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数万精锐部队“跨过鸭绿江”,为何还是没能助朝鲜取胜?

1592年到1598年,我国大明朝奔赴朝鲜半岛,和朝鲜一起抵抗入侵朝鲜的日本。经过大明朝好几年的艰苦奋斗,这长达七年之久的朝鲜战役终于取得了胜利,但明朝也因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原来在万历朝鲜战役中,朝鲜因为当时的形势非常严峻,希望明军早日到达支援,就谎称自己有一个完善的储存粮食的系统,足够满足明军一个月的军粮。明军一听,粮食充足,也就立马奔赴朝鲜半岛,在异域与敌作战。

却不曾想到,朝鲜储存粮食的系统早已被破坏,根本没办法供应上足够的粮食。而且朝鲜的行政能力十分的低,明朝运来的粮食迟迟没有运送到前线。

大明数万精锐部队“跨过鸭绿江”,为何还是没能助朝鲜取胜?

没有足够的粮食,前线的军人们填不补饱肚子,自然没有战斗的气势,最后军事行动力变得十分缓慢。

战争发生的过于突然,明朝和朝鲜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以至于在后期,货币没法正常流通,给前线供应的粮食也无法按时运输,影响了战场上士兵们的气势。

当时的朝鲜算是我国的附属国了,和大明朝实施着一样的治国政策“重文轻武”。但是,朝鲜半岛没有我国大明朝一样稳定的政局。当十几万日军入侵朝鲜时,没过几个月,朝鲜几个都城已沦陷,朝鲜慌乱不堪,开始向大明朝求助。大明朝当时也隐隐感受到日本侵略朝鲜的真正目的:丰臣秀吉想将朝鲜作为跳板和桥头堡,进而侵略我国领土。明朝国君派人多方面的打听情报,最终证实了日军想要侵略。于是,派往大批军队前往支援。

日本经过多年的精心筹划,可以说对这次侵略战争准备的相当充分。而且对马海峡路途相隔也不远,运输便利,物资方面是绝对不存在问题的了。侵入朝鲜以后,日本作为一名侵略者,大可毫不顾忌的掠夺朝鲜的资源,这大大缓解了日本对线的压力。

大明数万精锐部队“跨过鸭绿江”,为何还是没能助朝鲜取胜?

当时领导这场战争的是日本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丰臣秀吉,充满野心的他全心想要向亚洲方向扩张,首先想要做到的就是将朝鲜变为日本国内的一个小省城。

其实在明朝中期以后,白银由于它自身便于携带的优点取代了宝钞,成为明朝当时的主要货币。白银货币化以后,在我国军事财政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明朝中期推翻了明朝初期建立起来的供给制度,国家主要发放白银货币用于屯田和民运。其实,对明朝来说,白银使用非常的方便。当战争发生时,直接用白银就可以在当地购买所需的军用物资,操作起来也是得心应手。

但在朝鲜,明朝这套完善的军事供给体系完全没办法使用。明军在朝鲜遇到的状况和国内截然不同,朝鲜不用白银,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卖。宋应昌作为万历朝鲜之役中明军的最高指挥官,曾上书神宗说道:“我国明朝军队进入朝鲜以后啊,简直就是另一番世界,言语不通就算了,连白银都无法使用,也没有吃肉喝酒的好地方,四周全部被日军侵略的惨不忍睹、抢掠一空。我朝军队的军人们无论是菜还是粥,都没怎么沾过,就连酱油、盐都没怎么入过口,真的让我非常悲泣。”

大明数万精锐部队“跨过鸭绿江”,为何还是没能助朝鲜取胜?

朝鲜被日本洗劫一空、无物可买,当时跟我国军人一同过来的随军商人也根本没有起到什么作用。而且朝鲜当时的情况非常的糟糕,根本无法承担明军五万人的粮食问题。这样的情况,严重的影响了明军的行动,明军入朝抗战后困难重重。

朝鲜连一支有效的军粮运输队伍都没有,这样的后勤无法将大批放在义州的军粮及时送到前线。虽然朝鲜采取了一系列的补救措施,但是对实际情况根本没有什么影响。

朝鲜国国君李成桂对明朝国君朱元璋俯首称臣以后,就成为了我国的一个附属国,也从未收到来自别的国家的武力威胁。毕竟是我国的附属国,和我国大明朝实施着一样的重文轻武的政策。也正是因为这两个个原因,朝鲜对于战争方面的经验少之又少,面对日本的侵略,不知道该怎样做好准备。

朝鲜的情况相当严峻,想要明朝军队尽早入朝作战。明朝将军宋应昌就派使臣和朝鲜交谈,并且特别提出了几点要求:第一点是希望朝鲜能够提供五万的兵力和两万五的马匹量,我国将粮食储备在义州,朝鲜则需要准备好明朝军队几个月的粮食。第二点是希望朝鲜将王京、平壤大大小小的道路备注好详细的道路情况。而朝鲜也仅仅是口头上面答应了,没有将实际情况告诉宋应昌,后期的情况非常糟糕,根本没有办法兑现当时所答应的内容。

大明数万精锐部队“跨过鸭绿江”,为何还是没能助朝鲜取胜?

朝鲜原本准备的义仓、社仓等的粮食仓库全部被日军破坏了,且不说保证明军一两个月的粮食了,就连一两天都没有办法保证。朝鲜君臣没有好好地贯彻宋应昌提出来的要求,导致明军入朝抗战困难重重。

其实宋应昌在明朝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几个月就筹集好可够五万军队将士一年的口粮,就等着跨过鸭绿江,和日本军队开战。却没料到,才刚踏入朝鲜没两天,军粮供应就出了大问题。大批大批堆放在义州的军粮没有一个精良的运输队伍运输到前线,这让宋应昌一个头两个大。

根据《料理军粮状》中的叙述,朝鲜目前所存在的粮食只够明军十日的需求。在战争中,粮食、军兵、城池、器械是四大要素,而粮食才是战争的根本支柱。

朝鲜之役的后勤保障实在不行,朝鲜国民没日没夜的运输,效率却还是低的可怜。“男负女戴,辛苦万状,十分矜恻,心肠欲断裂...”明朝见状,开始参与了管理。找人专门负责粮食的捐赠与运输,并采用奖励制度。由于朝鲜国情过于糟糕,这样的政策也并没有带来很大的效益。

大明数万精锐部队“跨过鸭绿江”,为何还是没能助朝鲜取胜?

朝鲜隐瞒实情且没有贯彻宋应昌将军特别嘱咐的几个要求,导致明朝前线军粮极度紧缺,影响了士兵们的斗志。使得平壤之战最终以失败告终,后期的碧蹄馆之战也只好撤退。这两场战役给明朝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宋应昌将军在来到朝鲜之前,就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有效的提供了好几项措施,建立了一套又一套的调粮和运粮的机制。

据《小华外史》记载当时的对策:

“户部主事艾维新督饷,特命倍道驰援,差游击张奇功等发银籴买刍粮,搬到义州,转运沿路,以济军饷。”

随着明军向南边推进,军粮的供应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明朝前线的军人们一直处于饥饿的状态,体力自然跟不上,这给军人们的心理上和生理上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大明数万精锐部队“跨过鸭绿江”,为何还是没能助朝鲜取胜?

了解到朝鲜运输粮食的能力,宋应昌提出了分段搬运和各负其责的方法,依旧是无法解决明军粮食不够的问题。最终,平壤战役以失败告终。

在碧蹄馆战役中,明军三千战兵与数万的日军相持许久,当时的天气也不是很好,地势又颇为险峻,再加上朝鲜后勤运输粮食不够及时,明军只好以退为进。最重要的是,这场战役给日军带来了很大的心理震撼,后期,双方也没有开展过很大规模的战争。


参考文献:《宣祖实录》《征东实纪》《经略复国要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