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營上廁所好個風吹

莊稼一枝花, 全靠糞當家。沒有糞便臭,哪有五穀香。那個質樸而古老的山村,就是位於馬營鄉的自然村。這裡溝壑縱橫,民居錯落,炊煙裊裊。村前屋後還是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露天糞坑,處處瀰漫著土地的芳香。


前些年這裡的莊稼人,隨著春節“五九六九開門大走”喜慶歡愉日子的過往,在這“七九河開、八九雁來”的春天裡開始了一年新的辛勤勞作。開春勞作第一步就是送糞,把自家院子外糞坑裡積攢的騾糞、馬糞、羊糞送到莊稼地。農家人每天早上一手拉著韁繩,一手扶著五眼兒車車轅,和騾子說著“稍、稍、往後稍”的悄悄話,套上騾子車。有時候騾子可倔了並不聽農家人話,這得看農家人和騾子的默契,騾子的心情。車上四周為了防止糞便遺落,往往用糞圍圍住。(值得一提的是糞圍都是農家人自己用柳條編制而成的,這一民間手藝如今已漸漸消失。)農家人把車趕到糞坑邊,用鐵鍬把糞裝滿車,之後,坐在車邊,在一聲聲得兒駕、得兒駕聲中,趕車送糞到田間。


在馬營上廁所好個風吹


糞坑積攢的糞往往都是冬天時一天天累計的。暮秋場活兒完,家中有養騾子、羊的農家,每天上午騾子、羊群出群後,留守在家的孩子或者婦女,就是摑拉圈,把騾糞、羊糞清理到糞坑。羊圈分暖(nan)圈和亮圈,亮圈容易清理,而暖圈有用胡麻秸搭建的窩棚,不易清理。暖圈隨著羊糞與尿液的混合,眾羊的踐踏,越來越厚形成羊磚。舊時沒錢的農家,就把這覆蓋在大地上一整塊的羊磚,用鐵鍬分割成小塊,起羊磚。起來後把其放到通風處,經過風吹日曬,便可用於燒火。農家婦女拉著風仟,燒著羊磚,炕頭街兒熱了,整個屋子熱了。當年羊磚更多是用於生爐子,用灶火兒燒不肯照,更多是在盤的土爐子中應用。生產隊時燒火柴往往是幹樹葉、用鉤子撿來的牛糞、山上砍來的柴火兒。之後八十年代包產到戶,各家有了自己的承包地,燒火柴變成了胡麻秸、莜麥秸、棒臺、羊糞等。


在馬營上廁所好個風吹


農家人解手(解手一詞的由來,民間有傳說,在明朝初期對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過程中,官方都將兩個人的手反綁在一起,遇內急上廁所時才將手解開,於是解手就是方便、上廁所。)上廁所一是糞坑;二是溝渠;三是圍牆茅坑。在北方農村茅坑並不多見。白天溝渠,夜晚糞坑便是常態。冬夏無常塞外這風口馬營,颳風是常事。去解手手拿秘密文件,腳踏黃河兩岸;前面機槍掃射,後面大炮轟天。冷風以洪荒之力從四面八方襲來,灌進衣服裡忍不住打顫,吹得屁股透心涼,心飛揚。一個坑,兩塊板,三尺牆,圍四邊,捂鼻子,踮腳尖,小狗守,屎殼郎看,落地成堆熏熏天。在馬營自然村上個廁所,真是好個風吹!


在馬營上廁所好個風吹


毫不起眼遙望的屎殼郎竟然是糞便搬運工,自然村打掃衛生的“清潔工”!真該向屎殼郎說聲謝謝。


在馬營上廁所好個風吹


屎殼郎學名叫蜣螂,腦袋上長著耙子一樣的頭飾,它們用這耙子把糞便堆在一起,用腳搓成球,再滾上一層泥土,就做成一個完美的糞球了,滾糞球的時候,兩隻屎殼郎相互配合,一隻在前,一隻在後,前拉後推,就把糞球滾遠了。


在馬營上廁所好個風吹


農家養的小狗總愛粘人。去解手即使不追你,聞到味道,也狂奔而來。狗鼻子可兒伶了。在一旁蹲守的小狗,是改不了吃屎的,這是遺傳特性。在原始犬中這種行為還有兩個目的:一是使獸穴區域保持乾淨;二是除去吸引掠奪者的味道。


在馬營上廁所好個風吹


對於狗吃屎這個現象民間還有一個傳說:很久以前人間並沒有狗這種動物,強盜和野獸經常襲擊人類。天皇的玉帝看了之後就派狗到人間保護百姓,臨行前玉帝叮囑狗說:“此次到人間你們一定要保護好百姓,一天有兩碗飯吃!”狗沒有聽清楚,以為一頓飯有兩碗,哪裡知道自己辛苦一天才能吃兩碗飯!於是它便找到了玉帝哭訴說自己的吃不飽,玉帝表示自己的沒說錯,況且百姓也沒有吃的。但是也不能讓狗餓著啊,於是玉帝便說:“你要是餓了的話就吃點屎吧!”於是餓肚子的狗便只能吃屎,也就有了狗改不了吃屎的俗語。


修理地球的農家人,一系列的農活都是個細詳活兒,光莊稼地的糞便肥料就經歷了多道工序。處處艱辛勞苦,就連上個廁所,也好個風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