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雙方實力均衡嗎?

賤萌表情


身在鬧市,心向青山


拿破崙戰爭之後,歐洲形成了維也納體系,普魯士(德)、奧地利、俄羅斯組成“神聖同盟”,確保對法國的優勢。


而由於普魯士的強大和法皇拿破崙三世的志大才疏,法國和普魯士在打破維也納體系上有了共同語言。最終俾斯麥一統德意志,在普法戰爭中擊敗法國,建立了德意志帝國。


1,同盟國和協約國的形成

19世紀末,統一後德國的經濟實力已經超過了大英帝國。如此以來,原本圍堵法國的歐陸平衡便被打破了。

俾斯麥對德國深處法國、意大利、奧匈帝國、俄羅斯帝國包圍的地緣環境很清楚,所以其縱橫捭闔的外交策略保證了德國不被圍攻。

可是,年輕的德皇威廉二世即位後,改變了這一局面,他罷黜了俾斯麥,拒絕了俄羅斯帝國的再結盟,實行德奧優先的策略,在奧匈帝國和俄羅斯在巴爾幹半島的爭端上堅定的站在了奧匈帝國的一邊。

俄羅斯懼怕德奧聯手,於是尋求與法國結盟。

法俄結盟後,德皇威廉二世試探著與英國結盟的可能性,但大英帝國堅定的不結盟和保持歐陸均勢策略使德國失望了。

於是,威廉二世決定讓英國瞭解一下德國的實力,於是開始擴建海軍,海外擴張。英國可以容忍德國在歐陸擴張,但不能接受德國在海外侵犯大英帝國的利益,於是英國與法國、俄羅斯走到了一起。

2,一戰開始的形勢

英法俄是協約國,意大利原來與德奧同盟。但一戰爆發後,英法給的參戰條件更好,於是意大利加入了協約國。

與此同時,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組成了同盟國。

英法俄意VS德奧奧保,這便是一戰的開局。

應該說本來也是勢均力敵的,只不過德奧明顯是被英法俄包圍的狀態。

德國也始終避免不了東西兩面作戰的局面,一戰二戰都是如此。

如果說德國同時對戰法國、俄羅斯還有一絲希望的話,那麼英國強大的海軍始終是德國的噩夢,沒有強大的海軍便無法擊敗英國,這是德國的軟肋。

一戰過程中,隨著美國、日本加入協約國,後來巴西還有中國等也加入了協約國,一戰變成了全球對戰德奧奧保,同盟國的戰敗遂不可避免。


心向青山


首先,扯個題外話,公司生產所用的聚四氟乙烯乳液是進口的美國杜邦公司的,而美國杜邦和陶氏化學這兩個巨頭在2015年合併後成為世界第二大的化學企業。第一是誰?德國巴斯夫。


迴歸正題,一戰德國的力量是極其強悍的,一戰德國的相對實力比二戰要遠遠強得多,而且這種力量增幅來源於迅速的第二次工業革命。

想象一下今天很多中國人在國力軍事上過於膨脹的信心,就可以想到當初德國人是有多麼自信。

殖民地少正是德國想要改變的現狀,就像日本當初面對中國,會說,哎呀中國土地這麼大,我好怕這種話嗎?不會,因為土地正是日本侵略者所垂涎的東西。

德國並未想到美國參戰,因此預想中主要的對手就是英法俄,可以說,沒有美國,同盟國的力量比協約國只是稍遜一籌。接下來看數據表。

人口表

鋼鐵產量表

能耗表

製造業份額表

國民收入表

陣營實力對比表

我們可以看到,德奧加起來並不比英法俄差很多,甚至在鋼產量上還略有優勢。

俄國人多,工業化水平和人均差,法國人少,工業化水平和人均略高。但最強的還是英國。因此,德國在一戰中給自己的方案就是在俄國的力量動員起來前幹掉法國。

一戰當然均衡,在意大利反水的情況下,德國把法國揍出了心理陰影,後來搞起了馬奇諾,讓法國人變成了厭戰主義者和防禦論者,把英國揍得瘋狂往美國借錢,讓英國揍成了人人熱愛和平的綏靖主義者,把俄國人揍得簽了帶有恥辱妥協的不平等條約《佈列斯特和約》。



最後,在國內鬧革命,協約國軍隊還沒打到德國國境線的情況下,德國準備搞個停戰協議,沒想到搞成了無條件投降。

士兵和民眾首先反對戰爭,這給了希特勒一個啟示,最終,一個獨裁專政,恐怖洗腦的政黨在德國誕生,在20多年的戰爭中,德國人瘋狂地打到了最後。


普魯士之魂


均衡啊,剛打時很均衡,協約國有英法俄,同盟國有德奧匈奧斯曼。開戰原因是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夫婦在塞爾維亞被殺,導致德奧匈對塞宣戰,英法俄幫助塞爾維亞對德奧匈作戰。日本趁西歐內亂佔領德國在山東的勢力範圍,也就是說,日本跟英法俄是一路的。然後1914年德國在馬恩河受到英法西線和俄國東線兩面夾攻,速戰速決計劃失敗,就成了陣地戰、塹壕戰,雙方築壘互毆。之後1917年由於俄國十月革命爆發,俄國退出一戰,英法此時應該是實力大削的,但美國、中國等國此時也加入了一戰,英法實力大增,然後德國理所當然地 失敗了。

為什麼德皇威廉二世要發動二戰?一是因為大多數當皇帝的都是腦殘,二是一戰前德國是西歐領土最大的國家,要是不考慮其他大洲的支援,德國完全可以慢慢吞併歐洲諸國。但歐洲諸國會求援,寧死不從德國人,所以德國人屢戰屢敗。而且英國皇室多由女性掌握,女皇拉援助比男皇容易多了。所以,不善於利用女性也是德國的敗因之一。


喜歡預言的劉成宇


很不均衡,特別是經濟實力差距太大。德國方面的優勢就是陸軍,由於德國率先建設了參謀系統,因此在指揮效率上高一些。但是德國方面只有德國一個國家有戰鬥力,其他的像奧匈帝國就是渣。相反協約國方面有英國,法國和俄國,人口,經濟實力都是遠超德國。所以只要戰爭進入相持,德國就輸定了。


鬼谷先一


看了很多回答,有些沒有寫到提問者的關鍵求知點:

德國的信心來源於對自己軍隊能力。皇帝覺得,像普法戰爭一樣,按施裡芬計劃,德國覺得只要把法軍打懵了,俘虜一批法軍,法國就會乖乖議和的,根本不用佔領首都,打一場全面戰爭,所以毫無顧慮地開戰。

但是俄國的參戰和法國極快的動員速度是沒有料到的。法國常備軍100萬,動員後一年內迅速增長到800萬左右,幾乎三分之一的法國男性都當兵了。法國的仇恨和英國遠征隊的快速抵達讓施裡芬計劃破滅。

坦克什麼的都是不重要的,德國後來也有坦克,而且戰損比英法少得多。

重要的是鐵路,一戰初,歐洲各國已經搭建好了龐大的鐵路網,從而快速運兵,哪裡被突破了,快速填上,逐漸從突破戰變成塹壕戰。

再談經濟

奧匈工業產量是法國三分之二。

俄帝跟奧匈差不多。

最後,5次皇帝攻勢下,德國都差點摸到巴黎了。兩方明顯勢均力敵。就是美國這個佔便宜者來了,德國發生內亂,不得不降

再加一點:8月初德法開戰時,英國是中立的,英法矛盾也很深。但是德國入侵了德英法三國保證獨立的比利時,英國不得不參戰。比利時國土在整個一戰期間都沒有完全淪陷,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鄒天佑123


力敵勢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