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有來頭的馬球運動

馬球運動,是一種以草原、曠野為場地,遊戲者乘馬分兩隊追擊一球,用長柄球槌拍擊,以打入對方球門為勝的運動,在我國古代,又稱“擊鞠”、“打䎱”或“擊䎱”。

關於馬球運動的起源,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說馬球運動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年左右的波斯,隨後傳入印度、吐蕃、中原等地。一說馬球運動起源於我國本土,早在東漢時期就已在中原地區流行,至唐代發展至鼎盛。

大有來頭的馬球運動

圖:黃胄《馬球圖》

作為我國傳統體育項目的馬球也是端午節遊戲的一種。根據文獻資料的記述和考古資料的證實,除馬外,馬球運動的主要器械是球和杖。其中,球如拳頭大小,用質量輕而有韌性的木料製成,中間挖空,外面塗上顏色,一般呈紅色或彩繪,與現代馬球的白色迥異。而打馬球的棍子叫“球杖”或“鞠杖”。由於球棍頂端的彎曲部分形如月初的“半弦月”,古代詩歌又常用“月杖”或“初月”來形容它,蔡孚《打球篇》中就有“初月飛來畫杖頭”的記述,球杖的質地有用木製的,也有用藤製的,外邊均裹以牛皮。在經濟文化高度發達的唐代,馬球運動成為一項影響最廣、聲勢最大的體育項目。除了競技性與趣味性外,馬球運動之所以能夠盛行與統治者的提倡不無關係,尤其與皇帝的愛好不無關係,在唐王朝的二十二個皇帝中,有十八位都是馬球運動的愛好者。

唐朝自開國皇帝提倡馬球運動後,三百年間馬球運動久盛不衰。唐中宗景龍三年,吐蕃使者尚贊咄來長安迎接金城公主入藏。期間,唐中宗邀請吐蕃使者觀看馬球比賽,尚贊咄見漢人馬球技術一般,便上前稟奏唐中宗,要與唐朝馬球隊比賽,中宗答應了吐蕃與漢人交鋒的要求,經過幾局的較量,"“吐蕃皆勝”。唐中宗見吐蕃人球技高超,又派皇室中的馬球高手臨淄王李隆基、駙馬楊慎交、武延秀等四人出戰。開賽之後,李隆基揮動球杖、往來奔馳,如風馳電掣,所向無敵,連連洞穿對手大門,大獲全勝。唐中宗大喜,賞賜了優勝者。

大有來頭的馬球運動

圖:章懷太子墓出土 《打馬球圖》

七年後,唐玄宗登基,其馬球癮不減當年,曾數次登樓觀看打球。

《題明皇打球圖詩》中說:

宮殿千門白晝開,三郎沉醉打球回。

九齡已老韓休死,明日應無諫疏來。

天寶六年,玄宗下詔規定軍隊須練馬球,由此,馬球與軍事體育結緣。由於唐玄宗的球癮名揚天下,于闐國還曾派使臣送給玄宗兩匹專門用於打馬球的馬,當時交通不便,從於闐到長安,少說要走半年,可謂萬里迢迢。

大有來頭的馬球運動

圖:《武媚娘傳奇》打馬球場面

在唐玄宗以後的唐朝皇帝中,穆宗李恆算得上是大馬球迷了,最後因打球受傷而喪命。穆宗死後,敬宗李湛繼位,他從各地招來一些馬球選手,夜以繼日地打球,不理朝政,引起大臣們的強烈不滿。寶曆三年,敬宗與馬球將蘇佐明等人一起喝酒時,被蘇佐明殺掉,時年18歲。

唐代的幾個球迷皇帝中,僖宗李儇的球技最高。他擊球時,“每持鞠仗乘勢奔躍,運鞠於空中,連擊數百而馬馳不止,迅若雷電,兩年老手鹹服其能”。唐僖宗竟還想出過“擊球賭三川”的點子,在與四位大臣一起打球時,他規定,以先得球而擊過球門者為勝,先勝者得第一籌,得官三川節度使,結果,大臣敬瑄以贏球的方式贏得了三川節度使的職位。此事雖然荒唐,但可以看出,當時的馬球運動已經發展到何等狂熱的程度了。

唐昭宗李曄是唐代最後一個皇帝,也是朱全忠的傀儡。當他被朱全忠逼迫遷都洛陽時,六軍都已逃散,而在如此狼狽的情況下,他還將十幾個馬球選手帶在身邊,不離左右,可見唐代宮廷貴族是如何沉湎於馬球。

大有來頭的馬球運動

圖:現代馬球運動

由於統治者的大力提倡和帶頭參與,馬球運動也普及到了民間,婦女也成為馬球活動的參與者。王建“新調白馬派鞭聲,隔門摧進打球名”描述的就是皇宮內宮女們擊打馬球的情景。中國古代的馬球運動從唐代一直持續到明代,前後沿續了1000多年,演繹出許多故事,流傳下不少詩篇。遺憾的是,盛唐時期的馬球熱在清朝末年隨著西方文化的東漸和西方現代體育的衝擊已經銷聲匿跡了。

大有來頭的馬球運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