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和孙皓同是亡国之君,为啥刘禅能保住性命,孙皓却被杀啦?

爱车E族3


同为亡国之君,刘禅和孙皓有什么不同之处?

这是肯定的,刘禅和孙皓同为亡国之君,但他们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天下大势,三分归晋,这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任谁都不可能改变,唯一可以改变的是,面对失败的姿态,自己付出的努力还有就是给老百姓留下的什么?

首先是面对失败的姿态。同样是亡国,刘禅和孙皓是大大不同。如果说刘禅是不战而降,拱手让出父辈江山的话,孙皓则是盲目自信,屡屡以弱伐强而折腾之死。刘禅的家底没有孙皓厚,所以对外屡屡采取止戈罢兵的姿态,虽然有姜维的十余次北伐,但规模很小,跟诸葛在世时不可同日而语。邓艾偷渡阴平,神兵天降于成都,刘禅选择不战而降,算是国运自然终止。

孙皓在位时间不算短,国力比蜀汉要强不少,如果善修内里,外稳强敌的话,国家应不至于灭亡。但该君反其道而行之,多次以弱小之师而进攻强大的晋国,就像一个身体欠佳的老者,不专事修养,偏要搞生命在于运动那套,结果可想而知。可见,两者在智慧上是有差距的。

其次是对老百姓的态度不一样。刘禅主政期间,主要政策就是无为而治,让凋敝的民生得以缓慢恢复,外交上缓和兵戈,主动采取守势力,缓解战争压力,灭国时也没有为了一己之私而采取竭泽而渔、鱼死网破的反抗策略。于国,刘禅有罪,于民,刘禅客观上给百姓留下了一个相对安宁的环境。而孙皓是著名的暴君,崇尚武力不说还嗜好杀戮,自己又奢侈淫糜,作恶多端,导致叛乱四起,民不聊生,可谓自作孽不可活!

三是个人的结局不一样。刘禅归降后被封为安乐公,长住洛阳,有自己的封地,食邑达万户,甚至超过了很多西晋王公大臣。刘禅谥号蜀汉孝怀皇帝,忠孝、怀柔兼备,褒扬之意很浓。

孙皓归降后,被封归命侯,不仅爵位比刘禅差一个档次,其爵位名称也有很大的贬义。所谓归命,就是认命的意思,好比就问你服不服?在他死后,没有得到西晋朝廷的哀祭,也没有谥号,政治待遇比刘禅差的不止一星半点!


周周说古今


孙皓被杀?《三国演义》都不敢这么写,虽然只有一句简简单单的“帝封孙皓为归命侯”,但也足以证明了:孙皓的结局还是和历史上一样,被迁居到洛阳,封归命侯,四年后就去世了。

不过孙皓虽然没被杀,但他在洛阳的日子却是生不如死。除了在三国四末帝中地位最低之外,所得到的待遇,就连一个有钱人家都不如。


三国四末帝

首先是刘协,公元220年禅让曹丕,“奉帝为山阳公,邑一万户,位在诸侯王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宗庙、祖、腊皆如汉制,都山阳之浊鹿城。”

公元234年,刘协去世,享年五十四岁,“魏青龙二年三月庚寅,山阳公薨。自逊位至薨,十有四年,年五十四岁,谥孝献皇帝。八月壬申,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置园邑令丞”。不但以天子礼下葬,还有守陵人,而且刘协在山阳国内悬壶济世,和妻子曹节逍遥自得,十分惬意,现河南焦作一带还留下了不少关于刘协的传说。


第二是刘禅,公元263年蜀汉灭亡,刘禅全家迁居洛阳,“封安乐公,食邑万户,赐绢万匹,奴仆百人,他物称是。子孙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馀人。”

公元271年去世,享年六十五岁,“晋泰始七年薨,追谥思公,子刘恂承袭爵位”。虽然也是亡国之君,但考虑到蜀地不安稳和江东还未归降的原因,司马昭也给了刘禅不小的待遇。虽然只能在洛阳居住,但所用物资一律提供,子孙封官,入主魏廷。

第三是曹奂,公元265年禅让于司马炎,“封魏帝为陈留王,邑万户,居于邺宫,优崇之礼,皆仿魏初故事”

公元302年去世,享年五十八岁,“是岁,陈留王薨,谥曰魏元皇帝。”由于晋承魏统,对于魏国末主自然是极尽优待,除了和刘协一样的待遇外,还封王,建陈留国,让曹奂住于邺城。虽说是变相的监视,不过陈留是曹操起兵之地,邺城是魏公国都,也算是厚待了,而且由于保护措施做得好,陈留国一直保存到了南朝才灭亡。

最后就是孙皓了,公元280年东吴灭亡,全家迁居洛阳,“皓举家西迁,以太康元年五月丁亥集于京邑。四月甲申,诏曰:“孙皓穷迫归降,前诏待之以不死,今皓垂至,意犹愍之,其赐号为归命侯。进给衣服车乘,田三十顷,岁给谷五千斛,钱五十万,绢五百匹,绵五百斤。”皓太子瑾拜中郎,诸子为王者,拜郎中。”

公元284年死于洛阳,享年四十三岁。从司马炎的诏书可知,孙皓因为势穷而降,被封归命侯,有定制地给钱给粮,还给田地自己耕作。相比前三位都有食邑收入的优待,孙皓一家只能自力更生,靠着每月朝廷的供给生活。虽然司马炎不至于连所房子都不提供,但这房子一不能变卖,二不能租赁,只能给孙皓一家居住,相当于囚禁了。

而且孙皓在四人之中,寿命最短,在国亡后只活了四年就死了,没谥号、没追封,只是记载说葬在了河南某地。可见孙皓在亡国的生活实在是难过,司马炎把他从天堂拉下了地底,顺带还踩了两脚泄愤。



一贰一橙


人们常说:“生死由命,富贵在天”,丝语认为性格决定人生,心态决定命运。

同为亡“国”之君,刘禅之所以能够保住自己的性命,并且能够“好好”地活下去,一是他的性格使然;二是他的心态所决定。

1),性格上的原因。刘禅被世人称为扶不起的阿斗,不是靠“装”获得的,而是由他一向柔弱,不与人争,不与事争的性格决定,这些从他的成长过程以及他登上“帝”位之后的所作所为不难看出,因此,当他“国”亡而降之后弄出来个“此间乐,不思蜀也。”,让人既怜又恨的结果也就很正常不过,绝不是因为他的睿智,而是由于他真的没心没肝没肺。

2),心态方面的因素。翻开历史典籍,自古以来我国的亡国之君可以说难计其数,但不是郁闷而终,就是很快被新皇帝砍头了,只有这刘禅就是一个天大的例外,不仅没有被新皇帝想方设法找理由或借口截杀,还一直如同一个逍遥王般好好地活着,这些与他的“好”心态是密不可分的。

相反,同为亡“国”之君,孙皓由于性格太刚,始终放不下自己过去的一切,所以他避免不了亡国被杀的命。

因此,“生死由命,富贵在天,性格决定人生,心态决定命运”是生命不变,也不可逆的定律,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谨记。


油茶历史丝语


关于这个问题,末将从三个方面来作答!

第一:人物性格

我们不管刘禅和孙皓的真实内心是怎样!仅从他们的表现来看:刘禅是憨厚、纯良;孙皓是残忍、杀戮。

人物性格就决定了亡国后孙皓的日子比刘禅难过。

第二:天下形势

蜀国先被灭亡。刘禅在决定投降之前,确实不少人表示担忧,毕竟邓艾的部队已经突破绵竹、兵临广汉了,他们担心魏国不会接受投降。

瞧周就进行了一番分析:就算蜀国亡了,吴国还在,魏国并没有统一全国。所以魏国需要拿蜀国来做个表率。魏国不仅要接受投降,还得把蜀国的投降派吃好喝好的供起来。

也正如瞧周所说,魏国接受了蜀国的的投降,并且也好吃好喝的供着。以此来加深吴国投降派的思想。

第三:真实情况

蜀国投降后,刘禅被封为安乐公,于公元271年去世。刘禅的最好几年日子也算过的不错。

再说孙皓,孙皓投降后待遇等各方面虽然差了许多,但孙皓并不是被杀死的。

公元280年,迫于北方强大的军事压力,孙皓选择了投降。之后孙皓遍居住在洛阳,于公元284年病逝。



左将军


刘禅和孙皓同是亡国之君,为啥刘禅能保住性命,孙皓却被杀啦?


众所周知,三国末期,随着蜀、吴两国人才的凋零,蜀国、东吴先后被灭国,并俘虏了两国的君主,虽封他们为王侯,但同样是亡国之君,刘禅的爵位不但比孙皓高,而且最后刘禅还能善终,而孙皓则被杀,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小编认为,这与两人的性格、时机以及传承有关,具体原因是:

一是因为刘禅的身份是汉室宗亲,并且是主动投降;而孙皓则是孙权之孙,并且是被迫投降。我们知道,刘备一直以皇叔身份自居,就是因为他不但姓刘,而且还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所以刘禅是根正苗红的官后代。并且蜀国一直自诩为正统,虽然在司马家族眼中蜀国是伪政权,但也是汉室宗亲的皇家血脉。刘禅还是在姜维带领几万人马可以抗争的情况下,自愿主动投降的。可以说,刘禅非常识趣,诚意满满,司马昭知道刘禅胸无大志,并且在蜀中少有作恶,因此厚待刘禅。而吴末帝孙皓出身东吴,没有名分,也没有大义,是真正与是司马家族争天下的势力。当时三国归晋已是大势所趋,但是孙皓却带领吴国势力强力抵抗,在兵败无援的情况下,被迫向晋武帝投降,并且孙皓在吴国实行暴政,人心尽失,所以,司马家族为了作给天下人看,从而后待刘禅而不待见孙皓。

二是因为刘禅比孙皓更聪明,懂得韬光养晦,保护自己。刘禅乐不思蜀的典故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都以为他是个傻子,其实是大智若愚。蜀国被灭国后,刘禅来到洛阳为了自保,一直很低调,韬光养晦,见到魏国的任何高官,装的傻里傻气的。有一次司马昭宴请刘禅在宴会期间演奏蜀中乐曲,在座的以前蜀汉官员都面露伤感之色,唯独刘禅怡然自若。司马昭见到,便问刘禅:“安乐公是否思念蜀?”刘禅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正是这句话让司马昭消除了对他的戒备之心。所以司马昭对刘禅很放心,认为他是一个没心没肺的庸才,从而没有加害与他。而孙皓就不一样了,他被押到洛阳后,并不知道收敛。先是讽刺权臣贾充,后又怒怼司马炎,丝毫不像一个亡国之君该有的态度。孙皓被俘虏后,在晋国大殿朝见到晋武帝时,晋武帝对孙说:“朕设了这个座位以等待你已经有很久了。”孙皓说:“我在南方,也设了这个座位以等待陛下。”正是因为孙皓的口无遮拦和大不敬,最终只活了四年便“突然离逝”了。

三是两人投降的对象不一样。蜀国刘禅投降的时候,是向魏国投降,当时的皇帝是曹奂,虽然当时司马昭掌权,但是刘禅被视为汉室宗亲,所以魏帝曹奂仍以汉室宗亲的身份优待刘禅。而东吴灭亡后,司马炎已经篡魏自立,建立西晋,东吴孙权投降的是西晋,并且孙皓没有根正苗红的背景,所以司马炎只能以亡国之君的下场对待他,根本就享受不到刘禅的待遇。

所以,综合以上几点,小编认为,无论是从身份、投降的态度、投降的对象等方面来说,刘禅都比孙皓占有先机,并且刘禅大智若愚,知道低调。无论什么时候,低调往往就是自保。

  


葛大小姐


三国枭雄曹操曾对孙权给予最好评价,7个字:“生子当如孙仲谋”。年轻时英明神武的孙权,用人不疑,其能力得到了后人的一致称赞。然则,孙权到了晚年却性情大变,骄奢淫逸,猜疑成性,滥杀无辜,成为了一个大昏君。

编辑

也正是因为这样,刘备、曹操去世后,陈寿在《三国志》里都使用了天子才能使用的“崩”、“殂”,却独独对寿命最长,在位时间也最久的孙权的死亡称之为“薨”。

那么,晚年的孙权为什么会从明君转变成昏君呢?

原因很简单:太子孙登死得太早。

孙权的长子孙登很多他的风范,智能和韬略都是一流的,深得孙权宠爱,一直当准接班人来打造。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孙权越来越老时,孙登却来了个英年早逝,这对孙权的打击是巨大的。

孙登死后,按照立长的原则,他的第二个儿子孙和被继任为太子,然而,这时的孙权喜欢却是鲁王孙霸。

编辑

当孙权给予鲁王的待遇与太子不相上下时,一个为了自保,一个为了上位,于是各自结党,形成了“太子党”和“鲁王党”,纷争不休。就这样,其后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二宫之争”。

二宫之争的结果很悲催,名将陆逊受牵连被气死。最后孙权在孙登去世九年后,把太子孙和、鲁王孙霸都废了。之后,孙权索性立还是幼年的第七子孙亮为太子。

孙权死后,10岁的孙亮继位,导致东吴内乱不断,国力衰落。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几经变故,皇位传到孙皓手上时,已是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结果孙皓还沉溺酒色,专于杀戮,昏庸暴虐,最终压垮东吴的最后一根稻草来了——魏军不费吹灰之力攻入了吴国。

编辑

孙皓投降后,成为了阶下囚。司马炎当然很开心,一边笑纳了孙皓收集的美女,一边对孙皓极尽羞辱之事。

当年司马昭灭了蜀国时,问蜀二代刘禅想不想蜀国。刘禅很聪明地说,此间乐,不思蜀。在后人称之为“愚蠢”典范时,也保住了自己的小命。

此时,司马炎也重演故伎,把孙皓和吴国的旧臣叫在一起,举行了一次“家宴”。

酒过三巡,司马炎亮剑了,对孙皓说:你给我唱一个吴国流行的《尔汝歌》吧。

孙皓为人暴躁凶残,但文学素养一点也不低,为此他头脑一转,马上编了一首诗词:昔与汝为邻,今与汝为臣,上汝一杯酒,令汝寿万春!

在歌里,他用汝称司马炎,可谓针锋相对,令司马炎很是难堪。

编辑

有一回,司马炎对孙皓说:我在这里给你留这个位置很久了。意思就是说很早就想把你抓来了。

结果孙皓针锋相对:我在南边的也设了一个位置等陛下很久了。

气得司马炎吹胡子瞪眼。

司马炎的宠臣贾充见了,决定为主子“复仇”,于是他问孙皓:“闻君在南方,每凿人眼目,剥人面皮,此何等刑耶?”

这里当然是含沙射影地批判孙皓的残忍无情。孙皓没有选择忍气吞声,而是反驳说:“人臣弑君及奸回不忠者,则加此刑耳。”

这句话翻译成白话就是:对于弑君的乱臣贼子,应该凿眼剥皮才对!

孙皓的话同样含沙射影地骂贾充是弑君的奸臣。

原来贾充当年为了前程着想,弑杀了曹魏皇帝曹髦,也正是因此这样,他成了司马家的大心腹。

而凿眼剥皮应该是挽救晋朝,避免五胡乱华的一个药方。

编辑

结果因为孙皓太狂傲,不久被司马炎给秘密毒瘾杀了。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孙皓这句话竟然字字应验了。司马炎死后,他的傻儿子司马衷登基,天下大乱,先是八王之乱,然后是五胡乱华。晋朝南迁,把都城从洛阳搬到了建康(南京),坐上了孙皓当年说的给司马家留的位子。

事实上,孙皓不但做出了“预言”,还给晋朝开出了“药方”。再后来,贾充的女儿贾南风嫁给了司马衷,祸乱朝政,引藩王入京,引发了震惊后人的八王之乱,最终导致西晋崩盘,出现了中国最悲催的历史一幕——五胡乱华。


飘雪楼主的历史课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不要把道听途说或小说里的东西当成历史和正史。

孙皓没有被杀,也没有人打算杀他,他活得好好的,是在投降西晋4年后病死的。

孙皓其人

孙皓是东吴的最后一任皇帝,他执掌东吴时,非常残暴,看谁不顺眼就杀人。

孙皓是在大臣濮阳兴和张布的拥戴下才登基的,孙皓登基后,刚开始表现还不错,不过撑不了多久,立刻显出来原形,变得荒淫无道。濮阳兴和张布非常后悔拥立孙皓,孙皓得知消息后,马上杀了濮阳兴和张布。

为了巩固自己的帝位,孙皓将自己的几位堂兄弟都处死。

孙皓原本很非常有待史官韦昭,很欣赏的才华,他知道韦昭不会喝酒,于是在宴席上偷偷用茶替换酒,避免韦昭喝酒。不过尽管如此,韦昭还是因为写东吴国史而忤逆了孙皓,最终被孙皓杀害。

孙皓的宠妃派人到街市抢劫,被司市中郎将陈声查获,宠妃很不高兴,于是在孙皓面前说陈声的坏话,孙皓大怒,下令锯断陈声的头,将他的身体扔到荒郊野外。

孙皓还发明了很多残忍的杀人方法,如把锯条烧红,再锯断人的头颅。另外还喜欢剥人面皮,砍人双脚。

孙皓酷爱杀人,他也对杀人这件事乐此不疲。有谁忤逆了他,轻则砍头,重则灭族。

孙皓在西晋寿终正寝

279年12月,西晋伐吴,水陆并进,进攻东吴,西晋攻势迅猛,吴军节节败退。280年5月初,孙皓被迫出城投降。

孙皓来到西晋都城洛阳后被晋武帝封为归命侯。不过孙皓却非常嘴贱,屡次用言语挑衅西晋君臣。

有一次晋武帝宴请孙皓,他指着孙皓的座位说:“朕设了这个座位以等待你已经有很久了。”孙皓说:“我在南方,也设了这个座位以等待陛下。”

西晋开国功臣贾充对孙皓说:“听说你在南方挖人眼睛,剥人面皮,这是什么样的刑罚?”孙皓说:“有臣子敢于弑君人,就对他用这种刑罚。”这是在暗讽贾充杀害曹髦之事。贾充当然听懂了,于是他沉默不语,孙皓则脸色不变。

虽然孙皓非常嘴贱,不过好在晋武帝是个宽容的皇帝,并没有责怪孙皓。晋武帝也没必要杀孙皓。孙皓已经是阶下囚了,还能翻出什么样的浪花?即便孙皓在东吴时非常残暴,那也不是晋武帝关心的事,所以晋武帝根本不会杀他。

根据正史记载,孙皓在洛阳待了四年之后病死,时年42岁。

皓以四年十二月死,时年四十二,葬河南县界

所以,孙皓投降后,根本没有被杀,而是自然病死的。


袁卫宇


汗,谁告诉你孙皓是被杀的?

既然邀请了我回答,还是简单解答一下吧:

一,蜀汉灭亡于公元263年,末代皇帝刘禅自动投降后被封为“安乐公”,后在洛阳去世,享年64岁,善终。

二,东吴灭亡于公元280年,末代皇帝孙皓战败投降后被封为“归命候”,四年后病逝于洛阳,享年42岁。

三,刘禅和孙皓的结局有3点不同

1.刘禅是主动投降的,假如他当时有与入侵的魏军决一死战的决心,邓艾父子很难活着走出四川。而孙皓是与入侵的晋军大战后被西晋名将杜预歼灭了主力军队,大败后无力再抵抗而投降的。

2.也正因为一个是主动投降,一个是战败后被动投降,所以他们两人投降后受封的爵位也不同,刘被封的“安乐公”爵位等级比孙的“归命候”要高。

3.刘禅最终“乐不思蜀”地活到了64岁,在那个年代,算是高寿了,所以应该是寿终正寝。而孙皓死时只有42岁,记载为病死,至于是真病死还是死于他杀或自杀,那就不得而知了,总之属于英年早逝。


上策视觉


想活就别死,留心看历史。面对生死,曾是帝王也会选择保命要紧。同样是三国时期的亡国之君,刘禅得善终,孙皓却被杀,决定他们命运的司马炎为什么会厚此薄彼?

一、同为亡国之君修为却有差异

刘禅,《三国演义》中多以无能之辈待之,而史料记载刘禅还是很厉害的。诸葛亮曾经在刘备面前夸奖刘禅:“很惊叹他的智慧度量,进步很快,远远超过了自己对他的预期。”刘禅支持北伐,通俗讲就是开疆拓土,此举属于有志帝王的基因。刘禅在诸葛亮死后,还逐步不动声色的取消了丞相之位,分化了权力结构。在从其执政来看,刘禅稳坐皇位四十年,是三国中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在中国历史上在位四十年也是一个很高的记录,这显然不是一个平庸之人能够做出的。

孙皓,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陈寿对他有如此评价:皓之淫刑所滥,陨毙流黜者,盖不可胜数。是以群下人人惴恐,皆日日以冀,朝不谋夕。其荧惑、巫祝,交致祥瑞,以为至急。昔舜、禹躬稼,至圣之德,犹或矢誓众臣,予违女弼,或拜昌言,常若不及。况皓凶顽,肆行残暴,忠谏者诛,谗谀者进,虐用其民,穷淫极侈,宜腰首分离,以谢百姓。既蒙不死之诏,复加归命之宠,岂非旷荡之恩,过厚之泽也哉!总而言之,是个名符其实的暴君,狠辣、荒淫、迫害忠良,可谓坏事做绝。

二、同为亡国之君投降方式不同

263年,面对魏国派出来的强大军力,邓艾偷渡阴平,刘禅还有姜维在剑阁的几万人马可以抗争,蜀国大臣商量来商量去,相处的最好办法是刘禅投降,属于自愿投降。来到洛阳后,又有了乐不思蜀的故事,让司马昭对刘禅绝对放心。

天纪三年(279年)冬天十一月,晋武帝令镇军将军司马伷、安东将军王浑、建威将军王戎等分六路大举伐吴,一路遭遇吴国抵抗。天纪四年(280年)正月春天,实在抵挡不住才投降的。况且在投降后还要嘴硬。司马炎说我在洛阳给你设下这个座位很久了,孙皓还反唇相讥说我也在南方为你设了这样一个座位。这种情况下,司马炎没杀他已经算客气了

三、同为亡国之君出身高低不等

从身份上讲,虽然两人都是君主,但名分还是有差别的。刘禅的蜀国一直自诩为正统,虽然在司马氏眼中蜀国算是伪政权,但起码还有些汉室宗亲的皇家血脉,又打着恢复汉室的旗号,可以说,还是有一定法理性的。

东吴的孙皓却是野路子出身,要名分没名分,要大义没大义,是司马氏眼中真正的伪政权,其地位还不如袁术。袁术起码还有传国玉玺和响当当的四世三公招牌,袁家又门生故吏遍天下,孙家当年不过是攀附袁术的一个小喽啰。从名分上来讲,孙皓的地位比不上刘禅,待遇自然也有差别。

四、同为亡国之君威信各有不同

刘禅主动投降后,南中都督霍弋割据南中地区,坚决抵抗。霍弋提出条件,除非魏国善待主上,否则拒不投降,曹魏(司马氏掌权)因此优待刘禅,封刘禅为安乐公,让他颐养天年,招降了霍弋。

孙皓则不然,晋国灭吴国时,孙皓带领吴国抵抗激烈,加上孙皓执政时没干过什么好事,民众本就怨声载道,早就受够了这样一个晕君,更别说以顺从晋为代价为孙皓求情了,怪也怪在孙不得人心。






媚眼儿看史


虽然同为亡国之君,刘禅和孙皓却大有不同。

刘禅主动献城,孙皓被动而降

刘禅是在蜀国尚有抵抗能力的时候,看清了形势,献城投降。而孙皓是在顽强的抵抗后,吴国已经没有一战之力,不得以为了保命而投降。因此,两个人投降后的待遇也不相同。刘禅受封为安乐公,而孙皓只封了个归命侯,公是比候要大上一级的。

刘禅泰然处之,孙皓死鸭子嘴硬

刘禅和孙皓在心态上大不相同。刘禅投降后能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定位,作为亡国之君,越是胸无大志,只顾享乐,就越不会被猜忌。“乐不思蜀”的做派,又何尝不是刘禅处世的智慧呢?而孙皓在投降之后还嘴硬,司马炎说我在洛阳已经早就给你留好座位等你了,他还调侃说,我在东吴也留了同样的座位给陛下。你都到了人家地盘了,还说这些有的没的啥用?孙皓显然是看不清形势,只图嘴上痛快。

心态的不同也导致了二人不同的命运。因为刘禅是想通了主动投降的,所以能够在异国他乡安然的享受余生,而孙皓是被逼无奈投降的,所以就很是想不开,言语间频频触怒当权者。孙皓是怎么死的史上没有记载,但他投降之后没活几年,年仅42岁就死了,想来是非正常死亡。胖子认为,人一定要认清形势,明显事不可为,自己已经是案板上的鱼儿还总瞎蹦跶,肯定是没好果子吃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