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眼中大唐画竹的第一高手,以及唐人画竹技法风格之猜想

在白居易的眼中,所有植物中最难画的是竹。

他认为以前所有画家笔下的竹都画得不像,直到50岁到了杭州后,才遇见一位画竹很厉害的人物——中国绘画史上第一位以竹为创作母题的职业画家——萧悅。但这位萧悅画竹的技法与风格到底如何,我们只能从白诗以及同时期留存的一些图像中作番揣测。

白居易眼中大唐画竹的第一高手,以及唐人画竹技法风格之猜想

题图:唐章怀太子李贤墓葬壁画局部

壹 白居易与萧悅

白居易到杭州是在唐穆宗长庆二年(公元822年)。两年前,大唐公司的老董事长唐宪宗为宦官所杀,唐穆宗即位后,将白居易从重庆忠县召回。在江湖中流放了一段日子的白居易,对于庙堂之内的明争暗斗有些不适应,于是又主动要求外派。

他被任命为杭州刺史是在长庆二年年七月,到任时间为十月,此后824年五月被任命为左庶子分司东都,于是在当年秋从杭州到了洛阳。

梳理清白居易的这段人生履历,目的是要说明:他与中国绘画史上第一位以画竹享有盛名萧悅相遇的具体时间,这段时间应是在公元822年年底至824年年中。

对于萧悅,与白居易同时代的画史作者朱景玄,将其归于“能品下”的二十六人中。朱景玄在所著的《唐朝名画录》中,把唐朝的画家们分为神、秒、能、逸四品,可见他认为萧悅的画技并不是很高明。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位萧悅是所有唐代画家中唯一以“竹”为创作母题的画家。

在朱氏的记载中,唐朝能画竹的画家不少,但他们都没有将“竹”作为单独描绘的题材,而是与其他植物、禽鸟、花卉们混搭,竹在这些画作中往往只作背景。比如汉王李元昌善画“竹鸡”,韩干曾画“花竹”、薛稷画过“鹤竹”、韦偃画过“竹木”、边鸾画过“雀竹”。

另一位比白居易晚一代的张彦远,在他所撰的《历代名画记》中,所记载的唐代画竹的画家以及有关题材内容更少。有关萧悅一条仅记载为十个字:萧悦,协律郎。工竹一色有雅趣。

白居易眼中大唐画竹的第一高手,以及唐人画竹技法风格之猜想

插图:《墨竹》元代 李衎 立轴 水墨纸本

萧悦在唐朝所任的协律郎,是太常寺的一名小官吏。太常寺主抓礼乐、郊庙、社稷之事。协律郎为正八品上的官职,主要工作职责是在祭祀和节庆仪式中组织演奏乐曲。

看来这位萧悅不仅善画竹,也应像李龟年、王维那样精通音律。

但有关这位八品上小官的生平,在所有画史中记载的信息也只限于上述这些信息。

好在白居易在杭州期间还留下了一首《画竹歌》【注1】,为我们弥补了一些有关萧悅的情况。

据白诗的描述,当时萧悅所画竹子就像卖甘蔗那样论“根”卖,有人求他一年都还求不到一根。而萧悅见到白居易后,两人惺惺相惜,很是投机,竟然一口气为他画了十五根竹子。白居易当然也投桃报李,给萧悅写了这首《画竹歌》,用了166个字。

白诗和萧竹,在当时应该都不便宜。而且白居易还说,当时萧悅已经很老了,他头发全白,作画时手颤眼昏,并且对他表示,为其所画这十五根竹是他的绝笔之作。

遗憾的是如今我们无法看见萧悅的画作,只能从白诗中体会下其内容和风格。

白居易在诗作中先指出了当时世人画竹的通病:容易将竹身画得臃肿,竹稍死垂而无生气。但萧悅画的竹,竦峙挺拔,生机勃发。萧悅送给白居易画中的竹,生长在野塘的坡岸边,在画幅两侧各分布七、八株,这两丛竹让白居易联想到了天竺寺,或者在湘妃庙里曾经见过的景色,可见萧悅的竹不仅做到了形态逼真,而且整体画面充满了画外的意趣。

白居易提到的天竺寺,是指杭州天竺上的寺庙,分为上天竺寺、中天竺寺、下天竺寺,三座寺庙通称天竺寺,均为古代名刹。白居易曾在其中一座寺庙南院题诗【注2】,其中“地是佛国土,人非俗交亲”这以句最为脍炙人口。就在这首《题天竺南院赠闲元旻清四上人》中,白居易也描写过寺庙笼罩在雨后竹林中的情景:竹寺过微雨,石径无纤尘。

湘妃庙位于洞庭君山东侧,其中供奉着湘妃——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舜登帝位后三十九年南游时,崩于苍梧之野,二妃闻讯,追至洞庭君山,抚竹痛哭,泪洒竹林,竹节上留下了斑斑泪痕,因此有了“湘妃竹”。

白居易用天竺寺和湘妃庙来比喻萧悅所绘之竹的品质高洁,而且也描绘了萧悅画竹的技法,他说萧悅的竹“不根而生从意生,不笋而成由笔成”,从中我们多少可以体会到此后苏轼、文同等北宋文人画家们所制定的墨竹规范,注重笔法和气韵,强调神似,胸有成竹等等理论雏形。

贰 萧悅画竹可参照的影像

从白居易诗作中,可知在中唐时期画竹已经开始流行,并被公众认可。但萧悅所画之竹,是墨竹呢还是双钩设色的花竹?依然无法判定。

在上一篇文章中,向大家列举了王维、李思训、李昭道等盛唐时期画家们所一些流传下来的画迹,发现其中有关竹的描绘几乎没有。

那么在出土的唐代墓葬石刻与壁画中,有没有一些可以佐证唐人对竹的看法呢?

在目前已发掘的两千多座唐代墓葬中,规模最为宏大的应是懿德太子李重润墓。李重润为唐中宗长子,高宗与武则天的孙子,被武则天于武周大足元年(公元701年)处死。中宗即位后,追封为懿德太子。

该墓成于神龙二年(公元706年),位于唐高宗和武则天乾陵东南,属于乾陵陪葬墓之一,墓内遗存有规模宏大、布局严谨的壁画40多组。其中题材有界画山水、花鸟、兽禽以及大量表现太子、宫女、内侍等生活的作品。懿德太子墓于1971年7月开始发掘,在发掘清理完成后将墓室中的壁画揭取,异地保存于西安陕西历史博物馆。

距离李重润墓东北2公里左右,同时也发掘有章怀太子李贤的墓。章怀太子李贤,是高宗与武则天第二子,神龙二年以雍王身份陪葬乾陵,景云二年(711)又追封为章怀太子。因其生前地位不高,因此规模也比李重润墓要小。

白居易眼中大唐画竹的第一高手,以及唐人画竹技法风格之猜想

懿德太子李重润墓葬壁画《执扇宫女图》

以上这幅《执扇宫女图》就来自于懿德太子李重润墓,作者为初唐末至盛唐时期的杨訾、杨瑾父子,图中所绘人物端庄秀美、设色绚烂,线条圆润凝重。虽然其中的植物并非竹,但从中可一窥初唐至盛唐时期人物、花鸟画的水准。

另一幅来自李贤墓中的《观鸟扑蝉图》,更可以看到唐人在花鸟画方面的高超技艺。这幅图也让我们联想到画史中提到的一类题材——“蝉雀”,在上篇文章中我们提到过一位南朝画家顾景秀,他正是这类题材的创始者。则以画蝉雀著名于世,在扇上画蝉雀这一题材由他与当时顾宝光等人共同开创。

白居易眼中大唐画竹的第一高手,以及唐人画竹技法风格之猜想

李贤墓中的《观鸟扑蝉图》局部

白居易眼中大唐画竹的第一高手,以及唐人画竹技法风格之猜想

章怀太子李贤墓墓道东壁狩猎图(资料图)

从以上几幅墓室壁画中可以看出,盛唐时期画家对树木的处理,多为为双钩设色,色彩艳丽华美,线条刚劲,且也注重用线条表现树枝本身的结构与质感。

另一方面,从目前流传于海外的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等资料图像中,也几乎看不见有唐朝人有关竹的形象。比如以下这幅《骑马人物图》,出自莫高窟藏经洞,二十世纪初为法国人伯希和掠走后收藏于(法)吉美国立东方美术馆。

这幅《骑马人物图》中所塑造的人物、马等形象,其造型准确得令人吃惊,用笔自然流畅。似中原北方唐墓壁画风格,应为盛唐之作。图中对树干的描绘,也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用水墨大面积塑造树干的技法。而在对树叶的处理上,依然是精细的勾勒填色。

白居易眼中大唐画竹的第一高手,以及唐人画竹技法风格之猜想

敦煌藏经洞《骑马人物图》

白居易眼中大唐画竹的第一高手,以及唐人画竹技法风格之猜想

敦煌藏经洞《骑马人物图》细部1

白居易眼中大唐画竹的第一高手,以及唐人画竹技法风格之猜想

敦煌藏经洞《骑马人物图》细部2

叁 韩休墓中与洛阳石刻中的“疑似竹”

2014年年底,人们又在陕西发现了唐朝韩休夫妻合葬墓,韩休就是日后那位很有名的画家韩滉之父。其中最亮眼的发现,是首次出土了大幅独屏的山水壁画,这一发现填补了壁画史、乃至整个唐代美术史的空白。

韩休在唐玄宗时期官至尚书右丞,正四品下。主要职责是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韩休夫人柳氏,出身河东郡世家大族,天宝七年卒后与韩休合葬于少陵。其子韩混,为唐德宗时宰相,其《五牛图》流传于世。

尽管韩休墓这组壁画的意义如此重大,但其中山水画部分对植物的描绘难说精细,其中也看不见竹的形象。但是在其中东壁的《胡人乐舞图》中,有几根类似竹的植物。它们纤细、叶茂,分别位于画幅两侧,在两对表演的歌姬和乐师背后,就像是舞台两侧的幕布。

白居易眼中大唐画竹的第一高手,以及唐人画竹技法风格之猜想

韩休墓墓葬壁画

白居易眼中大唐画竹的第一高手,以及唐人画竹技法风格之猜想

韩休墓葬东壁《胡人乐舞图》局部

若是联想到白居易所写的此前人们画竹的毛病:人画竹身肥臃肿、人画竹梢死羸垂,那么这幅画中的“疑似竹”到正好做个比照。

另一方面,在目前出土的唐代石刻墓葬壁画中,也难觅竹的身影。

盛唐时期的墓葬石刻大多反映了当时丰富的现实生活,比如以下这幅陕西西安出土的墓门装饰画,依据墓志记载,是刻于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其中的衣饰和背景的装饰图案,显得大气、端庄。其中的图案分别为凤凰,卷草、海石榴等等。这类图案与章怀太子墓中出土彩绘棺木纹样类似,但是其中从未有过竹的形象。

白居易眼中大唐画竹的第一高手,以及唐人画竹技法风格之猜想

西安出土的开元4年墓门装饰画局部 印刷品资料翻拍

白居易眼中大唐画竹的第一高手,以及唐人画竹技法风格之猜想

章怀太子李贤墓中的彩绘纹样

此后盛唐时期的风格更趋雄强,多采用曲铁盘丝的线条勾勒,大气磅礴。比如以下陕西省博物馆所藏的唐代大智禅师碑碑侧装饰画,刻菩萨、飞凤、鸳鸯和宝相花纹,结构优美。该碑刻于唐开元24年(公元736年),为盛唐时期作品。

白居易眼中大唐画竹的第一高手,以及唐人画竹技法风格之猜想

唐代大智禅师碑碑侧装饰画

看来偏好丰满、华丽、雄浑风格的唐朝人,对于竹的形象一直不怎么感兴趣。在这些遗留的图像中,我们能发现竹的身影吗?

有的。在另一幅于河南洛阳出土的墓室石刻画中,我们依稀可见其中“竹”图案。

这幅画作中的笔法和构图都显得与众不同。其中人物左侧,并列着两根“竹”,它们成一节节地生长,其中竹叶绘制简略、粗糙——的确就像一根根的甘蔗。这是唐朝人心中“竹”吗?或者白居易所说的萧悅绘制的“竹”就像这样一根根竦峙于野塘边的坡岸上?

白居易眼中大唐画竹的第一高手,以及唐人画竹技法风格之猜想

河南洛阳出土墓室石刻像 流失海外

粗略浏览上述这些唐人有关“竹”形象的零碎描绘,大致可以看出,至少在中唐之前,画家们对于竹并不特别关注,留存的图像也极为有限。

而有关画竹的大发展、大飞跃时期,要等到稍后的晚唐和五代时,孙位和黄荃等画坛巨星,即将登上中国绘画的舞台。(未完待续)

【注1】白居易《画竹歌(并引)》

协律郎萧悦善画竹,举时无伦。萧亦甚自秘重,有终岁求其一竿一枝而不得者。知予天与好事,忽写一十五竿,惠然见投。予厚其意,高其艺,无以答贶,作歌以报之,凡一百六十六字云。

植物之中竹难写,古今虽画无似者。

萧郎下笔独逼真,丹青以来唯一人。

人画竹身肥臃肿,萧画茎瘦节节竦。

人画竹梢死羸垂,萧画枝活叶叶动。

不根而生从意生,不笋而成由笔成。

野塘水边埼岸侧,森森两丛十五茎。

婵娟不失筠粉态,萧飒尽得风烟情。

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

西丛七茎劲而健,省向天竺寺前石上见。

东丛八茎疏且寒,忆曾湘妃庙里雨中看。

幽姿远思少人别,与君相顾空长叹。

萧郎萧郎老可惜,手颤眼昏头雪色。

自言便是绝笔时,从今此竹尤难得。

【注2】白居易《题天竺南院赠闲元旻清四上人》

杂芳涧草合,繁绿岩树新。

山深景候晚,四月有馀春。

竹寺过微雨,石径无纤尘。

白衣一居士,方袍四道人。

地是佛国土,人非俗交亲。

城中山下别,相送亦殷勤。

【注3】本文有关唐代墓葬石刻内容,参阅了《中国古代石刻画选集》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王子云编,1957年北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