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紅樓夢》寶黛釵的成長才發現青春是用來超越的,而非留戀

透過《紅樓夢》寶黛釵的成長才發現青春是用來超越的,而非留戀

前言:為什麼要讀《紅樓夢》?

作為現代人,為什麼需要研讀經典《紅樓夢》?這是一個龐大的命題,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紅樓夢》作為中國文學史上璀璨的精神典範,它的意義早已超越了文本的格局,而成為了一個象徵,一個符號,銘記在每個華夏兒女心中。歷經時間的淘洗,歲月的篩選,它的藝術價值和人文精神愈發彰顯奪目,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不同年齡層的讀者,依據個人化的審美情趣和價值取向都能從中得到不同的啟發和薰陶。年輕的讀者為寶黛二人的愛情悲劇而難抑內心的憐憫和悲慟;而立、不惑之年的讀者從中能學到經世濟用的大智慧;知天命之年的讀者為賈府的家道中落而感慨命運的無常;老年的讀者早已看透世事無常而從中頓悟人生真諦。《紅樓夢》是一部永不過時並且需用一輩子參讀、常讀常新的經典,它帶領我們啟悟人生,探索無窮無盡的人生真相。

“一部《紅樓夢》,枉費半生情。”這本書歷來被無數名家深耕鑽研,專著卷帙浩繁,說不完,道不盡。本文謹從寶黛釵三人的成長細節入手,窺看一隅,聊以啟迪。他們三人是《紅樓夢》這部書的主軸角色,作者最為著用筆墨,三人情感糾葛令人不忍釋卷,命運曲折令人哀婉唏噓,但其中也不乏正值青春年華的他們各自成長蛻變的啟示,青春是每個人最為嚮往或懷念的短暫歲月,因為它美好、生機勃勃,但又因為這個階段的人缺乏經驗的厚重感而顯得稚澀,從整個人生的角度來看,青春是用來成長、超越的年紀,生命不應該被它的美好而限縮了廣度和深度。

賈寶玉的成長:“去中心化”

賈寶玉是作者筆下最核心的人物,雖然他“銜玉而生”,集萬千寵愛於一身,是天之驕子,人中龍鳳,富貴如廝。但他也在作者的筆下呈現了角色應有的人物弧光,即變化與成長。我們可以從書中對賈寶玉的刻畫找出他成長的證據。

在第十七回,賈政試才寶玉,讓他為新落成的大觀園題對額時,每次寶玉答題都與眾長輩相背,但每次都得到眾長輩的稱讚,唯獨父親賈政嗔怪謬讚,有一處這樣描寫:

賈政道:“難道‘淇水’‘睢園’不是古人的?”寶玉道:“這太板腐了。莫若‘有鳳來儀’四字。”眾人都鬨然叫妙。賈政點頭道:“畜生,畜生,可謂‘管窺蠡測’矣。”

作為讀者會認為,或許賈政只是希望寶玉不要恃才傲物,故多有責備之意,但其實不然,這裡的“管窺蠡測”是父親賈政對寶玉的批評,但在後來第三十六回裡,寶玉有所領悟,父親並非口出妄語,而實則是自己太自我中心了:

寶玉一進來,就和襲人長嘆,說道:“我昨晚上的話竟說錯了,怪道老爺說我是‘管窺蠡測’。昨夜說你們的眼淚單葬我,這就錯了。我竟不能全得了。從此後只是各人各得眼淚罷了。”

寶玉過去以為身邊的女子落淚都是因為自己,是為了“葬”他而來,當他有所領悟後,方知自己錯了,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辛酸苦楚,各自的難處,怎能是為了自己而哭,這點醒悟表明寶玉的“自我中心”開始鬆動,他開始從自我中心的狀態解除出來,去主動了解和體諒他人。

除此之外,在第四十三回的表現則是成長的又一層次。寶玉在鳳姐生日那天,私自跑去郊外祭奠丫鬟金釧兒,在隨從茗煙的勸說下,明白了“兩盡其道”的道理,他一方面滿足了個人私情的欲求,另一方面也擔當了倫理孝道的現實責任,這豈不是兩全其美?正如他所言:

寶玉笑道:“你的意思我猜著了,你想著只你一個跟了我出來,回來你怕擔不是,所以拿這大題目來勸我。我才來了,不過為盡個禮,再去吃酒看戲,並沒說一日不進城。這已完了心願,趕著進城,大家放心,豈不兩盡其道?”

以及第五十八回的題頭:茜紗窗真情揆痴理,“痴理”說的即是寶玉,他已從兒女情長的“痴情”狀態成長為“痴理”狀態,所謂“痴理”,即對倫理、道理的把握。

以上三點所述,寶玉從自我中心的解除到兩盡其道的把握,再到“痴理”觀,即是他個人的成長。其實這種成長就是所謂的“去中心化”,亦即解除幼兒心態。

“自我中心”,是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在兒童心理學上的重大發現,他發現兒童在言行舉止和需求方面只關注自己,而忽略他人,或把他人當作滿足自己的工具與陪襯,這是典型的幼兒心態。

而“去中心化”,即個體從自我中心的狀態中解除出來,就被看作個體心態從幼兒轉變為相對成熟的狀態,這主要表現在:個體把自己的觀點和他人的觀點協調起來,而不是把自己的觀點當作絕對真理。從上文的分析中,顯然,寶玉成長了很多。

透過《紅樓夢》寶黛釵的成長才發現青春是用來超越的,而非留戀

林黛玉的蛻變:“過渡儀式”

林黛玉早年喪母,在作為不出閨閣的女兒的正統教育上少了以身垂範的榜樣,在後來行事時難免有所偏頗,禍從口出,一旦被奸人抓住把柄,事端不是兒戲。比如,在第四十二回,林黛玉在賈母設宴的行酒令上,就因為順口說出當時被視為禁書的《牡丹亭》《西廂記》中的句子而被薛寶釵善意的責備,好在當時林黛玉說的時候,沒有被抓住把柄,要不然,這種有違婦德的言論被視為大忌。

後來,在第四十五回,林黛玉對薛寶釵的責備感恩戴懷,兩人一消前隙,重又形同姊妹,並且,林黛玉對薛寶釵發出肺腑之言:

黛玉嘆道:“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極好的,然我最是個多心的人,只當你心裡藏奸。從前日你說看雜書不好,又勸我那些好話,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錯了 ,實在誤到如今。細細算來,我母親去世的早,又無姊妹兄弟,我長了今年十五歲,竟沒一人象你前日的話教導我。怨不得雲丫頭說你好,我往日見他贊你,我還不受用,昨兒我親自經過,才知道了。比如若是你說了那個,我再不輕放過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勸我那些話,可知我竟自誤了……”

可以看到,林黛玉從中吸取教訓,也變得成熟起來。另外,林黛玉在後來自稱眼淚也變得少了,從“還淚”的角度看,表明黛玉的生命並不久長,但從成長的角度看,也表明黛玉已不再利用眼淚這水性的力量控訴命運,而變得更加理性。與此同時,也變得更加明辨是非,遵從倫理綱常,從這點來看,黛玉通過了她的“過渡儀式”

在中國傳統文化裡,男子到了一定年紀,會有“加冠”之禮,這中儀式象徵著男子從幼稚的童年狀態過渡到成人的行列中來,而女子的轉變象徵,就是她們的“婚禮”。

法國人類學家範·吉納普在研究原始部族文明的這種現象發現,他們往往會採取一種生死攸關的方式來進行這種儀式,讓準備進入成年禮的男子到原始森林中去狩獵,成功歸來的人就被視為通過了這種儀式,而這種儀式被吉納普稱為“過渡儀式”,這種儀式有三個階段:

·分離:個人從原先的生活脈絡中分離出來;

·過渡(轉變):個人發生最戲劇性的身份地位的變化;

·再統合(併入):個人以新身份加入新的地位團體成為其成員。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林黛玉便是通過了這種“過渡儀式”,變成了一個成熟的傳統女子的形象,完成了她的轉變。

透過《紅樓夢》寶黛釵的成長才發現青春是用來超越的,而非留戀

薛寶釵的超越:“社會興趣”

薛寶釵與林黛玉天生像一對冤家,林黛玉為薛寶釵與賈寶玉之間的“金玉良緣”而爭風吃醋,這種吃醋的例子隨處可見,弄得林黛玉身心俱疲,不知為此落了多少淚。但薛寶釵卻總是處處包容著林黛玉,這一點,薛寶釵顯得比林黛玉更加明事理、知取捨。其實這源於薛寶釵有相對完整的家庭和良好的家教,並且她的覺悟也比林黛玉更早,這在第四十二回有證據表明:

寶釵款款的告訴他(黛玉)道:“你當我是誰,我也是個淘氣的。從小七八歲上也夠個人纏的。我們家也算是個讀書人家,祖父手裡也愛藏書。先時人口多,姊妹弟兄都在一處,都怕看正經書。弟兄們也有愛詩的,也有愛詞的,諸如這些《西廂》《琵琶》以及《元人百種》,無所不有。他們是偷揹著我們看,我們卻也偷揹著他們看。後來大人知道了,打的打,罵的罵,燒的燒,才丟開了……”

其實,薛寶釵的“過渡儀式”在七八歲的時候就完成了,所以她的溫柔賢惠、知書達理、明辨是非以及為他人著想更像是比林黛玉高一層次的成長,算是

“自我超越”之範疇,她的成長已經越到“社會興趣”的階段。

社會興趣,是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提出的概念,它的核心意義是指:

·是平時或困難時與他人合作、幫助他人的準備狀態;

·是在與他人交往時保持著「給多於取」的傾向;

·是表現為對他人的思想、情感、經驗給予理解的能力。

“社會興趣”並不是自然而然發展出來的,它是人在後天從深刻複雜的經驗中汲取出來的美好品質,它有助於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與自我完善乃至超越。薛寶釵在這一點上比賈寶玉和林黛玉都更超前。所以她的言行舉止都更有怡人型的傾向。

透過《紅樓夢》寶黛釵的成長才發現青春是用來超越的,而非留戀

結語:青春值得回首,但不值得留戀。

上文分析了《紅樓夢》寶黛釵三位主角的青春成長史,其實只是為了闡述青春的價值所在,青春真的只是人的一生的啟航之處,它很短暫,同時也充滿無知,這是它缺乏人生體驗帶來的侷限性,經驗、知識、智慧、慈悲這些品質是需要艱苦而漫長的人生體驗才能獲得的財富,所以人們對青春的崇拜,這其實是在變相地歧視生命。

無數偉大的文學家曾將他們的人生體驗濃縮為金玉良言帶給我們啟發,就像《小王子》的作者法國文學家埃克蘇佩裡所說:只有靈魂在黏土上吹一口氣,才能創造出人類。那麼靈魂是什麼呢?我想,高貴的靈魂不會是輕易得到的,也不會不請自來,它是需要我們每個人刻苦努力才能追求得到,那不是靠著“青春年少春衫薄”就能夠達到,我們不應該在對青春的頌揚中而忽略了整個人生,而限縮了生命全景。

那些偉大的人物,諸如貝多芬、杜甫等輩,他們之所以取得如此顯著的成就,不是靠著青春年少就能達到的,他們是在用整個生命書寫人生。二戰時期,曾深受集中營煉獄般折磨的法國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在《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書中,

用血的經驗告誡世人:生命在於自我超越,而非自我實現;生命在於追求意義,而非追求自己。我們不應該將青春看得那麼重,儘管它很美好,我們應該將視野放在追求人生的真理上,用整個生命去綻放。

最後,“人生是一趟永無止境的伊斯特蘭之旅,青春值得回首,但不值得留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