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讀後感

人生或許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攜帶一顆心的羈旅

1


這本書在很早之前就買了,買回來後卻未拆封,一直被我擱置在書架角落裡。在無數次準備找書看或是在整理書架的時候,它也只是淡淡的飄進我的眼裡,然後又被我輕輕的略過。


要問為什麼?大概是因為這個書名,不明白作者為什麼會取這樣一個略帶恐怖的書名,猜不到會有怎樣的內容。要不是買之前看到榜單推薦,看到韓寒推薦,我想我大概不會買。


然而就是這樣一本被我忽視的書,在前幾天一個平常的午後,我還是決定翻開看看,卻沒有想到會給我帶來一場心靈和情感上的震撼,讓我久久不能平靜,讓我的對生命,對人生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和理解。


2


本書作者蔡崇達之前我並不熟知,看完書以後來才得知是一名非常有名且有才華的媒體人。這本書是他出版的第一本書,講述的是他的過去人生中發生的一些故事。


整本書中有14個小故事,分別獨立敘述。每個故事的發生和發展都充滿了戲劇性,且背後都著重刻畫了一個與作者有千絲萬縷關係的人物。這讓原本從第一視角講述故事發展的作者,看似是故事中的主角,卻更似故事旁觀的記錄者,記錄他過去生命中與這些人的發生的羈絆和碰撞,串聯起過去他不同時期的成長和際遇。


3


在細讀完所有的故事後,每個故事中的人物和發生的事情都有被清晰的印入腦海。讓人反覆回味思考。其中,最讓我動容和感觸的幾個故事,我想做個簡單的分享。


感受到最深的是來自於故事《母親的房子》。講述了自己那看似柔弱沒有什麼主見的母親,在家裡卻在家中極端困苦下,依然執拗的要修建房子,而且不只是建一層。文中描寫了當時在父親生病急需用錢,自己的姐姐因為沒有嫁妝而分手,自己的學費也堪憂的情況下而建造這個房子,一家人不僅節衣縮食,長期吃靠母親一早從市場上撿回來的菜葉做的飯菜,還四處借錢。家人的抱怨和壓力從一開始被母親抗爭打斷,到後面實在撐不住,靠一包可能會被隨時打開的老鼠藥來消散。直到最後房子建成了,街坊四鄰都來慶祝。


第一次看到這裡的時候,我心中充滿了不可理喻,因為不明白作者母親為什麼在那樣一個家庭環境下修建這個房子,也不明白修建這個房子的意義何在?是隻為了一家人面子?還是僅僅是母親的自私?


直到後面在作者家裡好不容易鬆緩一點,母親又再一次提出再建兩層,且這個時候已經接到通知不久以後他們的房子會被拆遷。這時我幾乎認定作者母親一定是瘋了。


但是驚訝的是,對於母親再一次的建造要求。作者不僅沒有一點反對和抱怨,甚至把自己奮鬥了好幾年打算在北京買房的錢拿出來支援母親再建。


如果母親第一次修房子像一顆石頭扔進了我原本只是讀者的思緒中蕩起陣陣漣漪,把我帶入了假如是我遇到這樣的事,我會如何去阻止母親的假想中。第二次修房子就像情緒的波紋已經平靜,我又重新回到一個讀者的角度,開始尋找作者母親為何執意要建造這個房子的真實原因,去理解作者最後支持的緣由。


原來從父親最開始建造這個房子起,這個房子就承載了父親對母親深深的愛意和照顧相伴責任。對母親而言這不僅僅是房子,更是一種來自於心愛丈夫給與依靠和承諾,是承載一家人未來美好的開始。直到作者父親中風癱瘓,原本支撐這個家的頂樑柱倒來,母親支撐起這個家。與此同時,這個房子也成了她精神支柱,是她的堅強的宣言。讓她堅信,只要房子在,家就在,房子修的好,家就會變得更好。


在文中母親曾兩次明顯表達修房子決心,

一句是“人活著就是為了一口氣,這口氣比什麼都值得”,一句是“我還是不甘心,我還是不服氣,我不相信咱們就不能好起來”。


這兩個地方剛開始讀,只覺得是母親的固執,後來才體會到這也是母親對當初父親愛的回報和對這個家未來希望。讓我明白原來作者父母之間的愛情是那麼的深刻,也是那麼的簡單。


當然通過作者答應完成母親再建造房子這件事,延伸出來讓我反思,在現在很多時候我們作為子女很多時候會和父母產生很多分歧,不明白父母所思所想。很多在我們看來不可理喻的事,他們卻要堅持到底。如果我們不能像作者一樣明白體諒母親。我們一定會用我們的道理去抗爭,直到關係的破裂。這讓我多次想到我之前和母親爭執時,我是否真正的考慮到母親的感受,是否真的現在母親立場想過。


這讓我慚愧。


4


說完母親的房子,書中另外兩個故事《阿小和阿小》《厚朴》,則讓我有另一番人生感觸,我們是否真的明白我們到底想過怎樣的人生。

故事《阿小和阿小》講述了作者童年時期兩個朋友,一個在從小在小漁村生活,未來只能成為漁夫的阿小,一個從城裡來即將去香港生活,未來似乎有無限可能的阿小。漁村阿小不斷掙扎想離開漁村去過香港阿小的生活,但最後依舊生活在漁村。香港阿小雖然在生活城市,但是生活的困境讓他寧願選擇漁村阿小平靜的生活。


兩個阿小的相遇像兩個平行錯亂的時空。讓人疑惑兩個阿小最後是否活成了彼此。、


而《厚朴》的故事則講述是作者大學同學厚朴,一個在父親支持下,一直追尋自己所謂的自由,但是實際卻並不清楚什麼是真正的自由的人,最後把自己困死在虛妄的自由的牢籠中。


這兩個故事中,不管是兩個阿小還是厚朴,他們都有一開始就追求的東西,併為此努力,但是能感受到他們並不知道自己追求的東西,是不是真的是自己想要的。


我們有時候和他們一樣,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麼。常常陷入求而不得的美好陷阱裡無法自拔。這種執念比迷茫要可怕的多,拼上自己一切去得到的東西,在得到後的大部分的時光裡,是喜悅?是空虛?還是失望?


5


我想無論哪一種,都不是絕對的錯誤,因為這是生命的一種形式。正如這本書第一個故事《皮囊》中阿太(作者外婆的母親}所堅守的生活觀: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慾望的汙濁給拖住了。


作者的阿太活到了99歲,她一直告誡作者“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這也讓我明白了《皮囊》這個書名含義,也在一次體會到序言中“人生或許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攜帶一顆心的羈旅”。


由此我也回想在《殘疾》中講述作者父親中風偏癱後,卻一直不斷的訓練自己,以此希望擺脫這副讓他行動不便的身體。是不是就是因為在作者父親早年健康時候走南闖北,那份作為水手的堅強和自由已經深深刻在了他父親靈魂深處,所以才會如此“折磨”自己。雖然最後還是因為不幸的摔倒離作者而去。讓作者飽嘗失去父親的痛苦。


但是在作者接下去的故事中,這份失去親人的沉重,伴隨著作者神明朋友的告知(書中故事《我的神明朋友》),以及在外許久後回家為父親置辦更好的墓地讓父親得到了靈魂的輕盈與寧靜(書中故事《回家》)而得到釋然。


5


除開上面我給大家分享的我認為對我感觸最深的故事以外,還有《張美麗》《重症病房的朋友》《天才文展》的故事,這些故事都同樣都充滿人關於情感,追求以及生命的矛盾和感悟。值得大家細細品味。


我很喜歡作者敘述這些故事風格,乾淨簡單,故事背景大部分都是在生養他的閩南小漁村,所以我相信一定是這樣一種帶有濃濃風土鄉情,培育作者寫這些故事的時候靜穩感。讓書頁間充滿善意的文筆像海邊的清風佛面,不斷轉折的情節像海邊的浪花拍打心靈。


有人評價說這本書是一本認心,認人的書。的確,這本書像一雙借給讀者的眼睛,帶你看作者的故事,然後品自己的人生。


《皮囊》讀後感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