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据水断桥,许褚和张辽为何都不敢上前?

生活360x


翻看三国,全书六成笔墨都是来描写蜀汉人物,为了突出蜀汉将领,罗贯中同志特地给蜀国的五虎上将写了成名战役。忠勇关云长斩文丑,过五关斩六将,赵子龙长坂坡大杀四方,作为桃园三结义的老三张翼德,身份地位都不在前两者之下,自然也需要一个扬名立万的代表作。

1、 演义版本

人力终究有穷尽,一个将领哪怕再勇猛,至多只能战败数十位战士,大家可自行对照叶问同学说的:我要打十个!

一群士卒想要杀伤一员猛将也是非常的简单,只需要一齐放箭就能够把猛将射成刺猬,实在不行拿个长矛捅也可以,毕竟双拳难敌四手,勇猛如关羽不也是伤在箭伤之下,既然曹操大军能够轻而易举对付张飞,为什么最后还要放过他?

我们先从演义的角度来看一下这个问题,在当时的长坂坡的时候,曹操军就已经成功杀散了刘备的军队,刘备可以说几近全军覆没。对于曹操来说,那时候的刘备人马不过千,充其量是个不入流的小军阀,根本没有威胁他的能力,要不是有个皇叔的虚名撑着,谁知道他是谁?而此时的曹操却是横跨中原和北方的汉室丞相,带甲几十万,一呼百应,应者云集。其实力、人气,都不是刘草鞋可以相比的。

所以,很有可能曹操根本没有将刘备除之而后快的想法,因为刘备对他来说不值一提,可杀可不杀。

况且,张飞还有一重特殊的身份,他是夏侯渊的女婿。夏侯家在魏国可是不一般,曹操本人就是出自夏侯家,后来被曹嵩收养才改姓为曹,作为夏侯家的女婿,曹魏当中的大将也不好意思出手伤他,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如果真是伤到了夏侯女婿,以后有些事就不好办了,毕竟三国乱世,今天是仇人,明天就有可能在一个屋檐下混饭吃,宛城的张绣,连续两次投降,曹操大人大量,都没有计较,何况是身份地位更高的张飞。

而曹操本来就对追刘备兴趣不大,杀鸡焉用牛刀,再加上看到张飞断后,想想亲戚关系,也不想伤害张飞,所以干脆就领兵回去了。

2、 史实版本

接下来我们来说一下史实是如何的?我们通过《三国志》来还原一下当时的场景,根据《三国志.曹仁传》的记载,当时追到长坂坡的并不是曹操的大军,而是虎豹骑的统领曹纯,带着手下的士卒追来了。

也就是说,张飞根本没有正面面对过曹操的大军,而且根据史书记载,跟张飞对弈的就是曹纯,作为先锋官,曹纯当时的兵马可能也就只有几十人。因为根据《三国志》当中的记载,曹纯当时手下大部分虎豹骑都在收其散兵。

当年关羽在曹营的时候,曾提到过三弟张飞的勇猛更甚于自己,是名副其实的万人敌,这些流言一直在曹魏流传,所谓“人的名,树的影”,在三国那个通讯不发达的年代,人的形象受制于舆论氛围,往往被无限放大或者无限缩小,有些人并没有真才实学,却牛皮吹的震天响,例如蒋干之流,骗一次骗两次,水的一塌糊涂,有些人才高八斗,却因为不会营销自己报效无门,例如容貌丑陋的庞统,求贤若渴的孙权都看不上。

张飞的实力和名气都很大,毕竟有二哥在前边开道,谁都要高看一眼,曹纯年纪虽轻,但道理还是明白的,在兵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肯定不会贸然攻击。更为稳妥的方法当然是,等待后方的援军来到,再将张飞部给击溃。

我们可以做如下猜测:张飞的部和曹纯部下相遇,互报姓名后,双方都没有主动发动攻击,张飞的目的在于阻拦对手,曹纯囿于对手名气,希望等到援军到来后再行攻击,结果迟迟等不来援军,而张飞见刘备已经走远,于是各自罢兵撤退。

试想,如果真的按照三国演义之中所写的,前来追赶的是曹操本人还带着十万大军的话,只消一波箭雨,张飞那几十个人根本抵挡不住。而且,与十万大军相比,张飞的几十人根本就是小菜一碟,在十万大军面前根本抵挡不了片刻。哪怕当时断桥抵挡住了曹军片刻,但是曹军人多势众,所谓投鞭断流,不一会就能够的重新立起一座桥,所以张飞的部根本不可能如演义上所写和曹军主力相遇。

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的时候,一直是侧重描写蜀汉的人物,刻意丑化曹魏的人物。所以,在这场原本平淡的战场上,罗贯中花了不少的脑洞,来创造出了一个猛张飞的形象。一声怒吼击退十万大军,看着虽然爽,但是却是完全脱离史实的。

不过在正史上,张飞也是一员非常厉害的武将,而且张飞此人早年家里有钱,还读过一点书,肚子里也有着墨水,而且还写着一首好字。而且,更加有趣的是,在史书的记载上张飞的容貌甚伟,是一个美男子,所以才能够骗得夏侯渊的女儿。



日慕乡关


一个号称虎痴,裸衣斗马超;一位大战合肥,吓得江东小儿不敢夜里哭泣。在当阳桥,许褚和张辽为何面对张飞连屁都不敢放?

三国里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故事——猛张飞当阳桥前喝退曹操百万雄兵。话说,曹操南下取荆州,在新野大败刘备,刘备扔下妻小仓皇而逃。忠肝义胆的赵云孤身犯险,单骑救主,在曹营七进七出,救出了阿斗,向刘备撤退的方向逃去。文聘和夏侯杰率兵追击,追至当阳桥遇到殿后的张飞。张飞在当阳桥前大喝三声,吓死了曹将夏侯杰,喝退曹操百万雄兵,张飞也全身而退。

在当时,曹操身边有数位大将,李典、张辽、乐进、夏侯惇、曹仁,还有号称“虎痴”的许褚,但他们没有一个敢上前跟张飞决一死战,为何他们全都认怂了呢?

喜欢三国的朋友们都知道,许褚的武力值是不低于马超的,而在当时张飞跟马超战成平手,那么为何许褚面对张飞不敢上前一战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当年曹操攻打张绣失去典韦,而典韦主要的责任就是保护曹操。在那时许褚跟典韦一样,就是保卫曹操,如果曹操没有发话,他是不会擅自行动的。张辽、夏侯惇等人,尽管武力超群,但是他们没有跟张飞对面交手过,对张飞并不了解。而且,在当时众人都知道,张飞跟吕布大战十回合不分胜负,由此可见张飞是不容小觑的。所以面对张飞,他们都不想吃亏,更重要的是不能再曹操面前吃了亏,不然在曹营中的地位就不保了。

所以张飞能够全身而退,如果从追上来的曹营人马先后顺序上来分析,个人认为有三点原因:

首先追上来的是文聘,文聘作为降将,根基不稳怕出错,外加在刘表手下不可能不知道张飞的武力值是98,所以不敢轻易行动,要回去请示;

之后上来的夏侯惇曹仁等,在诸葛亮手下都吃过大亏,所以会对张飞身后的大量灰尘惊疑不定;

关羽在曹操那里十年,曹营有头有脸的大将应该都清楚关羽的武力值,说不定很多人还经常和切磋,经过关羽对张飞的大力宣传(说张飞武力值比他高很多),自然会有畏惧之心。

至于张飞直接把桥给喊断了,这个是纯属虚构了。后来的文人,也用了神话的手法去解释了当阳桥断裂的缘故,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当年虎牢关前大战,吕布方天画戟一抖,直取公孙瓒后心。公孙瓒吓得一闭眼,心说“我命休矣”。正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猛听得身旁一声暴喝,如晴空霹雳:“呔,三姓家奴休要猖狂,燕人张翼德在此,看枪!”话到家伙到,就见横刺里伸过一条丈八蛇矛往外一格,一下子把吕布的戟给挡回去了……

吕布系天上一青龙下凡。张飞当时的怒吼惊吓了吕布的灵魂青龙。而吕布死后,其灵魂青龙并没有上天,躲在当阳桥下藏身。曹操南下追杀刘备至当阳,张飞桥头大吼,惊动了桥下青龙。它随着张飞的吼叫,嗷嗷吼叫着冲了出去,冲断了桥梁,冲得江水倒流……

当然了,这都是神话了,不足为信。那么,历史上有没有张飞大闹长坂桥呢?

有,也很壮烈。

史书记载:曹公入荆州,先主奔江南。曹公追之,一日一夜,及于当阳长阪。先主闻曹公卒至,弃妻子走,使飞将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

可见历史上的张飞也非常英勇,真的是万人敌。


王铭苇


张飞当阳桥一声怒吼,吓死夏侯杰,吼退曹操百万兵,这是《三国演义》的情节。其实这虚构的情节很不合常理,不合理的不是许褚、张辽不敢上前,而是曹操的态度。

许褚是张飞的手下败将,估计他也没心思再战张飞,如果再败,他也没脸再混了。刘备对张辽有恩,张辽和刘备、关羽的关系非常好,也不愿意主动出这个头。

但是消灭刘备是曹操很迫切的事,为什么曹操不下令进攻?难道是畏惧张飞?

恐怕不是,刘备有关羽、张飞、赵云等猛将,也没能阻止刘备一败再败,可见这不是武将能阻挡的。

那么就是曹操担心刘备设有伏兵,这个有说服力吗?刘备已经被打的溃不成军,还有能力设伏?能伏击这样多的军队?

假如曹操派一支军过桥,自己率大军接应。刘备已经丧失大规模作战能力,只能逃窜,如果追击及时,也许就没有后来的汉中王刘备了。

那么就只有一种解释,曹操不想马上捉住刘备,猫捉老鼠,逗你玩,就是要刘备跑,然后不断地保持追击态势。刘备跑到哪,曹操就追到哪,顺势就把哪的地盘打下来。

其实这么说也很勉强,罗贯中的心思很难猜啊。


龙涛的海阔天空


既然说许褚和张辽为何不敢上前,那就是说《三国演义》了。

首先要说一下,张飞据水断桥并非虚构,而是在《三国志》里确有记载,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时还是参考了这一史实,只是在细节上做了一些处理。根据《三国志 张飞传》记载,在当阳之败后,张飞率二十骑断后,据水断桥,阻击曹军:

先主闻曹公卒至,弃妻子走,使飞将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

张飞以一挡千,应该说这是非常出彩的一个场景,罗贯中自然不会错过,他还增加了一些细节,让这一故事更加生动。

首先,在第二十五回关羽斩颜良以后,曹操夸关羽“真神人也”,而关羽对曹操说张飞要比自己更厉害。在颜良逞威时,曹军军中众将栗然,包括许褚、张辽在内都不敢出战,显然都不是颜良的对手,更不要说和关羽相比了。

关羽自承不如张飞,许褚、张辽等人在一旁听了,自然也是记在心里,不敢掉以轻心。而且在长坂坡时,张飞是横矛立马长坂桥上,这么一来曹军众将虽多,但是每次都只能一人上去。有了关羽之前所说的话,许褚等人自付不是对手,自然没一个人敢贸然上去送死。

其次,张飞特意让手下骑兵在马尾栓上树枝,在树林里来回奔驰,扬起飞尘,设了一个疑兵计。这无疑大大增加了曹军将士的疑虑,毕竟此前他们连中诸葛亮的计,损失惨重,心里有了很大的阴影。

而张飞发现曹军畏惧不前时,故意主动搦战,曹军众将听到了“尽皆股栗”,显然已经被张飞之勇和诸葛亮之智吓住,连曹操都“颇有退心”,古代打仗都是近身肉搏,士气一泄根本没法打。

而偏巧夏侯杰胆子小,被张飞几声大吼吓得肝胆碎裂,死于马下,这就成了压断曹军士气的最后一根稻草,曹操带头狂逃,众将本来就心惊胆战,老大一跑自然顺势一起逃走。

罗贯中这个描写,既参考了事实,而且用细节丰富了张飞粗中有细的形象,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一段文字。


不沉的经远


这便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张飞据水断桥阻百万曹军的故事。原因不外乎有两个:一是张飞有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之勇,二是曹操作为主帅表现失当,三是诸葛亮有惊天地泣鬼神之谋。

长坂坡一战,刘备大败,带着少数人逃跑,可是曹军大多是虎豹骑精锐,要跑根本跑不过曹军,因此张飞为给刘备逃跑创造机会,因此断后掩护刘备逃跑,张飞来到一座桥边。



张飞据水断桥时,只有张飞一个人在桥上,另外张飞还有20个随从是埋伏在后面的树林中,并用马尾绑上树枝,骑马奔走制造尘土飞扬的假象,来迷惑曹军,张飞为了阻挡曹军,骑着马拿着丈八长矛一个人站在桥上。

这个时候,曹军大批人马赶到,江夏太守文聘最先赶到,一会曹仁、李典、夏侯惇、夏侯渊、乐进、张辽、张郃、许褚都赶到,看到张飞一个人在桥上,有点懵逼。



一、张飞有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之勇。

首先张飞是一个人在桥上,桥就那么宽一点,诸将想要冲过去,一次也就并排一两个人,等于要和张飞单挑了,张飞之名,对于曹将来说,都不陌生,因为关羽一直在曹营宣传:我三弟有万夫不当之勇,可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然后关羽本身就很历害,曾和许褚、张辽共事,尤其是张辽,非常了解关羽,因此对关羽的话是深信不疑。



虽然是战争,可是那些曹将也是要命的吧,和张飞单挑这事,弄不好就会送命,而且他们中很多人还看过张飞战吕布,对于天下第一的吕布,张飞都毫不畏惧,曹营诸将,就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敢上前,毕竟性命要紧啊。

这还不算,张飞见曹军站着不动,还主动大喊让曹军来战: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这不摆明了就是要拼命嘛,曹将就更加不敢了。张飞见没人上前,觉得不过瘾,又喊了一句: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来决一死战!结果把曹操身边的夏侯杰吓死了,掉落马上,没想到张飞还会狮子吼的神功,许褚、张辽等曹将更加不敢上前了。



二、曹操作为主帅表现失当。

曹操为啥表现失当呢?因为长他人志气灭自已威风。曹操赶到桥边后,看到是张飞,于是令人拿掉自已的伞盖,对左右的人说:我曾经听关云长说过,他三弟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一般容易。

曹操这么说的目的是让众将不要轻敌,结果却成了反面教材,众曹将一听曹老板都这么说了,说明张飞确实历害,就更加不敢上前了。



再就是曹操本人的表现,看到身边的夏侯杰被张飞吼死了,身为主帅的曹操居然带头逃跑,曹操这一跑,手下众将全都跟着跑,哪还有人敢上前打张飞啊!曹操在逃跑过程中,连固定头发的冠簪都掉了,披头散发的跑,这是失态,身为主帅,既然被一个敌将吓到这样,这是曹操吗?还是张辽和许褚上前安慰曹操,曹操才神色稍为安定,看起来曹操也是很怕张飞的呀!

三、诸葛亮有惊天地泣鬼神之谋。

为啥张飞吓退曹军和诸葛亮孔明有啥关系,因为在长坂坡之战前,诸葛亮刚刚出山不久,就烧了两把火,一把火是博望坡,一把火是新野,两把火都是诸葛亮用计谋,采用诱敌深入之计将曹军杀得大败,曹军正心有余悸呢。



现在张飞一个人站在桥上,而且后边的树枝里尘土飞扬,实际上是张飞的20个手下制造的假象,目的就是吓退曹军,正因为如此配合,曹军众将看到张飞身后,担心又有埋伏,一过去就会中计,因此都不敢过去。

别说许褚、张辽不敢上前,曹军众将没一个人敢上前,全部随曹操撤退了,张飞一个人就全身而退了。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张飞据水断桥,为啥许褚、张辽都不敢上前?



这要从长坂坡一战的背景、刘备诸葛亮的安排、张飞赵云的任务等说起。刘备自新野撤退、到襄阳后,刘表已死,但刘备当时并不知道。蔡瑁、张允、蔡夫人,秘不发丧,扶立幼子刘琮继位,在襄阳城外,刘备呼叫刘琮,让打开城门,接纳百姓进城,刘琮虽然暗投曹操,但心中羞愧,既拒开城门,也不露面。刘琮部将魏延,看不过去,打开城门,大声呼叫已经转身,准备离去的刘备,赶快进城,诛杀奸邪,按理法扶大公子刘琦,接掌荆州,但刘备顾虑重重,最终不理会魏延,带着百姓、家眷毅然决然前往江陵。



由于带着百姓,妇女儿童,老弱病幼,一天只行十多里。曹操大军到了襄阳,探马报告说刘备一行,拒离约三百多里。据史料记载,曹操派曹纯,率领精锐虎豹骑,大约五千余人,连夜追击,限一日一夜,赶上刘备。如果是这样,许褚、张辽很可能不在追兵中,自然不可能在长板桥遭遇张飞。在演义中,曹操下令,从各部抽调精锐骑兵,组织快速反应部队,也是五千余人。提问显然是按演义说的。



当时,刘备的总兵力约三千人。还在几天前,刘备派关羽、孙乾带五百人,前往江夏,向刘琦求援。距离长坂坡不远时,因为探报不断、军情紧急,关羽救兵毫无音讯,又让诸葛亮、刘封再带五百人,往江夏催促。随在身边的张飞,任务是断后掩护;赵云是保护老小。曹军骑兵追上刘备时,大约四更天,还没有完全大亮。骑兵动静很大,听见马蹄奔腾,震动大地,刘备赶紧派人,通知张飞赵云,履行职责,小心应对,自己带上随身护卫,就早早往前面跑路了。



据《三国志.武帝纪》:“虎豹骑,兵营名。曹操的宿卫军中有是名,与铁骑、虎骑等并列,所选之骑兵,皆精锐之士。领其兵者,皆为操之亲信。”《三国志·魏书》说:“纯所督虎豹骑,皆天下骁锐,或从百人将补之”。《裴注三国志》说,虎豹骑损失后,一般从百人中选拔替补,这100人不一定都是骑兵,步兵骑射精良,也是可以加入的。



张飞拒守的当阳桥,不是队伍最后边,因为十多万百姓,离离拉拉距离很长,曹军追杀,百姓慌乱,呼儿唤女,哭爹喊娘,赵云重点保护的甘、糜二夫人和阿斗,都被冲散了。赵云急火攻心,多次反杀、冲入曹军骑列,先找到糜竺、甘夫人,并一路护送至 长坂桥,交给张飞后,又反杀回去再找糜夫人,这时候的张飞,独自带二十名骑兵,在桥头等待赵云时,张飞觉得自己人少勢孤,心❤生一计,令二十骑兵砍下树枝,绑于马尾,在身后不远的树林后,飞奔驰骋,扬起灰土,此时,已是上午八时左右。



这时候,赵云救了阿斗,被曹军众将追击,赵云精疲力尽,大叫张飞援助,张飞上前,让过赵云,截住追击而来的文聘,这文聘是原刘表部将,和张飞是友军,见了张飞,因为不是蔡瑁、张允之类铁杆叛逆,觉得自己已投敌,有点不好意思,见张飞独霸桥东,就立马桥西,伸长脖子傻望。因为有文聘作榜样,随后追来的曹洪、李典、乐进、夏侯惇、夏侯渊、许褚、徐晃、张辽、张郃等人,不清楚人家望啥,也就跟上看西湖景,一直等曹操听报告后,亲临现场。



在曹操没来之前,曹军众将多数随众,不一定是不敢。当然,张飞大喝叫战,加上曹操以前叮嘱,以后碰到张飞,不可轻敌,肯定有威慑力;在敌情不明、又经过长途奔袭、一天一夜没合眼,本身很疲劳情况下,先看看动静,不急于出手也很正常。曹操到达后,最高领导的动作,就成了风向标。身体素质较差的夏侯杰,阴差阳错桥边看热闹时,并马🐴在曹丞相身旁,张飞一声大喝,夏侯杰一个激灵,从马下滚落,倒栽葱摔个脑浆漰裂,曹操受到刺激,想起关羽那句:“吾弟张翼德,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的话,不由得后怕:身为丞相,凑啥热闹,还是靠后安全点。



试想,曹操勒转马🐴头,转身就跑,许褚、张辽左右陪同,还没弄清啥事,能撇下曹操上去,干张飞吗?加上前面赵云那一顿狂杀虐打、张南、焦触、马延、张凱头破血流、兵器残损的熊🐻样,谁都心里有点发虚,丞相没发话,何必逞能呢?



其实,张飞开始只是拒水,也就是拒桥,是曹操带着一群傻逼,没命逃跑后,张飞怕曹军复来,下令二十军士,解开马🐴尾树梢,才拆断小桥,这件事实际是愚蠢的,回去一说,刘备当场就批评说,不拆桥,曹操还怀疑,一拆桥曹操立马就判断,是吾军人少,人家大批人马,搭桥很容易。而且,当时是大热天,就是不搭桥,涉水也不是大问题。刘备以此判断,曹军马上就会反杀回来,赶紧带上众人逃走了。



果不其然,曹操没跑多远,张辽上前牵住马缰,劝说曹操不用紧张,曹操派人回桥头查看后,立即就下令,全军重新追击刘备,不过,这次遇到点麻烦,被关羽带着一万生力援兵,从刺斜杀出,突然的冲杀,曹军被打蒙,一时慌乱,又被戏弄一番。(1020)


流誉后



张飞据水断桥,许褚和张辽为何不敢上前?许褚是当时的曹营的第一猛将,为人过痴,打架过猛,救主不要命,人送外号“虎痴”。张辽的武艺虽然比不过许褚,但军事能力可一直都是名列前茅的,即便个人勇武,他也有威震逍遥津,吓得江东诸将“闻张丧胆”,小儿不敢夜啼等壮举。

——这两人,是作战勇猛,无惧生死的典型名将。

可是!在当阳长坂坡的时候,他们遇到了另一个不要命的主。蜀汉大将,刘备的小老弟——张老三。张飞在当阳桥上,轰隆隆,轰隆隆,轰隆隆……打完三阵响雷之后。张辽、许褚两人愣是没敢上。

那么?张辽、许褚二人,打架从来不惜命,为什么在当阳长板桥,不敢去怼猛张飞呢?他们在怂什么?

————怂肯定是不能怂的————

张辽、许褚之所以不上,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张飞设了一支“伏兵”。话说这猛张飞绣花——粗中有细,张飞搞了一个疑兵之计,在树林里弄得是沸沸扬扬。张辽、许褚见树林里这等气势,肯定是不带上的,明知有伏兵,还上去的,那不叫不怕死,那叫愣头青。不怕死跟送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且看原文:

张飞引二十余骑,同至长坂桥。张飞回看,桥东一带树木,飞生一计,教从者而是余骑,却砍下树枝,拴在马尾上,只在树林里往来驰骋。——参考,“演义”罗本

所谓虚者实之,实者虚之,虚虚实实,用兵之道。在不知虚实的情况下,贸然进军,个人生死事小,倘若全军覆没了,这个责任应该由谁来承担。


另外一点!张飞匹马立桥头,三声巨喝,声如雷响,底气十足。更加坚定了曹军“桥后有伏兵”的想法。

——这三声巨喝才是点睛之笔

张辽、许褚等人见状,明显都有点懵了。完全搞不懂,张飞这货一个人站在桥头,他丫的究竟想干嘛?

——所以在没弄清虚实的情况下,张辽、许褚等人绝对是不能上的。

说到底,还是张飞的疑兵之计用的好。我明摆了告诉你,我树林里有伏兵。你信不信?不信是吧,来啊,我一个人在桥上等你们过来。张飞在桥上大喊三声,几番挑衅,就是想告诉曹军,他的目的是要将他们引过来。

二次明示,这种东西是很难去揣度的,等到你看破端倪之后。对不起!刘备丫的早就跑了好远了。


爱尚文史


小小小百科全书观点

说起三国时期武将张飞,想必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吧。即使不了解三国历史的人,但对于张飞这个“三国红人”也还是有所耳闻的。很多人对于张飞的印象来自于小说《三国演义》。但《三国演义》中所塑造的张飞和历史上真正的张飞还是有蛮大出入的。首先张飞和关羽刘备并不是结义兄弟。他们只是君臣关系。其次,历史上并没有三英战吕布。同样也没有张飞长板桥一声断喝吓死夏侯杰。这些都是演义杜撰出来为了凸显张飞勇猛的例子。


事实上这些事情并不存在。 张飞据水断桥事件发生在曹操南下荆州占领荆州之时。刘表死后刘琮继位。但刘琮在看到曹操南下兵临荆州之时就率众投降了。而背叛过曹操的刘备得知刘琮投降后自能仓皇而逃。正所谓仇人见面分外眼红。曹操对于刘备的背叛一直都是耿耿于怀的。所以在刘备逃跑后,曹操派遣曹纯率领虎豹骑追击刘备。刘备在危急之际派张飞带人断后。这就是历史上当阳桥张飞力敌万军的故事原型。

事实上当时追击刘备的只有曹纯带领着虎豹骑。曹操以及其他将军都在忙着接收荆州。所以说张辽根本就不在场。而许褚身为曹操的贴身护卫。自然也是曹操去哪他就跟着去哪。所以长板桥追击刘备的也没有许褚。既然张辽和许褚没有追击刘备。那就自然也谈不上上前迎战张飞了。 小说和影视作品中都有讲到曹操亲自追击刘备至长板桥被张飞所震慑。但这些都是杜撰的产物。而且曹纯没有越过张飞继续追击刘备也并不是怕了张飞。


要知道当时曹纯可是带了几千虎豹骑。虎豹骑作为三国时期最精锐的骑兵部队显然不是张飞一个人可以抗衡的。即使张飞全身是铁又能碾碎几颗钉呢?曹纯之所以不追击刘备是担心遭遇伏击。张飞当时只带领了二十余骑在桥边阻挡曹军。按正常人的逻辑来想这都是不可能的。所以曹纯怀疑刘备有埋伏伏兵。所以就没有继续追击刘备。这实际上都是先入为主关键的影响。如果追击刘备的不是曹纯而是一个愣头青的话。那说不定还真能把刘备给杀掉。毕竟无知者无畏嘛。曹纯就是想的太多太谨慎。所以才使得刘备逃过一劫。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书


张飞在长板桥喝退曹军,确实使得曹军不敢进逼。许褚和张辽武力上与张飞有的一比,但曹操不让动。主要原因是曹操认为张飞粗疏,不知用计,认为张飞敢这么做,一定是诸葛亮指使,是在使诈。所以曹操忌惮的是诸葛亮,不是张飞。


羽书迟


曹操追到据水断桥,看到张飞背后尘土飞扬,怕中了疑兵之计,没有曹操的军令,张辽许褚没有出战,而曹操的命令是撤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