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继红:写在“遗书”中的“一去不回”


孙继红:写在“遗书”中的“一去不回”

作者 | 孙魁 武警总部原军事(政策)研究室主任、甘肃省总队原副司令员

孙继红:写在“遗书”中的“一去不回”

负责护理病人的护士孙继红

是驰援湖北的河北医疗队队员

和许多一线医护人员一样

34岁的她

也是主动请缨

也是危难受命

也是上有老下有小

从投身武汉抗疫战场开始

就没有吃过一顿平常饭

就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

就没有脱过一天防护服

在起初人手紧张的日子里

三个护士要负责护理128人

那个忙碌和劳累可想而知

但短暂的手忙脚乱后

很快进入了轻车熟路

她除了负责对患者医疗护理

生命体征监测、咽拭子采集外

还特别注重对患者的心理辅导

胆囊切除不久的患者霍莉食欲低下

她就想方设法给其缓解心理压力

帮助她释放不良情绪

反复为她加热凉透的饭菜

直到看她痛快吃饭才放心离开

她因为悉心照料患者

还与不少病友结下深厚情谊

就是其中一位,她与孙继红相约

等疫情散去,要一起去看樱花

并表示毕业踏上护理岗位后

要以继红姐姐作为她的职业标杆

孙继红:写在“遗书”中的“一去不回”

类似的一线感人故事

可谓说不尽、道不完

而孙继红有一个特别的举动

令吾辈生发“一去不回”的感慨

2月4日凌晨1点

她接到支援湖北的出征命令

有如战士奔赴疆场

夜不能寐、壮怀激烈

启程前写下一份“遗书”

藏在家中飘窗垫下的间隙处

这让我不由想起革命烈士杨开慧

当年在血雨腥风的白色恐怖下

写给毛泽东的那封绝笔书

藏在娘家老屋的墙缝里

竟沉睡半个多世纪才告白天下

事虽不能同日而语

但情景让人浮想联翩

幸好孙继红不是杨开慧

她出征20天后

就被8岁的女儿在玩耍中

意外发现这封藏着深爱的“遗书”

当有人问她为什么这样做时

她回答:“不想家人为我担惊受怕

若有意外也能让他们知道我的心。”

好一个“知道我的心”

分明是为赴国难

把所有牵挂都写在了“遗书”里边

反复品读这封“遗书”

让我想起许多巾帼英雄

无论是花木兰替父从军凯旋归

还是梁红玉传将门世家续武德

或是穆桂英成为杨门女将之杰

再如樊梨花智勇双全南征北战……

而孙继红虽是白衣执甲

但在如今没有硝烟的疫情战场

为国赴汤蹈火之心并不亚于硝烟

这应该是她“一去不回”

勇往直前的力量根源

孙继红:写在“遗书”中的“一去不回”

然而,除了国事还有家事

她在“遗书”中都有一一嘱托

“爸妈,若我这次真的回不来

我已委托夫婿,他是个可靠的人”

表明他一定会代她养老送终尽孝道

“女儿,妈妈要上前线了

你以后一定要好好听爸爸的话”

欲言又止的骨肉难舍催人泪下

“老公,我如果真的回不来了

望你一定要找个对孩子好点的”

夫妻一场,孩子是最大的牵挂

这“遗书”如果真的实现了

孙继红确实为国尽了忠

毫无遗憾、人民会永远记得她

家人也都在做她的后盾

年近七旬的老爸还在保安岗位

老公也战斗在社区防控一线

“一去不回”的决心是下定了

但老天爷非要她再回来

因为毒魔不值得她去牺牲

还有更多更重的使命在等待着她

“女子本弱,为战则刚!”

孙继红因这封“遗书”而更加刚强

坦然释怀之余,她却迎得

邢台市“巾帼最美奋斗者”的荣耀

还有许许多多患者对她的感恩和感念

《司令员眼中的抗疫英雄》专栏文章,1号纪实将陆续推出,敬请关注。

孙继红:写在“遗书”中的“一去不回”

孙继红:写在“遗书”中的“一去不回”

孙魁,中共党员,武警总部原军事(政策)研究室主任、甘肃省总队原副司令员,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党支部书记兼副会长,甘肃省第 12 届人大代表,中国军事科学学会理事,武警知名人士,军旅作家,多所大学客座教授;从军40载,坚持一手持枪习武,6次荣立三等功,一手握笔耕耘,曾组织和参与起草《中国人民武装警察法》、作为副主编组织编纂《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武警两个分册,先后著有数百万字理论著作及文艺、新闻作品,并屡获各级各类优秀成果评选和有奖征文大奖;2016 年出版《母爱伴我行》,是继著名作家张洁长篇散文《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之后,又一个单人作者用一本散文集来歌颂伟大母亲的力作;2017 年以来,开展“感恩母爱·孝行天下”主题全国公益巡讲,已在 19个省区市演讲 120余场次,赢得广泛受众群体的高度赞誉和普遍欢迎,众多媒体和网络平台也纷纷予以报道。

【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严禁转载。1号纪实自媒体矩阵,入驻12个媒体平台,作品累计访问量超过5.4亿人次,刘德华《爱你一万年》词曲原创故事作者创办。曾先后推出中国第一个APEC设计师、中国第一睡眠师、中国第一个横渡琼州海峡少年等纪实特稿。欢迎点赞并关注@1号纪实,欢迎有故事的人物邀约访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