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評分9.0:這本書告訴你,走出原生家庭的傷害有多難

【北魚說】只有依靠自己,勝算才會更大。

乍一聽,《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這樣的書名,清新又文藝。讓人無法從標題窺見全書內容的同時,又勾起了讀者極大的好奇心。

然後再加上所謂的“十七歲前從未踏入教室的大山女孩獲得劍橋博士學位”的簡介,英文版原名《Educated》,比爾蓋茨年度薦書,和亞馬遜編輯選書第一名的光環加持,我們很容易思維固化地,把這本書想象為一本類似教你如何自學的教育勵志書。

但實際上並不是。

這本書的字裡行間,充滿著作者真實經歷過的沉甸甸的苦難,與她一路摸爬滾打,離開父母偏見,逃出哥哥虐待,告別大山束縛的掙扎過程。

每一個字都力透紙背,每一個字都沾染著她在真實世界和原生家庭之間搖擺和撕裂的鮮血。

豆瓣評分9.0:這本書告訴你,走出原生家庭的傷害有多難

原生家庭這個概念,隨著一些心理學社會學通俗文本的面世,而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大家的視野中。

通常,我們將一個人出生併成長的那個,有父母和兄弟姊妹共同參與其中的家,叫做原生家庭。

作者塔拉的原生家庭,有一對堅持自己宗教信仰,認為教育無用並大力倡導男尊女卑的父母;還有六個各懷心思,相互之間缺乏理解和溝通,甚至暴力相向的哥哥姐姐。

讀書期間,我始終很難相信,這是一個發生在當代美國的真實故事。也連續幾天,在閱讀之後的夢裡,重現了書裡每一個令人不忍卒讀的細節,醒來之後淚流滿面。

我不過是一個素昧平生的遠方讀者,都能從閱讀當中受到如此之大的震撼。那真正經歷這一切的作者,以及她在寫作過程中,通過回憶反芻那些曾經受過的傷害時,又該有多難受,多心碎。

讀完這本書一週後,我終於能夠梳理好自己的情緒,將我對這本書中有關原生家庭描述的感受,分享給你。

豆瓣評分9.0:這本書告訴你,走出原生家庭的傷害有多難


一、塔拉的父親

塔拉的父親在家裡營造了一種“一言堂”的氛圍。

大多數時候,負責整座廢料場的他,是一名說一不二的暴君。哪怕因為自己的錯誤決定,對家人甚至自己造成了傷害,也從沒開口說過一句抱歉。

因為他認為,所有的苦難都是上帝的旨意,所有違背上帝旨意的行為,包括受教育、去醫院、穿著暴露、甚至飲用碳酸飲料,都是對神靈的褻瀆。

在塔拉幼年時,父親也曾對她表露出關切和憐愛。即便是這如驚鴻一瞥般的甜,也讓塔拉念念不忘了許多年。

成年後,她從回憶的吉光片羽間尋找父親愛她的證據,也在讀書的某一段時間,享受著父親的掛念。

但當看過了更大世界的塔拉,與始終生活在大山裡,因循守舊的父親發生思想上的劇烈碰撞之後,父親利用他的強勢和極端的宗教信仰,將塔拉逐出家門。

當她驅車離開那座山時,她的心裡,一定在滴血吧。


豆瓣評分9.0:這本書告訴你,走出原生家庭的傷害有多難


二、塔拉的母親

作為一名虔誠的摩門教教徒,塔拉的母親恪守著“夫大於天”的理念。

她嫁給父親之後,萬事萬物都在父親的指示下行動,包括幫助她們全家支撐過最艱難時期的接生和精油製造技術,也是在父親的威逼利誘下,才去學習的。

作為一個母親,她愛自己的孩子,有時候也會幫著塔拉躲開父親的視線,製造學習的環境。

但當塔拉鼓足勇氣向母親傾訴少年時受到的傷害時,她表面贊同,轉身便告訴了父親,並與父親一起,將塔拉的行為定性為“破壞親人關係”。

後來,也是因為父親的反對,她甚至與孃家姐妹都斷絕了聯繫。在母親的葬禮上,也故意和姐妹錯開時間。

被父親逐出家門並勒令斷絕關係的塔拉,懷著對母親深深的思念,一遍一遍寫信給她,說想見她一面。卻只收到母親這樣的回覆:

“我不會違揹我的丈夫,單獨去見你。”

豆瓣評分9.0:這本書告訴你,走出原生家庭的傷害有多難


三、塔拉的哥哥肖恩

在我看來,肖恩對塔拉的傷害,比他父親的傷害更甚。

他骨子裡的暴力傾向,和將女性視為自己私人物品的觀念,使得塔拉在十幾歲時,便飽受肖恩的暴力:因為她與其他男孩說話而罵她是“妓女”;因為她頂嘴,就掰折她的手腕;因為她拒絕了他的要求,便毫不客氣地將她的頭按進馬桶。

這種毫無由頭的暴力,對塔拉造成的影響是終生的。

即便她唸到了博士,每次回到家,看到衛生間那面支離破碎的鏡子,肖恩的暴行便浮現在腦海,她又變成了那個毫無反抗能力的十幾歲少女。


豆瓣評分9.0:這本書告訴你,走出原生家庭的傷害有多難


可是偶爾,肖恩的溫柔和對她的在意又讓她懷疑:這些黑暗的記憶,究竟是自己的臆想,還是真的存在過呢?

當姐姐和肖恩的前女友和她分享了肖恩對她們使用暴力的同樣經歷後,塔拉才願意——或者說是說服自己相信:那些被毒打被傷害的片段,是肖恩真真切切對她做出過的。

但當她終於鼓起勇氣向父母告發肖恩的行為時,不僅被父母視為“破壞家庭和諧的敵人”。還收到了肖恩的死亡威脅信,和一把血淋淋的刀。

最終,那些曾經支持塔拉的人紛紛倒戈,將她對肖恩的指控視為妄想。父母也在整個家族裡對塔拉進行妖魔化描述,還呼籲所有親人同她斷絕關係。

此時的塔拉,走投無路。


豆瓣評分9.0:這本書告訴你,走出原生家庭的傷害有多難


四、塔拉的哥哥泰勒

當塔拉幾乎被原生家庭拋棄,陷入抑鬱中無法自拔時,她的另一個哥哥泰勒,是唯一相信她並給予她力量的人。

泰勒可以說是改變塔拉命運的重要角色。

塔拉最初受到文化和音樂方面的啟蒙,得益於泰勒借給她的唱片。

塔拉第一次看到人生還有其他的選擇,是因為看到泰勒的例子:他敢於違抗父親的意志,勇敢地離開了家,走出大山。

塔拉能夠萌生上學的念頭,也是泰勒告訴她,只要通過ACT考試,便能夠進入那所對在家上學的孩子也正常開放的楊百翰大學。

“外面有一個世界,塔拉。一旦爸爸不再在你耳邊灌輸他的觀點,世界就會看起來大不一樣。”

如果沒有泰勒的這句話,也許塔拉現在仍困在大山裡,忍受父親的強權和肖恩的欺辱。

但,泰勒為塔拉打開的這扇門,讓她在對教育一無所知的情況下,選擇跟隨和相信自己的哥哥,投身到更加廣闊的天地間,並真正開始產生自己的思考。

豆瓣評分9.0:這本書告訴你,走出原生家庭的傷害有多難


五、塔拉本人

作為書寫者與被書寫者兩個身份的集合,塔拉始終是矛盾的。

一方面,她用平靜甚至輕描淡寫的語氣,記錄下童年和少年時期每一次來自原生家庭的傷害。

那些汩汩流血的創口作為穿插在回憶當中的每一個細節,令讀者心疼的同時,也是她將過去撕裂給所有人看的表達。

另一方面,儘管受到了如此大的傷害,儘管通過教育,塔拉擁有了自己的思想。她不再將父親的話奉為圭臬,不再屈服於肖恩的拳頭下,而是努力發出自己的聲音,在表達觀點的同時,試圖讓父母理解並接受自己。

但她仍然從沒想過要與父母斷絕關係,她仍然在用滿腔深情,凝視著這個養育過她的家庭,哪怕暫時拋開教育賦予她的理性。

可只有她自己空懷一顆和解的心,無法改變偏執了多年的父親,和習慣生活在父權統治下的母親

許多讀者,包括我,在閱讀時,一度無法理解塔拉的行為:既然知道父親和哥哥的認知與現代社會格格不入,為什麼還一次又一次地回到大山裡,不作出真正意義上的反抗呢?

讀了那麼多書,為什麼一到自己家人面前,依然失語認慫呢?

但其實如果站在塔拉的角度,去審視血緣和親情在理性思考面前的阻力,一切便都能說得通了。

因為他們是家人,是帶來傷害的同時也給予愛,是施以精神和身體上的暴力,但仍有無數共同的美好回憶的家人。

況且,從小在訓誡與教化過程中成長的塔拉,推翻這些認知本就無比艱難,斬斷這些關係,對於她而言,可能一生都難以做到。

當愛與恨交織,真正身處其中時,我們都沒有想象中那麼勇敢。


豆瓣評分9.0:這本書告訴你,走出原生家庭的傷害有多難

塔拉吃了太多的苦,也太堅強了。她就像撒在石頭縫裡的一顆種子,想要倔強地憑藉自己的力量看到外面的世界。可是總有其他的石塊,堵住她通往光明的那條路。

在那些石塊下被壓迫的暗無天日的生活,也鑄就了她倔強的個性和不屈的品格。

教育能夠改變我們的認知,能讓幼稚偏執的人不再如此。

但遺憾的是,有些人自始至終都不相信教育的力量,他們寧願在自己的世界裡繼續偏執下去。就像塔拉的父母,和她那些從來未走出大山的兄長和姐姐。


豆瓣評分9.0:這本書告訴你,走出原生家庭的傷害有多難


六、結語

“過去是一個幽靈,虛無縹緲,沒什麼影響力。只有未來才有分量。”

塔拉離開了那座山,擺脫了原生家庭的桎梏。儘管這對於她來說,就像傷筋動骨那樣疼痛。

但她終於飛往了那個適合她的世界。有了能夠治癒她的愛人,和在背後默默支持她的,同樣擁有博士學位的哥哥泰勒。

但願所有曾受到過原生家庭傷害的孩子,都能夠如塔拉一樣,經歷破繭成蝶的苦痛,然後擺脫那個“幽靈”的傷害。

然後,飛往那座屬於自己的山。

豆瓣評分9.0:這本書告訴你,走出原生家庭的傷害有多難



【作者簡介】北魚,文學碩士,海外教育工作者。認真寫文,願煮字為藥,療愈身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