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解字(13):由"衰"而"哀"


孟子曰:“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若伊尹、莱朱则见而知之;若文王,则闻而知之。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若太公望、散宜生,则见而知之;若孔子,则闻而知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

"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孟子》以此收尾,与《论语》比,更显悲凉。孔子也深知道之不行,但毕竟弟子三千遍天下,所以《论语》的结尾仍旧谆谆教导:“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孟子》解字(13):由"衰"而"哀"


正因如此,就在前一节,还在讨论孔子还算有接班人,不行中道,但狂狷总还有个裁(栽)切处。

孟子曰:“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獧乎!狂者进取,獧者有所不为也’。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

  “敢问何如斯可谓狂矣?”曰:“如琴张、曾皙、牧皮者,孔子之所谓狂矣。”

  “何以谓之狂也?”曰:“其志嘐嘐然,曰‘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洁之士而与之,是獧也,是又其次也。

  孔子曰:‘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乎!乡原,德之贼也。’”

《孟子》一上来就是与梁惠王对话,看来比孔子猛志固强,但是尽心下篇一来即是,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

是不是衰之至乃哀其不幸?我们在《"叟"见世道之衰》中曾说:"梁惠王只喊"叟",一是可见其骄慢,二则可见世道已经衰微至极。"

再体会一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