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打人”与“被人打”,你选哪个?

孩子十一个月了,开始会抓别人、打别人,要不要制止与管教?

孩子一岁多了,不高兴就打我或者打奶奶,我该怎么办?

孩子两岁多,总是抢别人的玩具,怎么办?

孩子总是被别人抢玩具,不会保护自己,别人打自己也不还手,我该怎么引导他?

我的孩子上小学了,老师反应总是跟同学动手,罚了很多次也不管用,该怎么处理?

我的孩子很乖很乖,最近好像总是被同学欺负,我该不该教给他还手呢?

孩子“打人”与“被人打”,你选哪个?


关于打人这个问题,再往后延伸就是校园的欺凌与霸凌。我们既不想让孩子成为打人的主角,更不希望成为被“欺负”的对象。

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与引导呢?

答案毫无疑问,从零岁开始。

我们常常观察到,宝宝最初的“打人”其实并不具有打人的含义,而是一种表达喜欢与友好的方式。

进入到十个多月后,几个宝宝坐在一起的时候,就会有宝宝喜欢用手去摸别人,而这个”摸“在力度掌握不好的情况下,就容易引发别的宝宝哭,这时候,家长就会给这个”喜欢的摸",下一个定义,叫做“打”。

与此同时,家长出于教育的目的,开始对宝宝说“别打XXX”,“不要打XXX”。各种友好相处的道理,从家长嘴里源源不断的流出,但似乎收效一般。

我们可以尝试对宝宝说,“妈妈知道你很喜欢XXX,你轻轻地摸,对,轻轻摸”。并握住宝宝的手,在自己脸上做轻轻摸的示范。引导宝宝一个正向的行为反应。

1岁以后,宝宝进入到一段喜欢咬人与抓人的时期,尤其是亲密的人,这时候,宝宝依然是没有恶意的伤害别人,只是进入到一个条件反射的阶段。他把这样的互动当做游戏,一咬,妈妈就“哎呀”,这个游戏很有趣,很兴奋,就激发了宝宝无限循环的兴趣。

孩子“打人”与“被人打”,你选哪个?


建议此阶段,妈妈可以采用沉默并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将宝宝引导到另一个更有趣的游戏上,从而逐步减少宝宝对于咬人、抓人游戏的兴趣兴奋度。这时候我想提醒家长,切勿在小时候把宝宝的打人当做好玩,甚至还开心的炫耀宝宝会打人了,这更会给宝宝一种不恰当的暗示。

随着宝宝年龄增长,快接近两岁时,很多宝宝会把打人作为情绪发泄的一种手段。不开心、生气的时候就会打人,有的宝宝只打家里亲密的人,有的演变成会打其他的小朋友。这种时候,请家长耐心观察与分析宝宝打人时的情形与情绪。如果家里没有打孩子的状况下,孩子出现情绪化打人,就说明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情绪发泄途径,例如可以画画,可以在愤怒的时候玩抛接的游戏,把愤怒的情绪能量疏导完毕后,自然宝宝不会再出现打人的状况。

而且建议家长,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宝宝之间的争抢玩具,不需要参与过多,允许孩子之间发成冲突,允许孩子在社交过程中,逐渐自己学习处理矛盾。所以只要不发生恶性打人的状况,不需过多参与。但如果已经对别的孩子形成伤害,就必须及时制止。

孩子“打人”与“被人打”,你选哪个?


如果,当孩子过了三岁,依然总是打人,那就说明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同时他已经把打人内化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家长必须及时干预,约定好规则,如果再打人,如何承担责任与接受处罚。

请务必在3-6岁这个年龄段,把打人的习惯处理完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