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横跨两千年的人文教育之源,对现代教育理念实践的启迪

说到我国古代最伟大最长的政治抒情诗,非《离骚》莫属,他创作于诗人放逐之时,全诗充满着激情和忧思,诗句慷慨激昂。诗人的爱恨情仇、理想抱负与时代和国家的命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造就了不朽的、横跨两千多年的诗篇巨作。

《离骚》在艺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之一。近来反复吟诵,为诗句所歌所泣,不觉品味出当今国人的国民性格之基调乃先人屈原《离骚》之塑造。

读《离骚》已多时,每每考究,不觉有新的发现与沉淀。我尝试着解读诗篇中人文教育的开拓与实践,对当今现代教育理念的传承、实践与启迪,希望能说清道明。

《离骚》共三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诗人屈原对生平的追忆,一身的周遭痛苦与坚持人生信仰既统一又矛盾,最后的得到了升华。

人生来就是遭难的,所遇即缘,唯有坚定不移的恒心,方能达到内心的释然与平和。理想纵不能实现,但信仰不可失去,道路崎岖不平,更是目标之宏大,实现之痛苦与不屈的努力的过程。

思考之一:对培养现代公民强烈爱国理念与塑造理想人格的启示


《离骚》:横跨两千年的人文教育之源,对现代教育理念实践的启迪

东湖公园屈原雕像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诗人感叹人生的道路是何其艰难,忠心上谏,却为怀王废弃,最后乃至放逐,也坚持清白正直,忧国忧思。这强烈的爱国情怀,山河可鉴,日月滔滔不改其志向。

现代国民之爱国情怀是一贯传承的,诗歌之内蕴涵养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山河破碎后国人又迅速整合一统国家的向心力,现代教育对公民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需不断继承和拓展,国人之爱国传统向来是受文化熏陶的,而文化传承的力量当属文字的薪火相传,贯穿在世俗习惯中浸润着华夏儿女的心灵,这个传统承袭至今,也不短拓展着新的爱国内涵。

在去年年末南垂边疆爆发的骚乱中,中国网络的饭圈团体征战网络海内外,所到之处,气势长虹,这是爱国形式的与时俱进和新的拓延。极大地凸显了中国00后公民的爱国情怀和力量,这种力量必将主导着爱国的主流情感在中华大地上生生不息。

德不寡,势不孤,这与大陆一贯的爱国传承教育密不可分,近来国家加大国学等传统文化的教学,势必会加强青少年的文化熏陶的涵养,进一步从先人的人文内涵中汲取源自血脉张力的力量,加大爱国内涵的传习。

其次,《离骚》中描述诗人的生平际遇充满着痛苦的困惑与实现理想的坚持与坚定,诗人矢志不渝,坚定地践行着理想人格。在现代教育传承中,我们当可在《离骚》这些代表诗作中找到塑造理性人格的典范并为之努力践行。

曰勉升降以上下兮,

求矩镬之所同。

诗人屈原在现实世界中遭遇君王猜忌,不能君臣同心戮力。在理想人格的践行中,并不因此灰心。于虚境中上天入地,寻求君臣同心同德,为国尽责。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体系中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的终极理想就是理想人格的最终体现。

人在各种社会和自然环境中,生命与精神活动在具体的感性生活中必然遭受磨砺,在磨砺中不断健全发展着人格,并不因此灰心、消沉,始终昂扬地积极为实现理想人生而努力,每个小我的努力会推动着大我社会的社会理想人格的塑造与稳定发展。

思考之二:对现代教育中人性境界提升的启发与感悟


《离骚》:横跨两千年的人文教育之源,对现代教育理念实践的启迪

隶书离骚


现在社会国家对人的培养,不单只是学业上的提高,知识的传授、技艺的传承,还要丰富作为高等类灵长动物人的内涵,不断培养人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情趣、有境界的人。

知识易得,人的情趣加以体验会不断丰富,唯境界是对人的心胸的拓展,当一个人拥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他的境界注定较高。

有人这样说过:人的心胸是无数的委屈撑大的。

《离骚》描绘的诗人屈原在经历了政治与人生理想破灭,人性的境界反而得到了提升,超凡脱俗的思想境界在诗中随处可见:

  • 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敶词: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
  • 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
  • 欲远集而无所止兮,聊浮游以逍遥。及少康之未家兮,留有虞之二姚。

诗人屈原以超脱尘世的境界,用经历“重华之证”“帝阍之拒”“求女之败”象征了他在凡世所遇的君臣疏离、小人诽谤、忠而被逐。这种高超的艺术手法与升华,恰恰是诗人在身心遭遇巨大的磨难后的境界与格局的提升。

在现今社会,我们时常看到高学历人士为情所困、为事所扰、融入社会不畅而结束自己性命的新闻。

2019年浙大博士跳江自杀的新闻足以说明提升人的境界是亟需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扩展的课程。迫切程度迫在眉睫,这远不是几个心理辅导员所能胜任的。

当今社会高度发展,社会发展分化要求人的综合素质快速提升,这要各种社会分工领域中的人的身心抗搓能力同步发展提高。

这需要站在战略角度,从长计议,统一谋划,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在具体年级中开展“境界课程”,人生而痛苦地历练,没有开阔的心胸和境界的提升,遭遇人生的困顿与逆境时,在心智上无法匹配出正视窘境的高度,何谈客体去克服主体思想的困境,注定相似的悲剧会重演演绎。

《离骚》:横跨两千年的人文教育之源,对现代教育理念实践的启迪

平衡石


唐朝时期的李白读《离骚》,获悟颇深。他所作大量诗歌体现了他的人生政治理想实现之不如意,却不妨碍他境界的深远,同《离骚》一样,李白的诗歌浪漫、豪放,不拘一格,连艺术手法也与《离骚》也继承一脉,诗句中神话、日月风云的描写运用信手拈来:

  •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同时代的《荷马史诗》使人类的境界也提升到另一个高度,追求自我实现和人神同性的理念奠定了西方社会现今的人文和社会格局。

大道若简,殊途同归,西方人的境界最高处是不自由,毋宁死。西方人大抵是在社会现行体制的规范下充分实现人性的自由,人性获得自由,在追随理想的道途中不会受主体思想困境的干扰。

我国当今社会教育体系中当以重视“境界课程”的实施,在充分实现个人的理想的过程中,凡遇种种磨炼,在境界的提升下,人生会达到释然顿悟,会有强大的韧性克服心灵的魔障,朝着理想不断奋斗,而不必陷入一时困顿的囹圄。

《离骚》:横跨两千年的人文教育之源,对现代教育理念实践的启迪


思考之三:从《离骚》中透视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

艾青说过:为什么我的眼中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诗人屈原在艰苦重重的环境中,在明知人生政治抱负难以实现时,仍升腾远游,上下奔走,完全没有放弃希望,这体现了让一生为之的奋斗目标,竭尽全力地寻求个人社会价值的体现。

在那个风云动荡、波诡云谲的时代,这样一位在楚国大地上奔走呼号的贵族士子的竭诚爱国、为国愿鞠躬尽瘁的心志足以让后世之人景仰、泪目。

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绁马。

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

在求疑问卜的岁月里,在远离故国的神游之旅中,屈原仍心系楚地,回首眺望故地,潸然泪下,其心灼灼,日月可鉴。

上下求索,一生不竭奋斗的屈原在最后悲愤投江,汨罗江成了屈原生命的终点,某种程度上却实现了屈原个人在时代里最大的价值,乃至成就了跨时代的长流不息的历时文化符号。何其壮哉,何其伟哉!

现今社会教育价值的体现应把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做为评价的维度,《离骚》中屈原在实现个人价值的人生逆旅中虽九死其尤未悔,为国尽责尽职尽忠的决心撼天动地。

这是树立在两千多年前历史长途中的丰碑,那时的屈原在苍茫的蜀地上踽踽独行,后世之人莫不能受其哺育,必将成群结队地为实现人生价值而艰苦奋斗。

《离骚》:横跨两千年的人文教育之源,对现代教育理念实践的启迪


结语

荀子曰: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我们以今人的视野眺望历史的长河,屈原及《离骚》似浩瀚绵延的长河中一颗熠熠发光的明珠,她多彩夺目,诵读其诗句每每令人热泪盈眶后又泰然自若,若能在这文化长卷中彰显的人文教育源头中取瓢一二,也能令吾辈得以滋养,在教育实践的长途中能不断勉力前行,国人的面貌或将焕然发新,国家社会也将别开生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