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鈴》:作者用以景寫情之手法將離別之傷情寫得淋漓盡致

柳永《雨霖鈴》:

《雨霖鈴》:作者用以景寫情之手法將離別之傷情寫得淋漓盡致

柳永《雨霖鈴》

詞人柳永(987——1053)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他是中國詞發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個詞作家,原名三變,字耆卿,崇安人(今福建省武夷山)。曾經多次參加科舉均不順利,在仁宗朝科舉時,因一句“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而忤逆了宋仁宗,再次名落孫山,遂“失意無俚,流連坊曲”。

這首《雨霖鈴》就是詞人柳永從北宋首都開封南下時與一位戀人的惜別之作。

我們先來看這首詞的上片:

《雨霖鈴》:作者用以景寫情之手法將離別之傷情寫得淋漓盡致

《雨霖鈴》上片

詞人很是細膩地描繪了與戀人依依惜別的場景。

(1)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寒蟬”,蟬是一種動物,而“寒蟬”則特指深秋季節的蟬,秋天結束,冬天將要來臨,蟬的生命即將結束。詞人在這裡點名了分別是在一個深秋的季節。

“悽切”,寒蟬發出一種淒厲的哀鳴。

“對長亭晚”,詞人交待了兩個要素,一長亭寫出了分別的地點,一晚寫出了時間是在傍晚時分。

長亭:郊外一個送別親人的地方,古人常有十里長亭送別。

詩人在這兩句交待了季節是深秋;時間是傍晚;地點在長亭。

而當時的情況是:驟雨初歇,一場陣雨剛剛下完。

所以,詞人描繪出了一個暮雨黃昏的一個蕭颯的秋景,這樣的一個情境正是戀人們離別時候那最難堪的一幕。

陣雨停了,船要出發了,一對戀人被迫要分手了。

(2)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都門”,都特指北宋的京城開封。

帳飲”,在京都開封城外設帳餞別,告別酒已經喝完了。

“無緒”,沒有心緒,沒有心情。

一對情深義重的戀人要分離了。

《雨霖鈴》:作者用以景寫情之手法將離別之傷情寫得淋漓盡致

一對戀人城外喝酒告別

這個酒喝的都不帶勁兒,壓根就沒有暢飲的心思。

然而,就在“留戀處”這樣一個情景中間,“蘭舟催發”了。一對戀人正在依依不捨,互訴情殤的時候,舟上的人已經催著要出發了。

詞人用這七個寫實的字,刻畫了一個典型環境與一個典型心理:一邊是留戀情濃,一邊是蘭舟催發,這樣的矛盾衝突更加展現了戀人離別時的那種悽婉與愁苦。

(3)這還不算,詞人又來了一個特寫鏡頭: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兩個人滿眼淚花,你看著我,我看著你。手拉著手,竟然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本來戀人們在分別的時候,應該是千言萬語的,他們不知道有多少情話要說,而詞人卻在這裡寫了一個非常與眾不同的情形:這對戀人在離別的時候,竟然一句話也沒說,他們只是淚眼相望,無語凝噎。

因為他們氣竭聲阻,感情激動得都說不出話來了。

這句詞,作者採用非常通俗的語言,形象逼真地表達了他們之間那深摯的感情。這寥寥十一字,其分量卻是相當的重!與戲曲中常見的“流淚眼看流淚眼,斷腸人對斷腸人”的唱詞相比,更加地精練有力。

那麼詞人無語凝噎的是什麼話呢?

(4)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一個“念”字,說明了這是詞人內心的獨白,它開啟了詞人的想象之詞。以它作為領格字,上承“凝噎”下啟“千里”,一氣流貫。

《雨霖鈴》:作者用以景寫情之手法將離別之傷情寫得淋漓盡致

這是“虛寫”,前面都是實寫。

想去去,這一走,那將會是一種什麼情景呢?

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煙波,行者就要消失在暮靄沉沉的楚天的江面之上了。

詞人不僅用了“千里”,還用了一“闊”字,極言空間之廣闊。在這如此廣闊無邊的空間裡,充滿了如此深沉濃密的煙靄,其展現的離愁之深,可見一斑。

這首詞的上片,給我們描繪了一對熱戀中的戀人被迫分離時的那種難捨難分的情景。詞人用了一種非常巧妙的手法,在這中間沒有用一句語言,沒有一句告別的話,沒有一句留戀的話,全部是寫景;而且詞人是在按照時間的順序,用白描的手法,用特寫的鏡頭,將情人分別的情景細膩地刻畫出來了。

所以,它的感染力是非常之強烈的。

熱戀中的佳偶不得不面對別離,這是一種多麼鏤骨銘心的悲涼與愁苦。誓言中的“山無陵天地合,乃敢與君絕”抵不過現實的無情摧殘,想到原本朝昔相伴的兩人即將相隔千里,無助與痛苦便吞沒了一切。

柳永用“執手”跟“凝噎”這兩個動作,細緻地刻畫出了愛人間難分難捨的眷戀和不得不分離的苦澀。

那麼,接下來,詞人又會發出怎樣的斷腸之傾訴呢?

下片,寫離別後的情景:

《雨霖鈴》:作者用以景寫情之手法將離別之傷情寫得淋漓盡致

《雨霖鈴》下片

(5)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首先,詞人把自身那種傷感的情景壓下來,暫時不表,反過來把它昇華到所有情人別離的那種情景。從個別說到一般,並得出一條人生哲理:“多情自古傷離別”,凡是多情之人在離別的時候都是難捨難分,傷離惜別,並不是從我開始的,而是自古皆然。

隨即,詞人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一句,則為層層加碼,極言時當冷落淒涼的秋季。“更那堪”,那堪就是哪能忍受,不能忍受的是“清秋節”,清秋節又照應了詞開頭的“寒蟬悽切”,與這是一個深秋的季節想映襯,本來深秋的季節就帶有肅殺之意,且秋天的別離格外讓人傷感,這就使得離情更甚於常時。

真是:“情何以堪,人何以堪。”

(6)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這兩句詞是千古名句。

《雨霖鈴》:作者用以景寫情之手法將離別之傷情寫得淋漓盡致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誰知道今夜酒醒時,我身在何方?

詞人寫的是離別之後的情景,而且是想象之中的別後之景。

離別之後是怎樣的心情呢?詞人什麼都沒有寫。

他只寫了三種景色:

  1. 岸邊的楊柳
  2. 黎明的冷風
  3. 天邊的殘月

即是“楊柳岸曉風殘月。”

用這三種景色寫出了熱戀中的一對情人別離之後的那種情景,而這種情景它並不是實情實景,它是作者想象中的。作者用想象中的佛曉時的景色來映射與戀人離別後他心中的那種難以名狀的情緒,他將這個情化作了三個意象——楊柳,寒風,殘月。

而“酒醒”又照應著前面的“都門帳飲無緒”,城外離別喝酒,酒醒之後又該是什麼樣的情形?

在楊柳岸,曉風殘月之中,只剩下自己孑身一人在千里之外了。

(7)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這一去就是好多年,什麼時候回來?又何時可以重逢再相會?

沒有時間,沒有期限——遙遙無期,也有可能是永別了。

《雨霖鈴》:作者用以景寫情之手法將離別之傷情寫得淋漓盡致

所以,詞人又加了一句“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別離之後,遇到再美好的景色,自己也沒有心情去看了。

這個話寫得很深刻。作者將自己那豐富的人生體驗寫到裡面去了。由於仕途上的不順,他不得不做了北宋初年的一個音樂人,他將整個的身心全部投入到生活之中去了。到處漂泊,輾轉江南很多地方,每到一處,他都有自己相愛的人,並且都要和戀人相別。

所以,他對這個別離之後的情景體味得特別深。他才寫得出來,這個貌似無奇,實有深意的兩句話。

這是隻有經歷過熱戀中的離別的人才能夠說出來的話,並且它打動了無數的有過這種感受的文人,因為柳永道出了他們想說而沒有說出來的話。

楊柳依依,晨風微涼,殘月暗淡,詞人柳永用這些淒涼的意象襯托出一對熱戀之人的別離之苦。更加讓人回味無窮的是,這些景物實際上是詞人在離別之時對來日情形的一個假想,將以景寫情的手法運用到了極致。這些意象恰如其分地詮釋著作者的離別之情也深深地印刻在讀者的心裡。

接下來,情到濃時的柳永又會如何為這首悽美的詞收尾呢?

(8)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今後自己即便有千萬種的情意、愁情,我又能向誰傾訴呢?

無人可說。

《雨霖鈴》:作者用以景寫情之手法將離別之傷情寫得淋漓盡致

分手時,是“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分手以後,即使想說也沒有對象可以傾訴。

這更加體現了鍾情之殷,離愁之深。用它們結束全詞,這猶如奔騰之馬收韁繩,有住而不住之勢也;又如眾河流歸入大海,有盡而未盡之致也。而詞人用問句作結,更加留有無窮意蘊,耐人尋味。

所以,柳永的這首詞,將中國古代所有熱戀中的情人被迫分手以後的那種獨特的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而且這種感情詞人都是通過以寫景來表現的。

只有這最後的結尾兩句,作者是直抒胸臆,把自己內心深處的感受表達出來了。

(9)所以,柳永的這首詞,是一個流傳百世的經典之作。

這首詞最高超的地方,就在於所有寫感情的地方詞人全部寫的是景;這首詞最大的特點就是以景寫情。

對於戀人之間的難捨難分的這個離情,通常是非常難寫的,直白地寫的話那就毫無意境,就不能成為詞了。

詞人非常會寫的地方就是“用景寫情”。

他道出了古今中外所有熱戀中的情人在被迫分離的時候,那種別離時的情狀跟別後的內心活動。

所以它是經典,它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經得起時代的淘汰的,經得起人們反覆地去推敲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