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裡的風箏

春天裡的風箏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二月的春風從窗前吹過,外面的世界草長鶯飛,生機盎然,正是踏青放風箏的好時節。沐浴著明媚的春光,呼吸著清新的空氣,在田野、在公園、在廣場,我們放飛著五彩斑斕的風箏,看它們在空中競相飛舞、爭奇鬥豔,那是一幅多麼歡暢美妙的春之畫卷啊!

奈何庚子鼠年新冠出沒、閉戶禁足,萬千心動而不得,只能於詩詞文賦中尋尋覓覓風箏高飛的詩情畫意。


最精彩、最有名的描寫放風箏的傳世之作:

《村居》 清•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春天裡的風箏

有景有人有事,充滿了生活情趣,字裡行間透出對春天來臨的喜悅和讚美。高鼎是清代後期詩人,在世時一直默默無聞,卻因為這首膾炙人口的《村居》名傳後世。


最早描寫放風箏的詩歌:

《有鳥》 唐•元稹

有鳥有鳥群紙鳶,因風假勢童子牽。

去地漸高人眼亂,世人為爾羽毛全。

風吹繩斷童子走,餘勢尚存猶在天。

愁爾一朝還到地,落在深泥誰復憐。

沒想到,寫過千古名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被現代女性鑑定為渣男的元稹,竟是風箏詩作第一人。這首詩淺直易懂,借物諷人,也是意味深遠。


風趣俏皮的風箏詩:

《竹枝詞》 清·孔尚任

結伴兒童褲褶紅,手提線索罵天公。

人人誇你春來早,欠我風箏五丈風。

春天裡的風箏

一群紅褲小兒因為天公不作美,放不成風箏,竟然惱怒地大罵老天。讀來不禁讓人啞然失笑。


描寫世界“風箏之都”濰坊(舊稱濰縣)放風箏的詩歌:

《懷濰縣》 清·鄭板橋

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鞦韆打四圍。

五色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鬥春歸。

鄭板橋曾任過濰縣縣令。詩中惟妙惟肖地描繪出當時濰縣人春日放風箏、盪鞦韆的盛景,看來濰坊成為世界“風箏之都”是有其深遠的歷史淵源的。


描寫西湖美景風箏高飛的詩歌:

《西湖春日壯遊即事》 元·馬臻

豪家遊賞佔頭船,趁得風輕放紙鳶。

手拍絲輪爭上下,一時回首看青天。

春天裡的風箏

春天的西湖,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只只飛鳶翱翔於藍天碧水間。放鳶者寄情藍天的樂趣和情態生動傳神,耐人尋味。


描寫風箏飛翔音律美的詩歌:

《風箏》 唐·高駢

夜靜絃聲響碧空,宮商信任往來風。

依稀似曲才堪聽,又被風吹別調中。

風箏發出的聲音像一串串流動音符,猶如絲竹之音縈迴於耳,讓人感悟到風箏音樂的無窮曼妙。據古書記載:“五代李鄴於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為戲,後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聲如箏鳴,故名風箏。”可見,古時將不能發出聲音的叫“紙鳶”,能發出聲音的叫“風箏”。


女詩人借斷線風箏懷春傷春的詩歌:

《春閨》 清·駱綺蘭

春寒料峭乍晴時,睡起紗窗日影移。

何處風箏吹斷線?吹來落在杏花枝。

女詩人早晨貪睡到太陽已經升起,發現門外杏花枝上掛著一隻斷線的風箏。詩詞簡潔而趣味盎然,引人入畫。

《春是信筆》 清·陳長生

軟紅無數落成泥,庭前催春綠漸齊。

窗外忽傳鸚鵡語,風箏吹落屋簷西。

詩中處處春日常見之景,繪聲繪色,構思精巧。

春天裡的風箏


以風箏寄語職場人事騰達的詩歌:

《紙鳶》 宋·寇準

碧落秋方靜,騰空力尚微。

清風如可託,終共白雲飛。

寇準是北宋著名宰相。詩題《紙鳶》,但詩中卻不見“紙鳶”,借寫風箏只有藉助風力方可扶搖直上,意指官場中人事騰達也是如此。 


以喜襯悲描寫老者風箏意趣的詩歌:

《村居書事》 宋·陸游

文辭苦思徒妨睡,官職虛名不療飢。

垂老始知安樂法,紙鳶竹馬伴兒嬉。

春天裡的風箏

陸游


陸游曾寫過六首提到風箏的詩作。這首詩作於耄耋之年:壯志難酬,上不能報效國家,下不能撫卹百姓,官職不過是徒有虛名。想要遠離塵世,愉悅身心安度晚年,就是和孩童們一起放風箏,騎竹馬,嬉戲打鬧了。讀來可愛俏皮中又不禁讓人心生悲感。


描寫風箏最多的文人:

寫風箏詩歌最多的大概是明代文人徐渭。徐渭多才多藝,在詩文、戲劇、書畫等各方面都獨樹一幟,與解縉、楊慎並稱“明代三才子” ,是中國“潑墨大寫意畫派”創始人、“青藤畫派”之鼻祖。“風鳶”是他晚年繪畫創作的重要題材,曾畫了大量的《風鳶圖》,並有題詩,現存世30多首。在此選取其中較有代表性的兩首:

《風鳶圖詩》

江北江南低鷂齊,線長線短回高低。

春風自古無憑據,一伍騎夫弄笛兒。

《風鳶圖詩》

柳條搓線絮搓棉,搓夠千尋放紙鳶。

消得春風多少力,帶將兒輩上青天。

詩情畫意徐徐展開,生動描繪了春天裡人們爭放風箏的情景。通過對孩子放風箏的描述,把對未來的希望寄託在兒童身上,也表達了對培育人才的感慨。

其實,不但中國古代,放眼中國現代、甚或國外,也不乏名家名言以風箏寄情,比喻愛情,勵志人生,情繫家國……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說:你當我是個風箏,要不把我放了,要不然收好帶回家,別用一條看不見的情思拴著我,讓我心傷。

被稱為“法國現代小說之父”的巴爾扎克說:既然失戀,就必須死心,斷線而去的風箏是不可能追回來的。

法國思想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羅曼•羅蘭說:沒有志向的青年,就像斷線的風箏,只會在空中東搖西晃,最後必然喪失前程。

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在其小說《追風箏的人》中寫道:

我們在人生的不同時期都曾不惜一切去追逐當下最執著的想要得到的事物,它也許只是爸爸的專寵、兄弟的情誼、對那個一直暗戀的王子抑或公主的愛慕……所有的一切都有可能成為我們那時心中的風箏,我們奔跑著,一直向前,眼中心裡想的都是它。……如果方向錯了,停下來就是前進。

魯迅,思想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也曾經於1925年以《風箏》為題寫過一篇回憶性散文。他從北京冬季天空中的風箏聯想到故鄉早春二月時節的放風箏開始描寫,流露出淡淡的鄉愁。然後自然地從風箏想到兒時往事:作為兄長的他對所謂沒出息的酷愛風箏的弟弟的懲罰。成年後他為自己幼時的無知,對弟弟兒童天性的扼殺行為充滿了內疚和自責。更令他痛苦的是他已無法求得寬恕,因為弟弟對這件往事已漠然忘記。之後他再見風箏時會有“驚異和悲哀”的情緒,這種驚異和悲哀並不僅僅在於他內心的深刻自我反省,而在於他從弟弟的“全然忘卻”中體會到中國老百姓對封建道德奴役、家長式專制制度的不覺醒,因而倍感改造“國民性”任務之艱鉅。魯迅在敘事的基礎上,滲透著一種深沉理性的批判精神,抒發了對現實的憎惡和對美好明天的憧憬。

春天裡的風箏

將近一百年後的今天,困在新冠疫情中的人們,“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成為此時此地最美好的憧憬。看窗外,明媚的春天真的來了,風箏高飛自由翱翔的日子也快來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