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塊構造運動:火山地震的始作俑者,地球古老的拼圖遊戲

儘管我們世代生活在大地上,但我們並不瞭解大地的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如果我們能夠將視野從地表升至萬米高空,險峻綿長的山脈山峰,便成了一道道褶皺接痕,幽深的海溝和裂谷,便成了一條條撕裂的“傷口”。這些痕跡是板塊間的推搡爭鬥的戰場,地球板塊之間分離碰撞、你來我往,陸地海底就隨之生出裂谷、堆出山脈,在地球表面形成壯觀的“傷痕”。它們並非與我們的生活毫不相干,因為地震、海嘯、火山等災難就源自這些不安分的板塊。

板塊構造運動:火山地震的始作俑者,地球古老的拼圖遊戲

東非大裂谷是全球陸地上最大的斷裂帶,素有“地球傷疤”之稱。是非洲板塊與同阿拉伯古陸塊相分離的結果。


上世紀20年代,德國科學家魏格納由大西洋東西兩岸的南美洲與非洲輪廓形狀可以很好拼合受到啟發,並通過縝密的科學研究,提出了大陸漂移學說,後來發展成為板塊構造理論。揭示了我們腳下的大地看似堅固而不可動搖,然而從整個地球看來,大地不過是雞蛋表面那層硬而脆的蛋殼。地球就像一個上帝制造的永動機,內部爆發的力量,移山填海,驚天動地它迸發之頻,永不停息,令人敬畏不已。

板塊構造運動:火山地震的始作俑者,地球古老的拼圖遊戲

全球板塊構造分佈圖,消亡邊界往往隆起為山脈、海溝,生長邊界斷裂成為斷層、海嶺。

早在地球誕生之初的30億年前,太古宙就出現了目前已知最早的大陸—烏爾大陸(以希臘神話中的烏拉諾斯為命名),雖然面積比今日澳洲還小,但可能是當時地表上面積最大的大陸,甚至是唯一的大陸;到了15—18億年前的元古宙,地殼又成型一個新的超大陸哥倫比亞古陸...。地殼上存在的聯合古陸,在此之後的數十億年中一直經歷磨難,地下流體的湧動使得古陸支離破碎,分道揚鑣,最終就成了如今的太平洋板塊、歐亞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六大板塊,與其他小型板塊所鑲嵌組成的局面

板塊構造運動:火山地震的始作俑者,地球古老的拼圖遊戲

板塊構造成的安第斯山脈,屬於科迪勒拉山系的部分,縱貫地球南北。

即使不用遙感衛星,我們從高空俯瞰大地時,也能感知到這些板塊在暗暗較勁:北起阿拉斯加,南到南美洲的火地島,綿延約1.5萬公里的科迪勒拉山系縱貫地球南北,恰似褶皺的絲帶;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橫貫亞歐大陸東西,如同緊皺的眉頭;東南亞的島嶼鏈如同被海水衝散的船隊;東非和阿拉伯半島如同被撕扯的紙片...。全球板塊構造如同軍閥混戰,各個板塊佔據一隅,相接相交之處衝突不斷。如果把地震分佈圖和板塊分佈圖疊放在一起,便會發現絕大多數的火山、地震活動分佈在板塊的交界邊界上,這正是板塊之間作用的結果。

板塊構造運動:火山地震的始作俑者,地球古老的拼圖遊戲

印度洋板塊周圍的地震圖,印度洋海嘯就是由板塊應力斷裂造成的海底地震引發。

據地震儀的記錄統計,地球上每年發生地震大約500萬次,其中人們可以感知的地震僅有約10萬次。自1900年以來,全球平均每年發生造成破壞性較大的7—7.9級地震18次,8級以上的地震平均每年僅有1次。震級越大,發生的幾率越低,地震每增加一級,地震發生的幾率降低十分之九。同時世界上90%以上的地震和81%的強烈地震都發生在4萬公里長的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而海嘯,常常是由深海中的大地震或海底火山噴發造成,這是一種比地震更可怕的災難。2004年震驚世界的印度洋大海嘯就是由矩震級達9.3的海底地震引發,造成22.6萬人死亡,成為世界近200多年來死傷最慘重的海嘯災難。

板塊構造運動:火山地震的始作俑者,地球古老的拼圖遊戲

板塊交界處地殼不穩定,常有深處岩漿熔融,沿裂隙上升形成火山噴發

引發印度洋海嘯的海底地震,震中位於印尼蘇門答臘島以北的海底,正是位於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的消亡邊界,海洋板塊與大陸板塊在這裡相遇、擠壓,地殼不穩定,除了會引發應力斷裂的地震之外,還有頻繁的岩漿活動,即板塊界線附近深處岩漿熔融,沿裂隙上升形成火山噴發。1815年4月5日,巴厘島以東的松巴哇島上的坦博拉火山開始噴發,1200多公里外的“荷屬東印度”首府雅加達就聽到了似大炮聲的隆隆巨響,5天后高達3萬米的沖天煙柱從東方升起。直到7月方才停息,整個噴發期間,共噴出了大約1.4億噸的熔岩、火山灰和其他物質,原海拔4300米的坦博拉火山,山體高度愣是被削掉了1000多米。這是兩三百年來,全世界最大的一次火山噴發,等級達到極為罕見的7級。

板塊構造運動:火山地震的始作俑者,地球古老的拼圖遊戲

印度板塊向北撞向歐亞大陸,使得古地中海隆起為青藏高原,而橫貫東西的古地中海則退縮為歐非之間的地中海。

板塊運動造成的威力除了驚天動地,還有移山填海。6500萬年前,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之間存在一個相當於今太平洋的泛大洋,地質學家稱之為新特提斯洋(即古地中海)。由於印度板塊不斷向北漂移,新特提斯洋的大洋殼俯衝到了歐亞板塊之下,直至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發生了碰撞,導致橫貫東西的新特提斯洋退縮為歐非之間的地中海。同時地質學家在沿雅魯藏布江一線也找到了新特提斯洋殼的碎片和大洋沉積物。

板塊構造運動:火山地震的始作俑者,地球古老的拼圖遊戲

喜馬拉雅山是地球上最大最年輕的活動造山帶,由印度板塊不斷向北俯衝到歐亞板塊之下所形成,目前仍在上升。

近年來的GPS觀測數據和地質調查證明,自從上述碰撞以來,強勁的印度板塊仍以每年5釐米的速度向北推擠著歐亞板塊,從而造成印度大陸的物質不斷堆積在青藏高原的南部,喜馬拉雅山可以理解為印度板塊在青藏高原南部的堆積物。古地中海隆起為青藏高原,自此印度洋的溼熱海風再也無法抵達亞洲腹地,乾旱掃蕩了大片的植被,綠色一點點減少,沙礫、石頭裸露出來,板塊構造運動下的一座山脈與高原,就這樣滄海桑田般地改變了亞洲的地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