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评价战国七雄?

狐羊树


七雄论

何谓七雄?秦齐楚燕韩赵魏是也!

七雄之中,魏文候志大高远,用李悝变法而内修政治,用吴起为将而整军强兵,遂成战国最早之雄主!可惜的是后来的魏主狂妄自大,用人唯亲,而逐渐衰落!

赵武灵王眼光不凡,雄心壮志,知耻于中山,胡服骑射而强军,成就赵国百年基业!

秦赵之战,廉颇御敌有方使秦军却步,后因不平而亡于楚,庞瑗领兵胜敌数次后而不用,李牧中兴于赵而被反间计所害,赵终亡唉!

韩昭侯开辟法家治国之先河,用申不害内政修明,外强于军,韩国小康之治因于此!申不害所取成效引起其它诸侯国恐慌,或军事围剿或外交攻奸,终使韩国改革中途夭折!

楚庄王一鸣惊人传千古,用孙叔敖而国强有问鼎中原之故,棹王用吴起而改革与秦争霸于天下!

后因楚平王利令智昏,才有张仪三欺楚,子胥含怨而赴吴,屈子投江而怀忧,楚离灭亡不远唉!

齐王好宾客,聚贤才,晏婴,田忌,孙膑……才有齐国后雄于诸候!

燕王用乐毅才能使燕国得以续存!

秦较于其它六国,起步晚,自秦穆公以来,秦王以图存自强为之志,以吞六国为之心,奋发图强,广招人才,如商鞅,白起,张仪……以至后来吕不伟!

七国之比拚,是雄主之拚,拚政治格局,拚国策方略,是柱国之臣的人才的比拚!

七国之中,率先改革的魏国最先强起来,最弱的韩国用最先进治国之术强国驭民,而后强盛的齐国是用人得当而雄居一时,楚燕赵亦如此……

六国的灭亡,是六国雄主或自图续存或只是霸天下,其属下柱国之臣相互攻奸而主无法辩识,造成上下理念不同,怨言由生,离心离德,何能发展强大?

秦之较之六国,秦臣有吞天下之谋秦主谋之!臣下有吞天下之勇秦主用之,臣下有吞天下之才秦主尽之,秦雄主不仅是霸天下而是吞天下之志!上下同心,且秦雄主用人别具一格!臣下有分歧而主能识,理念相同,目标一致!共同努力,这是秦主取胜之原因!


狐羊树


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为天下共主,实际上已形同灭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 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国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

除战国七雄外,还有越国、巴国、蜀国、宋国、中山国、鲁国等大国。小国尚有郑国、卫国、滕国、邹国、费国等,但其实力与影响力皆远远不及战国七雄,只能在强国的夹缝中生存,且最终均为七雄所灭。在这七雄之中,后期以秦国国力最强。除秦国以外,其余六国均在崤山以东。因此该六国又称"山东六国"。

由于郡县制度的加强,以获取土地、财富、人口的国家不断开展兼并战争,促使这个从春秋时期开始便战争不断的土地逐渐走向新的时代。战国承春秋乱世,启帝秦发端,中续百家争鸣的文化潮流,这是中国思想、学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史称"百家争鸣"。中原经济技术的新发展与各国相继图强而展开的举国变法,名士的纵横捭阖,宿将的战场争锋,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典故。


花开水不流


战国七雄,是指战国时的七大强国,当然,并不只有七个国家,还有许多的小国。

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差不多决定了它们的国力,秦国地处西陲,本来在战国初年是个弱小的国家,被中原霸主魏国压着打,后来孝公发布求贤令,商鞅入秦始有变法,秦国在惠文王时期又派司马错取得了巴蜀,有着八百里秦川外加巴蜀的输血,秦国据崤函之险,加上六代君王的励精图治,于是“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威震四海!

燕国,地处北疆,和战国初的秦国一样是个弱国,燕国是姬姓诸侯国,是周王室的亲戚,但是因为地理因素,很难参与到中原的主要事务之中,一直扮演着一个旁观者的角色,到了燕王哙的时候 ,甚至差点被齐国所灭,所幸出了雄主燕昭王,燕国才雄起一回,但也只是昙花一现。

齐国,地处东海之滨,它的地理位置让它拥有了渔盐之利,商业非常发达,可是,这样优越的环境注定它是一个进取性不强的国家,虽然有威王,宣王称霸于诸侯,到了湣王之时更是与齐国并称为东西二帝,但是齐国的战略有问题,打了多年,国家疲惫,除了挣来一个“霸主”的名声,好处少的可怜,湣王只是齐国险些被燕国所灭, 虽然后来复国, 但是已经大不如前。

楚国,地处南陆,拥有广袤的领土,事实上在战国初期,楚国在中原地区还曾拥有大片领土,不过后来都被其他各国侵吞了。自战国以来,除了任用吴起的楚悼王算是有些作为,其他的国君都不值一提,楚国的庞大让它有着强大的国力资源,可是三大家族执政,臃肿的机构让这个国家行动力低下,因而在争霸之中处于完全的不利境地。子怀王之后,更是昏君辈出,楚国再无缘霸主之位。

处于中原的魏国和韩国以及赵国,魏国是战国首霸,魏文侯任用李悝最早进行变法,但是历三代而衰,魏国的不利就在于它的地理位置,处于中原的魏国在天下之中,是四战之地,它强大的时候能够对四面出击,可是弱小的时候就会遭到来自四面的打击,没有强势的国君是难以出头的。

韩国大概是七雄之中唯一一个没有称霸过的国家,虽然有过申不害变法,但是中途夭折,而且韩国的地理位置被秦国和魏国两个强国夹在中间,注定只能为他国当小弟,这样的国家 ,只能苟延残喘,无法成事 。

赵国,三家分晋的时候它分到了很多的土地,可是大部分位于北边,这些地方难以耕种,养不活太多的人,但赵国靠近草原,有着丰富的马匹资源 ,为赵国的强大奠定了基础,但是没有经济基础而光有军事资源的国家是无法全面强大的,赵国注定走一条畸形的发展之路,因而在军事优势失去后,赵国没有资源载重建它的军队,所以只能沦亡。





大智历史观


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为天下共主,但已名存实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 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

除战国七雄外,还有越国、巴国、蜀国、宋国、中山国、鲁国等大国。小国尚有郑国、卫国、滕国、邹国、费国等,但其实力与影响力皆远远不及战国七雄,只能在强国的夹缝中生存,且最终均为七雄所灭。在这七雄之中,后期以秦国国力最强。除秦国以外,其余六国均在崤山以东,故称“山东六国”。

由于郡县制的加强,以获取土地、财富、人口的国家不断开展兼并战争,促使这个从春秋时期开始便战争不断的土地逐渐走向新的时代。战国承春秋乱世,启帝秦发端,中续百家争鸣的文化潮流,这是中国思想、学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史称“百家争鸣”。秦过之所以能一统天下,除了实力最强,也有运气成分!



迷失创业者大路


“战国七雄”是一个历史称谓,战国是一个时期,七雄是七个诸侯国,是中国历史上东周战国时期七个较强的诸侯国的统称,具体指: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

提到战国,就不得不提春秋,一般合称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其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战国时期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

战国时期除了七个强大的诸侯国外,还有越国、巴国、蜀国、宋国、中山国、鲁国等大国,还有郑国、卫国、滕国、邹国、费国等小国,但其实力与影响力皆远远不及战国七雄,只能在强国的夹缝中生存,且最终均为七雄所灭。七个诸侯国之中,除了秦国在崤山以西之外,其余的六国均在其东边。因此这六国又称“山东六国”。

战国初年,三家(韩、赵、魏)分晋。稍后田氏代齐,形成齐、楚、燕、韩、魏、赵、秦七雄并立的局面。

公元前288年,齐、秦并称东、西帝,旋皆放弃帝号。

公元前287年,苏秦、李兑合齐、楚、赵、魏、韩五国,合纵攻秦,罢于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秦归还部分赵、魏失地求和。

公元前286年,齐灭宋,秦遂主谋合纵攻齐。前284年,燕昭王使乐毅为将,合燕、秦、韩、赵、魏五国攻齐,攻入齐都临淄,占领齐国长达五年。

公元前279年,齐将田单组织反攻,收复失地。齐虽复国,但元气大伤,从此无力与秦抗衡。这以后秦的对手主要是赵国。秦在进一步削弱楚的基础上,向东积极发展,与赵形成正面对抗。

公元前262-260年,秦、赵在长平邑(今山西晋城高平市)激战,秦大败赵(长平之战)。

公元前259年,秦进围赵都邯郸,达三年。公元前257年,魏信陵君、楚春申君救赵败秦,解除邯郸之围。赵虽转危为安,但受创惨重。

公元前251年,燕乘赵国新败,出兵攻赵,反被赵国击败。然而在秦的威胁下,东方六国又结成暂时的联盟。

公元前247年,魏信陵君合五国兵攻秦,败秦于河外。

公元前241年,赵庞煖合赵、楚、魏、燕、韩五国兵攻秦,但为秦所败。从此,东方六国联盟不复存在。

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山东六国已无力与秦国对抗,秦国不断向东蚕食六国国土,后来秦王嬴政灭六国,实现大一统,战国时期至此终结。






历史川流不息


前期魏国最强,经过魏文侯起用李由变法,重用名将吴起。成为第一强国,有夺了秦国河西之地,攻打中山国,北上攻打赵国南下攻打韩国等。只是后来魏武侯逼走吴起,魏惠王在位时昏聩无妒,桂林之战和马邻道之战中了齐国军师孙斌的围魏救赵之计损失惨重。桂林之战折损精兵13万,马邻道之战庞涓战死,秦国又乘机夺回河西之地,逼得魏惠王迁都,魏国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没有崛起过。

接着是齐国,虽然齐威王在位时强盛一时,但是没有变法不够深彻。只是国力强大,而没有改革军制。后期没有出过明君,盛至以帮助燕太子平复位为由,乘机攻打燕国。又在带领五国攻打秦国的时候,暗自出兵把宋国灭了。惹得四国投靠秦国,在秦国的号召下,由燕相乐毅率领五国联军攻打齐国,把齐国国都临淄都攻破了,齐敏王都自杀了。虽然后来田单复齐成功,但是国力大不如前,从此只能自保,没有参与认何六国之间战争,盛至在秦始皇统一就国之战时,齐国没有帮助任何一国,齐国仗都没有打直接投降。

赵国赵武灵王在位期间推行胡服骑射,军队战斗力变得非常强大。后期东方六国中,为一可以一国跟秦国抗争的国家。赵国在焉余之战中一战灭了秦国8万精兵,打破秦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只是在长平之战时中秦国的挑虎离山之计,损失了45万精兵从此一蹶不振。后期秦国想乘机攻打邯郸,被魏国的信陵君带领的联军打败才不至于亡国。那时候应该是秦国最弱的时候,可是六国没有抓住机会,只让秦国割地而已。战国从此战斗力不强了,在也没有成为秦国东出的阻碍。

韩国一直是个弱小的国家,虽然有过申不害变法,但是没有隐藏实力,反而急于展示自己的国力,攻打陈国和宋国。魏国怕韩国吞并陈宋之后威胁到自己的霸主地位, 出兵攻打韩国,韩国被消耗殆尽,从此一蹶不振变成弱国。

燕国一直是七国最弱小的国家,虽然燕昭侯在位时强盛一时,起用乐毅变法,五国伐齐时站领了大部分齐国土地,没过多久燕昭侯就病死了,新燕王即为不信任乐毅把他逼走了,齐国的田单乘机燕国打败燕军,所战领的齐国土地都被夺走了,从此又变回了弱小的国家。

秦国在秦孝公即位以前一直被魏国吊打,河西之地被魏国夺走,六国不与会盟的弱国,一直想瓜分秦国。秦孝公即位候,起用商鞅推行变法。经过二十年的变法,又乘机夺回河西之地又从新强大起来。秦惠文王在位夺巴蜀,灭义渠。秦武王在位夺宜阳,秦昭襄王在位打六国打残了,把六国的君队消灭的差不多,浑阳之战一国把六国联军打败了,为统一六国更一步奠定了基础。






一鸣惊人影视城


齐国,战国时期最发达的国家七雄。无论在农业、商业、手工业和文化方面,齐国都是绝对独特的。他们有良好的土壤质量,海盐的优势,是最好的纺织工业。人口多,规模大,国家繁荣,整个国家处于繁荣状态。国家军队是强大的,并已抓获燕国一个又一个的宋朝。只有在其他五个国家联合起来攻击整个国家之后,后一个国家的实力才下降并在一个角落里定居下来。

楚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楚国工业、木材工业和水产养殖业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这是一个强大的炼铁国家。同样,其青铜工业发展良好。重要的矿藏如金、铜和锡位于楚国。楚人们热爱娱乐,热爱文学艺术。景楚具有强大的文化生命力。只是在那个时候楚国,人员被分散,为贵族权利的斗争导致了最后的灭绝秦国。

一个相对弱小的国家。燕国依靠好的土地和一些企业来保持国力,文化相对落后。春秋初期,只有在齐国“尊王攘夷”的军事帮助下,它才得以保存和发展。

韩国,一个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它的工业水平最高,但农业发展水平低和缺乏良田限制了人口和国力的发展韩国,这也导致了国家未来的分裂。

赵国,一个平均实力的国家。但是,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特征,在反秦反胡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赵人成功抵抗胡人,赵国文化独特引领时尚潮流。昌平战争后,赵国慢慢崩溃了。

魏国,一个商业发达国家。大良市是为了挖一个缺口而建的,一条长长的堤坝是为了防止洪水。魏国商业发展,大力发展池盐工业,后者后来成为国家的商业中心,但由于君主不明,导致人才外流,最终毁于一旦。

秦国,统一权力。在农业、水利、商业和军事方面,秦国都有优势。水利工程的建设,郑国渠,都江堰堪称工程奇迹。商鞅政治改革后,盐和铁被纳入国家,国力强大。秦国军事力量也很强大。这六个国家通过征服外国并最终统一起来,展示了他们良好的军事实力。虽然秦朝的寿命很短,但对于历史来说,秦国统一六国的历史性成就是不可替代的。


莲城快马


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以下仅为我个人评价:

说韩国,首先不能不说的是冶铁业。自公元前12世纪赫梯灭亡之后,西方就进入了铁器时代。相比之下,东方或许要晚一些。但从冶铁的成就看,东方世界就更胜一筹了。这其中要首推印度。孔雀王朝竟然已经掌握了炼钢技术,以印度乌兹钢制成的大马士革弯刀将在千余年之后伴随阿拉伯世界威震西方,与马来刀、日本刀一起并称世界三大名刀。而乌兹钢,正是此时在印度炼制出来的。

比起印度不可思议的炼钢术,中国稍逊,但冶炼生铁的技术却独步天下。《老子》有云:"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这个橐龠就是冶铁的鼓风炉。中国自春秋末年起冶铁技术开始高速发展,到战国末期,无论是冶炼的速度还是效率,都远远高于西方。中国的那套鼓风方法和对温控技术西方直到千余年后的中世纪晚期方才掌握。或者按照李约瑟先生的说法,干脆就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而这其中,做出贡献最大的莫过于韩国了。春秋末年,中国冶铁技术领先的诸侯当属晋、楚两强。而晋国的冶铁中心,正在韩国。小小韩国冶铁都市之多,

实在令其余诸侯望尘莫及。到汉朝时,说剑还言必称堂溪、墨阳(皆是韩国冶铁重镇),常与传说中的干将、莫邪并称。

有工业,就有都市。战国时期都市的发展是个很重要的现象。列国间最大的都市都是国都,国都之下有郡城,郡城之下有县城。像韩国宜阳一个县城,就"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足见兴旺发达程度。

不过,跟首屈一指的工业水准比起来,韩国的农业水平还是太低下了。主要是条件不好,如《战国策·韩策》所言,"韩地险恶山居",没有良田,大大限制了韩国人口和国力的发展。而这种工农业发展的不平衡,更加说明了晋国分裂的重大影响。否则,以晋国的工业实力,加上并不差的农业,仍足以成为中原的龙头老大。但一分裂,晋国的工业优势归韩,等于是浪费掉了,平白给秦国做了嫁衣。

韩国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发展不平衡的故事。一个头等工业强国,却因为国小民贫人才少,从而在两百多年里始终默默无闻,甚至任人欺凌,实在可惜。申不害不能救韩国,韩非不能救韩国,韩国的首先灭亡,似乎从它一出生开始就注定了。

七雄之中,最弱的莫过于燕和韩了。把燕放到韩国后头说,是因为毕竟乐毅那个时候还很是闹腾出了一些动静,比起从未兴起的韩国还是好些。不过跟韩国相比,燕国更加没有值得一提的地方。

辽河平原是块不错的土地,渤海、黄海的煮盐业也能给燕国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但燕国毕竟还是太小,兵力也不足以从北方胡人手中抢得地盘。但从河北张家口一直修到朝鲜博川的燕长城对于防御北方侵扰来说还是起了很大作用。

二百多年来燕国唯一的机会就是燕昭王中兴了。其中最具转折意义的故事当属炒作宗师郭隗(wěi)所献千金买马骨之策,燕昭王以一无名郭隗为"马骨",造郭隗宫,筑黄金台,引得乐毅、苏秦、邹衍、剧辛等名士纷纷来投,连日语中都留下了"隗より始めよ"(以郭隗始)这样的成语。可惜在战国之中,属于燕国这样的小诸侯的机会只有一次,燕昭王死,燕惠王昏,燕国的历史机遇就此错过,再度沦为配角。最后在强秦东出天下之心昭然若揭的时候还与赵国互殴,结果被廉颇、李牧等人打个半死,可谓荒谬之至了。

在晋刚刚分裂的时候,人们常常把魏、晋混称的。

魏国就是晋国的主干。而魏文侯也没有辜负这个称号,让魏国在战国初年全面领先。李悝、西门豹等人的内政建设,极具成效。只可惜的是,魏国领先太早,那个时候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吞天下之志,也就不可能制定相应的战略。

等到两代之后的魏惠王时期,也是他比较倒霉,赶上东边齐国和西边秦国同时到达顶峰,吃了很多大败仗。但应该说,魏惠王的国内建设是卓有成效的。前面我们也提到过大梁城的修建,鸿沟的开凿,还有一个人我们未及提到,就是在魏惠王时期担任过相国白圭。

话说这齐魏两国本以黄河为界,但齐国地处黄河下游的华北平原,地势偏低,而黄河又是著名的很喜欢泛滥甚至很喜欢改道泛滥的主。为防止水患,齐国就在距黄河二十五里处修筑了一座长堤,于是乎黄河水都被赶到魏国去泛滥了。这魏国连忙跟赵国合作,距黄河二十五里处也修了一座长堤。黄河就只能在这五十里间游来游去了。结果水患大减,利在千秋。

这堤坝正是白圭主持修建,修得太好了。韩非评价说此堤连蚂蚁都钻不进去,而白圭也颇以此堤自得,说古时大禹也不过如此了。

当然,比水利,谁也比不过秦国那两座惊天地、

泣鬼神的水利工程,我们稍后再提。白圭本人更大的成就也是在辞官之后做商人的时候,所谓"天下言治生者祖","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箴言,被历代商人奉为贸易圣经。

在魏国还有一个与白圭名气相仿的大商人,叫做猗(yī)顿。此人是中国最早的大盐商。与齐、燕之地先天靠海不同,魏国只得在河东发展池盐业。所谓池盐,就是垦地为畦,引含盐分的池水沃之,称作种盐,水耗则盐成,即为池盐。

像白圭、猗顿这样的人物魏国有不少。那时魏国就是全中国的商业中心,就是可惜几代下来都没赶上一位有见识的君主,导致人才大量外流。什么商鞅、公孙衍、张仪、范雎,简直就是秦国的人才库。否则,魏国绝不会落得那般下场。魏国之衰,纯属自作孽,不可活。

中国文化毫无疑问是分版块的,三晋就是一个很独特的文化版块。但赵国有比较特殊,赵人既有三晋人的机智功利,又因地处北疆,兼具了燕赵之士的慷慨豪迈。正是这种特质,使得赵国在战国中后期奇迹般地崛起,并自始至终担当起抗秦主力军的重任。

当然,赵人更主要的不是在抗秦,而是在抗胡。我们知道,为抵抗北方游牧民族,燕、赵、秦三国都修筑了长城,这其中,赵长城是最短的。因为不需要。林胡、楼烦,以及后来崛起的匈奴,对赵人是又敬又怕,中国在乱成一团的时候没有经历游牧民族的大规模骚扰,赵人居功至伟。与临淄、大梁相比,强敌环伺下的邯郸城的繁华,得来的更为不易。

说来也巧,在整个世界的大环境下,中国的战国时期都是游牧民族比较消停的时期。由于波斯、希腊、秦国、赵国、马其顿、罗马这些相继兴起的强盛政权的存在,游牧民族远没有了之前几次大迁徙浪潮时的威猛。不过,这个消停只是暂时的,游牧民族的故事还很长。

赵国不但成功地抵御了胡人,还进行了适当的胡化。这使得赵国独具特色,也独具魅力。邯郸以盛产美女闻名,赵人的气质也被各地人们所欣赏,所谓"邯郸学步",足见赵人是引领时尚潮流的。在那个时代,赵、魏文化可谓各有千秋,是很吸引人的两个地方,才使得平原君、信陵君等人的养士传统成为可能。

当然,论综合实力,赵国并不强。论工业,不如韩楚;论商业,不如魏楚;论农业,不如秦齐;论政治清明、军力强大,离秦国也差得挺远。但一股倔强

的气质,就足以令赵国始终成为秦国的心腹大患。

可长平一败,赵国的根基垮掉了。自此以后,尽管赵国表现得仍然十分顽强,但除非奇迹出现(比如秦国突然内乱加上赵国突然涌现一打人才什么的),否则再无可能力挽狂澜于既倒,为秦所灭已是必然结局了。

战国七雄当中,齐国是全面发展的典型。农业上,有质地相当不错的土壤;商业上,有得天独厚的海盐优势;手工业上,齐国纺织业几乎统治了全中国,有"冠带衣履天下"之称。文化上更不必说,那个时候的人谁不知道稷下学宫啊,人才一点也不缺。无论从人口、规模、财富、还是文化底蕴上讲,临淄都是不折不扣的中国第一都。其热闹繁华比之今日都不逊色。街市之间,人们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赛狗、蹴鞠、奕棋,好一派其乐融融。《史记·滑稽列传》有云:"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眙不禁,前有堕珥,後有遗簪",无怪乎齐人安坐逍遥五十年不闻战事,临淄之乐,即使是后世众多时代恐怕也不能比拟。

其实,齐国历代君主们只要野心再大一点,头脑再清楚一点,合纵攻秦的时候再积极一点,国势大有可为。公元前314年,齐国破燕;公元前286年,齐国灭宋。这足以说明齐国有相当的实力扩张地盘。如果能够更巧妙地处理外交的话,齐国远远不是后来那样的局面。结果灭宋引发众怒,五国合纵攻齐,随即被乐毅逼入绝境。再复国时,举国上下再没有了从前的心气,唯有偏安一隅、苟延残喘了。

或许还是过于优裕的环境导致齐国君臣无法像秦人那样奋发图强,才最终造就了一个羸弱的大国。

曾几何时,楚是与晋分庭抗礼的南北双雄之一。晋分裂掉了,楚却没有。楚国是仅次于韩国的冶铁强国,而在发展铁器的同时,楚的青铜工业同样发展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准。只不过跟秦国把工业都往军工业发展不同,楚人爱玩乐、爱文艺。楚国的青铜技术,大都用来制作精巧细致的工艺品。楚匠的才华,使得楚国的青铜工艺足以登上世界的最高峰。

除却工业优势之外,楚国的地大物博,几为其余六国所不能比拟。金、铜、锡等重要矿藏在楚国,木材产业、动物产业、水产业都遥遥领先。楚国闭着眼

睛都能赚无数的钱。

但楚国有两个弱点,致使楚国总是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强国。

其一,人民太过分散。公元前301年,楚国爆发庄蹻(jué)起义,竟将楚国分割成好几块。这在任何一个诸侯那里几乎都是不可能出现的。人分散,军队就不好集结,而且容易顾此失彼。

其二,国内贵族权力斗争激烈。到了战国中后期,这几乎是楚国独有的毛病。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商鞅变法,使得魏、赵、韩、齐、秦的国家权力都很集中。但楚国就始终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吴起变法失败后,楚国彻底陷入了贵族乱政的泥潭,始终没能爬出来。

可即便如此,楚国仍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荆楚文化生命力之强,令人赞叹。当战国末年,秦军在北方风卷残云之时,嬴政问王翦,灭楚需要多少人马?王翦毫不犹豫地答道:"六十万"。嬴政不信,派李信统兵二十万攻楚,大败而归。嬴政这才乖乖地备齐六十万大军,交与王翦。

王翦最终灭了楚国,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精神却没有一天消亡过。短短十来年后,远远更为庞大的秦帝国终究为楚人所灭。那么这场战争中的胜利

者究竟是秦,还是楚呢?

虽然秦王朝的寿命很短,可统一中国的任务毕竟是由秦人来完成的。秦的历史功绩,怎么夸都不为过。那么最常提及的问题就是,为什么秦国能完成统一大业?

我们首先来看秦国的综合实力。

战国时期有《禹贡》一书,假托大禹,将九州土质分为上上至下下九等。其中上上等的雍州之地,正是归秦所有。秦国的农业是有优势的。而提到农业,就不得不提那两个只能用伟大来形容的水利工程。

其一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郑国渠。嬴政以无与伦比的眼光和度量容忍了一个间谍主持修完了这座战国时代最浩大的水利工程。其回报也是极其丰厚的,据《史记》载,自此关中成为一片沃野,再无凶年。

这样一个投资和回报都极其巨大的郑国渠,却不是秦国最重要的水利工程。那自然是因为在此之前的另一项巧夺天工的传世名作——都江堰了。

世上平静者莫若水,世上凶猛者莫若水。所以在水利工程上,欲要引水,必先筑坝。但都江堰打破了这一惯例。江心一只"鱼嘴",把岷江分为内外两江。

四川是典型的季风性气候,秋末至春初时,干旱少雨,于是鱼嘴的地势使得四成水流入外江,六成水流入内江,再经宝瓶口注入成都平原的千万亩良田。这样一来,即使天不降雨,春耕亦能照常展开。而春末至秋初,海风带来大量降雨,水位就会漫过鱼嘴,于是六成水奔外江而去,只有四成水流入内江,水患大减。而即便四成水仍然太多,一座泄洪排沙的飞沙堰,可保成都平原常年不为水患所扰。

秦惠王用司马错伐蜀,固然是影响深远。而秦昭王用李冰修都江堰,使蜀地成为秦国一座大大的粮仓,成都平原成为真正的天府之国,意义同样重大。

在水利工程上,中国比不了埃及、巴比伦人的悠久历史,可一座都江堰,屹立两千年,造福数百代蜀地居民,堪称人类历史上不世出的工程奇迹。于是乎,李冰的名字,比起同朝的著名将相白起、范雎,更加响亮,更加让人缅怀。

除却巨大的农业优势之外,秦国商业也并不差。商鞅变法将盐铁收归国有,史籍中说仅此一项,秦国就获利百倍。而秦国虽然对商人要求更加严格,但并不绝对排斥商业。秦国之中,也有不少商贾巨富。比如那位著名的女富豪,寡妇清,因开采丹砂而发了大财,嬴政特地为之筑"怀清台"。直至今日,这位奇女

子还被小说《寻秦记》改写成琴清而广为传颂呢。

再加上秦国巨大的军力优势,对外征伐中首先就抢到了不少战略要地和工业重镇。到中后期,秦国其实什么都不缺,财富上也已经居七雄之首。李斯《谏逐客书》中提到的许多宝贝,秦国的宫殿修得也是最多的。像秦孝公修橐(tuó)泉宫,宣太后修高泉宫、虢宫,秦昭王修棫(yù)阳宫、羽阳宫,秦孝文王修萯(fù)阳宫,嬴政修林光宫等等,六国之中没有哪个像这么大规模修宫殿的,足见秦国之财大气粗。

秦国的成功,简而言之一句话,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历代君主始终走在了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上,至少在那个时代,秦国的农战立国在效率上远远胜过了东方六国的全面发展。从这个角度讲,秦国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


唐明国亮


秦最终灭六国,为第一。

魏在前一百年占优为最强,是除秦以外唯一曾对所有其他国家占明显优势的国家,排第二。

楚国领土辽阔,在春秋时能与晋抗衡,强于齐国,排第三。

齐国曾与秦并列最强,排第四。

赵国曾是仅次于秦的第二强国,排第五。

韩国在灭智氏后力量基础应该接近魏、赵。虽然韩后来多次被秦国打败,但那时秦国是很强的,被打败也正常。燕国虽然打败齐国,那是联合五国一起进攻齐国的,取胜正常,后来燕被两城齐国打败,又多次被赵打败,可见燕不强。




历史烂番茄


我是棠棣,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这个问题我从两个方面回答:

一、各国简介

韩国

姓:姬 氏:韩

韩国先祖为晋公族。曲沃桓叔生子万,封于韩原,立韩氏。后晋国称霸,韩氏中衰。至韩厥,为晋悼公正卿,晋悼公复霸,韩厥之力颇多。后韩起执政晋国 27 年,韩氏显贵。

前 403 年,周威烈王封韩虔与赵、魏同为诸侯,建立韩国。韩虔位列诸侯,不及魏氏强盛。“三晋”同盟之时,韩国随之瓜分中原,获利颇多,国势达到鼎盛。但由于韩国四面受敌,且国人不尚武,屡为列强所攻打。在残酷的战果烽烟中,韩国不得不先后依靠于魏、齐、楚、赵、秦等大国至前 230 年,秦王政首灭韩国。



赵国

姓:嬴 氏:赵

赵国先祖造父为周穆王御戎,非常得宠。后平定徐国之乱中,造父军功显赫,乃受封于赵城,立赵氏。赵氏大宗的宗主后位列周王卿士。周幽王时,赵叔带因见周室腐败,离开镐京,来到晋国。以下七代而至赵衰,辅佐晋文公成就霸业,赵氏因之位居世卿。至前 403 年,周威烈王封三晋为诸侯,赵氏正式建国。

三晋分家之初,三家秉承晋阳之战之团结。韩赵魏三晋经常结成三晋同盟,一起行动,共同进退。时三晋在魏文侯的领导下,形成一股极强的军政势力,破齐、伐秦、败楚、瓜分中原,天下不敌。

由于魏韩两个的主战场在南方, 赵国获利不均。 欲南侵,又遭到魏国排挤,魏赵矛盾升级。前 375 年,赵成侯继位,公子朝作乱。魏武侯公开支持,并帮助赵朝攻打邯郸,魏、赵彻底决裂,宣布着三晋蜜月期的结束。时魏国正盛,齐、秦、楚悄然崛起。 前 354 年,魏惠王派上将军庞涓攻打赵国,兵围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楚。齐威王遣田忌出兵。田忌以孙膑谋,围魏救赵。

经过各大国与魏国长期的周旋,魏国霸业渐衰,赵国逐步崛起。魏国比邻秦国,屡次为秦国所攻,魏国不得不采取合纵抗秦措施,与中原诸侯重修盟好。前 325 年,魏惠王发起魏、赵、韩、燕、中山的五国相王。年轻的赵武灵王也兴致勃勃的始称赵王。时赵孱弱,屡见欺。赵王曰“无其实,敢处其名耶?”去王号,并终生不再称王。

后赵君奋发图强,巧妙的从中原诸侯的混战中摆脱出来,领导国人,衣胡服、习骑射,史称“胡服骑射”。赵国实力因此大大增强。史载“时赵之强,甲于三晋”。前 299年赵君退位,立子赵何为君,是为赵惠文王,称赵主父。前296 年,赵主父剪灭中山国,独吞其地。又北略胡地,拓野千里。

赵主父死后, 赵惠文王继其父之烈, 渐与秦成争霸之势,成为秦国统一天下的最终对手。前 262 年,秦王龁、赵廉颇对峙于长平,双方形成惨烈的拉锯战。至前 260 年,赵孝成王以赵括替廉颇,秦昭王以白起换王龁。不久白起围赵军长达 40 余日,赵军全军覆没。赵国国力大衰。前 228 年,秦王政派军灭赵国,俘赵王迁。



魏国

姓:姬 氏:魏

魏国先祖为毕公高, 后毕国亡, 公族称毕氏, 流散各地。有一人曰毕万,侍奉晋献公为车右,因军功封于魏城,立魏氏。晋悼公时提拔魏绛为卿士, 魏氏大宗始入晋国六卿行列。

魏氏发家较晚,较之其余五卿稍弱。前 453 年,魏桓子魏驹伙同赵、韩灭智伯,剖分晋国。前 403 年,周威烈王封魏斯为诸侯,史称魏文侯。

初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 ,至魏惠王时迁都大梁 (今河南开封),故又称梁国。公元前 225 年,秦将王贲攻魏,决河沟灌大梁城,虏魏王假,灭魏。

魏文侯时期,魏国独占中原。公元前 445 年,魏文侯任用李悝实行变法,较早地实行了社会改革,使魏国成为最先强盛的国家。军事上,以吴起、乐羊为将,灭中山(魏文侯死后复国),联韩赵,败嬴秦,弱芈楚,攻姜齐,中原地区魏氏独大。魏文侯死后,魏武侯立,继续着魏国的强盛。时魏东伐西讨,南征北战。但魏、赵关系逐步紧张,三晋后院失火。魏武侯、及其子魏惠王皆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却一味穷兵黩武。

公元前 354 年,魏惠王派大将庞涓率兵进攻赵国。魏军横冲直闯,如入无人之境,很快逼近赵都邯郸。在这形势危急的情况下,赵成侯忙派使者前往齐国求救。齐威王派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帅,出兵救赵。孙膑说:要想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劝解两个打架的人,不能直接参加进去打。

派兵解围,应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采取避实击虚的策略,造成敌人的后顾之忧。田忌接受孙膑的意见,领兵杀向魏国都城大梁。庞涓听说大梁吃紧,领兵回救,星夜赶路。 孙膑、 田忌将齐军埋伏在桂陵 (今山东菏泽东北) ,静等魏军前来决战。

魏军长途行军,疲于奔命,人困马乏。双方一经交战,魏军全线崩溃,齐军获得全胜。事隔不久,魏国联合韩国打败齐国,挽回了败局。魏国在中原又成为第一强国。公元前 342 年,魏国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仍派田忌、孙膑率军解救韩国。孙膑采取退兵减灶、诱敌深入的战术。齐军佯败后退,第一天留下了 10 万人做饭的锅灶,第二天减少到 5 万人的锅灶,第三天减少到 3 万人的锅灶。 庞涓以为齐军逃亡严重, 穷追不舍。



这时,孙膑在马陵设下埋伏,等庞涓带兵追到马陵,孙膑一声令下,齐军金鼓齐鸣,万箭齐发,大败魏军,庞涓自杀,魏太子申被俘。这就是著名的“马陵之战”。此后,魏惠王和齐威王会盟徐州,双方妥协,均分东方的霸权地位。

后来,魏国逐渐衰弱,齐国和秦国成为东西对峙的两个霸主,进入了齐、秦争强时期。

楚国

姓:芈 氏:熊

先秦芈姓(芈本作幁)周朝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亦称荆。芈姓是所谓“祝融八姓”之一,始祖为季连。季连的后世子孙鬻(yu)熊为周文王师。古书记载,鬻熊以下楚君皆以熊为氏,但据出土战国晚期楚国铜器铭文,楚君名号皆以酓(yǐn)为氏。鬻熊曾孙熊绎僻处荆山(在今湖北南漳、保康一带),跋涉山林,以事周成王,被封以子男之田,居丹阳(今湖北秭归),从此立为国家。

进入春秋后,楚国国力强盛,与晋国长期争霸 . 。春秋晚期,楚长期陷入公族内乱,风头渐渐被临近的吴国抢去。公元前 506 年,吴败楚于柏举(今湖北麻城),五战及郢,攻入楚都。昭王逃入随,使申包胥请救于秦。次年,秦、楚败吴于稷(今河南桐柏),吴引兵去。昭王灭唐(在今湖北随州),还归郢,迁都鄀(今湖北宜城东南)。昭王复国后,又灭顿(在今河南商水)、胡(在今安徽阜阳)等小国。昭王卒,子惠王立。公元前 481 年,平王太子建之子胜,为白公,袭杀令尹子西和司马子期于朝,劫惠王。叶公子高出兵,平定白公之乱,再度灭陈。

战国早期, 楚惠王再度灭蔡, 占领淮水流域; 公元前 431年,简王北上灭莒(在今山东莒县)。简王卒,声王立,立仅六年,“盗”杀声王。楚悼王立。时三晋强盛,楚国多次与晋军交战,然今非昔比。三晋多次大败楚军,楚国黄河以南大片土地被三晋所占,楚军一胜难求。后悼王任用魏将吴起变法,南收扬越,占领洞庭、苍梧,楚国稍见起色。



战国中期,楚威王败越。楚怀王时,楚与齐纵亲。公元前 318 年,魏、赵、韩、燕、楚等国合纵攻秦,以楚怀王为纵长,不胜而归。秦使张仪入楚,离间齐、楚,许与商(今陕西商县)、於(今河南西峡一带)之地六百里,已而背约不与,楚因伐秦。公元前 312 年,奏败楚于丹阳(今河南西峡一带),取楚汉中。楚反攻,秦又败楚于蓝田(今陕西蓝田)。楚服秦,但仍与齐、韩合纵。

战国晚期,楚背齐合秦。公元前 301 年,齐联合韩、魏攻楚,大败楚军于垂沙。次年,秦亦攻楚,取襄城。又次年,楚怀王入秦被执,后三年死于秦,楚从此一蹶不振。顷襄王时,秦继续攻楚。公元前 278 年,秦将白起破楚拔郢,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顷襄王卒,考烈王立,以黄歇(封为春申君) 为相。公元前 257 年,黄歇与魏信陵君救赵败秦。

次年,楚灭鲁。公元前 253 年,楚迁都巨阳(今安徽太和东南)。公元前 241 年,楚迁都寿春(亦称郢,今安徽寿县西南)。考烈王卒,李园杀黄歇,立幽王。幽王卒,同母弟犹代立为哀王。哀王立仅二月余,为庶兄负刍之徒袭杀,负刍立为王。

公元前 223 年,秦将王翦、蒙武破楚,虏王负刍,楚国灭亡。

燕国

姓:姬 氏:燕

燕国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北方的一个诸侯国。战国时为七雄之一,前 222 年被秦国灭亡。

据《史记》记载,周武王灭商以后,封宗室召公于燕,在今北京及河北中、 北部(周武王之灭纣, 封召公于北燕) 。

燕国的都城在“蓟”(位于今北京房山区琉璃河)。周的贵族和当地旧商的贵族以及当地土著建立了联合政权。最终使该地区原来的东胡民族逐渐融入华夏族。

燕国建国以后与中原各地来往甚少,文化较中原落后,在春秋初年的外族入侵中更是险些亡国,凭借齐国“尊王攘夷”的军事帮助才得以保全,并进而在日后有了发展。

前 323 年,公孙衍发起韩、魏、赵、燕、中山“五国相王”。前 314 年,燕王哙禅让于相邦子之,太子平不服,作乱,失败被杀。 齐国、 中山国趁机伐燕, 燕国大败几乎被灭,燕王哙和子之被杀。齐国退兵后,燕人拥立在韩为人质的公子职,是为燕昭王。昭王即位后礼贤下士,筑黄金台,各国士人“争趋燕”。乐毅自赵国来,邹衍自齐国来,剧辛自赵国

来。 昭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又以乐毅为亚卿主持国政,经过二十八年励精图治,原本弱小的燕国成为一时之强。前 284 年,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 率倾国之兵联合赵、

楚、韩、魏五国伐齐,连下齐国 70 余城,杀死齐闵王。齐地只剩除莒(今山东日照市莒县)和即墨二城。前 278 年,昭王死,太子燕惠王即位。齐国即墨守将田单施反间计,燕惠王中计以骑劫代替乐毅。 前 279 年田单以火牛阵大败燕军,齐国趁势复国。

燕太子丹年轻时在秦国作人质。逃回燕国后太子丹并没有致力振兴燕国, 而是寻找到一位叫荆轲的刺客。 前 230 年,秦国灭了韩国。前 228 年,秦国占领了赵国都城邯郸,逼近

燕国。前 227 年,太子丹送荆轲和他的 13 岁的助手秦舞阳到易水之畔(现河北易县)。荆轲唱道: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之后荆轲刺杀秦王赵政未遂。这一事件给了秦国一个进攻燕国的借口。前 226 年,大将王翦率秦军占领了燕国的大半。燕王退守辽东,杀太子丹以求和。前 222 年燕灭于秦。

齐国

姜姓,吕氏。田氏代齐后,史称“田齐”,妫姓,田氏。

是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

开国君主: 吕尚

都城: 营丘(后称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

建国时间: 约前 11 世纪

灭亡时间: 前 379 年(为田齐所灭)(田齐)前 221 年(为秦所灭)

历史:

春秋时期,齐桓公首霸中原。齐桓公死后,人亡霸灭。春秋末年,齐公族衰落,卿大夫相互兼并。公元前 548年,崔杼杀庄公, 立景公。 公元前 546 年,庆封灭崔氏之族。庆封专齐政。次年,庆舍与栾、高 ( 齐惠公之后 ) 、陈 ( 田) 、鲍四族攻庆封,庆封奔吴。景公时,陈桓子施惠于民,民归陈氏,陈氏因而强大。公元前 532 年,陈桓子联合鲍氏攻栾氏、高氏,栾施、高疆奔鲁。公元前 489 年,景公卒,国氏、高氏 ( 齐文公之后 ) 立晏孺子, 次年,陈僖子联合鲍氏攻国氏、高氏,国夏、 高张奔鲁, 遂杀晏孺子, 立公子阳生为齐悼公。悼公在位四年,被杀,阚止为政。公元前 481 年,田成子杀阚止,专齐政。 公元前 386 年,陈成子玄孙太公和立为诸侯,迁齐康公于海上。公元前 379 年,康公卒,姜齐绝祀。

田齐妫姓国家, 出于陈厉公之子陈完。 陈与田古音相近,故古书往往作田。公元前 672 年,陈完入齐,事齐桓公。陈完传五世至陈桓子,陈氏开始强大。以后陈氏逐渐兼并齐国的栾、高 ( 齐惠公之后 ) 和国、高 ( 齐文公之后 ) 以及鲍、阚等族,专齐政。田齐的国都仍在临淄,疆域亦袭姜齐之旧。

田齐立国时, 已经进入战国中期。 太公和是第一代齐侯。太公和之孙桓公午在国都临淄的稷下置学宫,“设大夫之号”,招聚天下贤士。前 386 年周安王承认田和为齐侯。到威王、宣王时,稷下人才济济,成为东方学术文化的中心。齐威王任用邹忌为相,改革政治,齐国遂强大。公元前 353年,齐大败魏军于桂陵。公元前 341 年,齐又大败魏军于马陵。公元前 334 年,齐威王与魏惠王“会徐州相王”,正式称王。威王晚年, 相邦邹忌与将军田忌争政。 公元前 322 年,田忌攻临淄,求邹忌,不胜,逃亡楚国。齐宣王时燕国发生“子之之乱”。公元前 314 年,在孟轲劝说下,宣王命匡章率“五都之兵”、“北地之众”伐燕,五旬克之,一度占领燕国。齐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战国晚期,齐仍保持着强盛的地位。公元前 301 年,齐联合韩、 魏攻楚, 大败之。 公元前 298- 前 296 年,齐联合韩、魏连年攻秦,入函谷关,迫秦求和。公元前 288 年,齐、秦并称东、西帝,旋皆放弃帝号。次年,苏秦、李兑合赵、齐、楚、魏、韩攻秦,罢于成皋。又次年,齐灭宋。公元前 284年,燕以乐毅为上将军,合燕、秦、韩、赵、魏攻齐,攻入

临淄,连下七十余城。齐城不下者只有莒和即墨。齐湣王逃入莒,被淖齿杀死。王孙贾与莒人杀淖齿,立湣王子法章为齐襄王。燕引兵东围即墨,城中推举田忌为将。双方相持达五年。公元前 279 年,田单组织反攻,用“火牛阵”大败燕军,收复失地。齐虽复国,但元气大伤,无力再与秦抗衡。公元前 221 年,秦灭韩、魏、楚、燕、赵后,使将军王贲从燕地南攻齐国,俘虏齐王建,齐国灭亡。

秦国

姓:嬴 氏:赵

秦国先祖造父为周穆王御戎,非常得宠。后平定徐国之乱中,造父军功显赫,乃受封于赵城,立赵氏。其后非子受封于犬丘,建立秦国。几代人的惨淡经营,至赵开因勤王有功,始为诸侯,称秦襄公。秦国之贫瘠,中原诸侯皆卑之。至秦穆公图强,国势稍盛,称霸西戎。而后,秦国又长期陷入低迷,屡为晋国所败。



后三家分晋,三晋联合攻打秦国,秦国更衰。战国时期,魏用吴起为将,屡败秦军,攻入关中腹地。秦孝公即位后,下求贤令,卫鞅入秦,见用于孝公,孝公委之以国政实施变法,史称“商鞅变法”。从此秦国开始不断强大。前 325 年秦惠文王称王。前 316 年秦灭蜀,从此秦正式成为一个大国。 前 246 年秦王赵政即位, 前 238 年掌权,开始了他对六国的征服。从前 230 年秦灭韩国起,到前 221年秦灭齐国,统一中国。



二、战国七雄评价

魏国亡于人才流失

魏国从魏惠王开始国内的颜宽内忌之风就是愈演愈烈的,它排斥其它国家的人才到魏国做官,也绝对不会将自己国家的权力交给其他国家的人才,甚至对于自己国家的王室所产生的人才也是采取束之高阁的态度。

久而久之,魏国就成了一个极度缺少人才的国家,这就让魏国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阻碍,而更可怕的是魏国所拒绝的这些人才大部分都去了秦国,比如说商鞅,尉缭,张仪,范雎,这些人都是在魏国做官不受重视才进入秦国的,而这些人也都无一例外地通过自己的才能改变了战国时代的格局。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是些人才被魏王重用,如果他们的主张能够被为国所采纳,那么整个战国时代的格局会是怎么样子的呢?战国时代最终的走向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所以说,魏国的灭亡完全是因为对人才的排斥,所谓失才亡魏的评价是非常恰到好处的。

赵国亡于过分看重军事

战国中后期唯一一个能够在军事上与秦国相抗衡的国家赵国了。赵国的民风比较彪悍,与秦国一样都是一个尚武的国家,自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变法之后,赵国的军事实力就迅速地崛起,到了战国中后期,哪怕是一个国家对战秦国也丝毫没有惧怕,可是赵国最终却也是因为军事实力才灭亡的一个国家。

因为赵国本身对于军事实力的看重,导致国内的发展极其不平衡,每个君主都把精力放在了军事方面,虽然这样让军事得到了有效的发展,可是却导致政治经济等其它的方面变得十分畸形,最终,赵国的国内形势变得一片混乱,政治局面也是乱成了一锅粥,而赵国就在这样混乱的政治局面当中走向了灭亡,可谓是一个非常遗憾的国家。

韩国亡于变法

韩国灭亡的祸根是在申不害变法的时候埋下的;申不害变法的时候表面上崇尚的是法治,但是实际上他的法却更偏向于术治,这就给整个国家蒙上了一层在阴谋权术中谋取前途的阴影,整个朝堂之上也都笼罩着一层阴谋权术的谜团,让整个国内的大臣和君主都将经历放在了权术之上。

这就让韩国的朝堂变得十分的黑暗,也让申不害变法偏离了最开始的初衷。最终,韩国因为无力改变朝堂的格局也无力改变国内的发展形势而投降了情果,成为了战国时代最先灭亡的战国七雄。

齐国亡于安逸

其实齐国在一开始的时候是一个前途十分光明的国家,但是因为其最后的不作为导致了整个国家失去了抵抗的动力,最终在秦国的攻势之下它甚至没有进行抵抗就选择了灭亡,是六国当中灭亡的最无波澜的一个国家。它灭亡的根本原因用孟子的一句话就能够很好的概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燕国亡于历史

六国当中底蕴最为深厚的燕国,燕国是西周的开国诸侯,也是战国七雄当中立国时间最长的国家,知道最终灭亡的时候已经拥有了800年的历史,比周的历史还要长久,那么,这个国家是因为什么原因而灭亡的呢?答案是因为迂政。

实际上,燕国本身的历史底蕴就是它灭亡的根本原因,历史底蕴太过于浓厚,让整个国家城建在一种贵族当中无法自拔,国家的人民把自己的身份和血脉当作是一种自豪和骄傲,把自己祖先所遵守的规定当作是不可改善的,那么这个国家也就失去了创新的动力,更没有创新的机会。

楚国亡于分治

楚国可以说是战国七雄当中最为畸形的一个国家,它在春秋时期就已经称王,可以说是最不受当时的礼法和制度约束的一个国家,但是也正是因为太过放任自由导致了整个国家最终的灭亡。楚国从一开始就订立的分治制度,让整个国内的发展受贵族的约束太过于强大。

国内的贵族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停的进行掣肘,阻碍了整个国家的发展,君主手中的权利无法压制贵族的崛起,渐渐的君主在楚国的地位就开始日渐下降,到了最后,整个楚国的国家大权实际上是掌握在贵族手中的,这就让楚国完全没有变法的可能性,整个国家也始终坚持着立国时期的老套路。最终,因为制度的落后而导致了灭亡。

秦国亡于法治

秦国遵循了法家从上到下体制上的变革,总体上来说秦国的老百姓在遵守制度上执行的很到位,不执行就意味着接受惩罚,虽说是被迫的,可老百姓都在做制度和政策的践行者和受益者。可六国被吞并进来就不一样了,六国是什么样的文化土壤?要么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政治乌托邦,要么是世家大族,什么战国四公子那样的贵族政治。底层老百姓通常是无秩序和逐利的。

从昔日六国的角度来看,秦国上下都是衣冠禽兽。什么狗屁规则和政策,我们曾经的贵族阶级就是要享受特权,就不遵守你秦国的规则。像极了小人得志的爆发户,什么都要依着他。

于是,往日六国民众不想遵守秦法的矛盾和秦国民众遵守制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十几年而已,六国人们的记忆还不至于消散。于是借着一个陈胜吴广起义的契机,六国人民纷纷揭竿而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