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临终连喊三遍朱棣来否,为何朱棣就是在南京城外不进城?

颜丶颜


公元1398年五月,朱元璋重病缠身,在临终弥留之际立下了一道遗诏。



⬆朱元璋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 “及疾作,日临朝决事,不倦如平时……即遣中使持符,召今上还京。至淮安,用事者矫诏,即还。上不之知也,疾亟,问左右曰:“第四子来未?”  

按《明太祖实录》显示的大概意思是这样:朱元璋在病重的时候,曾下旨召朱棣进京,朱棣快马加鞭赶去京城,但中途被人改了诏书,让朱棣马上返回燕京(朱棣的藩王属地)。

这边朱元璋焦急等不到朱棣到来,到临死弥留之际还在问左右侍奉的人:第四子(朱棣)来了吗?虽然没有大喊三遍‘朱棣来否’,但意思是这个意思,释放的是这样的信息:

“朱元璋本来是想传位给朱棣的,但是却让人改了诏书,让朱棣进不了京城,自然也无法继承皇位”。那么是谁继承了皇位呢”?

⬆朱允炆

据《明太宗实录》载:“太祖崩,是夜即敛,七日而葬,皇太孙遂矫诏嗣位”。

继承皇位的是朱允炆,是最大的受益人,自然就是太祖实录中矛头所指篡改‘遗诏’、阻止朱棣进京之人、抢了皇位的人。

朱元璋有召朱棣回京师吗?朱允炆是否改诏篡位?

《明太祖实录》中有一句话是‘召今上回京’,这个‘今上’指的是朱棣,因为《实录》是永乐十六年编写的。

⬆朱棣

明孝宗时期编纂《大明会典》中,又有关于朱元璋驾崩前的细节记载:

“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

朱允炆因为“颖慧好学,性至孝”而深受朱元璋宠爱,所以在太子朱标英年早逝之后,朱元璋在1392年便把朱允炆立为了皇太孙,也就是储君人选。

孝宗朱祐樘是明朝第九位皇帝了,所以他下令编纂的《大明会典》应该是比较客观的,并没有故意黑谁或去偏袒谁的立场。

在《大明会典》中朱元璋遗诏的信息是这样:

▶朱元璋驾崩前几年已选定了储君是朱允炆,一直到朱允炆登基,没有任何史料记载朱元璋有改立储君人选;从“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看出,朱元璋并没有传位给朱棣的意思,也没有召换朱棣返京。

而《明太祖实录》却是指朱允炆篡改遗诏而登基,两份遗诏完全不同的意思,必定有一份是被人修改过的。其中《明太祖实录》永乐朝所编写,都是指向有利于朱棣,所以朱棣有篡改史实的嫌疑。



朱允炆继位后大力削藩,朱棣是打着‘清君侧’发动‘靖难之役’推翻了建文朝而登基的。据朱元璋留下的‘祖训’规定,没有皇帝的诏令,藩王是不能向京师起兵的,朱允炆是朱元璋钦点的合法继承人,他削藩是师出有名、保护皇权,而朱棣作为一个藩王,就算多憋屈也只能受着,向京城起兵的口号就算多响亮,也是以下犯上造反。

所以朱棣继位后便会想方设法为自己正名,其中包括指责建文帝隐瞒朱元璋病情不报、违背祖训等,最狠的莫过于不承认建文帝年号,直接想把建文帝从明史中抹去。

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一个问题,朱棣下令编写《明太祖实录》的过程中,有篡改历史的充分动机。

朱元璋是一个精明的皇帝,在选定朱允炆后,便不会再选朱棣,免得另生枝节。所以,朱元璋是不会召朱棣进京的。

既然朱元璋没有召朱棣进京,为什么有朱棣在南京城外不进入的说法?

朱元璋驾病重后,留下诏令让各藩王不得进入京师奔葬,在朱元璋驾崩后,继位者朱允炆照单执行了遗诏,但朱棣还是要往京师赶去,是想借着尽孝的名义捞一下政治资本,但刚好被允炆收到了风声,就下了一道圣旨,令朱棣不得进入京师,并即刻返回燕京。

这就是朱棣在南京城外不进入的情况。

朱棣是明朝实力最强的藩王,曾经生擒北元大将索林贴林儿,打败残元势力蒙古 乃儿不花,在众多藩王中,在明朝北方军队中享有较高的威望。



燕王的能力在乱世是可以加分不少的。但在朱元璋大弒功臣,为朱标、朱允炆扫清登基之路的面前,朱棣的能力反而为朱元璋深深忌惮,便留了“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的遗诏,杜绝了朱棣直接威胁到朱允炆皇位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在朱元璋在病重到驾崩这段时间,朱棣试图进入京师,是和朱元璋遗诏相违背的,朱元璋由始终钦定的继承人是朱允炆,所以,关于朱允炆改诏登基的说法是假的。而作为一个合法继承人,朱允炆按朱元璋遗诏将朱棣拒在京师城外,也完全是合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