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騷》:橫跨兩千年的人文教育之源,對現代教育理念實踐的啟迪

說到我國古代最偉大最長的政治抒情詩,非《離騷》莫屬,他創作於詩人放逐之時,全詩充滿著激情和憂思,詩句慷慨激昂。詩人的愛恨情仇、理想抱負與時代和國家的命運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造就了不朽的、橫跨兩千多年的詩篇鉅作。

《離騷》在藝術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是中國文學的源頭之一。近來反覆吟誦,為詩句所歌所泣,不覺品味出當今國人的國民性格之基調乃先人屈原《離騷》之塑造。

讀《離騷》已多時,每每考究,不覺有新的發現與沉澱。我嘗試著解讀詩篇中人文教育的開拓與實踐,對當今現代教育理念的傳承、實踐與啟迪,希望能說清道明。

《離騷》共三部分,第一部分講述了詩人屈原對生平的追憶,一身的周遭痛苦與堅持人生信仰既統一又矛盾,最後的得到了昇華。

人生來就是遭難的,所遇即緣,唯有堅定不移的恆心,方能達到內心的釋然與平和。理想縱不能實現,但信仰不可失去,道路崎嶇不平,更是目標之宏大,實現之痛苦與不屈的努力的過程。

思考之一:對培養現代公民強烈愛國理念與塑造理想人格的啟示


《離騷》:橫跨兩千年的人文教育之源,對現代教育理念實踐的啟迪

東湖公園屈原雕像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餘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

既替餘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怨靈脩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

詩人感嘆人生的道路是何其艱難,忠心上諫,卻為懷王廢棄,最後乃至放逐,也堅持清白正直,憂國憂思。這強烈的愛國情懷,山河可鑑,日月滔滔不改其志向。

現代國民之愛國情懷是一貫傳承的,詩歌之內蘊涵養了一代又一代華夏子孫,中華民族源遠流長,山河破碎後國人又迅速整合一統國家的向心力,現代教育對公民愛國主義精神的培養需不斷繼承和拓展,國人之愛國傳統向來是受文化薰陶的,而文化傳承的力量當屬文字的薪火相傳,貫穿在世俗習慣中浸潤著華夏兒女的心靈,這個傳統承襲至今,也不短拓展著新的愛國內涵。

在去年年末南垂邊疆爆發的騷亂中,中國網絡的飯圈團體征戰網絡海內外,所到之處,氣勢長虹,這是愛國形式的與時俱進和新的拓延。極大地凸顯了中國00後公民的愛國情懷和力量,這種力量必將主導著愛國的主流情感在中華大地上生生不息。

德不寡,勢不孤,這與大陸一貫的愛國傳承教育密不可分,近來國家加大國學等傳統文化的教學,勢必會加強青少年的文化薰陶的涵養,進一步從先人的人文內涵中汲取源自血脈張力的力量,加大愛國內涵的傳習。

其次,《離騷》中描述詩人的生平際遇充滿著痛苦的困惑與實現理想的堅持與堅定,詩人矢志不渝,堅定地踐行著理想人格。在現代教育傳承中,我們當可在《離騷》這些代表詩作中找到塑造理性人格的典範併為之努力踐行。

曰勉升降以上下兮,

求矩鑊之所同。

詩人屈原在現實世界中遭遇君王猜忌,不能君臣同心戮力。在理想人格的踐行中,並不因此灰心。於虛境中上天入地,尋求君臣同心同德,為國盡責。

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教育體系中對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的終極理想就是理想人格的最終體現。

人在各種社會和自然環境中,生命與精神活動在具體的感性生活中必然遭受磨礪,在磨礪中不斷健全發展著人格,並不因此灰心、消沉,始終昂揚地積極為實現理想人生而努力,每個小我的努力會推動著大我社會的社會理想人格的塑造與穩定發展。

思考之二:對現代教育中人性境界提升的啟發與感悟


《離騷》:橫跨兩千年的人文教育之源,對現代教育理念實踐的啟迪

隸書離騷


現在社會國家對人的培養,不單只是學業上的提高,知識的傳授、技藝的傳承,還要豐富作為高等類靈長動物人的內涵,不斷培養人成為一個有知識、有情趣、有境界的人。

知識易得,人的情趣加以體驗會不斷豐富,唯境界是對人的心胸的拓展,當一個人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他的境界註定較高。

有人這樣說過:人的心胸是無數的委屈撐大的。

《離騷》描繪的詩人屈原在經歷了政治與人生理想破滅,人性的境界反而得到了提升,超凡脫俗的思想境界在詩中隨處可見:

  • 濟沅、湘以南征兮,就重華而敶詞:啟《九辯》與《九歌》兮,夏康娛以自縱。
  • 吾令帝閽開關兮,倚閶闔而望予。
  • 欲遠集而無所止兮,聊浮游以逍遙。及少康之未家兮,留有虞之二姚。

詩人屈原以超脫塵世的境界,用經歷“重華之證”“帝閽之拒”“求女之敗”象徵了他在凡世所遇的君臣疏離、小人誹謗、忠而被逐。這種高超的藝術手法與昇華,恰恰是詩人在身心遭遇巨大的磨難後的境界與格局的提升。

在現今社會,我們時常看到高學歷人士為情所困、為事所擾、融入社會不暢而結束自己性命的新聞。

2019年浙大博士跳江自殺的新聞足以說明提升人的境界是亟需在現代教育體系中擴展的課程。迫切程度迫在眉睫,這遠不是幾個心理輔導員所能勝任的。

當今社會高度發展,社會發展分化要求人的綜合素質快速提升,這要各種社會分工領域中的人的身心抗搓能力同步發展提高。

這需要站在戰略角度,從長計議,統一謀劃,在國民教育體系中,在具體年級中開展“境界課程”,人生而痛苦地歷練,沒有開闊的心胸和境界的提升,遭遇人生的困頓與逆境時,在心智上無法匹配出正視窘境的高度,何談客體去克服主體思想的困境,註定相似的悲劇會重演演繹。

《離騷》:橫跨兩千年的人文教育之源,對現代教育理念實踐的啟迪

平衡石


唐朝時期的李白讀《離騷》,獲悟頗深。他所作大量詩歌體現了他的人生政治理想實現之不如意,卻不妨礙他境界的深遠,同《離騷》一樣,李白的詩歌浪漫、豪放,不拘一格,連藝術手法也與《離騷》也繼承一脈,詩句中神話、日月風雲的描寫運用信手拈來:

  •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
  •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
  • 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同時代的《荷馬史詩》使人類的境界也提升到另一個高度,追求自我實現和人神同性的理念奠定了西方社會現今的人文和社會格局。

大道若簡,殊途同歸,西方人的境界最高處是不自由,毋寧死。西方人大抵是在社會現行體制的規範下充分實現人性的自由,人性獲得自由,在追隨理想的道途中不會受主體思想困境的干擾。

我國當今社會教育體系中當以重視“境界課程”的實施,在充分實現個人的理想的過程中,凡遇種種磨鍊,在境界的提升下,人生會達到釋然頓悟,會有強大的韌性克服心靈的魔障,朝著理想不斷奮鬥,而不必陷入一時困頓的囹圄。

《離騷》:橫跨兩千年的人文教育之源,對現代教育理念實踐的啟迪


思考之三:從《離騷》中透視個人社會價值的實現

艾青說過:為什麼我的眼中飽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詩人屈原在艱苦重重的環境中,在明知人生政治抱負難以實現時,仍升騰遠遊,上下奔走,完全沒有放棄希望,這體現了讓一生為之的奮鬥目標,竭盡全力地尋求個人社會價值的體現。

在那個風雲動盪、波詭雲譎的時代,這樣一位在楚國大地上奔走呼號的貴族士子的竭誠愛國、為國願鞠躬盡瘁的心志足以讓後世之人景仰、淚目。

朝吾將濟於白水兮,登閬風而紲馬。

忽反顧以流涕兮,哀高丘之無女。

在求疑問卜的歲月裡,在遠離故國的神遊之旅中,屈原仍心繫楚地,回首眺望故地,潸然淚下,其心灼灼,日月可鑑。

上下求索,一生不竭奮鬥的屈原在最後悲憤投江,汨羅江成了屈原生命的終點,某種程度上卻實現了屈原個人在時代裡最大的價值,乃至成就了跨時代的長流不息的歷時文化符號。何其壯哉,何其偉哉!

現今社會教育價值的體現應把個人社會價值的實現做為評價的維度,《離騷》中屈原在實現個人價值的人生逆旅中雖九死其尤未悔,為國盡責盡職盡忠的決心撼天動地。

這是樹立在兩千多年前歷史長途中的豐碑,那時的屈原在蒼茫的蜀地上踽踽獨行,後世之人莫不能受其哺育,必將成群結隊地為實現人生價值而艱苦奮鬥。

《離騷》:橫跨兩千年的人文教育之源,對現代教育理念實踐的啟迪


結語

荀子曰: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

我們以今人的視野眺望歷史的長河,屈原及《離騷》似浩瀚綿延的長河中一顆熠熠發光的明珠,她多彩奪目,誦讀其詩句每每令人熱淚盈眶後又泰然自若,若能在這文化長卷中彰顯的人文教育源頭中取瓢一二,也能令吾輩得以滋養,在教育實踐的長途中能不斷勉力前行,國人的面貌或將煥然發新,國家社會也將別開生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