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竹青:讀《三國演義》的九大理由

肖竹青推薦中國商人要讀《三國演義》的九個理由:

1.學習《三國演義》出師有名,使命與責任驅動。

成功的企業家需要將個人利益訴求上升為團隊利益訴求並最後提升為國家和民族利益訴求方能成就偉業。

《三國演義》中的劉備始終高舉“匡扶漢室”的使命,有偉大的使命就能吸引更多有理想有抱負有才幹的人才輔佐。

《水滸傳》晁蓋的“聚義廳”能凝聚的朋友兄弟,宋江能高舉“替天行道”的大旗就能吸引更多人才加盟。

很多優秀人才不願意去個體戶那裡打工,因為老闆開口閉口是個人意志以工錢驅動打工仔,難以滿足每個員工被尊重和自我價值實現的需要。

很多世界500強企業和上市公司管理層非常重視員工的使命感與責任意識培養,使命與責任驅動的企業員工“不用揚鞭自奮踢,每一天為明天,相信理想並願意為理想激發一切可能。。。”。

2.學習《三國演義》,尊重人才,得人才者得天下。

劉備是三國中起步最晚,實力最弱,但是也能成就三分天下有其一點偉業,歸咎於劉備桃園三結義凝聚關羽張飛成為核心團隊,並通過“三顧茅廬”感動諸葛亮加盟創業團隊,感動趙雲入夥,吸收馬超黃忠組建西蜀“五虎上將”,一切皆是得人才得天下。

三顧茅廬故事中,劉備能在屋簷下靜靜守候諸葛亮睡醒午覺才進門,都是以心換心放低老闆姿態以謙卑之心恭敬之心方能感染人才死心塌地的加盟。

3.《三國演義》告訴中國商人,合作只有兩個目的:為了共同利益或抵禦共同威脅。

孫劉聯合抗曹結為同盟火燒曹操赤壁連營700裡,東吳也可斬殺關羽奪回荊州。

《三國演義》中的結盟或看抗爭皆是審時度勢而為之,謀求更大利益或化解更大威脅。

4.《三國演義》中多次戰役都是以“火燒對方糧草而取勝”,現代商戰也需要企業有持續獲取資源和配置資源的能力,比如融資能力或整合上下游供應鏈資源的能力。

5.《三國演義》多次使用周瑜打黃蓋和蔣幹盜書等“詐降”和“反間計”,也說明現代商業中“做局,佈局”機會與風險並存。

6.《三國演義》最終的受益者是司馬懿家族,司馬懿熬死了諸葛亮和曹操三代君王,說明企業家要想基業長青,保重身體很重要!

7.《三國演義》中呂布是最厲害的武將,但是死的最早,因為呂布不善於團結人。

現代企業管理需要重視團隊作戰,需要複合型互補性的人才梯隊,因此企業發展如果只靠一個偉大的能人是危險的,需要培養一隻彼此信任彼此協同的老中青相結合的人才團隊。

8.《三國演義》中關羽是忠義的神話原型,過五關斬六將千里單騎尋劉備的故事感染一代又一代君王將相。

因此現代企業家一定需要培養企業骨幹員工的忠誠度和歸屬感。因為散兵遊勇不足以成大事,只有內心堅定,有遠大志向,志同道合的一群人相信並踐行“同分擔共分享”方能成就大業。

9.《三國演義》的故事告訴我們,要“相信一切皆有可能”!

孫劉聯盟打敗曹操就是“把不可能變為可能”。

有人說《三國演義》是高舉“義”的旗幟,謀取“利”的本質。

從商業角度看《三國演義》應該是借勢(借兵借將借荊州),造勢(劉備去東吳大張旗鼓娶親搞得東吳舍了夫人又折兵),最終順勢而為者稱王 而三分天下。

善於借勢,善於造勢,時刻不忘順勢而為,是我們現代企業經營的三大法寶。

(作者肖竹青,原杭州娃哈哈集團策劃總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