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莊爲什麼不和皇太極合葬?

用戶4786316109


孝莊不與皇太極合葬的官方記載的原因是,孝莊臨死前,囑咐孫兒康熙:“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不可為我輕動,況我心戀汝皇父及汝,不忍遠去,務於孝陵近地擇吉安厝,則我心無憾矣!”

這個話有幾分可信度呢?一般來講,如果皇后死在皇帝前面,皇帝還沒修陵墓,那麼皇后就要等皇帝陵寢修完以後再下葬。等皇帝死後合葬,再關閉地宮門。如果皇帝死在前面,皇后死後為了不驚動先帝之靈,一般會在離帝陵不遠的地方,另起陵墓。像孝莊這樣不肯與先皇皇太極葬在一起的,實在不多見。因為與帝王合葬,本身就是對妃子恩寵和地位的肯定。


真像她說的:“戀汝父皇及汝,不忍遠去”?如果說是留戀康熙,情感上我是相信的,因為康熙八歲喪父,十歲喪母,由孝莊一手將他穩穩扶在皇位上,實現權力的平穩過渡。康熙對孝莊也是非常依戀孝順。祖孫二人的感情,堪稱皇家親情典範。

但若說順治,那真是傷透了孝莊的心。清軍未入關時,孝莊多方運作,在群狼環伺中,把幼子福臨扶的上皇位,其中艱辛可想而知。但孝莊和順治一輩子都在相愛相殺,尤其是在順治立後的問題上。順治先降孝莊選的蒙古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為靜妃,對孝莊後選的科爾沁之女博爾濟錦氏同樣不感興趣,這是把出身蒙古的孝莊架於火上。順治後來專情於董鄂氏,因她與孝莊勢同水火,並且隨董鄂氏早早就去了。這樣一個兒子,怎麼著也像個“逆子”吧。


我覺得最大的可能是孝莊和皇太極本身的感情原因。孝莊13歲作為親姑姑哲哲代孕嫁與皇太極,本為後宮第二。但隨著巴雅爾戴青之女扎魯特博爾濟吉特氏、親姐海蘭珠、林丹汗遺孀陸續嫁與皇太極,封妃時,孝莊已是五妃之末。尤其是姐姐海蘭珠的去世,導致皇太極悲慟不已,不幾年也跟著去了。我相信孝莊是愛慕皇太極的,因為在她情竇初開的年紀裡,皇太極年富力強,征戰四方,符合女人心裡所有對“英雄”的想象。但也正因為愛過,所以後面皇太極對她一降再降的態度,對後來海蘭珠的專寵,留下的傷才是終生難以痊癒。我至今仍記得孝莊曾悲憤交加的說:大清的幾位情種,都讓我遇上了(大概是這樣)。這是孝莊一生不再啟齒的傷痛。


至於野史說因為“皇太后曾下嫁多爾袞”,所以覺得不能和先帝同葬。我覺得下嫁這事就算是真的,也是根據當時滿清習俗。畢竟當時滿清剛入關,大家都覺得這事很正常,不應該成為她合葬的心理障礙。

所以,究其根本,我認為孝莊遺言不和皇太極合葬,根本原因是一個把愛放在心裡的女人,對自己一生的尊重!
我是熱愛古代歷史的現代創業人如是。關注歷史,關注如是。


如是史社


孝莊太后為什麼不和皇太極合葬?首先,史載,這是因為孝莊太后去世前給她的皇孫玄燁(康熙皇帝)留下遺囑,說不想去打擾清太宗皇太極,自己更願意和清世祖順治和皇孫康熙的陵墓在一起,守著他倆人。為此,給康熙皇帝出了個難題,使得孝莊太后停靈三十七年未下葬,直到雍正繼位,才為這位在清史中聲名赫赫、為清皇室統治立下奇功的老祖宗下了葬。

那麼,為什麼孝莊敢於提出不和皇太極合葬這樣有違清皇室祖制的要求,而她的皇孫也不敢違揹她的遺囑呢?這就要從孝莊太后在滿清統治早期的功績和她在清皇室所處的至高無尚的地位說起了,從滿清入關到佔領北京統治中原,清皇室做了許多制度上的改革,如逐漸重用漢族官員、效仿漢朝統治設立六部等等措施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收伏漢族士子之心等等,從而鞏固了滿清在中原的統治,逐步得到了漢族士大夫的接受和擁戴。據說這些措施的施行都和孝莊的建議密不可分,到後來皇太極駕崩,攝政王多爾袞欲自立為帝,又是孝莊出面說服朝中各派勢力包括多爾袞接受擁立年幼的福臨為順治帝,到順治突然駕崩,孝莊又扶持年幼的玄燁(康熙)稱帝,進而鞏固了風雨飄搖中的清王室統治,可以說,孝莊太后一人挽救了整個大清朝,所以,到孝莊太后臨終,她才敢於提出不願和皇太極合葬,而要葬在順治、康熙二人陵墓旁這樣的有違祖制的要求來。



淡漠青衫51055


臨終遺言,葬不從夫,三十餘年才入土為安,公元一六八八年四月,一隊浩浩蕩蕩的送葬隊伍從北京出發,向遠在瀋陽的皇太極昭陵行進。梓宮內裝著的,就是孝莊遺體。然而當他們走到遵化清東陵時,梓宮就如同在地上生了根一般,寸步難移。於是,送葬的諸王大臣急忙派人快馬加鞭到緊禁城將這件事報告給康熙。當夜,康熙做了一個夢,夢見孝莊過來對自己說:我決不與太宗合葬,如今梓宮停放之地就是上吉佳壤,可即地建陵安葬,千萬千萬切記吾言,休得違誤。康熙醒來後,立即派人選擇良辰吉日在梓宮停放處修建陵墓,這回,梓宮又可以輕鬆移動了。這個:託夢定陵地址,是真?是假?不過在民間流傳得非常廣泛,可以說是後人杜撰寫的。按照祖制,康熙應該將孝莊葬入昭陵,但是如果這樣做呢???這樣一來有違反孝莊臨終的遺願。如果不遵照孝莊臨終的遺囑將孝莊葬在遵化孝陵,又顯然違反了祖制。康熙權衡之下,作出了一個決定,在遵化孝陵附近修建一座暫安奉殿,將孝莊的梓宮暫時停放在那裡,日後再別尋良策安置孝莊的遺體。……到雍正繼位後,一七二四年二月初五曰,他先對孝莊一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然後又將孝莊臨終前所吩咐的不要將自己葬入昭陵的遺囑複述了一遍,最後說,不管孝莊葬在那裡,只要合乎原則,就算不跟皇太極合葬,也沒有關係。到了十二月初十,孝莊文皇后的梓宮正式葬入了昭西陵地宮。至此,孝莊的遺體終於可以入土為安了。


茹叔敬


孝莊太后不但沒有和自己的丈夫皇太極合葬,而且是在宮中停屍長達三十七年才入土!其中的原因,國史君(國史通論)認為,既不是她的孫子康熙不孝順,也不是因為什麼曾經下嫁多爾袞。

不是不孝

康熙對孝莊是出了名的孝順,他每次出巡的時候,都會每天派人飛馳到京城,給祖母請安,並且報告自己這一天都去了哪裡,幹了什麼。他甚至還曾經把自己親自捕捉的鰱魚脂封之後派人送到皇宮,給孝莊品嚐。他們一起去五臺山,每遇到上坡路,康熙都會親自給孝莊扶輦。孝莊病重時,康熙甚至去天壇祈禱,把自己的壽命分給祖母。所以,孝莊去世之後,被放在宮中停屍,絕不是康熙的遺願。

孝莊遺囑

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8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七十五歲的孝莊去世之前,曾經立下遺囑:

“我身後之事特以囑汝,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另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離,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亡憾矣!”

這份遺囑大概有三個意思:一、丈夫皇太極已經去世四十五年之久了,不應再去打擾他的亡靈;二、皇太極葬在盛京(今瀋陽),但大清都城現在北京,如果把我葬回盛京,太勞師動眾了;三、我喜歡我的孩子,即便是在死後,也不願意和他們分開。

暫安奉殿

有了這個遺囑,康熙也不敢違命啊,卻也不知道該把她葬在哪裡。於是便把孝莊曾經住過的慈寧宮五間大殿拆了在孝陵旁邊重建,將孝莊梓宮安放其中,此殿名便是暫安奉殿。誰也沒有想到,這個“暫安”的時間會是三十七年。直到雍正準備安葬康熙的時候,想起自己的曾祖母還沒下葬呢,於是便將暫安奉殿改成了昭西陵,成為孝莊的長眠之地。


國史通論


孝莊皇后,名字叫布木布泰,蒙古科爾沁(在今通遼)人。13歲作為孕補隨姑姑嫁給皇太極,封為側福晉,一生給皇太極生下一男三女(兒子福臨即後來的順治帝),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崩逝,享年七十五歲。



她是清朝兩個最有權勢和領導力的太后(另一個就是慈禧了),一生歷經三朝,經歷了勸降洪承疇、立儲鳳波,培養輔佐了順治、康熙兩代皇帝,被譽為清朝的“興國太后”,是清初傑出的女政治家。

孝莊去世後靈樞暫安在北京東的清東陵,並將生前居住的慈寧宮東王殿五間拆建於昌瑞山下,稱“暫安奉殿”,一放就是37年。問題來了,為什麼一放就是37年而且沒有和丈夫皇太極合葬呢?是不是和民間傳說的下嫁多爾袞有關呢?

康熙二十六年,孝莊病重。臨死前對康熙留有遺言:“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接著又說,“況且我心中也捨不得你們父子,就將我在你父親的孝陵附近擇地安葬。”

這可難壞了孝順而又智慧的康熙:和皇太極合葬吧,有違遺訓;不合葬吧,有違合葬祖制。就是這條遺言,葬也不行,不葬也不行,讓康熙皇帝左右為難、很是糾結。

於是就有了孝莊靈樞暫安在清東陵,一放就是37年,直到康熙死也沒有下葬。直至雍正三年,才由重孫子雍正在暫安奉殿原地址就地起建陵園,葬入地宮。

所以說,康熙是奉遺詔才沒有把孝莊和皇太極合葬,把這個問題留給了兒子。期間,康熙幾十次去暫安殿拜祭他奶奶孝莊。

那麼孝莊自己為什麼不和皇太極合葬呢?

皇太極生前,孝莊在後宮的地位並不顯赫。13歲隨姑姑嫁給皇太極時是側妃,排名老二,當時還不叫孝莊,而是稱呼莊妃。後來皇太極又娶了三個女人,孝莊排名降到了老五。直到皇太極死時也是五福晉之末,與日後太皇太后的地位差的不少。與皇太極合葬按祖制也要排末位。


再有,孝莊是否曾經下嫁多爾袞沒有正史記載。但她與多爾袞之間,肯定有利益牽扯。皇太極死後,長子豪格和多爾袞展開了爭奪,最後多爾袞給了六歲的順治。以後也曾多次幫助他們孤兒寡母擺脫皇室的各種刁難,所以說順治能當成、坐穩皇帝,多爾袞功不可沒,孝莊從中周旋是必須條件。

孝莊一生沒有得到皇太極的寵愛,對同歲多爾袞的感情,可能比對皇太極還要多。這一點從她要順治對多爾袞的稱呼上看得出來,一開始“叔父攝政王”、“皇叔攝政王”最後是“皇父攝政王”。

多爾袞死後不久遭順治鞭屍,罪名之一就是“親到皇宮內院”。或許孝莊覺得愧對皇太極無臉合葬吧。

雍正三年(1725),孝莊靈柩在暫安奉殿原地址就地葬入地宮。

因為其陵在盛京皇太極昭陵之西,故稱"昭西陵"。孝莊皇后經康熙諡,雍正、乾隆累加諡,最終諡號為:孝莊仁宣誠憲恭懿至德純徽翊天啟聖文皇后。


顏施君


自己覺得“卑不動尊”才好,算是個不成文的禮制;

和順治和康熙比較親,希望和他們長眠一處(雖然當時康熙還沒死......⊙﹏⊙‖);

運送棺槨到盛京費用會非常高,而且路過各地方的地方官員也要對棺槨出迎送往的,不單勞民傷財還耽誤各地政事,孝莊不想這樣;

或者您也可以理解為斯人已逝,就不要亂折騰啦。


孝莊文皇后(1613年-1688年),博爾濟吉特氏,名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意為“天降貴人”),蒙古科爾沁部(在今通遼)貝勒博爾濟吉特·布和之次女,孝端文皇后之侄女,敏惠恭和元妃之妹。

孝莊一生生活內斂儉樸,不事奢華。平定三藩時,把宮廷節省下的銀兩捐出犒賞出征士兵。每逢荒年欠收,她總是把宮中積蓄拿出來賑濟。

在其彌留之際說過:“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為我輕動,況且我心中也捨不得你們父子,就將我在你父親的孝陵附近擇地安葬。”史料上是這麼記載的,真實反映了一個老人的臨終遺願,這種事也沒必要作偽。所以這題的答案是比較確定的,不像某些題目還需要推敲,甚至給出幾個猜測出的“答案”。

我知道評論區肯定又會出現諸如下嫁多爾袞之類的推測,本題就不提及這些了,因為那個問題的篇幅恐怕要比這個問答要大的多,而且根據史料推敲,我個人是不相信那些的。


古今通史


1、孝莊曾經和多爾袞有一腿,因而死後無顏面對太宗。這個可能是主要原因。

2、不想和不怎麼愛自己的死老公繼續呆在一個穴裡了,這樣清靜,心裡不煩。

3、太愛自己的孫兒了,想隨時看到他(孫兒是她唯一的精神支柱)。

4、傳說她曾經下嫁多爾袞了的,如果真是這樣就更不行了,皇太極就成為她的前夫了,怎麼能和前夫葬在一起呢?這樣就名不正言不順了,怎麼能這樣呢?不是給清皇室留下汙點了嗎?(孝莊是多麼精明的女人哦,決對不會這樣做的)。

說什麼太宗山封陵已久啊,不可為我輕動啊,況且我心中也捨不得你們父子啊,就將我在你父親的孝陵附近擇地安葬啊,這些都是冠冕堂皇騙人,


落葉松25


孝莊文皇后是清朝著名的賢后,清朝前期的幾位皇帝無一不與她有著重要的關係,清太宗皇太極是她的丈夫,入關之後的第一位皇帝順治帝是她的親生兒子,而鞏固清朝統治,開創一代盛世的康熙帝則是她的孫子。孝莊在順治帝繼位和培養幼年康熙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因而歷史上對她的評價非常高,認為孝莊是清朝第一位賢后。

可令後人疑惑不解的是,孝莊病逝後並未與丈夫皇太極合葬在瀋陽清昭陵,而是葬在遵化的清東陵風水牆外,稱為昭西陵,這其中究竟有什麼隱情呢?

孝莊遺言

據清史記載,孝莊臨終前曾對康熙留下遺言:“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為我輕動,況且我心中也捨不得你們父子,就將我在你父親的孝陵附近擇地安葬。”這句話中包含兩層意思,一是說丈夫皇太極的墓已經封閉很長時間,不要去驚動他。二是說她與兒子順治和孫子康熙感情深厚,不願去遠在關外的瀋陽安葬。孝莊這兩句話聽上去毫無破綻,而仔細分析一下就會發現漏洞百出。首先,帝后合葬雖屬慣例,但通常來說皇帝葬入地宮之後便會將地宮徹底封閉,死在皇帝之前的后妃可以與皇帝合葬,死在皇帝之後的就要單獨修建陵園。皇太極死於1643年,孝莊死於1687年,其中間隔了44年之久,那麼孝莊死後當然要在昭陵附近另修陵園,

慈禧太后的定東陵就是最著名的例證。因此,孝莊所謂不要驚動皇太極的陵墓是一個藉口。其次,孝莊與兒子順治的關係不好,史料上多有記載。這對母子關係不合的原因很多,其中最大的原因是逼迫順治立後,在歷史上,順治兩度廢后,而巧合的是兩位廢后都姓博爾濟吉特氏,分別是孝莊的侄女(廢為靜妃)和侄孫女(孝惠章皇后),所以孝莊說與順治感情深厚也不盡然。

原因分析

既然孝莊的遺言靠不住,那她不願與皇太極死後葬在一起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

個人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孝莊與皇太極感情不佳,可能有人會認為這是胡說,史料大都記載孝莊是皇太極的寵妃。但是,從皇太極的后妃名錄上可以看到,皇太極稱帝時(1636年)所冊立的五宮后妃,早在1626年就已經嫁給皇術極的孝莊不但位份排在1634年才入宮的林丹汗后妃娜木鐘(麟趾宮貴妃)和巴特瑪璪(衍慶宮淑妃)之後,甚至就連1634年才入宮的姐姐海蘭珠都排在自己前面,封為關雎宮宸妃
。孝莊被封為永福宮莊妃,位居五宮之末。

不僅如此,姐姐海蘭珠雖然26歲才入宮,可是卻寵冠後宮。想想一個十三歲便全心全意服侍丈夫的女子,卻被後來眾多女人凌駕其上,還包括自己的親姐姐,相信任何人遇到這樣的情況都會對這個丈夫感到心寒。這也是孝莊不願死後與丈夫皇太極葬在一起的重要原因之一。二是孝莊曾經下嫁多爾袞,因而死後無顏面對太宗。太后下嫁多爾袞的說法在史學界尚有爭議,主要是沒有任何可信史料來佐證這個說法。但從順治帝諭旨曾用

“皇父攝政王”以及後來詔告多爾袞罪狀中所提到的“又親到皇宮內院,良久未出”。據說,太后下嫁原本是記錄在冊的,在乾隆年間,大學士紀昀(紀曉嵐)發現這段記載後,大呼“此事豈可見冊,尚有羞恥心否”,當即上書乾隆帝,刪除這段冊文,禁止散佈流言,乾隆詔準施行,因而現今並無正史記載這段疑案。但根據當時的情形而言,遊牧民族出身的後金在倫理風俗上與中原漢族存在很大差異,子娶父妾,叔嫂相配
也不是不可能存在的情況。況且皇太極駕崩時孝莊才30歲,正值風華正茂的年紀,與只比自己大一歲,英明睿智、大權獨攬的攝政王多爾袞相配也屬正常。不管是出於保證順治皇位的穩固被迫為之,還是情投意合,兩情相悅,無論如何太后下嫁多爾袞的說法確實有著非常大的可能性。有了以上兩個原因,孝莊死後不願遠赴關外與皇太極合葬便成為理所當然之事。當然,這些隱情不可能公之於眾,於是在臨終時用兩個“其它”理由做為推脫。

孝莊臨終前出的難題難倒了康熙,一方面不遵祖制安葬這位“老祖宗”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另一方面違揹她老人家的遺願又深感內心不安。於是,便將孝莊的靈柩安放在遵化昌瑞山下並修建了一座“暫安奉殿”,從1687年孝莊病逝到1725年下葬,前後停靈長達38年之久,還是當雍正繼位以後,在停靈原址修建陵園,才將孝莊葬入地宮,定名為昭西陵。

歷史茶坊,一個愛寫歷史的屌絲,關注我,瞭解更多精彩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