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醒吧!是你教会了你的孩子打人

醒醒吧!是你教会了你的孩子打人

作为一名90后的妈妈,我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每次自家孩子打了别人家孩子的时候,正当我还在苦恼着该如何去教育他的时候,被打孩子的家长就会按耐不住,反过来教育我不会管教孩子。久而久之,以后只要孩子打了别人,我都会第一时间冲上去打他或者责骂他,这样其他家长才会满意的离开。孩子打人的事情,真的让我很苦恼,我也不想这样的事情发生。

—作者的自白

文丨狮子家族黄艳妮

版丨狮子家族Four Twos

对于打孩子这件事,相信很多家长都充满了矛盾和内疚,育儿文章看一大堆,各路“教育家”给的心灵鸡汤也喝了无数碗。

谁都知道打孩子不好,可是,面对孩子在公众场合耍赖撒泼,过了火的调皮捣蛋,无数次地犯同样的错误,气就不打一处来,有时甚至是迫于无奈,忍不住还是会大声责骂并动起手来。

幼儿园是孩子踏入的第一个“小社会”。

在这个“小社会”里,孩子们学会感知世界、学会与人交往。

或许是因为孩子间小小的误会,或许是因为他们还没学会忍耐和表达。

但这个过程中,他们又难免遇到小矛盾和小冲突,很多时候甚至会“大打出手”……

醒醒吧!是你教会了你的孩子打人

打架在幼儿园是很常见的事,尤其是小班的孩子和男孩子,孩子和孩子在一起基本上都会打架。

无边界幼儿园创始人田总这样说过:

“每个孩子打架的背后往往都会有原因,除了了解打架本身的原因之外,很多时候我们会分析孩子的家庭因素、成长环境、家庭教育方式等等,这都是我们需要深入了解的”;

想要解决孩子打人的问题,首先得先去找问题背后的原因。

醒醒吧!是你教会了你的孩子打人

孩子打架其实是家长的错!

01

罪魁祸首是手机

患有多动症的孩子他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

不论他是高兴还是生气,只要情绪激动了就想要去打别人,去敲打别人的背,或者把别人抱得很紧很紧。

其实他只是需要发泄自己多余的情绪,可是却没有找到合适的发泄方法。

而隐藏在他多动背后的,多半是因为小时候爸爸很忙,而妈妈一下班就捧着手机,父母都不太关注孩子。

而他最初只是为了引起妈妈的注意,不停地动来动去甚至是打人,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习惯。

醒醒吧!是你教会了你的孩子打人

02

是父母教会了我打人

我们班有一个非常内向的孩子,他一看到别人哭就会上前去抓扯他的头发,甚至直接打他。

为什么会这样呢?

经过了解才知道,因为孩子从小跟爷爷奶奶长大,在家里只要他一哭,他的爷爷奶奶就会揍他,揍到他不敢哭了为止。

所以这个孩子坚定地认为,只要一哭,揍一顿就不会哭了。

醒醒吧!是你教会了你的孩子打人

03

不要站在你的角度看我

有一个孩子让我印象深刻,因为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别的小朋友发展的慢。

所以当他想要跟别的小朋友建立关系时,他的第一反应就是用手去解决问题,使劲地抱别的小朋友,或者捏一捏别的小朋友的脸,打一打别的小朋友的头。

他所有的这些举动,只是因为语言表达不流畅的他,只能用肢体语言来表达他想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醒醒吧!是你教会了你的孩子打人

孩子为什么会反复犯同一个错误?

现在知道了孩子打人的原因,那么问题来了:

“为什么孩子们就是“不长记性”,反反复复的犯同一个错误?”

相信很多的家长在面对孩子的同一个错误时,第一次会很耐心地指出,第二次会有点小情绪,第三次也许能咬牙容忍,但是如果孩子还是不停地犯同样的错误,很多家长就会忍不住出手了。

正如许多家长苦恼的那样:“说也说了、骂也骂了、打也打了、可是就是不管用阿。”

难道真的是因为孩子记忆不好吗?

还是因为教训的不够狠呢?

我想都不是,孩子之所以会“不知悔改”,一个很容易被家长忽视的原因就是孩子压根不知道自己错在哪儿了!

醒醒吧!是你教会了你的孩子打人

很多时候,家长可能会觉得惩罚孩子的原因一目了然,而事实情况往往是孩子不清楚为什么会被惩罚。

醒醒吧!是你教会了你的孩子打人

孩子只是被家长的威严震慑到了,关注点放在了家长的愤怒上,急于承认错误,而并没有认真地思考和反省。

在下次做事之前他们只会考虑,做这件事会不会挨打?孩子忙于屈从,犯错时更加地小心谨慎,但是却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有哪些错误。

犯了错就一定要惩罚吗?

陶行知先生在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在操场上看到一个男孩子拿着半块砖头要打另外一个男同学,他马上制止那个学生,学生立刻把砖头放到了地上。

临走前,他让那个孩子十分钟后去自己的办公室。

过了一会儿,陶行知回来了,拿出一块糖对男孩子说:“这块糖是奖励给你的。”

男孩子满眼睛问号,不敢接,陶行知说:“这块糖奖励你尊重师长;我看到你要打人,制止你,你马上就把砖头放下了,你尊重师长。”

接着校长又拿出第二块糖说:“这也是奖励给你的。”

孩子仍然很迷惑,还是不敢接。

陶行知接着说:“我刚才让你10分钟以后到校长室,现在还不到10分钟,这块糖奖励你遵守时间。”

孩子更吃惊了。

然后陶行知又拿出第三块糖说:“这块糖还是奖励给你的。”

孩子还是不明白,陶行知接着说:“我刚才去做了调查,你打那个男孩子是因为他欺负女同学,你有正义感,见义勇为;这块糖奖励你见义勇为。”

这时候孩子哭了说:“校长,不管怎么说,我打人不对,我错了。”

陶行知拿出了第四块糖说:“你已经主动承认了错误,我们的谈话结束了。”

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如果是你的话,在看到孩子拿砖头要打人的时候估计就得忧心忡忡、大发雷霆了吧?

在对待孩子的错误时,惩罚不是最好的手段,用适当的宽容对待孩子,可能会得到更好的效果。

什么时候才是教育良机?

孩子犯错的时候,往往是教育的良机。

其实孩子的内心也很沮丧,就像我们成人一样,犯错的时候,恰恰是内心最无措、最虚弱的时候。

内心的内疚和不安会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

每次的犯错都是他们一次成长的机会,而这正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时机。

如果我们能够及时地指出孩子的错误,并在孩子的能力范围之内,用他们明白的道理和接受的方法教育他们,更能使孩子牢牢地记住教训,从而“吃一堑,长一智”。

醒醒吧!是你教会了你的孩子打人

无边界幼儿园创始人田总说过:

“如果你的孩子犯了错,请不要犹豫,第一时间拥抱他。”

因为拥抱孩子是给孩子力量最有效、最真切的方式。

孩子的心情没有对错,不要用“应该”和“不应该”去衡量孩子的情绪,犯了错的孩子都是需要安抚和理解的,而不需要家长劈头盖脸的指责。

当两个孩子发生争吵,甚至大打出手时,家长们往往都是先关注被打的孩子情绪,从而忽略了打人孩子的情绪;

其实当打人事件发生之后,最应该第一时间关注的是打人孩子的情绪,因为不懂如何处理事情的他,孤立无援“被逼无奈”只能选择使用“武力”去解决。

醒醒吧!是你教会了你的孩子打人

有一次,因争抢一本绘本,球球把帅帅给打了,我第一时间是先将两个孩子分开,然后将球球带到一旁,还没等我先开口,球球就已经忍不住大哭了起来,那一刻,我没有说话,我把球球紧紧的抱在怀里,轻轻的拍着他后背,慢慢的让他平复自己的情绪。

等到球球情绪稳定了之后,我拉着他的手跟他说:球球,老师理解你为什么哭,哭并不丢人,哭出来心里舒服了很多对不对?

球球点了点头,我问他:你和帅帅是发生了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吗?

球球嘟着嘴委屈的说:我打了帅帅,因为他抢我的绘本,那是我先拿到的。

我问他:老师知道你是不想打帅帅的对不对?

球球点点头。

我报以理解的问:只是因为帅帅他抢了你喜欢的绘本,你心里很难受。你不知道该怎么样去处理,所以你动手打了他。对吗?

球球缓和的说:嗯!是的。

我适时的说:那老师和你一起去找帅帅,跟他道歉好不好?

球球泪眼婆娑的摇了摇头:我不要。

我再次将球球紧紧地抱在怀里:老师知道道歉需要很大的勇气,所以老师陪着你一起去好不好?

球球迟疑了一下;

我问:球球,那你现在准备好了吗?

球球擦了擦眼泪点头说:准备好了!

然后和我一起去找帅帅道了歉,就在帅帅说我接受你的道歉后,球球笑了,如释重负。

这就是无边界处理孩子情绪的“万能方”—先心情、后事情!发生任何事情我们只需要小心翼翼拍拍孩子后背,帮助孩子平复情绪;

把“你为什么打人……”、“你怎么这样……”换成“我理解你为什么这么做……”、“我知道你只是想……”、“你是不是想要……”。

只有当你真正地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了他的情绪和犯错的原因。

孩子心情上得到了平复和舒缓,自然而然的孩子就会听得进解决问题的方法了。

醒醒吧!是你教会了你的孩子打人

其实孩子犯错并不可怕

如何帮助孩子矫正错误行为

才是爸爸妈妈们应该真正思考的问题

而这个问题

考验的正是家长的耐心和智慧

孩子的心情情绪无对错

先处理心情

后处理事情

无论在幼儿园的集体关系中

还是在家庭关系中

爸爸妈妈们都可以用这样的角度去处理孩子的问题

最后,面对孩子世界的冲突和摩擦,家长大可不必担心。

孩子们就是在这样的打打闹闹、磕磕碰碰的体验中,学会了理解和包容、学会了坚持和舍弃、学会了责任和担当。

在这些矛盾的产生和解决中,孩子也获得了成长的机会,获得了自我成长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