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典籍里读到的感恩教育

《说文解字》----感恩从心

感,动人心也,从心。

恩,惠也,从心。

施恩,是发乎于心的;感念,也是存之于心。

《全唐诗》----大恩不言谢

丈夫不感恩,

感恩宁有泪?

心头感恩血,

一滴染天地!

这首《阙题》的作者陈润是大诗人白居易的外祖父,整首诗表达了传统文化里的感恩态度:中国人不是不懂得感恩,他不需要教导,也不必号召,哪怕平时含蓄,一到关键时刻,自会轰轰烈烈,惊天动地,因为他知道受人恩情是要放在心里,而非挂在嘴上

《警世通言》----施恩不图报

“贤妹非是俺胶注鼓瑟,本为义气千里相送,今若就私情与那个响马何异?况施恩图报非君子所为!”

各大剧种里都有《千里送京娘》这个故事,说的是年轻时的赵匡胤把遭遇强盗绑架的京娘千里送回了家,京娘愿以终身相托,然而赵匡胤却说:“你未曾许配于我,送你回家本是道义所为,如果因此让你嫁给我来报答,那么我的私心跟绑架你的强盗有和分别呢?更何况施恩图报不是君子应有的行为!

《菜根谭》----施恩不可要名

为善而欲自高胜人,施恩而欲要名结好,修业而欲惊世骇俗,植节而欲标异见奇,此皆是善念中戈矛,理路上荆棘,最易夹带,最难拔除者也。须是涤尽渣滓,斩绝萌芽,才见本来真体。

做了好事总想着趁机抬高自己,与人恩惠总想着借此邀约名声,积累功德总想着让世人惊骇,树立节操总想着标新立异,这些都是行善中要不得的虚伪念头,也是追求义理道路上的障碍,最易产生,最难拔除。一定要把这种思想洗涤干净连残渣都不剩,杜绝在萌芽中,才能体现善行本来的意义。

《国史补》----深恩几于仇

李汧公勉为开封尉,鞫狱,狱囚有意气者,感勉求生,勉纵而逸之。后数岁,勉罢秩,客游河北,偶见故囚。故囚喜迎归,厚待之,告其妻。曰:“此活我者,何以报德?”妻曰:“偿缣千匹可乎?”曰:“未也。”妻曰:“二千匹可乎?”亦曰:“未也。”妻曰:“若此,不如杀之。”

唐朝的岭南节度使李勉早年做开封尉查狱时,看到一个颇有气度的囚犯,放走了他。后来李勉客游河北,偶遇了当年的这个囚徒。囚犯把李勉请到家中盛情款待,并和妻子商量:“如何报答我的救命恩公呢?”妻子说:“送他一千匹布够乎?”囚犯说:“不够,一千匹布不足以报答救命之恩。”妻子又问:“两千匹够了吧?”故囚仍说:“不够。”妻子说:“如果这样,不如杀了他吧!”

大恩是不求回报的,倘若施恩者心有所求,那么对于无法报答深恩的受恩者来说有可能是一种压力。

施恩和亡羊补牢大约是不同的。亡羊在前,补牢在后,把本应在狼叼走羊之前就筑好的羊圈修补好,只算是一种弥补吧?

倘若“施恩”是发乎内心,尚且不求报答,那么“弥补”还需要感恩吗?损失的羊,羊倌儿要赔偿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