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邱山:鎮江最具文教氣息的地方,曾經有座“文廟小學”

壽邱山:鎮江最具文教氣息的地方,曾經有座“文廟小學”

▲ 鎮江縣立文廟小學,1942年7月的畢業證書

最近得到一張鎮江的老畢業證書,年代在民國三十一年七月(1942年7月),當時的鎮江還在淪陷中,但這年的6月,中途島戰役日本海軍慘敗,成為太平洋戰爭轉折點,其實離勝利的曙光不遠了。

畢業證書上這位小學畢業生叫“孫玉蘭”,很鄰家女孩的名字。學校叫“鎮江縣立文廟小學”,校長是懷桂興。那一年,孫玉蘭從懷校長手中接過畢業證書,心裡一定是非常感慨的。

拿到這張證書仔細看,發現孫玉蘭是十五歲小學畢業的,這個年齡應該是初中畢業的年齡了,我發到朋友圈後,朋友們紛紛提出看法,有的說是女孩子上學遲了;有的說是因為過去小學和初中一起上的原因。

最後尹協和先生的推測我覺得還是很符合實際情況的:

十五歲小學畢業在那時不奇怪——1937年底鎮江被日軍佔據,到1939年逃難的人才陸續回來,當時的學生會被耽誤一、兩年樣子,就要十五歲小學畢業了。

那“縣立文廟小學”在鎮江的什麼地方呢?

請教了文史愛好者群的京江潮先生,他告訴我,應該是在壽邱山下,過去丹徒縣學文廟旁。

壽邱山,鎮江最具文化氣息,尤其教育文化濃郁的所在。


壽邱山:鎮江最具文教氣息的地方,曾經有座“文廟小學”

壽邱山:鎮江最具文教氣息的地方,曾經有座“文廟小學”

壽邱山,又稱“縣學山”


壽邱山,鎮江古城內“三山五嶺八大寺”三山之一。古時山上生長何首烏,何首烏歷來被稱為長壽、長生之果,故名“壽邱山”。

山下曾住過一個叫劉寄奴的少年,多年之後竟然打拼稱帝了,榮歸故里後在此建丹徒宮。後衣冠成古,花草埋幽,丹徒宮也坍塌荒蕪成為廢墟。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的“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描寫的地點,就在這附近。

自宋代開始,丹徒縣學常設於壽邱山,因此民間亦稱壽邱山為“縣學山”。

早在明朝正德十五年(1520年)的時候,知縣李東在壽邱山創設了“清風書院”,紀念曾讀書於此的范仲淹。書院旁有橋曰“清風橋”,據說是范仲淹在關河上建的橋,方便百姓通行,民間敬稱其為“範公橋”

關河,是過去鎮江城裡的一條內河,因河水從北水關入城至南水關出城而名,流經壽邱山,在民國時被填了,湮滅在歷史長河中。現在酒海街的街頭還有“範公橋”的文保碑。

到了明朝嘉靖四年(1525年),壽邱山上曾建起一座規制齊全的文廟,是當時鎮江最著名的孔門聖殿。此後數百年裡,這裡書聲琅琅,絃歌不絕,成為封建時代鎮江培育士子的重要基地。

明崇禎年間,馮夢龍來到這裡,擔任丹徒縣儒學訓導,相當於縣教育局長的職務。

但是這位局長並不是一本正經的儒學先生,他還是一位多產的作家,寫了很多當時流行的小說。

其中有一篇《白娘子永鎮雷峰塔》,名氣特別大,可以說是《白蛇傳》故事的成型之作。

打開一看,裡面的街道啊、巷子啊,和現在鎮江的老地名都重合。可以說,這位縣學裡面的儒學訓導,沒少逛鎮江城。

壽邱山:鎮江最具文教氣息的地方,曾經有座“文廟小學”


鎮江能成為民間故事《白蛇傳》傳說的發源地,這篇小說功不可沒。

歷代都在壽邱山建書院——書院,就是古代的教育機構。

明崇禎辛巳(1641年),知縣鄭一嶽,在壽邱山麓淮海書院舊址,創建香山書院。

清順治五年(1648年),知府趙士冕,増修樓舍,更名為三山書院。後為駐鎮軍府。順治丙申(1656年),知縣張晉在壽邱山創建杏壇書院。繚垣植杏樹數百株,召諸生居之。

清咸豐三年(1853年),縣學毀於太平天國的兵火,經同治、光緒年間重修,恢復舊制,煥然一新。

壽邱山:鎮江最具文教氣息的地方,曾經有座“文廟小學”

壽邱山下,書聲朗朗

壽邱山作為鎮江的文化聖地,既是鎮江古代文化、教育史的一個縮影,也是鎮江近代教育的發源地。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常鎮道郭道員與地方紳董於範公橋縣學宮開辦丹徒縣師範傳習所。

1913年,民國政府將其更名丹徒縣立乙種師範講習所,同年停辦。

1916年,省署教育科派員來鎮江視察,初步確定以範公橋縣師範講習所舊址作為江蘇省立第九師範校址,次年正式成立。

壽邱山:鎮江最具文教氣息的地方,曾經有座“文廟小學”

▲ 江蘇省立第六中學銀章,上有英文“KIANG SU SIXTH MIDDLE SCHOOLE”。

1927年,與江蘇省立第六中學(由鎮江知府王仁堪創辦的南泠學舍演變而來)合併組建鎮江中學師範科。

王禮剛老師的“龍虎氣存壽邱山”一文中介紹:民國時期的鎮江是江蘇省省會。1930年1月江蘇省教育廳在壽邱山辦起了江蘇省立鎮江民眾教育館,成為江蘇省名震遐邇的民眾教育機構。

“文廟小學”就是這個時期建設的小學。

民國鎮江的“丹徒縣公署”成立後,“教育科”籌建各坊小學。東門附近的小學,可能是利用山上縣學文廟的房子做的小學,所以叫“文廟小學”。據瞭解,山上的大成殿等文廟建築在建國後陸續拆除,包括廊廡後來才徹底拆除。

1939年,因淪陷停辦的小學,陸續復學。1940年,各坊小學恢復以地名為校名。範公橋邊的小學,命名為“文廟小學”。

文廟小學的學級為七年,四年初小,三年高小。

壽邱山:鎮江最具文教氣息的地方,曾經有座“文廟小學”

最後談談山下的師範學校。

1945年,因江蘇省立鎮江師範學校遭日機炸燬,民眾教育館館舍的四分之三劃歸省立鎮江師範學校。

1946年2月,江蘇省立鎮江師範學校易址於壽邱山覆校。


壽邱山:鎮江最具文教氣息的地方,曾經有座“文廟小學”


新中國成立後,從培養初等師資的中等師範鎮江師範學校(鎮江地區第一師範學校)(1949-1978),到培養中等師資的高等師範南京師範學院鎮江分院(1978.1-1978.12)、鎮江師範專科學校(1978.12-2001.8),直至成為多科型的江蘇大學的一部分——夢溪校區 (2001.8至今),壽邱山見證了鎮江教育事業的不斷抬升,不斷壯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