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蹟男孩》:善良一點,因為每個人都在與生活苦戰

話題引入

在好萊塢的類型片陣營中,成長類電影占據了非常重要的位置,這一領域的經典影片有很多,比如《阿甘正傳》、《當幸福來敲門》、《死亡詩社》、《心靈捕手》等。

無論是講述小人物追逐夢想,個體的心靈救贖,還是青少年的集體蛻變,觀眾往往都會因角色身上具備足夠的共情力而引發廣泛共鳴,從而獲得某種心理思想上的強大沖擊。

此類作品的敘事結構一般採用第一人稱的內心獨白,或者第三人稱人物傳記的方式,力求客觀展示,不做過多戲劇化處理,且有明確的價值導向,可籠統概括為“勵志”片

《奇蹟男孩》:善良一點,因為每個人都在與生活苦戰

2017年11月,一部由斯蒂芬·卓博斯基執導,改編自美國作家R.J.帕拉西奧同名小說《奇蹟》的《奇蹟男孩》上映,溫暖感人的劇情立刻贏得了全球觀眾的喜愛,最終拿下了3億美元的佳績。

影片在票房和口碑上之所以能取得雙重成功,首先得益於原作小說的魅力,其原著曾連續120 周蟬聯《紐約時報》兒童類書籍排行榜的首位,深受廣大小朋友和家長們的由衷喜愛。

從處女作《壁花少年》開始,導演卓博斯基就對青少年成長題材頗為關注,此後的《吉屋出租》等同樣涉及該話題,到了《奇蹟男孩》時他仍然堅持親自參與編劇的創作習慣,並在類型片慣用元素的基礎上進行了三方面的大膽創新,這讓它有了從眾多同類片中脫穎而出的資本。

《奇蹟男孩》:善良一點,因為每個人都在與生活苦戰

主題拓展,從自我成長延伸到集體成長,實現了成長過程中引領者和被引領者的身份互換

好萊塢出品的成長類電影,主題多是單一的,要麼聚焦於主人公一個人的成長經歷心路歷程,要麼描繪一群人集體改變的整個過程。

前者如《阿甘正傳》,正如片名所示,阿甘是絕對的主角,他身上承載著一代人滿懷渴望的美國夢;《美麗心靈》中備受心理幻覺困擾的數學家納什,是此片當仁不讓的主人公。

後者如《死亡詩社》,在基汀老師獨特教育理念的影響下,託德等一批學生逐漸學會了獨立思考的精神,他們為爭取自由抗爭,儘管付出了男一號自殺的慘痛代價,但每個人無不獲得了心靈上的成長。

《奇蹟男孩》:善良一點,因為每個人都在與生活苦戰

《奇蹟男孩》卻巧妙地將兩種成長主題進行了天衣無縫地嫁接,不僅刻畫了臉部畸形的小奧吉融入校園生活,適應社會環境的自我成長經歷,還同步描述了和他有關的一群人的集體成長。

天生醜陋的面孔讓奧吉顯得與眾不同,10歲之前一直呆家裡接受母親的教育。為了能讓他儘早像普通人一樣建立自己應有的社會關係,媽媽伊莎貝爾堅持把他送進了一所公立學校的五年級接受學校教育。

奧吉很清楚他將遭遇別人異樣的眼光,其中兩次最嚴重的心理挫傷幾乎令他失去信心。以朱利安為代表的校園欺凌,那些冷嘲熱罵的侮辱言辭灼傷了奧吉的幼小心靈;唯一的好朋友傑克·威爾,居然在萬聖節當著其他同學的面狠毒地咒罵他,“如果我長成他那個樣子,我覺得我會自殺”。

但母親自始至終的溫柔關懷,父親內特幽默風趣的鼓勵支持,姐姐薇婭一以貫之的愛護,讓奧吉逐漸走出自我否定的泥潭,開始了積極的自我調整。

《奇蹟男孩》:善良一點,因為每個人都在與生活苦戰

泰戈爾說“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報之以歌”,奧吉謹記布朗老師在黑板上每月贈予學生的箴言,“如果要在正確和善良中做出選擇,請選擇善良”,這是他堅守做人的基本信念。

所謂“德不孤,必有鄰”,奧吉艱難地完成了自我認同,而且他的善意還感染了周圍人。

傑克·威爾與朱利安動手捍衛和奧吉的友情,兩人最終和好;薇婭參加戲劇社成功演出並收穫愛情,擺脫了被父母無意“忽視”的失落感;米蘭達卸下偽裝重新做回自己;媽媽欣喜於奧吉融入社會的事實,寫完了擱淺近10年的碩士論文。

奧吉就像是一束巨大的光源,在自我成長的路上得到了家人朋友和老師們的厚愛,他也反過來“回饋”他們,實現一種集體性的成長。

《奇蹟男孩》的人物設定打破了引領者和被引領者之間的鴻溝,使原本單向不可逆的身份發生了有效置換,這是好萊塢成長類影片在主題上的新拓展,反映了美國社會文化的包容性有了更大提升。

《奇蹟男孩》:善良一點,因為每個人都在與生活苦戰

視角多元,採用單元式板塊狀的結構進行呈現,多角度地勾勒出了成長之路上的不同困境

如果說主題的延展是創作者在劇作層面的用心,那麼視角的變化則是藝術手法上的改良,不同於普通單一視角的敘事,本片採用的是單元式板塊狀的結構,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並用,以角色命名的四個單元分別指代不同的視角,代表不同看法,但都統一在一個主題下,多元化的敘述視角保證了故事的層次性完整性。

①生理殘疾與親情關懷

影片從奧吉上學講起,訴說他在校園裡遇到的一系列成長困境,核心是其長相引發了多數同學的異樣眼光,從懼怕不適到瀕臨奔潰,再到堅強自信勇敢善良,在奧吉身上既體現了成長的殘酷,也表露了親情的溫暖。

母親告訴他要學會寬容,“心靈這張地圖給我們指引前方的道路,而外貌這張地圖則記錄我們走過的路途”;姐姐和他分享自己被閨蜜疏遠的傷痛,讓他有勇氣擁抱現實;父親則風趣幽默給他鼓勵,增加其自信。

奧吉的家人猶如天使般圍繞在他身旁,照亮奧吉前行的路。溫馨的家庭氛圍,良好的家庭教育,溫暖的親情關懷,家庭源源不斷地為奧吉的成長提供充足的能量。

《奇蹟男孩》:善良一點,因為每個人都在與生活苦戰

②關愛缺失與閨蜜疏遠

第二篇章從姐姐薇婭的視線展開,如她所說“奧吉是我們家的太陽,爸爸媽媽和我是圍著太陽轉的行星。我愛我的弟弟,也習慣了這個宇宙的規則”。

話雖如此,薇婭還是被深深的失落感籠罩著,父母的“無意”忽視,最疼愛她的祖母去世,還有閨蜜米蘭達的疏遠。

薇婭急需得到關注與認同,她嘗試突破自己,參加學校的戲劇社並結交了男友賈斯汀,話劇《我們的小鎮》的成功演出,讓舞臺上的薇婭獲得了家庭與社會的雙重認同。

由於缺少親友的關愛,曾一度讓薇婭陷入了低落境地,但她通過改變自身在新的社會關係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奇蹟男孩》:善良一點,因為每個人都在與生活苦戰

③友情的背叛及其捍衛

傑克·威爾是奧吉進入學校後交到的第一個朋友,但他迫於被小團體孤立的“威脅”,說了好朋友的壞話,這讓奧吉異常痛心,他無法接受友情在眼皮下的“背叛”。

而對傑克來說,他是被母親教導才和奧吉靠近的,他其實並不真正明白母親的善意,直到奧吉的人格魅力吸引了他的目光,傑克才發自肺腑地想和他做回朋友。

當朱利安再次以輕蔑的口氣提到奧吉時,一向內斂的傑克動手打架,他用實際行動捍衛友情。

這一段落藉助兩人交往的過程,剖析了友情對青少年成長的重要性,也說明只有真摯的態度,才能維護長久的友誼。

《奇蹟男孩》:善良一點,因為每個人都在與生活苦戰

④原生家庭與自我偽裝

最後是“米蘭達”的部分,經由她的陳述我們知道,米蘭達的父母已經離婚,父親和他的前上司組建了新家,母親整日喝酒消愁,原生家庭的不幸讓米蘭達痛苦不堪。

她在夏令營活動中,將薇婭一家人既“傳奇”又溫馨的故事安插到了自己身上,原本無人理會的她瞬間成了別人爭相追逐的對象,這極大地排遣了她的孤獨,也滿足了她的虛榮心。

但家庭的破裂的悲哀與消費他人苦難的內疚,令她再次選擇了偽裝的姿態,疏遠薇婭根本就不是她的本意。所幸,奧吉勇於面對現實的勇氣也鼓勵了米蘭達,她重新回到了自己的位置,與薇婭一家人和好如初。透過米蘭達的視角,更加凸顯了原生家庭在個人成長中的非凡意義。

敘述視角的多元融合,不光提高了《奇蹟男孩》的可信度,也從側面展現了成長道路上的多維度困境,豐富了對成長主題的揭示,也讓影片更具有普遍性。

《奇蹟男孩》:善良一點,因為每個人都在與生活苦戰

手法靈活,沒有拘泥於現實主義題材慣用的手段,而是大膽加入魔幻浪漫主義的鏡頭語言

除了主題的拓展,視角的多元,本片的創新之處還在於拍攝手法上的靈活多變。

儘管故事本身是現實主義的,但導演捨棄了純粹寫實的電影語言,大膽引入一些頗具魔幻、浪漫色彩的方式。

按照劇情設定,奧吉無疑是帶有悲劇意味的人物,他在出生後做過高達27次的手術,才讓他有了正常呼吸,擺脫了助聽器的使用,但面部的畸形成了無法改變的事實。

小奧吉自身忍受了巨大傷痛,家人也付出了高昂的代價,特別是母親專職在家陪伴兒子,本來只差一篇論文就能拿到碩士學位,卻因此整整推遲了10年時間。

《奇蹟男孩》:善良一點,因為每個人都在與生活苦戰

而當奧吉走進校園後,被許多同學排擠,朱利安曾多次欺侮他,說出了諸如“怪物不得出現”、“為大家想想,你還是去死吧”等頗具侮辱性的話。

這樣的“苦情”戲,導演卻以輕喜劇的方式講述,全片充滿了幽默風趣的臺詞,《星球大戰》裡的人物不時出現於現實畫面中,此類操作極大地消解了故事的悲劇色彩。

影片開頭,奧吉輕鬆自嘲式的獨白就為電影定下了詼諧的基調,片中的金句更是層出不窮。

比如傑克在食堂吃飯時問奧吉,“你有沒有想過去整形?”,他得到的回應是“這就是我整形過的樣子,我可是拼了命才讓自己這麼帥的”,奧吉一邊若無其事地說著,一邊輕撩劉海,那副可愛的樣子早已讓人忘了這個孩子曾有過的痛苦。

圖什曼校長自我介紹時說他有許多的外號,例如屎殼郎,臭臭,既逗笑奧吉緩解了他的緊張,也惹笑了屏幕前的觀眾。

《奇蹟男孩》:善良一點,因為每個人都在與生活苦戰

奧吉的媽媽告訴他,“如果你不喜歡你所在的地方,就想象一個你想去的地方”,於是熱愛《星球大戰》,長大了想當宇航員的他常常會在腦海裡幻想,而所有的臆想都會在畫面中“參與”進現實。

從身著全套裝備的宇航員的成功著陸,到楚巴卡、波巴·菲特等角色的突然降臨,都為這部現實主義的影片染上了魔幻、浪漫的氣質。

對涉及到傷痛、死亡的地方,電影均採用了迴避、一筆帶過或者旁白的辦法,比如奧吉出生後沒有曝光他“醜陋”嚇人的面孔,僅僅藉由護士、母親的表情間接說明,祖母的去世也是藉助薇婭的傾訴。

這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了作品輕鬆幽默溫馨浪漫的輕喜劇基調,讓觀眾面對奧吉艱辛的成長過程時,多了一份溫情。

美國媒體曾評價說,“影片就像一根救命稻草,在我們湮沒在自私的汪洋時,為我們帶來希望”,“不僅給孩子們上了勵志的一課,也喚醒了成年人心中最單純的美好”。


《奇蹟男孩》:善良一點,因為每個人都在與生活苦戰

個人觀影感悟總結

《奇蹟男孩》是一部極具感染力的電影,奧吉在融入社會的過程中實現了自我成長,同時他的善良也輻射了周圍人,帶動了集體的成長;影片沒有單純從主人公奧吉的視角展開,而是採用單元式板塊狀的結構,多元化的呈現了成長中的不同困境;導演運用靈活多變的拍攝手法,輕鬆幽默地講述了一個“超然於現實的童話”,讓原本帶有“悲劇”色彩的故事蒙上了魔幻浪漫的色彩。顯然,作品在主題、視角、手法上有“新”突破,為好萊塢成長類電影的發展提供了新借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