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古鎮—戴廟集的變遷 東邊是東平湖、西邊是黃河

戴廟集的變遷

小時候聽爺爺說,當年的戴廟集可大啦。

老年間戴廟村曾是富庶繁華的運河碼頭小鎮。老戴廟有八條街,每條街口都有一座石牌坊,牌坊朝向南,面對著運河。每條牌坊街集中交易某種商品,約定俗成地劃分為牲口市、花鳥市、糧食市、瓷器市……等等。來趕集的,有陽穀、鄆城、州城、東阿、臺前等四面八方的人。逢到集上,運河碼頭上停滿了大小船隻,運河兩岸人頭攢動,熙熙攘攘。

戴廟鎮東邊是東平湖,西邊是黃河,中間是東西走向的運河。運河把戴廟轄區劃分為南北兩塊,運河以北叫運北,運河以南叫運南。戴廟公社的年代,分別叫做運北管區和運南管區。

老年俗話說,隔河不算近,隔山不算遠。戴廟村位於運河以北,當地村民習慣把戴廟村稱為“河北”,把孟垓村稱為“河南”,這是兩個村之間的相互稱謂。老戴廟集就在戴廟村和孟垓村之間的運河北岸。

在黃河與東平湖之間的條形地帶上,有一條貫穿南北的大道,也就是今天的220國道,國道橫跨運河的石橋叫南門橋,南門橋連接運河南北,成了重要的交通樞紐,這裡就是當年的水陸碼頭所在地。南門是老戴廟集八條街的中心街,是最繁華的地帶。我們小時候常成群結伴到南門橋玩兒,南門橋北頭有戴廟公社最早的郵電局。如果當年有畫家把當時繁華熱鬧的戴廟集畫下來,肯定又是一幅“清明上河圖”。

泰安市第一個黨支部就建立在戴廟村,黨史上有詳細的記載。可見黨組織在艱苦環境下發展壯大的膽識和謀略。

可惜的是,解放前有一年,黃河決堤,當地人俗稱“發黃水”,黃河泥沙淤積,把戴廟集和戴廟村壓在下面。至今,只有石頭牌坊的上半部留在地面上。前幾年縣史志辦等部門經常去牌坊考察參觀。我小時候,牌坊上面的獸頭、花鳥雕刻得栩栩如生,我老家在第五牌坊街,我們經常爬到上面去玩。遺憾的是,後來被砸壞了,現在已經面目全非。

與“發黃水”相對應的,是“發清水”。“發清水”指的是戴廟村東邊的東平湖發大水。一年黃水,一年清水,西邊是黃河,東邊是東平湖,“東怕清水西怕黃”是當年的口頭禪。這片土地上的群眾,為了生存,開始築房臺,高高的房臺防水患,房屋都建在房臺上。戴廟村本是水陸碼頭,人口多,姓氏雜,後來築了兩個房臺,戴廟村於是分成了東房臺和西房臺。我老家在東房臺上。東房臺以北,築房臺挖土的時候,挖出了一座穩固聳立著的乾隆皇帝題字的石碑,至今還立在原地。因碑身上浮雕著九條龍,因此稱作九龍碑。乾隆皇帝沿運河下江南曾在戴廟碼頭小鎮停留數日的傳說再次得到印證。

黃河發大水衝沙淤積,埋沒了多少歷史啊!

為落實“一定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的偉大號召,黃河大堤加寬加高。又把黃河和東平湖之間的土地,劃分為一級湖和二級湖。不管是黃水大了,還是清水大了,需要洩洪,首先往一級湖放水,以此來保護面積更大的二級湖的群眾。作為洩洪區,一級湖的群眾做出了巨大貢獻,一輩子的大任就是墊房臺和蓋房子。

不過這已經成為歷史,在縣委縣政府的關懷下,黃河灘區的村莊在前年全部移民到二級湖,建立了新社區,群眾都住上了樓房,再也不用為水患擔心,不用把一輩子的精力都用在蓋房子上啦。東平縣移民遷建避險工程徹底解決了戴廟群眾多年來與“黃水”鬥、與“清水”斗的困境,老百姓真正實現了安居樂業。

一級湖和二級湖之間的大堤在運河南岸依運河走向而築建,也許是因為常年水患的原因,後來戴廟集就逐漸遷移到運河南的大堤以南,因為這兒屬於二級湖。這樣,戴廟集就實際上離孟垓村近了,但由於戴廟集的稱號名聲在外,所以約定俗成地還叫戴廟集。

由於戴廟村人口的增加,房臺南依運河,村子只有往北發展。村北的房屋越建越多,後來形成了一條與220國道連接的東西向的新街,名字就叫戴廟新街。戴廟集隨後遷到了新街上。

但是,多年的依大堤而起、離孟垓村近的戴廟集,卻因習慣的力量而延續下來,名字還叫戴廟集,為區分,叫南集和北集。農曆的逢二、七是北集,逢五、十是南集。“走,趕集去”,忘記了農曆日期的便問“今天是南集呀還是北集呀”。

趕集似乎成了當地群眾的習慣。逢到集上,不買不賣的也總是到集上轉一圈。看看稀罕光景,或偶遇老熟人聊聊天。集上的包子、胡辣湯是兒時的最愛,記憶中的美食。現在的“戴廟包子”已經建立起了連鎖店,分佈在附近縣的各個鄉鎮。

後來,戴廟鎮的司裡村、師集村也有了集。建立新集市叫“起集”。起集時,要唱十天半月的大戲,以便吸引四里八鄉的群眾來趕集,張貼海報宣傳集的日期,一般十天兩個集。新集市的成立,分散了戴廟集的“勢力範圍”,規模沒有以前大了。但是,戴廟集據史書記載就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其它新成立的集畢竟還是“小集”。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經濟發展成果顯著,東平縣也出現了東順集團這樣位列全國500強、產品暢銷全世界的著名企業。現在村村都有了超市,家門口想買啥有啥。再加上電商的發展,物流的發達,群眾生活十分方便。這使得戴廟集的規模大不如從前。

趕集的風俗習慣仍然存在。尤其是老年人,逢集必到。特別是趕年集的時候,還是人山人海,集市延綿五六里。放假回到老家,到集上走一走,能遇到很多兒時的夥伴和老朋友。趕集,從最初的商品交易,發展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今天,已發展成為一種休閒娛樂和鄉村文化。

集頭上長大的我,對集,有著特殊的感情。

運河古鎮—戴廟集的變遷 東邊是東平湖、西邊是黃河


注:本文發表於2018年11月9日的《今日東平》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