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蔬菜種植-能自然成絲的瓜

導讀:網絡上很多視頻介紹了一種自然成絲的瓜類,引起了許多網友的興趣,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是什麼瓜?怎樣種植?怎樣吃?

特色蔬菜種植-能自然成絲的瓜

這種自然成絲的瓜叫攪瓜,它是西葫蘆種中的一個變種,別名茭瓜、金絲瓜、金瓜、海蜇南瓜等。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攪瓜能自然成絲,風味獨特,很多地區將其作為特色蔬菜引種栽培,使其面積不斷擴大。攪瓜的瓜肉經加熱或冷凍後能分離成約2毫米左右的細絲,其果實中含脂肪非常少,卻含有穀氨酸、天門冬氨酸等多種氨基酸,並含有一般瓜類少有的葫蘆巴鹼和丙醇二酸等物質,具有調節人體新陳代謝和抑制碳水化合物轉化為脂肪等功能;而且較耐貯藏,能凍貯,適於加工,被譽為“天然粉絲”和“天然保健食品”。其加工產品還出口東南亞各國,深受歡迎呢。

攪瓜有長蔓、中蔓、矮蔓3個類型。瓜皮顏色有黃、淡黃、深綠及花皮等色。果實橢圓形,幼瓜乳白色,間有淡綠色網紋,老熟後瓜皮轉為金黃色,瓜肉淡黃色,橫切面可見環狀絲,經蒸煮後能攪成麵條絲狀,清脆可口。單瓜重2千克左右。每畝產1500~2500千克,生長期約100天。

特色蔬菜種植-能自然成絲的瓜

一、攪瓜常見品種介紹

1、崇金1號

矮蔓型。全生育期85~90天。植株生長勢強,主蔓長46~48釐米;葉片較大,第一雌花著生在第七至第九節。瓜橢圓形,縱徑約24釐米,橫莖約17釐米,單瓜重2~3千克。老熟瓜皮黃色,瓜絲淡黃色,口感脆嫩,成絲率較高,耐貯藏。適於大棚早熟栽培。

2、金公主

植株蔓生。果實橢圓形,皮硬而光滑,金黃色,單瓜重1千克左右,肉質爽脆。耐寒、抗病、抗溼性較強。生長期100~105天,每畝栽植1200株左右。

3、華聯短蔓金絲瓜

植株生長勢強,抗病性強,耐病毒病。全生育期約92天。植株叢生,不抽蔓。單株結瓜2~3個。瓜肉淡黃色。瓜肉可攪絲,質清脆,涼拌的味道似海蜇皮。

4、白秋

早熟品種,易結瓜,瓜皮乳白色至淡黃色,單瓜重2.5千克左右,瓜肉淡白色,質地脆嫩。喜冷涼氣候,忌炎熱,開花後約40天可採收。

特色蔬菜種植-能自然成絲的瓜

二、栽培技術

1、種植時間

攪瓜露地栽培可以育苗移栽,也可直播種植。直播需在晚霜後,氣溫穩定在15℃左右時進行,經10余天後出苗,再過20天左右定苗。為了提早上市,增加產量和減輕病害的發生,常利用冷床育苗,播種前應將床土充分晾曬,加蓋塑料薄膜提高床溫。播種前澆足底水,促進出苗,並要注意保溫,床溫不能低於8℃。幼苗出現真葉後,白天要逐漸加大通風量,夜間床溫應保持在12℃左右,以防止幼苗徒長。

2、種植密度

由於品種不同,種植密度也有差異,一般短蔓品種行距為1米、株距為0.5米,每畝栽1300株左右。長蔓品種行距為1.5米、株距為0.5米,每畝栽800株左右。

育苗條件較好時,幼苗的單株葉面積可達250~300釐米。所以,育苗時的營養面積不宜太小,應在100釐米²左右。定植前要施足基肥,一般每667米²施農家肥1500~2500千克,並可摻入氮、磷、鉀肥。如採用地膜覆蓋栽培,定植可比露地提前5~7天。若採用溝畦栽種地膜覆蓋法或小高畦矮拱棚地膜覆蓋栽培方式,均可提前10~15天定植。

特色蔬菜種植-能自然成絲的瓜

3、定植後的管理

定植後要覆好土,澆足水,促進早發苗,苗期要少澆水,多中耕,提高地溫,促進根系生長。緩苗後結合澆水追施腐熟的人糞尿1次,最好是開溝陰灌,然後再覆好土。定植後15~20天,植株生長速度緩慢,平均3~4天長出1片新葉,再過7~10天,生長速度加快,葉片數增長到18~20片,葉面積擴展也很大,植株便進入結瓜期。在初瓜期可追施1次氮肥,每畝施尿素7.5~10千克。

一般短蔓品種不需要整枝掐尖,長蔓品種必須及時摘去側枝,僅留主蔓18~20片葉掐尖,以促進幼瓜的生長髮育;也可在7~8片葉時掐尖,留2條側枝結瓜,有利於增產,還可以在主蔓見雌花後掐尖,留1側枝結瓜,其他多餘的側枝均需摘除。一般主蔓上的第一雌花在第十三至第十五葉節上出現,側枝上的第一雌花著生在第四至第六葉節的葉腋間。

一般單株結瓜2~3個,第一個瓜收穫後,每畝追施尿素5~7.5千克,以防早衰減產。如果是以採收嫩瓜為目的,在謝花後10~12天,嫩瓜基本定型時,即可採收,但不宜貯藏。以採收老瓜為目的時,則要待瓜皮呈黃色、手指甲掐不動時再採收。對第一個瓜應及時採收,否則因根瓜優先吸取養分將影響下層瓜的生長髮育。

老熟瓜採收後,需放在通風、涼爽、乾燥處貯藏,要注意防止鼠咬和潮溼爛瓜。如發現瓜皮上有黑色斑點,需及時處理,以免蔓延傳染。如果貯藏條件好,可存放6~7個月。

特色蔬菜種植-能自然成絲的瓜

4、病蟲害防治

攪瓜以病毒病危害尤重。隨著攪瓜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病毒病的危害也日趨嚴重。攪瓜感染病毒後,生長緩慢,發育不良,葉片變小,主蔓變短。輕病株上果實變小,重病株上果實畸形,甚至脫落失收。一般減產一二成,重者四五成。

病毒病在葉片上的症狀有花葉型和黃點型兩類,花葉型的表現是新葉先呈明脈或褪綠斑點,繼而形成花葉,嚴重時幾乎全部失綠,或者頂部葉片似雞爪狀,甚至僅剩下數條線狀的主、側脈。黃點型是在葉緣或近葉柄部分出現黃色小點,繼而擴散到全葉。輕者可正常生長,重者葉片黃化,並向葉背捲縮,似泡泡紗布狀。

該病在果實上的表現是造成瘤狀突起和皺褶凹點兩種類型。前者表現是病瓜表面佈滿大小不等的瘤狀突起;後者是病瓜表面凹凸不平,佈滿深淺不一的皺褶及大小不同的凹點,似核桃狀。造成這種病毒病的病原主要是黃瓜花葉病毒中的一個株系。

春播攪瓜於5月上旬在植株有6~7片葉時開始出現病株,5月下旬至6月上旬的盛花期是攪瓜發病高峰,到果實膨大期便基本停止發展。果實上的症狀通常在膨瓜後期出現,但重病株則早在開花前於雌花的子房上就可顯現症狀。發病愈早,症狀愈明顯,危害愈重。

病毒病的防治措施:

主要是以栽培為主的綜合防治措施,它與種植方式、品種、肥水管理等條件有關。在栽培制度上要嚴格執行輪作制度,在同一塊地上至少要間隔2年才能再行種植。

同時,要採用合理的間作方式,以利於降低病毒病的危害。例如,攪瓜單作、與大麥間作及先與大麥後與玉米套種3種栽培方式相比較時,可以看出其與大麥間作時,共同生長期長達20天左右,攪瓜當時正處在4~12葉期,由於麥稈的阻擋,避免了蚜蟲大量的遷飛危害,有翅蚜的遷入總量比單作的攪瓜減少90%,發病時間推遲了12天,病情指數降低19%左右。攪瓜與大麥、玉米間套作的避蚜效果更好,病情指數可比單作攪瓜降低80%。所以,在生產上應儘量採用間套作栽培,以避免蚜蟲傳播病毒,使病害減輕。

對於單作的攪瓜,可在蚜蟲遷飛高峰期採用氰戊菊酯等藥劑噴殺。一般在田間連續滅蚜3~4次,防治效果可達50%以上。在播種前利用55℃溫水浸種40分鐘,也有一定的防病效果。

在攪瓜定植後採用銀色地膜覆蓋地面,或用懸掛銀膜法驅避蚜蟲,

減少毒源傳播,也可以達到減輕病毒病和降低畸形瓜率的目的。在栽培過程中,還要注意肥水管理,特別是在高溫乾旱年份應注意及時澆水,以降低地溫。注意增施氮、磷、鉀肥,以提高攪瓜的抗病性。為了防治病毒病,攪瓜的栽培方式也可採用地膜加小拱棚覆蓋栽培,提早定植和收穫,在夏季高溫來臨時已到採收後期。這樣,可躲過病毒病的危害。

此外,白粉病也是攪瓜春、秋生產中最常見的病害。在上海及長江中下游地區,攪瓜白粉病的發病盛期春季在5月上中旬至6月中下旬,秋季在9月中下旬至10月中下旬。發病初期可選用合適的化學藥劑進行噴霧防治。還有霜黴病、炭疽病、灰黴病等也較為常見。蚜蟲、煙粉蝨、美洲斑潛蠅、紅蜘蛛等害蟲也需及時進行防治。

特色蔬菜種植-能自然成絲的瓜

三、攪瓜怎麼吃?

取瓜絲的方法有冷凍和加熱兩種。冷凍法是把瓜放在冬季自然低溫條件下冷凍,或把瓜放在冷庫中冷凍,待凍透後,再放回10℃~20℃的自然溫度或溫水中解凍,再用刀從瓜的一端切個口或從瓜中部橫切兩段,不要縱切,以免把瓜絲切斷,然後用筷子插入瓜內朝一個方向攪動,瓜絲即可繞筷子拉出。

在沒有天然或人工冷凍的條件下,可以利用加熱法取絲。即將老瓜先放在冷水鍋中加熱,待水煮沸6~7分鐘後將瓜取出攪絲即可,如果老瓜皮厚,可再煮10分鐘左右取出攪絲。煮瓜時間的長短,應根據瓜的大小、皮的厚薄和老熟程度不同靈活掌握。

如果煮後或凍後用筷子攪不出瓜絲來,則可剝去瓜皮,用手揉搓或撕瓜肉,也可成絲。鮮瓜絲取出以後,除去瓜瓢和瓜籽,再把瓜絲放到開水中焯一下,並及時撈出放入涼水中冷卻,再撈出瀝水後備用。這樣,既可增加脆度,又能增加鮮味和適口性。

攪瓜可以單獨成菜,也可與其他涼菜配菜,根據消費者的習慣,調配成酸、辣、甜、鹹等風味,所需主要調料是食鹽、麻油、蒜泥、醋、薑汁、辣椒、味精、胡椒等。為了便於保存和攜帶,也可將鮮瓜絲曬成幹品,製成脫水瓜絲,食用時用熱水泡開浸透,即可恢復成鮮瓜絲狀,加入調料食用,風味良好。

特色蔬菜種植-能自然成絲的瓜

最後我們來說說攪瓜的品質。攪瓜以老熟瓜中的瓜絲供食用,因此瓜絲產量的高低和質量直接影響到攪瓜品質的優劣。瓜絲的性狀也是選育加工型攪瓜品種的重要評判依據。好的攪瓜既與外觀有關,也與瓜絲性狀有關哦。外觀是考察瓜形、瓜重和瓜皮顏色;瓜絲性狀是測定瓜絲的產量、成絲率、色澤、脆度與粗細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