外,其餘路程父母都站立著,年過半百的奶奶久站力不從心,父親就執意讓奶奶坐到行李包上,奶奶再三推辭,拗不過我父親只好坐下來,把行李包中烘烤過的旱菸葉“製作”成了旱菸沫兒,第二天,親戚們看到了來自鞏縣特殊方法制成的旱菸沫後忍俊不禁。曾經在我童年的一段時期,每當我的二叔回老家,或者奶奶的孃家人到我們家來,我的腦海裡都會不由自主地出現爸爸揹著我,媽媽揹著兩大包行李,奶奶圍著方頭巾,邁著想走也走不快的小腳,著急地趕路畫面。

回家的路,百十公里路四十年鉅變

這麼多年來,儘管鞏義與濟源遠隔“萬水千山”,但是始終未能阻隔我們親戚之間頻繁的禮尚往來。隨著國家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各項為民、惠民、務民政策逐步實施,我越來越覺得離奶奶的孃家更近了,原來鞏縣至濟源三天一個來回的路程,在九十年初變成了來回僅需一天。

回家的路,百十公里路四十年鉅變

2017年中秋節,我們姐弟三人自駕車到濟源看望我的二叔,按照導航指路一個半小時就到了二叔家。閒談中我與二叔聊起了這段往事,二叔更是感慨萬千。他說,那個年代倒六回車,一天之內到濟源是你們運氣好,有好幾次沒趕上下班車,他都是在車站蹲了一晚。接著又說,黨的十八大以後,國家出臺的各項政策更加深入人心,黨和政府把好事、實事辦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我們出行的方式更加多元化,原來做夢都想去的旅遊景點我和你嬸都去遍了,正說著,二嬸拿出了他們近年來去深圳、拉薩等地的旅遊照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