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的恐怖真相是什么?

老汪有点困


俺关注点和各位可能不太一样。人类之所以进化成高等生物,就是在于社会化程度和相互交流。很难想象一个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微观原始群落会带来什么文明进步。


小北2014


1.渔人打了半辈子鱼,都没有发现桃花源,怎么偏偏那天就突然发现了呢?也就是说,六百年来都没有人发现过的桃花源,那天突然就被这渔人发现了。

2.桃花源长期没人打理,居然“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值得思考。“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这句话说明,隔绝桃花源与现实世界的山并不厚,但桃花源中的人居然是秦时遗民(陶渊明是东晋人)。

3.渔人为了重新找到桃花源“处处志之”,却“遂迷,不复得路”。这是怎样的一个渔人?

4.刘子骥想去找桃花源,不久就病死,结果再也没人敢去寻找了。

如果我们跳出惯性思维,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就像蒲松龄写的《聊斋》,桃花源里的人们,民风纯朴,勤劳善良,生活安定和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样的一个理想型社会,是永远不会实现的。也有可能陶渊明在写《桃花源记》时,就是想写个这样的“鬼故事”,来教化世人。想到这儿,突然觉得《桃花源记》不如说是《桃花源祭》更为贴切了。


子非鱼2020


真相有很多,有人说武陵人其实进了古人坟墓,所以为桃源里的人就是一群鬼。最令我感兴趣的是陈寅恪的考证。

《桃花源记》的结尾是怎么写的: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陶渊明故事讲完了,突然插进来一个打酱油的刘子骥。

这种手法蒲松龄老爷子也爱用,讲完了鬼故事,都爱说一句这是我隔壁二大爷家谁谁说的。

增加故事的真实性。

陶渊明这么做的目的大概也是如此。

这个刘子骥真有其人,《晋书》上说他“好游山泽“,是徐霞客一类的人。

陶渊明把他拉出来就是为了给自己作证,这不是我胡说的,他也知道。

其实陶渊明在自己的另一个故事里也提到过他。

《搜神后记》里有一个故事:

南阳刘驎之,字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驎之欲更寻索,不复知处矣。

这个刘子骥在深山里看见两个仓库,但是隔着水,他过不去,也不知道里面有什么。

只能回去了。过了几天,再去寻找却什么也没有找到。

《搜神后记》的作者就是陶渊明,这说明在陶渊明构思《桃花源记》之前已经想过类似的故事。

看来,陶渊明跟这个刘子骥很熟,从他那里听了许多故事。

那么故事的真相就是一个鬼故事吗?

不是。

还要提另一本书《西征记》作者名为戴延之。

戴是南朝宋刘裕手下的人,曾经试图统一南北,出征北方。他在北方见到许多坚固的城堡:坞。

社会治安混乱,强盗横行,尤其是北朝的前秦苻坚时期,统治残暴。为了自保好多人聚集在一起,自建城池,形成一个小天地,称为坞。

河北灵宝附近,当时有一大片桃林,据说是夸父追日渴死之后,他的拐杖所变。这地方叫皇天原,也叫桃原,皇天原附近就修建了一个檀山坞。

坞里的百姓自给自足,很像是陶渊明笔下的桃源。

戴延之去的时候正好是春天,桃花落英缤纷是很平常的事情。

陶渊明和他以及这个出征队伍里的好几个人都认识,听说此事,触发了他的灵感。

两个事加起来就成了《桃花源记》。

所以桃花源记里所提到的避秦,最初的灵感可能是苻坚的前秦,而不是嬴政的秦朝。

是因为刘子骥的缘故,将故事发生的地点改在了南方。

以上考证均是陈寅恪先生的。


锦翼


《桃花源记》的恐怖之处是不是只有下面这几点呢?

1、不守信用的武陵人

误入“桃花源”的武陵人,发现了一片“新世界”之后,村里人不但没有为了躲避风险强留他,只是对他说“这里的事不足为外人道也”。

然而,武陵人却没有守信,一路往出走,一路作标记,出去以后,又向郡守作了汇报,可见人性之丑陋。

2、桃花源哪里去了?

武陵人进桃花源是一个偶然的意外。他为了把这个偶然变成必然,便一路做标记,然而等他带人回来的时候,还是没有找到当初的路,桃花源就这样离奇的“失踪”了。

桃花源外面是有“迷魂阵”还是“幻阵”呢?抑或是有一条通往平行宇宙的大门?

3、刘子骥的离奇死亡

刘子骥是《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的远房亲戚,也是当时的一位名士,他听说有桃花源之后,便兴致勃勃地去寻访了。只可惜,一样是一无所获,更加离奇的是,他竟然在此之后不久便死了,死时年仅21岁。从此以后便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他的死是不是跟寻访桃花源有关呢?

4、陶渊明去过桃花榞么?

有一种说法是陶渊明自己便是那个武陵人,所以他在文末说了一句“后遂无问津者”,也就是说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问去桃花源的路了。

那么,为什么没人问了呢?自然是后来去寻访桃花源的人都死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陶渊明是和刘子骥一起去的桃花源,他只是假借刘子骥的死来堵住问路人的嘴。

当然,更普通的看法是,根本就没有桃花源,桃花源只是陶渊明对世外桃源的一种向往。但是,这里又存在一个问题,假如真的没有桃花源,他又何必提“武陵”、“郡守”和“刘子骥”呢?


陶渊明的具体用意,实在是有些捉摸不透,这才造就了所谓的恐怖之处。

不过,水一白认为《桃花源记》最恐怖的一点还不仅于此

《桃花源记》真正恐怖的一点在于,当人们发现“桃花源”之后,它便不再是桃花源了。一旦一个世外桃源被人发现了,便会有越来越多的怀着不同目的的人前往,而这个所谓的世外桃源瞬间也就被外境同化了。

现在,我们随便上网上搜索“世外桃源”都会出现各个地方的所谓的“世外桃源”。只是,当各种各样的人都到了那里之后,那还是世外桃源么?

这个世界上很多美好的事物,本就应该是不被人发现的。

想想电影《美人鱼》中美人鱼们原本生存的空间,还有《欢迎来到东莫村》里面那个与世隔绝的东莫村。假如他们不受外界干扰,那不就是所谓的“桃花源”么?


水一白聊历史


桃花源记其实是死人国

首先。

主人公渔夫是以捕鱼为生。

为什么熟悉水路的他会不成熟的乱走。

以至于忘记远近?

渔夫通常都是定居生活,

所以理应对四周的水域很熟悉。

为什么,

他会看见陌生的桃林?

第二。

他到达源头过后。

第一眼就注意到了山的洞口。

山洞很小,

洞口极为紧窄,

到几十步几十米之后才开始宽阔。

而且他自己都觉得里面很阴暗。

那他又是如何在洞外一下就注意到,

有隐约的光?

还有更可疑的是,

阡陌一词,

有通往坟墓的小路之意。

而且竹子与桑树最茂盛的时期,

是七月和五月。

但是,

桃花开的最盛是三月。

外界与村子的时间差不用我说了吧。

再者,

就是他们语言的漏洞,

他们与世隔绝了几个朝代,

朝代变更衣着也应该变化,

而且,

他们与外界从未联系过,

为什么他们的衣着,

与外界完全一样?

那我们不妨大胆的设想,

他们的衣着,

是随着进来的人变化的。

更有诡异的地方,

他出去之后没有信守承诺,

报告了太守桃花源一事。

按理说,

他一路紧凑的做了记号,

应该万无一失。

可他们不仅没找到,

还迷了路。

古代不能解释,

只好归类于迷路。

在现代,

这种现象叫做,

鬼打墙。

最恐怖的是,

隐士刘子冀高高兴兴的前往,

可回来之后立马大病,

并且死于病中。

很显然,

他发现了些什么。

那么是谁要灭口呢?

毫无疑问是村子里的人。

他们是秦朝时死于战乱的人。

而且敌军屠杀了整个村子。

假设这一切设想全都成立,

一村子都是鬼。






影视职员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看起来是描述的是与世无争祥和美好的世外桃源,实际上很可能隐藏着让人细思极恐的残酷真相。

首先,渔人打了几十年鱼,对附近的水路非常熟悉,都没有发现桃花源,怎么偏偏那天就突然发现了呢?也就是说,从秦朝到东晋五六百年来都没有人发现过的桃花源,那天突然就被这渔人发现了。

其次,桃花源附近荒无人烟,人迹罕至,居然“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非常可疑。“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这句话说明,隔绝桃花源与现实世界的山并不遥远,但桃花源中的人居然是五六百年前的秦朝遗民。

第三,渔人沿着桃花林到了水流的源头之后,首先就看到了非常狭窄的洞口,进去以后,发现里面暗无天日,几十步之后才注意到外面有光照进来,这里先窄再宽的结构像极了墓地的入口。文中的“阡陌”一词也容易让人想到坟墓之间的很多小路,阴森恐怖。

第四,按照桃花源里的人所说,他们是秦朝人,与现实世界已经断绝交流很久了,完全不知道西汉、新朝、东汉、三国、西晋、十六国、东晋这么多朝代存在,为什么穿衣打扮和当时的东晋时代一样呢?只能解释桃花源中的人并非真正的人类,有可能是另外一个空间的生灵而幻化成人类的形象。

第五,《桃花源记》有句话叫“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在《葬经》一书中说,门前桃桑为大凶,因为桃树和桑树是聚集阴气的。古人是非常迷信这些的,所以必然不会特意去长许多桑树和桃树。桃花源其实是一个庞大的墓地。

第六,渔人离开桃花源时在各处做了许多记号,当他带太守等人过来寻找桃花源的时候,却没有找到,“遂迷,不复得路”。到底后来究竟有没有找到桃花源,这里面是不是隐藏不可告人的秘密?

第七,名士刘子骥也去找桃花源,不久就病死,结果再也没人敢去寻找了。刘子骥去世时只有20岁,到底是发现桃花源被惊吓而死还是被杀人灭口?

另外,桃花源记的时间是晋太元中,是公元376-396年东晋孝武帝的年号,公元383年东晋与强大的前秦倒是打了一场著名的淝水之战,东晋还以少胜多大获全胜;东南沿海虽有孙恩起义,但应该影响不到武陵这地方。

桃花源记中的武陵究竟在哪里呢?就是现在湖南张家界这一带。古时候是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秦汉以后被中原政权所知,秦始皇焚书坑儒,博士伏胜在此做藏书洞,保留了一部分秦简,同时也是著名的避世之地。一直到东晋南渡,才慢慢被外界开发。

而刘子骥历史上也真有这个人,生卒年376-396年,恰好与太元时期重合,更巧的是,他还是陶渊明的一个远房亲戚。

因此桃花源记隐藏的残酷真相有可能是这样的,桃花源这个村子并不是汉族人居住的村子,“避秦时乱”并非是从遥远的中原迁徙到湖南张家界一带,而是当地少数民族躲避秦朝远征岭南的大军。

当时正值天下大乱,奸臣当道,连东晋孝武帝都因为开玩笑被张贵妃谋害而无人追究,何况桃花源这样一个富裕村子的财富是非常重要的资源。于是渔人回家以后,向太守如实做了禀报;东晋武陵太守即刻派兵,顺着记号就找了过去。到了以后,东晋士兵见财起心,为了掩人耳目,将整个村子的少数民族屠灭殆尽,财物全被私吞,回师以后对外宣称没有找到记号。而刘子骥在听说这个消息以后,一路摸到桃源村,看到的却是一片腐尸废墟,于是被活活吓得大病致死或者被太守派人杀人灭口。

综上所述,桃花源记不一定是鬼故事,而是刘子骥正是目睹了这一惨案的遗址,内心受到极大刺激,又不敢对外明说,所以把这个秘密讲给陶渊明,自己则不明不白英年早逝,而陶渊明也不敢明说,只能用桃花源记这样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来记载这个惨绝人寰的秘密。


厚德载物49847


看过《毛骗》终结篇的,一定对暗黑桃花源的故事念念不忘。

渔人划船无意中误入桃花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人人安居乐业,和外边的兵荒马乱截然相反。

渔人的出现,让桃花源人倍感意外,但还是热情接待了他。

他们告诉渔人,祖先为躲避秦时战乱,而隐居于此。与世隔绝,代代繁衍,不知早已改朝换代。

但不管哪个朝代,争名逐利夺权,百姓都少不了受苦。正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正因为如此,桃花源人千叮万嘱渔人,出去后不要提起在这里的见闻,以免被乱世打扰。

渔人满口答应,但出去时,还是沿途做了记号,并把此事报告了太守。和他在桃花源中一样,此人向太守一一为具言所闻。

原文说太守得知此事,随即派人前往桃花源,但怎么也找不到渔人做下的记号,还因此迷了路。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高尚士也,听说这件事,也去寻找桃花源,但也没找到,回来后不久就去世了,后遂无问津者。

《毛骗》终结篇中,给出了另外一种说法,其实太守派人去寻找桃花源,按照渔人所做的记号,找到了桃花源,并屠杀了那里的所有人,带走了所有的钱财。

但这终究是不光彩的一件事,所以对外谎称并没有找到桃花源。

刘子骥去寻找桃花源,其实也找到了,只是看到的不是传言中的世外美景,而是尸横遍野,宛如人间炼狱。

尤其是那里盛开的桃花,因为沾染了鲜血,风干之后,变成了黑色桃花。

刘子骥看到此情此景,回家后一病不起,而后不治而亡。

后世再也没有人去探寻桃花源的踪迹。


拖更电影


以我【种花喝茶】多年的经验分析:陶渊明所著的《桃花源记》背后所传达的真相,不是恐怖而是科幻。

近段时间,网上流传了很多关于《桃花源记》其实是个鬼故事这样的观点,有很多人也分析得很透彻,引经据典。但是在我看来,《桃花源记》写的并不是恐怖的鬼故事,而是充满了想象力的科幻片。

陶渊明写下《桃花源记》的背景,是因为他早年有大志向,但是东晋王朝覆灭,刘裕改国号,废除晋恭帝。彻底破灭了他的家国情怀,但是他又无力改变这个世道,进而产生了充满浪漫主义的科幻想法,认为在这个世界上会有一个平行的世界,这个世界当中,大家按照他所有美好的向往在生活着。这是历史的另外一种选择,而这个世界离我们并不远,可能中间只相隔了短短的一个山洞而已。就如同蝴蝶效应一样,历史充满了偶然性,向左走的选择,可能是陶渊明所见的家国灭亡世道腐败,而向右走的选择,很有可能就是如同桃园一般充满美好。

正是因为他这样大胆而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想法,才有了人们心中可以安放美好的地方:世外桃源,希望不要用恐怖故事去解析,破坏了桃源在我们心中的美好🙏🙏


种花喝茶


大家好,我是海海文化闲谈,很高兴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桃花源记》是我们很熟悉的一篇文言文,我们曾经都在语文课上背诵过它。

这篇文章中确实存在两个情节,让人细思极恐。

第一,渔夫误打误撞进入了桃花源,这里的人交代他,一定不要告诉外界人他们的存在。但是渔人出去之后沿路做好了标记,并在回去之后立即告诉了当地官员去寻找这个地方。

第二,官员们沿着渔夫留下的标记一路寻找过去,却怎么也无法找到这个村子。

以上两个细节让我觉得恐惧,并不是因为,这个故事带着一丝玄幻和灵异,而是因为人心的叵测和欺骗。

渔人误打误撞进入桃花源之后,桃花源里的人热情招待了他,并反复叮嘱他不要告诉外界的人。但是他一出桃花源,却沿途做起了标记,完全忘记了自己的承诺,或许他根本就没有真心实意的做出那些承诺。一回到家他立马就去报告了当地的官府官府,带着一群人沿着他做的标记开始寻找。如果找到了桃花源的人,那些人的命运可想而知。

后来去寻找的官员并没有找到桃花源,我认为有可能是桃花源的人并不相信渔夫所作出的承诺,他们跟随渔夫偷偷出了桃花源,看着他沿途做的标记之后,将标记做了更改,所以后面去寻找的人自然是找不到他们的。

曾经读到过一句话:这个世界上唯一不能直视的是太阳和人心,太阳会刺痛我们的眼睛,而人心会刺痛我们的心灵。

我认为《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欺骗和人心的叵测。这也是这篇文章最恐怖的地方。


海海文化闲谈


仔细一想,《桃花源记》居然与《千与千寻》境遇出奇的相似。

二者主人公,一个是渔夫,一个是小女孩,渔夫误入一片绚烂桃花林,小女孩误入一条悠长的隧道;渔夫到了一个名叫桃花源的奇怪村子,小女孩进入了空无一人的恐怖小镇;


不过,渔夫在桃花源受到了村民优待,有鱼有肉,有酒有饭,而小女孩的境遇糟糕的多了,父母变成了猪,孤零零的她,又遇到了可怕的幽灵……

其实,与略显惊悚的《千与千寻》相比,《桃花源记》才叫真的恐怖,最近看了网上诸多匪夷所思的分析,居然惊出了一身冷汗。

回到《桃花源记》。

有人说,《桃花源记》根本不是什么世外桃源,而是一个死人村落,摆出的理由如下:

疑点一,渔民迷路。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这个武陵渔夫,既然以捕鱼过活,应该有些年头了,或许他的父亲,他的爷爷,都是渔夫。

既然如此,捕鱼线路应该轻车熟路才对,闭着眼睛都能摸着回家,怎么会“忘路之远近”呢?这太不寻常了啊?难道遇到鬼打墙了?


疑点二,诡异桃花林。

渔夫走在小溪边,走着走着,突然闪出一片桃花林,异常美丽,绚烂芬芳,香气扑鼻,渔夫经常从这边走过,怎么从来不曾留意这片桃花林呢?

“中无杂树”就更奇怪了,远近既无村落,又无人家,无人打理,就算有桃林,也应该杂木丛生,乱七八糟才是,“中无杂树”如何做到的呢?是谁栽了桃树,又是谁在打理呢?

况且,桃树本就是驱鬼辟邪之物,难不成附近有鬼魅妖邪,这片桃林是来阻挡它们出没的?

疑点三,墓道。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渔夫往前走啊走,发现一座山,山脚有个洞,渔夫便钻了进去。这渔夫胆子真大,看到洞就往里面钻,就不怕里面有毒蛇猛兽吗?

洞口非常之小,越往里面爬越宽敞,渔夫钻的当真的是山洞,不是别的地方,如墓道?



疑点四,阡陌。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渔夫到了桃花源之后,发现村容整洁,道路干净,布局合理,井井有条,新农村建设搞得相当不错。

这就奇怪了!

古代村落一般没有规划,没有布局,都是私搭乱建乱七八糟的,而桃花源如此整齐划一,就令人生疑了,这似乎更加印证了之前的推断,这是墓穴,要知道古人视死为生,墓葬是十分讲究的。

而且“阡陌”这个词的意思除了小路,也经常代指通往坟墓的路,陶渊明似乎故意留下了破绽。



疑问五,有酒有鸡。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在古代,是不允许私自酿酒的,因为古代粮食少,酿酒糟蹋大量粮食,这么说来,桃花源的酒哪里来的呢?

何况,外面天灾不断,兵荒马乱,饿殍遍野,桃花源居然有肉有酒,这太不可思议了!会不会,这些酒,这些肉,就像白骨精骗猪八戒似的,用癞蛤蟆、石头变的呢?

疑问六,秦朝。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据桃花源村民交待,他们自秦朝就来到了这个地方,与世隔绝,他们根本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就连现在所处的朝代也不知道。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渔夫从山洞进来,那么桃花源村民为何不出去一探究竟呢?既然渔夫出得去,村民一样出得去啊?他们为何不出去,忌惮着什么吗?

这都过了600年了,难道就没有一人想去外面看看世界吗?

唯一合理的解释,他们死了,他们是死人!死人肯定没法出去,也不能出去!



疑问七,找不到来时的路。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渔夫回去之时,村民再三交待,不要到处乱说,但渔夫不讲诚信,在回去的路上做了不少标记,之后又报告了太守,太守赶忙派人来找,但却找不到了,连桃花林也消失了!

这如何解释呢?说明渔夫食言,“村民”生气了,于是隐藏了起来,外人当然找不到了!

疑问八,刘子骥死了。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刘子骥,一代名士,听说了此事之后,便欣然前往寻找,结果半路猝死了,这怎么回事呢?

这其实是桃花源“村民”发出的警告,亡灵需要安息,不许再来骚扰,来一个,死一个。

果然,“后遂无问津者”,文中并未记载渔夫结局如何,但他违背了誓言,不会有好结果的!


那么,桃花源“村民”什么时候死的呢?

秦国统一六国时期。

秦国灭六国之时,其中有股豺狼般的秦兵,血洗了桃花源,男女老少一个不留,亡灵的怨念越积越深,集聚于此,600年后,渔夫喝醉了酒,误入了桃花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