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去旅遊,要入鄉隨俗:今天說說一日三餐中的“肉食”

全文大概1800個字,閱讀大概2-5分鐘。


導讀

現在我們中國的經濟發展迅速,老百姓的生活質量也在節節攀升,精神需求也越來越大,頭一個就是旅遊帶來的快樂!

現在很多揹包客出現在旅途中,打開頭條、視頻平臺都看到很多人拿著手機走在旅遊直播的路上,有的還會徒步遊遍中國各個角落。不過,現在更多的人已經跨出國門去國外旅遊,體驗異國風情,一部分人是衝著人文、一部分人是衝著名勝古蹟、還有一部分人是衝美食去的。比如我就是一個吃貨,我是為了體驗美食而旅遊的。這幾年,也走遍了大江南北,如今還在旅遊的途中。

有一次,我和我的一個認識不久的朋友一起結伴去揚州旅遊,半路餓了,就找了家“揚州小吃店”,朋友出去銀行辦業務,叫我先點菜,出於好意我說服他這次我請客,我就先點了一份當地知名的獅子頭、一份紅燒排骨、一份豬腳湯和一盤青菜,等到朋友回來,就開吃了,可是我發現朋友很尷尬,他一直只吃青菜,我就納悶了,是不是他不好意思,於是用公筷夾了一個排骨和獅子頭給他,可是他突然很尷尬,連青菜都不吃了,只喝水。後來,我才知道,他是回族,是不吃豬肉的,這頓飯吃的很尷尬,我也為自己的無知感到懊惱不已。這是個非常簡單的例子,但是從那以後,我一有空就去了解一些民族文化,包括飲食等等,為了不再出現這種場面。

出去旅遊,要入鄉隨俗:今天說說一日三餐中的“肉食”

江蘇揚州瘦西湖風景區


既然說到旅遊,既然是出去體驗不同文化、不同風情,當然要入鄉隨俗,尊重當地文化,比如你的坐姿、穿著、吃相、飲食等等,需要了解的太多太多。

今天我們著重說一下一日三餐飲食文化中的“肉食文化”。有些地方可是有他們約定俗成的飲食習俗,我們要提前瞭解、並在當地充分尊重,不能鬧出笑話,出現彼此尷尬的場面。例如,還有個說法[印度人不吃牛肉、日本人不吃羊肉]等等。但是自古以來,人類和肉食是密切相關的,為何出現如此特別的現象?

出去旅遊,要入鄉隨俗:今天說說一日三餐中的“肉食”

文化差異,百花齊放


對肉食的需求如基因刻在身體

我想人類對肉食的慾望是很強烈的。我曾經經歷過一些事情,一段時間開始信佛,所以想變成素食主義者,但是我堅持了一個月,就堅持不住了,感覺不吃肉胃裡就空空的,而且對於先天身體素質一般偏下的人營養可能完全跟上。所以,就算是後天形成的自我約束的素食主義者拒絕肉食也需要非常強大的毅力。假設你一天沒吃飯,回到家看到飯桌上一盤紅燒牛肉和一盤炒青菜,我想你一定首先選擇紅燒肉,這就是慾望,是先天的,已經如同基因調節身體一樣,永遠刻在你的細胞裡。

出去旅遊,要入鄉隨俗:今天說說一日三餐中的“肉食”

牛排、雞翅與青菜、土豆,你想吃什麼?


那麼,為什麼人類離不開肉食,又為什麼有些人不吃某些動物肉呢?

我之前看過一些飲食文化方面的書籍,總結出3點:

  • 本能

人類出現後,還沒有學會種植農作物,也不知道哪些植物可以吃,最初就是靠打獵,靠捕捉弱小的動物充飢,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習慣,離不開肉食。

從營養學角度,肉食高於素菜

肉食來源於動物本身,而動物和人類都是一個完整的動物生命體,所含有的營養物質是最接近的。吃肉最有營養價值,也相對最經濟。雖然素菜加起來也能滿足人類的營養需求,但是你一定要品種多,畢竟植物類營養有侷限性。

  • 社會關係離不開肉食

例如,在古代人們祭祀、出征都要烹羊宰牛,打了勝仗回來要大擺酒席,肉怎麼能少?就算如今我們結婚擺酒,哪怕是簡單的平時過節請客吃飯,也要大排筵宴,怎麼能沒有肉?

舉個身邊的例子,我們這邊走親戚,誰家的硬菜多,也就是豬肉羊肉牛肉海鮮之類,誰家就顯得好客,客人也就會覺得有面子。要是走親戚,肉食很少或者質量差,基本大家都會議論說不懂人情世故。雖說現在提倡營養搭配,但是大部分人觀念還是這樣。


雖然,人類和肉食的關係自古就有,但是世界上卻有一些國家或者民族是不吃肉食的,下面我們就印度和日本對牛、羊肉的拒絕來說說旅遊時注意的飲食習慣。

為什麼印度不吃牛肉?

這和印度的信仰有關。牛對他們來說是神聖的,印度大街上牛可以到處走。印度人會將牛作為一種精神寄託的載體,來洗滌罪孽。

出去旅遊,要入鄉隨俗:今天說說一日三餐中的“肉食”

為什麼日本不吃羊肉?

和印度不吃牛肉不同,日本人不吃羊肉不是因為宗教信仰,更多的是因為自己性格,他們不願意打擾別人,因為羊肉有羶味,加上沒有中國人會處理。日本人對彼此非常有距離,即禮貌又冷漠。

另外還有2個可能的原因:

  1. 日本國土面積小,養羊成本高,價格貴,更喜歡養牛
  2. 歷史原因,羊很晚傳入日本,日本人覺得羊很奇怪

所以,旅遊中除了美食的一些規則,當然還有很多其他當地風俗習慣需要遊客掌握並遵守。我們旅遊前做好準備,以免造成我和朋友在揚州那種尷尬局面,以及旅途的不愉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