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英语:“习得”和“学得”的区别终于讲明白了

从语言学理论上来说,语言学习的方法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类:“习得”与“学得”。很多家长对此傻傻分不清楚,实际上学会分清“习得”与“学得”,对于少儿英语教学来说意义重大,它可以帮我们看清各种教学方法的利弊,帮助我们为孩子选择高效科学的英语学习之路。

那么,什么是“习得”?什么是“学得”?这两种方法又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

少儿英语:“习得”和“学得”的区别终于讲明白了

“习得”与“学得”的定义

所谓“习得”是指学习者通过与外界的交际实践,无意识地吸收到该种语言,并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流利、正确的使用该语言。

比如,孩子获得母语的过程,是自然而然的,它是潜意识的,很多时候靠猜靠思考得出语言规律,而不是按部就班的学习,这个过程就是“习得”。

少儿英语:“习得”和“学得”的区别终于讲明白了

而“学得”是指有意识地研究且以理智的方式来理解某种语言(一般指母语之外的第二语言)的过程。

比如,中国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语法翻译法”和“情景法”,学习的核心是语言形式,学教材,背单词,学语法,这些就是典型的“学得”。

“习得”与“学得”的不同

一般来说,通过“习得”而掌握某种语言的人,能够轻松流利的使用该语言进行交流。习得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看上去没有刻意去学,只是经常用,结果就自然而然的学会了,这归功于“内隐学习”——在不知不觉中学习。

比如,在生活中,孩子听到家长说话时,大脑会自动从中提取出基本的规律,像“奶”是“吃”的,常常装在“瓶子”里,“手”可以“拿”瓶子,等等,这些都是规律和联系,当孩子听到类似的话语次数越多,他就越容易掌握。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只关注语言内容本身,不关心语法结构。孩子的这种“内隐学习”能力比成人强很多,久而久之,他们就能自然而然的学会一种语言。

而通过“学得”掌握某种语言的人,只能了解语言的规则,当交流时往往不会说或者说得漏洞百出,无法灵活、流利的用英语表达。他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语言表达形式方面,有意识的、系统的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等,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语言的意义。这也是我们中国人比较熟悉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学习单词、语句、语法来获得语言技能。

很显然,对于一种语言的学习来说,“习得”方式比“学得”显得更为重要。“学得”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一种记忆式学习,这是一种低效的学习方式,因为这个过程会边学边忘。我们自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学了十几年的英语不仅不能用英语正常交流,连学龄前的幼儿动画和儿歌也很难听懂。

如何让孩子“习得”英语

1、全英文的学习环境

孩子习得语言对外部环境的要求很高,孩子只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真正的习得语言。孩子和外部语言环境是一个动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孩子是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语言环境包括课堂上的英语环境,也包括课堂外的自然语言环境。

所以,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外部环境,易贝乐的课程均采用全英文的授课方式,让孩子沉浸在英语的氛围中,从而阻断母语的干扰,形成英语的思维习惯,达到灵活运用该语言的目的。

2、提供大量“可理解性”的输入

有了全英文的学习环境还远远不够,还必须为孩子提供大量的“可理解性”的输入,这是孩子英语习得的关键,这也是易贝乐采用TPR教学法的一个重要原因。

少儿英语:“习得”和“学得”的区别终于讲明白了

为了实现有效沟通,除了用英文教学之外,易贝乐还会通过利用实物、场景、动作、表情等肢体语言让孩子明白所说的内容,教给他们认真实践,这样孩子自然而然就得到了大量的可理解输入。

3、氛围要轻松,让孩子在“玩”中“学”

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认为,语言输入除了要求“可理解”之外,还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有可能被孩子吸收,也就是孩子在学习时的学习动机、情绪、焦虑感等,这些因素对语言输入有着过滤作用,从而决定接收输入信息的多少。

所以,在少儿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氛围尽可能放轻松,让孩子在“玩”中“学”,越自然越好,就像我们的电子积木课程一样,激发起孩子学习的强烈愿望,让孩子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这样学习效率也会大幅提高,并能很好的应用到生活实践中。

而如果孩子在情感上是排斥的,对抗的,不接受的,那么是很难主动吸收这些信息的,学习效果就不会很理想。所以在学习素材和学习方式的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孩子的兴趣。

转载至:易贝乐少儿英语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a8a6f9143c1f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