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包子铺

小学、初中,清晨起来去上学,总要在街边的包子铺买几个包子,边吃边走,等走到学校,包子正好吃完,肚子也饱了,一天的生活由此开始。来长沙之后,去过不少包子铺,或许说是包子店更合适些,一间小店铺,漂亮的招牌,精致的蒸笼,包子的种类让我眼花缭乱。不,这不是我记忆中的包子铺。

散文:包子铺


小学时,在我的记忆里,镇上只有一家包子铺 ,到现在,那家包子铺还在,不过变成了什么样子,我不晓得。我家08年搬到镇上,那时我小学二年级,上学路上总会顺道买两个包子当早餐。包子是最实惠最方便的早餐,味道也不错。街边的棚子下,摆着几张桌子,一个装着碗筷的大柜子(也有粉、面),最前面有个收钱的半人高柜子,旁边破旧的煤炭灶上放着一口装了水的大锅,一屉屉包子叠放其上,冒着热腾腾的白气。蒸包子的屉子是完全竹制的,古朴好看,蒸出来的包子也有一股草木的清香。包子的种类不多,肉的、糖的、豆沙的、榨菜的、梅干菜的,还有烧麦。我最爱吃糖的和梅干菜的。糖包要小心点吃,一不小心就是一手的糖水。梅干菜包的梅干菜很重要,要有咸香,不能少放了辣椒和油,没了辣椒,味道单调,没了油,梅干菜不香而且干。

我至今还记得买包子的场景,背着书包的矮矮的我还没有蒸笼那么高,拿出一块钱跟老板说,一个糖包子,一个梅干菜包子,老板把钱丢进放钱的柜子里,接着打开蒸笼,用白色的小塑料袋装好包子,递给我,包子热乎乎的,暖心。

散文:包子铺


包子铺是由一对夫妻操持,夫妻俩似都来自外地,妻子是湖北人,一口湖北腔,镇上的人都叫她“湖北佬”。夫妻俩租了一间地下室,既是他们生活的地方也是做包子的地方。有次我起的很早,包子铺还没开摊,要去地下室拿包子,我跟着去了,地下室黑漆漆的,连灯光都显得昏暗,只能勉强照亮一片区域,做包子的地方在地下室的一角,一张大桌子,几个大蒸笼,还算整洁。我听说,两年前他们建了一栋两层小楼,搬出了地下室,一年前还买了一辆车,唯一的儿子被他们送去学习钢琴。包子铺,也继续开着。十几年来的勤勤恳恳,赚来了丰厚的家底,过上了好日子,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看到了中国人平凡中的伟大。

身在长沙的我,现在真想吃吃那家包子铺的包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