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系列」《孟子》(滕文公下)第七节

此节,是对圣贤所坚持的拜谒之礼以及圣贤所选择的交友之道的举例说明。其中拜谒之礼以阳货与孔子的事例为主,而交友之道以段干木、泄柳之行与曾子、子路之语为主。

拜谒之礼(阳货与孔子):

说明:谁该主动的拿出诚意去拜访学习谁,谁该被动的接受他人的拜访,是每个人心里必须非常清楚的事情。在如今,就是学生对老师的主动拜谒与子女对父母的主动拜谒。

引申1:在有足够的道德水准差距的两类身份中,下位者理应拿出十足的诚意与诚信去向上位者拜谒,让其知道自己向上、向好、向善的决心,这个决心不仅是面向圣贤、老师、长辈的,更是面向自己与天地的,只有这样做,才能让沉浮在昏暗世俗之中的自己看到掩藏在心底的赤子之心在照亮前行的路。而,作为上位者,也更需要给予真诚的下位者以拜谒自己的机会,让下位者知道,哪怕是自己不小心走歪了路,作为贤者的老师或是长辈还愿意帮助自己一起找回正道的,能够使得自己重新在正道上走下去。

引申2:作为上位者(受拜谒者)还有一点最重要的事项,那就是拥有比下位者更进取、更崇高的情怀。换言之,真正的上位者(包括老师、父母等在内),因为下位者的存在是没有时间去堕落、去走歪路的,他们理应蒸蒸日上,为着拥有再次教化下位者的能力,而不断进步、不断学习、不断升华,当下位者再次登门拜访时,可以再次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化蒙上尘埃的他们。

引申3:因每个人的天赋、能力不同(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有时也会出现下位者超越上位者的情况。此时,下位者更应该谦逊的对待上位者,把自己所学、所想的事情与上位者共同分享,一起通过取、去的过程,让下位者所持有的东西更加精炼,使其离真正的成功越来越近;而上位者也无需嫉妒下位者所拥有的能力与荣耀,或因下位者的己身感到自卑,此时,上位者应该感到欣慰与自豪:自己所教导之人,自己所养育之人,拥有比自己更强大的才能的同时,也正确的运用了自己的天赋为人类做出贡献,也正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得以进步与发展。

交友之道(段干木与魏文侯、泄柳与鲁穆公;曾子、子路):

四人之旧事亦属拜谒之礼范畴,即,不与自己不认可(认可标准:与地位、名声等利益无关,即谁的钱最多,谁的地位最高,谁的权利最大就与什么样的人为伍不在此间标准内;与学识、节操、修养、人格等仁义有关,即,谁比自己更高尚,谁比自己更渊博,谁比自己更完善即是判断认可的标准)的人为伍,不管对方的地位多么崇高,实力多么雄厚,只要不符合礼义,都不予以见面与会话;不管对面出身多么卑微,现状多么困窘,只要合乎礼义,都可以放心的拜谒与交流。

引申1:很多事情可以将就,但也有很多事情不可以将就。说的明确一些,在孟子(儒家)思想中,物质、钱财等身外之物的极端追求可以将就在普通范围内,而对于人格、修养等精神境界方面的追求,不容一丝一毫的懈怠与疏忽。

引申2:讨好(贬义)别人的同时,其实也是在贬低自己的节操。因为,情怀修养之类的事情,本无多少、有无、高低、贵贱之分,无需以讨好的姿态去向别人索求(就算是想别人学习如何培养情操,也无需低三下四,只有公平的学习才能让自己获得真正的修养),也就是说,需要讨好的事情定然与利益和私欲有关,你若这样去“讨好”即会打开人性弱点的大门,与修身养性无关,甚至越来越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