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老百姓耕地更多,为何还有人饿死呢?

唐朝的长老


古代农业生产力低下,没有农药化肥和除草剂,谷种退化产量很低,加上各种自然灾害,丰收年景是非常少的。最后还有花样百出的苛捐杂税,真正农民能剩下的口粮其实少得可怜。一到青黄不接的季节,许多家庭都断粮了,又得不到朝廷和社会的救助,所以会经常发生饿死人的现象。


草堂信步慢行静思


亩产太低!五十年代前期水稻在我们江南丰年才五百来斤,小麦才三佰来斤。生长期比现在长半个月以上,遇上早霜全是瘪谷,七十年代前气温比现在低得多。记得割稻时非常冷,稻畈地上种油菜时,戴了纱手套还冻的手指疼!现在化肥足,品种好,小麦亩产都超八佰斤,水稻都超一千二百斤,哪还不是当年的精耕细作。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感谢科技工作者!


山骡


古代百姓虽然人少地多,但是其实饿肚子是普遍现象,甚至饿死人也并非什么稀罕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下面小编就古代的社会情况来全面分析一下。

苛政猛于虎

在古代,有的人为了躲避赋税而去老虎活动的地方定居;也有人为了躲避赋税而去捕获毒蛇…他们这是在玩命啊,如果不是为了活命,想必他们是不会干的。很多人一年的收入还不够缴税,所以说古代的苛捐杂税让许多老百姓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心!

古代生产力极其低下

在古代种地也是很困难的,由于耕牛紧缺,所以他们大多都是依靠人力来完成耕地的。所以古代老百姓种地的效率太低下了,这直接导致了收成的低下。

古代的稻种比较落后

新中国成立初期,那时候的稻种水平已经是改进许多了,但是收成的粮食依然只是可以勉强户口的,甚至还有很多百姓解决不了温饱问题。那么古代的稻种品质更差,所以说收成是远远无法和现代比的。


旱涝灾害

在中国旱涝灾害是威胁百姓生活以及国家安稳的重大因素之一。本身古代收成都不够吃,无论是旱涝灾害只要发生,必定会饿殍遍地。好在历经几千年的历史,中国已经应对好了各种灾害。

古代战争频发

古代的战争是非常多的,只要战争爆发遭殃的必定是老百姓。战争期间老百姓很可能会被征收更高的赋税,而且壮年之人都必须去当壮丁,所以战争爆发绝对是百姓的噩梦。

盗匪的收刮

在古代由于很多人吃不上饭,其中一部分就沦为草寇,靠抢劫百姓粮食为生。对于强盗的故事可以看看水浒传,强盗之乱让百姓整天都是提心吊胆的,粮食被抢的话,很可能会饿死的!

所以说中国古代老百姓面临的磨难实在是太多了,在古代老百姓能够生存下去都是一个很艰难的问题。所以我们应该庆幸生在了新时代,与古人相比,我们实在是太幸福了!


唐朝的长老


这个原因很简单,一是生产力低下,没有现代农机具,每年只种一季,或种一季玉米高粱,或种一季小麦,既没化肥,又没水利工程,只是靠天吃饭,二是没有优良品种,又不能防止病虫害,产量极低,每亩地每季一般收百十斤。三是有些穷人自己没地,靠租别人的地还要拿地租,这样下来更所剩无几。四遇到旱灾涝灾蝗灾更是颗粒不收。总以上原因,自然就有些穷人冻死饿死了。好在一切都过去了,千好万好不如社会主义好,是改革开放让人民过上了幸福生活,要好好珍惜啊。


天下无癣


昨天下午翻书的时候正好翻到了一篇讲解放前湖北江汉平原土匪的文史资料,可以从一个侧面回答这个问题。

书里面是这么记载的:由于土匪越来越多,其道德水平也越来越低,已经从抢大户发展到抢一般农民,以至于农民不愿意花力气种田,导致粮食产量大减。到了1945年,天门县人口从80万人下降到60万人。

最早的土匪,多少还有一点盗亦有道的江湖规矩,在古典主义黑社会规则下,土匪们只抢大户,最多抢抢富农,一般不对普通贫民下手,普通农民努力种地,不至于饿死,多少还能吃几顿饱饭。

清政府解体之后,社会秩序逐渐瓦解,地方上土匪越来越多,能抢的大户早就被抢光了,一些土匪就开始对普通农民下手,书上说,土匪闹得凶的时候,一些中农晚上都不敢在家住,以免被土匪抓走。在这种情况下,认真种田变成了一件有生命危险的事情,其收益是负数。这就会导致粮食产量的大幅下降。

情况进一步恶化后,一些农民仅靠种田已经无法养活自己,也开始转职成为兼职土匪,书上就举了一个例子,说有一家三兄弟都是泥瓦工土匪,平时做工,偶尔也出去抢钱赚一点外快。后来这几位实在手脚架上干活的时候被抓的,当然,抓了就直接毙了。

当时的土匪已经嚣张到了什么程度呢?绑架已经不是一个人一个人的绑了,是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的绑,一绑就是几十上百号人。在土匪的蹂躏之下,加上粮食产量下降,一些人开始逃跑,离开故乡变成流民,80万就是这样下降到60万的。

请注意,民和匪是没有明确的分界线的,流民在异地,衣食无着,最开始是偷,偷不着就抢,一个人抢不过就抱团,如果有几个人手持天地会秘籍,掌握了全套黑社会管理技术,那么很快就能把这些流民转化成新的土匪队伍。

你没有看错,天地会秘籍不是武功秘籍,是黑社会的组织架构图,岗位说明书和社团行为规范。很多时候,一个经过培训的黑社会干部,拿着一本秘籍,就能拉起一支队伍,甚至创立一支邪教都不是没可能。天地会、哥老会、捻军、红枪会、太平天国、白莲教……基本都是这么扩张起来的

如果不加以控制,不管什么原因产生的流民集团,在吃饭的生存压力下,都有可能转化成流寇集团,流寇集团席卷安定的地方,产生新的流民集团,滚雪球式的扩张方式会导致更多的地方陷入不稳定,从而影响农业生产,最终导致粮食产量下降。

这就是为什么古代“荒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不管是因为天灾还是人祸,如果一个地方产生了流民集团,那就一定要将其控制在当地,剿灭也行,赈灾也罢,总之不能让这些人饿死,否则,饥荒和战乱就会席卷一大片地方。

中国古代大规模的饥荒战乱,大部分都是这个逻辑。

江汉平原那个地方,本来是鱼米之乡,好好种田是饿不死人的,然而赶上天下不太平的解放前,那就真没办法了。

人祸比天灾更可怕。


浅蓝君影视剪辑


古代耕地多,为何还会有人饿死,这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析这个问题。

1、地多不代表粮食多

我们以稻类为例子,春秋时代的稻谷产量,《管子·轻重甲》记载,一户人家耕种100亩地,一年的收成为20锺。春秋时期的100亩只有现在30亩的大小,20锺大概是1600公斤。也就是说,春秋时期的稻谷亩产量约为53公斤

战国时期略有提升,亩产能达到一石半了。换算一下,一石半约为18公斤,战国时期三亩半地才相当于现在的一亩——所以按照现在的标准,亩产提高到了63公斤。

在相对稳定的时期,水稻亩产是不断增长的,比如到了宋代,南方水稻亩产能达到200公斤左右,到明朝就可以超过300公斤了。

当然这样的统计肯定是在风调雨顺的大丰收之年。

2、天时注定收成

古代的粮食全靠天时说了算跟土地的多少关系不大。

如明朝天启七年西北华北大干旱,到崇祯十一年干旱又扩大到了华中地区,这场干旱一直到顺治二年,对北方的农业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伴随干旱而来的,还包括蝗灾以及瘟疫,百姓不管有多少土地,都毫无用处了。

晚清的丁戊奇荒,四年时间,山西、河南、陕西、直隶、山东,以及江苏和安徽北部,甘肃东部甚至四川北部,都受到了严重影响,1000万人饿死,2000万人逃荒,这些人并不是没有地,相反这时候的地很多,但是地却产不出粮食。也就是说,灾难来临之际,土地的价值就被降到了最低。

3、人和注定赋税

如果没有天灾,老百姓就能依靠土地好好活下去吗?答案显然不是。还有人和。

我们要知道,农民收获的粮食,不完全是自己的。首先就是赋税,历朝历代农民压力都很大,这个具体说起来就很复杂了,数据不罗列了。总之,赋税和徭役,即便是最轻的时候,也给农民造成了很大的负担。一旦遇到战乱较多的时代农民有再多的地也架不住赋税的增加。

从以上三个方面可以看出在古代,农民的粮食多少并不是土地多少能决定的。



柿子殿下


耕地多不代表粮食产量高,更不代表你能留得住粮食。

(古代农民)

改革开放之后,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农村,离开了土地。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对种地已经完全陌生了。所以,很多人对“粮食产量”这个概念,是有些模糊的。

在现代化的灌溉、施肥、除虫,以及良种培育、温室大棚等等技术条件出现之前,种粮食没这么好的收成。

我们以稻类为例子,春秋时代的稻谷产量,《管子·轻重甲》记载,一户人家耕种100亩地,一年的收成为20锺。春秋时期的100亩只有现在30亩的大小,20锺大概是1600公斤。也就是说,春秋时期的稻谷亩产量约为53公斤。

战国时期略有提升,亩产能达到一石半了。换算一下,一石半约为18公斤,战国时期三亩半地才相当于现在的一亩——所以按照现在的标准,亩产提高到了63公斤。

在相对稳定的时期,水稻亩产是不断增长的,比如到了宋代,南方水稻亩产能达到200公斤左右,到明朝就可以超过300公斤了。

康熙年间大力推广水稻栽培,康熙本人更是亲自动手,在西苑(今中南海)开辟了试验田。经过多年的试验,双季稻也推广开来。康熙五十四年,苏州的双季稻亩产可以达到400公斤了。


当然,不同的粮食亩产不一样,不同的地区也不一样。我们只能大概说明一个问题,古代的粮食产量不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查现在的粮食产量,一对比就知道了。

更重要的是,古代粮食产量的统计,往往指的是风调雨顺的时期。

一旦兵荒马乱,或者天灾不断,轻则粮食产量大减,重则颗粒无收。

比如明天启七年西北华北大干旱,到崇祯十一年干旱又扩大到了华中地区,这场干旱一直到顺治二年,对北方的农业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伴随干旱而来的,还包括蝗灾以及瘟疫,百姓不管有多少土地,都毫无用处了。

晚清的丁戊奇荒,四年时间,山西、河南、陕西、直隶、山东,以及江苏和安徽北部,甘肃东部甚至四川北部,都受到了严重影响,1000万人饿死,2000万人逃荒。

也就是说,灾难来临之际,土地的价值就被降到了最低。


如果没有战乱和天灾,老百姓就能依靠土地好好活下去吗?当然不是。

(电影里的逃荒)

我们要知道,农民收获的粮食,不完全是自己的。首先就是赋税,历朝历代农民压力都很大,这个具体说起来就很复杂了,数据不罗列了。总之,赋税和徭役,即便是最轻的时候,也给农民造成了很大的负担。一旦遇到“苛捐杂税”较多的时代,种地还不如逃荒……

当然,中国古代农民遇到的最大问题,其实是土地兼并严重。苛捐杂税或者天灾人祸,都会加剧地方土地兼并。这就导致了农民都是给地主耕种,不管丰年灾年,自己都很难留下粮食。

我们总说大唐盛世,但是这个盛世之中,有一个名叫李绅的诗人,写下了著名的《悯农》,其中那句“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就说明了一切问题。


七追风


古代地广人稀,老百姓占有耕地的确比现在多,但仍有饿死人的现象,为什么呢?

原因之一,土地私有造成了贪富悬殊。封建社会是私有化,大部分土地都集中在地主和富农手中,有为数不少的贫民有不足以养家糊口的土地,甚至没一点土地,靠给有土地的人家打工挣饭吃,这部分贪民一旦遇到生病长灾丶天灾人祸,就有被饿死的可能。

原因之二,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不发达,粮食产量很低,解放前,一般肥沃的土地,小麦亩产也就在100多斤(现在亩产能到吨粮:2000斤)。在产量如此低的收入下,一旦遇到水丶旱丶蝗虫等自然灾害,颗粒不收是常事,那些家中无余粮的农民,也有饿死的可能,值得一提的是,家中无余粮的农民并不占少数。

三,原因之三,苛政使农民入不敷出;战乱使农民无法生产,造成歉收等等,也是有些百姓饿死的原因。


本昌谈历史


古代老百姓耕地很多,但是属于自己的地还是很少的,大部分的地是属于吏部管理的,种地的老百姓种上一年的庄稼收成都不够交付各种苛捐杂税的。在解放初期,拥有土地的人是地主土绅的,他们都是雇佣老百姓干活的,地主土绅们只是相应的给予少量的粮食,所以收成不在真正的老百姓手中。

古代由于战乱和疾病的影响,老百姓们居无定所四处漂泊,这样就没有好心情进行农田耕种,还有受到疾病的干扰,更加无力参加农业劳动了。

在古代的农田耕种下,没有机械化的参与,一切都以原始的生产力来播种与收获,大大降低了生产产量,还有许多自然灾害不能排除,如水涝与旱灾,病虫害的侵袭,当时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质量都是落后的,所以在庄稼无法实现高产高质量的收成以后,人们都只能饿肚皮了。这还是在风调雨顺的年成,要是遇上天灾,土地乡绅们又将粮食屯积起来,普通老百姓们的日子就更加难过了,人口较多的家庭体质较弱的孩子就会被疾病和缺粮的情况下饿死倒下。


平静珍惜


这很显然,比之当今,简单来说,古代体制落后、生产力落后、生产工具落后等等。

这一切带来的问题就是大部分可耕土地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农民手里没有多少可耕地,只能在地主手里租地种,那种盘剥是很历害的(你可以想象一下,地主实际上只是将农民视做可耕种粮食的劳动力工具);其次古代农耕受生产力所限,看天吃饭,粮食产量也少,尤其是碰到自然灾害、战争等,百姓流离失所,更是苦命。

那时候的一亩地产量和现在差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