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長已功成身退且年過古稀,為何還會被朱元璋誅九族?

catcatkk


李善長身為前淮西派系的首領,在京城的地位也僅次於朱元璋,這樣的人物如果想要起兵謀反,只有一個位置可以吸引他了,那就是皇位,然而,起兵謀反是胡惟庸等人幹出來的,李善長圖什麼要在裡面加一個自己的名字?



李善長死於胡惟庸案,是被牽連而死的,表面上,李善長與朱元璋相處和諧,然而也僅此而已,李善長畢竟也是曾經權傾朝野的人物,此時雖然已經辭官回家了,以朱元璋多疑的性子來看,能放過這麼一個,登高一呼就能引得萬千將士為自己賣命的人物嗎?

李善長錯就錯在沒有在辭官回家以後,遠離官場,而是繼續與昔日的老友來往,甚至插手官場事務,當然,真正拉李善長下水的胡惟庸,也是利用了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藉此將李善長拉下水的。

胡惟庸深知朱元璋的秉性,喜怒無常,動不動就砍人,在朱元璋已經下定決心除掉胡惟庸的時候,胡惟庸也終於開始想辦法自保。朱元璋殺死胡惟庸,為的就是進一步集權,罷黜宰相,將對皇權有威脅的將領全部除掉,胡惟庸就是第一個,朱元璋對他動手是預料之中的。


但真的等到朱元璋動手,胡惟庸又只能儘可能的拉攏滿朝文武百官,為自己增加點底氣,順帶著也增加一些謀反的成功率。

就是在這樣的處境中,胡惟庸想要將李善長拉下水,雖說是被拉下水的,但李善長明顯恃寵而驕了,李善長受寵那是許久之前的事了,曾經還被獎勵了免死鐵券,有免死鐵券在手,李善長就不怕,真的不怕嗎?當然是假的不怕,免死鐵券只能讓他增大僥倖心理,畢竟真正決定生死的人是朱元璋,李善長認為,只要自己不深入胡惟庸的案子,始終不會有事的。


換句話說,在這件事中,李善長的態度是兩面倒,胡惟庸勝,李善長無礙,朱元璋勝,李善長無礙,所以李善長就被朱元璋盯上了。

李善長錯就錯在對胡惟庸的事情曖昧不清,明明知情,卻沒有稟報朱元璋,這讓朱元璋對李善長最後的一點信任也煙消雲散。

李善長是被李存義牽連下水的,這是直接原因,但根本原因還在李善長自己,若非他自己有兩面派的嫌疑,即使是被拉下水的,朱元璋又豈能真的讓一個年逾耄耋的老人因為這件事全家數十口滿門抄斬?


魏青衣


李善長之死,皆因朋黨牽連。李善長這個淮西幫前頭領被胡惟庸這個繼任者給拖下了水。當然了,李善長也並非沒有任何的錯誤,起碼明知胡惟庸圖謀造反而不是揭發胡惟庸。雖然李善長沒有參與造反,但知情不報就夠李善長受的了。李善長本身也被朱元璋視為“蕭何”。但他卻沒有蕭何的自保能力。歷史上蕭何為了打消劉邦的懷疑,數次自汙,硬生生把自己的名聲給搞臭了。而李善長在這方面差的太遠了,因為李善長有免死金牌,所以在洪武十八年,李善長被人舉報後,朱元璋赦免了他的死罪,但被免死後的李善長並沒有對朱元璋表示感謝。朱元璋因此就記恨上了李善長。這也導致之後在胡惟庸案被深究過程中,牽連李善長而死。

天末亂世時期,李善長在追隨朱元璋造反後,對朱元璋忠心耿耿。一直積極幫助朱元璋獻計獻策剷除所有的競爭對手。朱元璋對李善長也頗為信任。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後,李善長更因功被封為丞相。此時的李善長可謂是位極人臣了。也就在這個時候,李善長性格中的缺點也暴露了出來。李善長好妒,且心胸狹隘,為人苛刻。在李善長掌權後,很多人只因為語言冒犯了他,就會被他發配罷免。劉基這個朱元璋近臣都被李善長逼迫的告老還鄉。可見李善長之跋扈。也因此李善遭到了朱元璋的不滿。

李善長和胡惟庸是兒女親家,所以在李善長因病辭官後,就推舉了胡惟庸接替自己的職位。並且要胡惟庸帶領淮西幫繼續前進。胡惟庸是一個比李善長還要狠的角色。在他當上宰相後,立刻開始大肆清除異己,扶持朋黨上位,很多時候生殺大權都不通過朱元璋,而是自己決定實行。從某種程度來看,胡惟庸有架空朱元璋的意思。隨著胡惟庸的野心不斷的膨脹,朱元璋對胡惟庸也越發的不滿,所以朱元璋開始敲打胡惟庸和他的黨羽。胡惟庸收到朱元璋的警告後,並沒有收斂,反而開始策劃謀反。對外胡惟庸聯繫蒙古人和日本人約定覆滅明朝。對內胡惟庸在加緊勸說李善長和他一起造反,畢竟李善長人脈廣,有了他的加盟,造反成功幾率更高。

當時胡惟庸以淮西王為條件邀請李善長加盟造反。李善長雖然沒有同意,但已經開始心動了。經過數次談判後,李善長始終沒有加入造反行列。但他雖然對胡惟庸造反事情一清二楚,但也沒有告訴朱元璋。所以很多人包括朱元璋就懷疑李善長屬於兩面派。胡惟庸死後,李善長逃過一劫繼續被朱元璋所重用。但朱元璋清查胡惟庸一黨的行動始終沒有停止。而李善長也終於被挖了出來。但朱元璋赦免了他,並沒有殺他。但李善長還不知道收斂,替一些胡黨成員求情,這下子觸怒了朱元璋。在洪武二十三年,七十七歲的李善長,連同其妻女弟侄等全家七十餘人一併被處死。

李善長之死雖然是被牽連。但其自身原因也不能忽視。本身逃過一劫也就罷了。還想著撈自己的黨羽,這就有些貪心不足了。但從某些方面來看,李善長之死也是活該,畢竟明知道有人造反而不是制止也不舉報。這種典型的牆頭草,歷朝歷代都沒有好下場。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書


縱觀古今歷史,歷朝歷代,君與臣之間,總是逃不掉“功高震主,兔死狗烹”的恩怨糾葛。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以胡惟庸黨追問,朱元璋將李善長連同其妻女弟侄七十餘人一併處死,年七十六歲。

關於李善長詳細的死因,因其當時一句話。胡惟庸在朝時,曾想拉李善長下水,善長不從,胡拉李善長的弟弟勸說善長,時間久了,善長終於說了一句“吾老矣,吾死,汝等自為之".這句話後來由於李善長的下人屈打成招說了出來。

朱元璋便由此定下他的謀反罪,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李善長既無謀反的野心也無那個必要,胡惟庸若是做了皇帝,李善長不過也是人臣第一,同現在沒區別。

但是身為皇帝,天下共主,為了江山安定,為了子孫能夠坐穩這個皇位,總是會抱著“寧殺錯 勿放過”的思想,更何況是本就多疑的洪武大帝。李善長,註定要死。

朱元璋給李善長定罪的最重要一條,即“元勳國戚,知逆謀不舉,狐疑觀望懷兩端,大逆不道”。朱元璋不會手下留情,他對李善長一家亮劍了。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76歲的李善長與妻女弟侄七十餘口一起被斬,儘管他手執丹書鐵券,仍難逃一死,家產被抄。

正是:自古伴君如伴虎,名利終究一場空。

你笑我朝堂威武,我羨你快意江湖。今朝有酒今朝醉,莫管明日我為誰!





秦氏無雙


李善長是朱元璋的老鄉,可以說是朱元璋創業的忠實夥伴。可為什麼朱元璋最後把這個夥伴解決了呢?

明朝建國時朱元璋一共只封了六個公爵,“六公”之首就是淮西集團首領李善長,其他五人全是一流的名將,文官就李善長一人“封公”,連劉伯溫都只是受封伯爵,當時的李善長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李善長之死很重要一個原因是牽扯到了“胡惟庸案件”。當時胡惟庸已經察覺到朱元璋要對他動手了,於是胡惟庸開始到朝廷“活動”,想拉更多人下水,當時被他拉下水的人有吉安侯陸仲亨、御史大夫陳寧等一批重臣。但這還遠遠不夠,他決定拉攏一個最為重要的人――李善長。

李善長不僅德高望重,而且他手上有一個極為重要的東西――免死鐵券。其實當朱元璋想要解決你的時候這個東西並不管用,因為最終解釋權在朱元璋那裡。對於胡惟庸來說,只要李善長不死,自己就有靠山。可惜李善長不吃這一套,他知道無數豪傑都倒在了朱元璋手上,你個小小的胡惟庸算什麼。

見李善長不為心動,胡惟庸就開始走親戚路線。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是胡惟庸的親家,李存義得到好處立馬就下水了。在李存義的軟磨硬泡下李善長也就默許了,李善長當時說了一句“吾老矣,吾死,汝等自為之”,李善長就此被拉下水了,胡惟庸自此終於放心了,滿朝文武都是我的人了,你朱元璋能把我怎樣。在此不多說過程了,一個開國皇帝怎麼可能連你胡惟庸都收拾不了,你只不過是朱元璋在廢除丞相制度的道路上的一顆棋子罷了。但是“胡惟庸案件”在清查同黨的時候朱元璋並沒有對李善長下手,連李存義都沒有被處死。

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李善長向他的老鄉湯和請求借300士兵修房子。湯和很爽快的答應了他,畢竟都是老鄉,但是李善長並不知道“老鄉見老鄉,背後捅一槍”。湯和毫不猶豫的向朱元璋告密說李善長想造反。或許是李善長嫌自己活的太長了,他的親信因犯法被抓,李善長竟然替他求情,自己都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朱元璋有一次憤怒了,你以為你是誰?我處理犯人還要你同意嗎?正所謂牆倒眾人推,破鼓萬人捶。李善長的家丁紛紛舉報李善長的“謀反細節”。就這樣李善長被送上了斷頭臺。

其實,朱元璋也清楚李善長沒有謀反的理由,已經位高權重了,已經是第一重臣了。但他必須要殺掉這個他手足親密的夥伴,因為朱元璋要為他的子孫消除所有威脅。這就是一個在血雨腥風中走過來的朱元璋。



雁城流浪僧


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大封功臣的時候說: "李善長雖無汗馬功勞,但跟隨我多年,供給軍糧,功勞很大,應當晉封大國。"。

可是,朱元璋為什麼最終還是將年老的李善長,和家族一起誅殺了呢?

我是三少,為你答疑解惑。

李善長,為朱元璋打天下做出了不少的貢獻,實乃大明開國功臣。他有智慧有謀略,還料事如神,為什麼就沒有料到自己最後悲慘的結局呢?

三少以為,李善長是高估了自己。

李善長心胸狹窄待人苛刻,得罪了不少人

人總不會是十全十美的,李善長也一樣。作為大明開國功臣,李善長豪無疑問是名副其實的。但是,他也有性格缺陷。《明史》說:

“外寬和,內多忮刻”

這說明李善長外表看上去很溫和,一副老好人的樣子,而內心卻狹窄。

同在朝廷共事,同僚之間難免會有些小摩擦,這個是很正常的事。

參議李飲冰,楊希聖不經意地,稍微冒犯了他的權威,李善就上奏皇上,黜免了他們兩人,還給他們二人帶來了滅頂之災。最後,李飲冰慘遭被割乳身亡,楊希聖慘遭黥面劓鼻之刑。

公元1368年,李善長的親信李彬犯罪,他私下要求御史大人劉基放過李彬。劉基沒有同意,在請示太祖朱元璋後,劉基依法判斬,並殺了李彬。至此,劉基算是與李善長結下了樑子。

後來,李善長多次在皇帝面前上奏劉基專,還鼓動其他的大臣一起彈劾劉基。更過份的是,在公開場合,李善長還辱罵劉基。終於,這個大明神童出生的劉基,在朝廷待不住了,被迫告老還鄉。

劉基,字伯溫,明朝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勳。

李善長受胡惟庸案的牽連

在明初,朱元璋為了加強中央政權,有效地管理國家,發動了四大血案。其中胡惟庸案前後誅殺3萬餘人,牽累之人不計其數。

胡惟庸,本來與朱元璋沒什麼交集。受同鄉李善長的舉薦,胡惟庸從寧國知縣一步一步爬到了丞相的位置。以胡惟庸和李善長為首的淮西官僚集團,逐漸壯大,甚至有了威脅皇權之嫌。

這無意中,造成了李善長與皇帝之間的隱患,也為李善長後來被殺埋下了伏筆。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1380年,胡惟庸因謀反被朱元璋砍了頭,受牽連而處死者甚多。但是,李善長的頭仍然還在他的脖子上,他仍然還像從前一樣在朝廷為官。

之後,他的傲慢的心,卻慢慢地顯露出來了。

也許,在血雨腥風的胡惟庸案中,3萬多生命的凋零,使李善長認識到自己的與眾不同。其實,哪裡是自己與眾不同呢,不過是朱元璋一時忍住手,想給你一個求生的機會罷了。

李善長不僅沒有感激皇帝的不殺之恩,反而日日倨傲自大。這使朱元璋對他,漸漸有了反感的心。

李善長恃寵自縱,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

要說在胡惟庸案中,砍了李善長的頭一點都不冤枉。

胡惟庸是李善長的同鄉,又是李善長在朱元璋面前力薦的,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之子李佑,還是胡惟庸的侄女婿。

這些加起來,砍十個李善長的頭都夠了! 可是呢,李善長的心不知道被什麼東西給矇蔽了,一點都不感恩皇上留下自己腦袋的情分!

1385年,有人在明太祖面前告發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父子,是胡惟庸的黨羽,而且證據確鑿。這一次,明太祖再次下詔書免李善長一家之死,只將他們安置在崇明。

照說,劫後餘生的李善長應該對朱元璋千恩萬謝。不知道為什麼李善長並沒有表示感謝。作為皇帝的朱元璋鬱悶極了,因而懷恨在心。

早在公元1376年,朱元璋將自己的長女臨安公主,就下嫁給李善長的兒子李祺,並授李祺為駙馬都尉。

因為李祺為功臣之子,又是朱元璋長婿。所以,李祺常常會被委以重任。遇到地方有水旱之災,朝廷都會派李祺前往振濟。李家受寵顯赫,當真令人羨慕。

在臨安公主大婚一個月之後,明太祖因病報佯,十多日竟未能上朝。作為兒女親家兼國家重臣的李善長,居然沒有來問候皇帝!這一反常的人之常情,遭到了御史大夫汪廣洋、陳寧等的上疏。

皇帝一聽,當然很生氣,這也太不把他這個親家皇帝放在眼裡了。於是,朱元璋找了個理由,治了李善長的罪,又削了他的年祿一千八百石。

大明功臣李善長魂斷大明

在胡惟庸案之後,雖然李善長的小命還在,其實他的地位已經危危可及了。他在朱元璋心裡留下的陰影,以及他在朝廷裡得罪的不少人,日積月累下,就等於給自己找了一小股敵人。

那些曾經被李善長打壓的大臣,時刻都盯著他在,只要有個風吹草動,他們一定給你整出點什麼來。

1390年,70多歲的李善長在明太祖面前,多次請求赦免其親戚丁斌等。此舉引得朱元璋大怒,命人將丁斌治罪。

丁斌,以前是在胡惟庸家做事。在嚴厲的審問下,丁斌供出李存義過去與胡惟庸有過交往,也供出了李善長與胡惟庸之間的某些往來。

而李善長的奴僕盧仲謙等,這時候也站出來,告發李善長與胡惟庸之間,曾經互相有過賄贈等等。

再後來,又有人上告朱元璋,在藍玉案中,李善長匿而不報。一時之間,朝廷的大臣們競相上奏彈劾李善長。

這些證據的真實程度,當然值得仔細考證。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李善長對於胡惟庸謀反一事是知情的。

李善長作為皇親國戚,朝廷的重臣,明明知道有叛逆陰謀卻不揭發檢舉,是何居心呢?

1390年,以胡惟庸黨追問,朱元璋將76歲的李善長處死,同時處死的,還有他的妻女弟侄70多人。

據說,之前朱元璋有賜給李善長免死金牌,難怪李善長一直都這麼居功自傲!

君要臣死,你還能活?

朱元璋早就在這個免死金牌上寫了一句話“所謂免死,除謀反大逆”!

謀反是大罪,怎麼可能免死呢?

三少說:

做人要低調,低調,低調!

是不是皇親國戚,都要低調!

有沒有免死金牌,都要低調!


三少yun


李善長的勢力逐漸擴大,朱元璋為了剷除後患,保障自己的孫子,繼位的合法權利不得以,才殺了他。


開國初期,有人說了這麼一個詞“驕兵悍將”,那些昔日與朱元璋一起打江山的人,在朱元璋當上皇帝以後,依仗自己的戰功胡作非為,如欺壓百姓,搶佔民女等,所以不得不管束。還有一個故事,據說朱元璋的嫡長子朱標立為太子,此人心腸很軟,對朱元璋大殺功臣不滿,後來朱元璋就遞給朱標一根荊棘,朱標看到這滿是刺的荊棘根本不敢接,於是朱元璋就用手將上面的刺一個個的拔下,然後遞給太子朱標,說:“你現在敢接了吧。這驕兵悍將就如這荊棘上的刺,我今天殺這些驕兵悍將,以後就可以把一個太平的天下交給你……”


李善長是淮西集團的老大,淮西集團是朱元璋賴以起家的本錢,其政治地位自然非同一般,作為淮西集團的靈魂人物 ,李善長在富貴兼得的同時 ,還驕橫專擅,憑藉手中的權力頣指氣使,凌駕於百官之上 ,極力打壓持不同見證者,這當然會招至非淮人集團和朱元璋的不滿。李善長跟朱元璋,湯和他們都是淮西人,淮西勳貴就是那麼來的,加上李善長這人這關係跟其他武將幹在一起,李善長的威望很高,可以說相當於劉邦之蕭何了。這堆人萬一抱團了,朱元璋能爽嗎?早點幹掉對大明有好處


獨秀文苑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因為朱元璋的猜忌。李善長是明朝建立首功之臣中一個,雖然賦閒在家,但在朝廷中仍然有巨大的影響力,這是朱元璋最為忌憚,所以想辦法要除掉那些有功的人,而且後來又捲入“胡惟庸謀反案”中,所以被殺。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不願大權旁落,開始處置一起出生入死的功臣武將,挑撥朝中群臣關係,寄希望能達到政治上的平衡,以維持自身的絕對權威。經歷達太多爾虞我詐的李善長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就以有病為由,告老還鄉。希望能有個好點的結局,回家安度晚年。

李善長失策了,朱元璋為了朱家的江山穩固坐考慮,將威脅到皇權的功臣統統消滅,當然這也包括遠離政治中心那些一起與自己打江山的人。此時在家賦閒的李善長少了警惕,認為朝廷的風浪不會再波及到他,於是向湯和借了三百個士兵,蓋了一樁房子。這給朱元璋找到了藉口,於是李善長以謀反罪被處死,同時家族中七十多人也被處死。

伴君如伴虎。


嶽劍


李善長(1314-1390),字百室,安徽定遠人,大明開國功臣。在元朝末年天下逐鹿中,李善跟隨朱元璋,以其才智獲得了朱元璋的信任和重用,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一、李善長的功績

元朝末年,統治者昏庸腐朽,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至正十一年,韓山童、劉福通首舉義旗, 拉開了元末紅巾軍大起義的序幕。當各地起義風起雲湧之 時,李善長為避亂而隱於滁州東山之下,他時刻關注天下形 勢,以期投靠明主。

朱元璋率領的軍隊是眾多起義軍中的一支。與其它義軍相比,這支軍隊作戰勇猛、軍紀嚴明、深受百姓擁護。朱元璋告誡諸將:“克城以武,戡亂以任”,每攻下一座城池,他都嚴禁將士劫掠財物燒燬房屋。除了嚴明軍紀外,他以“山河奄有中華地,日月重開大宋天”為口號,採取籠絡地主階級的措施,爭取漢人的支持。他廣招賢能之士,以禮相待、委以重任。李善長於至正十五年朱元璋攻打滁州時來投,被命為掌書記。

朱元璋向李善長詢問平定天下的計策時,李善長答道:“秦亂,漢高祖起布衣,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殺人,五載成帝業。今元綱既 紊,天下土崩瓦解,公濠產,距沛不遠。山川王氣,公當受之, 法其所為,天下不足定也”。李善長的這番話為朱元璋實現霸業指明瞭方向。朱元璋從此視李善長為左膀右臂,對其委以重任,讓其參與決策制定。

李善長對朱元璋的輔佐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調和諸將、嚴明軍紀。

朱元璋曾對李善長說:“方今群雄並爭,非有智者不可與謀議。吾觀群雄中持案牘及謀事者,多毀左右將士,將士弗得效其能,以至於敗。其羽翼既去, 主者安得獨存,故亦相繼而亡。汝宜鑑其失,務協調將以成功,毋效彼所為也!”李善長深以為然。對於歸降的將士,李善長能夠辨別賢愚,調和諸將,使將士消除疑慮,安心跟隨朱元璋。李善長還嚴於整頓軍紀,每攻下一座城池,便四處張貼禁令,以此禁止將士侵擾百姓。

2、留守後方、供應軍需。

朱元璋得以掃除強敵登上帝位,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一個穩定的大後方。朱元璋每次外出征戰,都讓李善長留守後方,由他統籌全局,轉運糧草,供應前方軍需。同時,李善長還加強後方軍事防務,發展後方經濟,保證後方秩序穩定、減輕人民負擔。在李善長的管理下,朱元璋的後方百姓安居樂業、將士和睦,“前後自將征討,皆命居守,將吏帖服,居民安堵,轉調兵餉無乏”。李善長在後方的管理,為朱元璋在前線作戰爭取最後的勝利提供了重要保證。

3、發展經濟、革除積弊。

李善長注重發展經濟,減輕人民經濟負擔,以此來緩解階級矛盾。他整頓鹽法、錢法、茶法、鐵冶及魚稅等稅收,革除積弊,發展經濟,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他還積極推廣實踐朱元璋的屯田墾荒思想,在各地實行屯田制度,發展水利事業,使許多荒地變為良田,起到了“國用益饒,而民不困”的積極作用。

在建立新王朝的共同奮鬥中,朱元璋和李善長維繫在一起,建立了一種君對臣信任、臣對主 忠心的關係模式。李善長使朱元璋的部下和睦,軍需供應充足,為朱元璋取得前線作戰的勝利提供了保證。所以,朱元璋開創大明王朝,李善長功不可沒。

二、朱元璋對李善長的信任

1368 年,朱元璋登基稱帝,建立了明朝。朱元璋封李善長為左相國,讓他改革元朝舊制,制定新的禮制,作《郊社宗廟儀》,並重新改定官制,明確各部責任,使新建立的國家機器得以正常有序運轉。李善長還負責監修國史,在他的主持下,明朝很快修成《元史》一書。李善長定禮制、改官制、修史書,為明朝初年各項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做出了重要貢獻。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封六公、二十八侯,李善長居六公之首。朱元璋評價說:“善長雖 無汗馬勞,然事朕久,給軍食,功甚大,宜進封大國”,升李善長為太師中書左丞相,受封韓國公,歲祿四千石,子孫世襲,還被賜予丹書鐵卷。

洪武四年,李善長“以疾致仕”,回安徽鳳陽老家休養。恰好朱元璋準備在鳳陽興建中都城,決定將這個工程交由賦閒在家的李善長負責。李善長受命後,凡事親力親為,使得營建工作迅速展開。李善長的表現,讓朱元璋很是滿意。李善長還對遷徙到鳳陽地區的十四萬江南民戶負責安置,監督其墾種。幾年之後,這 一地區出現了桑榆相望、糧倉充實的景象。朱元璋不僅親賜物品給李善長,還提升其弟李存義為太僕寺丞,兩年後又將大公主嫁於其子李祺,結成了兒女親家。至此,李善長的榮耀和光彩達到了頂點。

李善長榮寵至極,自然會招來其他臣子的嫉妒和排擠。洪武二年,楊憲與李善長髮生了奪相矛盾。楊憲串通自己的好友高見賢等人向朱元璋進讒言,表示李善長沒有為相的才能,並彈劾李善長排擠大臣,放肆為奸等事,朱元璋聽後不為所動。之後,李善長揭發楊憲誣陷中書省汪廣洋等不法事。最終結果是楊憲治罪被殺。由此可見,洪武初年的李善長深得朱元璋的寵信,朱元璋對他比非常寬容。

三、朱元璋對李善長的誅殺

明初百廢待興,不僅需要恢復生產、發展經濟,還要完成國家統一事業,掃蕩蒙元殘餘勢力。因此,在洪武十三年以前,朱元璋十分倚重功臣。但是在經過明朝初年的努力後,洪武中期社會逐漸繁榮,政治也比較穩定,百姓安居樂業。從這時起,朱元璋對李善長等功臣的態度發生了變化,由最初的信任逐漸轉向了猜忌,最後轉變為一場大規模的屠戮。

從客觀上說,以李善長為首的淮西功臣貴極而驕,越禮違規、胡作非為,失去了為官應有的謹慎。李善長以其智謀,得到了朱元璋的信任和倚重。但李善長有心計卻沒有遠見,在得寵的同時逐漸失去了為官的謹 慎。李善長表面不與人爭,但如果有人侵犯他的權利,他便會想方設法實施報復。與朱元璋成兒女 親家後,李善長更加有恃無恐,以至曾被朱元璋削減俸祿,以示警告。

李善長在致仕之後,仍參與朝政事務,在中央和地方擁有很大的勢力,是淮西功臣集團的核心領導。這個集團多是貧苦農民出身,明朝建立後,搖身一變成為了新的封建地主階級,他們日益驕奢、專橫跋扈,逐漸沉溺爭權奪勢之中。甚至他們的僕從和家人也無視法度,倚仗權勢欺壓百姓、橫行鄉里,儼然成為一霸。淮西功臣逐漸退變為挖封建統治牆角的破壞力量,這是朱元璋不能忍受的。

從主觀上說,朱元璋為了維護朱家天下長治久安,對功臣的疑忌心也逐日加重。為了鞏固朱 家天下,朱元璋必須強化皇權,消除來自各方面的威脅,而淮西功臣集團正是他最大的威脅。朱元璋對功臣提防之心的加重,是功臣悲劇命運的開始。

朱元璋的太子朱標生性文弱,朱元璋一直擔心自己死後,朱標無法駕馭這些文臣武將,所以, 他要先替兒子“拔釘子”,來解除身後之患。這種“居安思危”的意識,使朱元璋逐漸疏遠功臣,猜忌心理日益加重,功臣的才智、名望,在他眼裡都變成了一種潛在的威脅,這必然導致他對李善長等功臣的態度由信任轉向疏遠,最後不惜大開殺戒。

洪武十三年,宰相胡惟庸因為謀反和通倭被殺。胡惟庸是李善長的親信,又與他有親戚關係,朱元璋便想借此案來打壓李善長。終於在十年之後,借胡惟庸曾勸過李善長一同謀反之事,作為誅殺李善長的藉口。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長被賜死,全家七十餘口被殺,僅一個當了駙馬的兒子留住了性命。朱元璋還將李善長的罪行作《昭示奸黨錄》,公佈天下。

四、李善長之死分析

追溯李善長的人生軌跡,從開國功臣到走上人生末 路,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一是李善長心胸狹隘,不能容人;二是李善長結黨營私,為朱元璋所不容。

1、據《明史》載,李善長“外寬和,內多忮刻”。“忮刻”為嫉妒刻薄之義,是心胸自私狹隘的同義語。如他的親信、中書省都事李彬因貪汙被治罪,時任御史中丞的劉基負責調查此事。李善長竟置國家法度於不顧,從一己私利出發,多次為李彬開脫罪責,為劉基的調查設置障礙。無奈之下,劉基只得奏準朱元璋,由朱元璋下令將李彬處死。為此,李善長常耿耿於懷,常暗中加害劉基,逼得劉基只好回家避禍。

李善長的心胸狹隘還表現在他素有居功自傲與貪贓納賄的毛病。 《明史》載,大明立國後,“(太祖)浸厭善長,故有易相之議”,從中看出朱元璋對李善長的不滿,也透露出朱元璋對李善長身居丞相位心存疑忌。就丞相人選問題,朱元璋曾問計於劉基。劉基既肯定了李善長的優點,也直言不諱地指出了他的性格缺陷,即“志大量小,後事難料”,事實果如劉基所言。

《明史》還記載李善長“貴富極,意稍驕,有心計而無遠識”,這都說明了他 的自私狹隘。這使得他對別人容易產生刻薄忌恨之心,容不下別人,從而樹敵過多。這都為李善長日後走上末路植下了禍根,成為他與朱元璋矛盾加劇的誘因。

2、結黨營私,為朱元璋所不容。李善長隨著地位的不斷上升,他利用手中的權力串通淮西籍人員,與他們拉 幫結派,成為淮西集團的核心人物。李善長為培植淮西集團勢力不遺餘力,在執政方面處處以集團利益為出發點與歸宿。淮西集團成員在瘋狂追求財富的同時,排斥異己, 對淮西籍以外的人員極力打擊。淮西集團勢力瘋狂滋長,觸犯了朱元璋敏感的神經,必為他所不能容忍。

胡惟庸案東窗事發後,朱元璋深刻認識到,淮西集團勢力的過度膨脹不僅加劇了當時國內的階級矛盾,而且已日益威脅到皇權的穩固,有導致自己大權旁落的危險。鑑於當時形勢的嚴峻性,朱元璋自然千方百計地遏制這一勢力做強做大,“胡藍之獄”便拉開了帷幕。朱元璋本人雖發跡於淮西集團,但一旦大權在握,這個羽翼豐滿的政治集團即刻成為他背部的芒刺,必欲除之而後快。更朱元璋雖口頭上說李善長功勞堪比漢代蕭何,但背地裡對李善長防範有加。胡惟庸案正好成了朱元璋日後清洗以李善長為核心的淮西集團的一個重要藉口。

綜評

李善長傾盡一生之力輔佐朱元璋,在達到人生榮譽的頂峰後,迎來的卻是全家人被殺戮的悲劇命運。在中國封建社會,皇權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而高度中央集權專制統治之下,皇帝主宰一切,操縱著生殺予奪之權。在打天下時,朱元璋能禮遇重用臣子;得天下後,為了維護朱家天下長治久安,他要把任何威脅都扼殺在搖籃之中。“胡案”、“藍案”、空印案、郭桓案,前後被殺者達十幾萬人。大量功臣良將的被殺,使朝中無良將可 調,無謀臣可議。“靖難之役”中,燕王朱棣能夠順利奪取皇位,與朱元璋大殺功臣有著一定的關係。

古代君主為了維護“家天下”統治,會掃除一切威脅皇權的因素;臣子為了擴大政治、經濟權利,必然會有損於封建政權統治。朱元璋與李善長關係的變化,就是一個歷史的縮影。


笑語千年


功臣之一的李善長是最早跟隨朱元璋的大臣之一,它不論是資歷還是能力在明朝的功臣中都是佼佼者!

為什麼在李善長已經成功身退且年過古稀的時候被誅九族呢?

朱元璋在將其罷官並下令滿門抄斬的時候,一口氣殺了李善長一家70多口人,除了其兒子李琦,兒媳婦和兩個孫子,這四個人之所以倖免,是因為李善長的妻子是朱元璋的女兒和外孫。是朱元璋的外孫在朱元璋稱帝后也對跟隨自己打仗的人進行了論功獎賞!



李善長被任命為左丞相併兼職太子少師,是朝中影響力最大的功臣,但朱元璋後來疑心很重,一些功臣已經被自己處死,或是病死,但仍有一些大臣讓李善長的存在讓朱元璋感到不安。後來朝廷的大臣不斷的彈和李善長說其有點膨脹,讓朱元璋感到不安!

實際上朱元璋對李善長的仇恨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了,而是慢慢積累的,剛開始的時候李善長曾因一次有病在身而辭官回鄉。朱元璋不僅賜予其土地,而且給了他金錢,後來病好後又迅速啟用!


後來李善長的弟弟案告發,說是李存義是胡惟庸的一夥兒,朱元璋只是將其發配崇明兒,李善長也沒有對此事表示感謝,反倒認為是應該的,在老家給自己是建豪宅,這一切都被朱元璋看在眼裡,最後還是因為胡惟庸的案件牽扯李善長,雖然沒有投靠,但是早早就知道此事而知情不報。明朝圖謀不軌同樣是謀逆造反的罪名,誅殺九族。雖然看上去李善長是在歸隱田園了,但是心卻在朝廷。對於朝廷的一舉一動都是心知肚明,當朱元璋將李善長的罪名都掌握在手中時,抓回來處死是早晚的事情,以前不動你李善長是因為對朝廷有證據但也不全,更是沒有找到合適的方式去懲罰他。


洪武23年公元1390年,年過七旬的李善長突然被明太祖朱元璋連根拔起,連同妻女弟侄等滿門71口竟被一併處死,府邸已被抄了。是什麼原因讓他在古稀之年引火上身到了滿門抄斬的地步呢?李善長熟讀《明太祖實錄》等文獻記載裡李善長自小愛讀書,通曉謀略,他自然深暗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如果李善長果真激流勇退安分養老,他應該可以富貴單中,然而面對權勢日間聲處的貪婪終將吞噬一切。今晚的鄉間歲月終究不能領悟其生。

最後李善長死後,朱元璋編纂了《昭示錄》,將他們的罪行公佈天下,好給往後的臣子做一個警示!


武大官人


李善長安徽滁州定遠縣人,後投靠了朱元璋,朱元璋去大仗也放心的讓李善長留在後方,隨著朱元璋的勢力越來越大,便引起了郭子興的疑心,遂逐漸奪朱元璋的兵權,並且想拉攏李善長去輔佐他,但是李善長堅決謝絕。朱元璋也越來越倚重李善長,直至朱元璋奪得天下,李善長受封韓國公,位居公爵第一位,但是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七十七歲的李善長被朱元璋賜死, 並沒有誅李善長九族,只有一家人包含妻女弟侄等七十餘人,至於李善長為何一把年紀了還被賜死,我覺得應該一下幾個原因:

志驕意滿 恃寵自縱

李善長跟隨朱元璋的時間較早,幫助朱元璋穩定後方起了關鍵作用,以至於朱元璋說李善長就是他的蕭何,在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時,對大臣們說道“:李善長雖無汗馬功勞,但跟隨我多年,供給軍糧,功勞很大,應當晉封大國。”於是授他為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封為韓國公,年祿四千石,子孫世襲。並授予鐵券,免李善長二死,其子免一死。帝謂:“善長雖無汗馬勞,然事朕久,給軍食,功甚大,宜進封大國。”乃授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封韓國公,歲祿四千石,子孫世襲。予鐵券,免二死,子免一死。《明史·李善長傳》

在明初封公的人就徐達、常茂(常遇春之子)、李文忠、馮勝、鄧愈及李善長這六個人,李善長還位列封公的第一位,而李善長受寵還不止這些,洪武七年朱元璋封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及他的兩個兒子,洪武九年朱元璋把臨安公主,嫁給了李善長的兒子李祺,朱元璋願與李善長結為親家,可見朱元璋對李善長的寵信,俗話說:水滿則溢,月滿則虧。李善長位居百官之首,且和皇帝是親家,擁有這麼高的地位難免有些持寵而嬌,仗著朱元璋的寵信都忘記自己是誰。

如李善長的兒子李祺和臨安公主結婚一個月以後,朱元璋病倒了十幾日不能上朝廷會,李善長不去問候,連駙馬李祺也不問候,到了大殿上還死不認罪,惹得朱元璋大怒,被削年祿一千八百石。祺尚主後一月,御史大夫汪廣洋、陳寧疏言:“善長狎寵自恣,陛下病不視朝幾及旬,不問候。駙馬都尉祺六日不朝,宣至殿前,又不引罪,大不敬。”坐削歲祿千八百石。《明史·李善長傳》心胸狹窄的李善長妒忌他人,藉助手中的權力打擊異己,當劉基、楊憲、汪廣洋等倒臺之後,他還不懂得收斂,朱元璋開始有些討厭他了,

貴富極,意稍驕,帝始微厭之。《明史·李善長傳》

本來因為胡惟庸案被彈劾,他不選擇明哲保身還非要去救別人

胡惟庸是李善長從縣令一手提拔起來的,最後官至丞相,可以說沒有李善長就沒有胡惟庸的地位,另外就李善長弟弟李存義的兒子李佑,是胡惟庸的侄女婿,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發生後,被牽連受死著眾多,唯獨李善長依舊穩如泰山,還兼職了御史臺的事物(相當於最高檢察院),到了洪武十八年,有人告發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父子為胡惟庸黨羽,朱元璋看在李善長的面子上免了他們的死罪,將他們安置在了崇明,但是李善長並沒有感謝朱元璋,這讓朱元璋生氣,

十八年,有人告存義父子實惟庸黨者,詔免死,安置崇明。善長不謝,帝銜之。《明史·李善長傳》

這李善長已經是幾次惹到朱元璋了,但是他都不以為然,反倒是想去搭救因胡惟庸按受牽連的親戚, 丁斌是胡惟庸家的給事,因此受到牽連要被髮配至邊疆,李善長多次請求朱元璋赦免其親戚丁斌等人,朱元璋大怒反倒是給丁斌治罪下獄,而這個 丁斌下獄之後,供出了李存義父子與胡惟庸交往的情形,大怒的朱元璋將崇明的李存義父子下獄,李存義在供詞上說,胡惟庸企圖謀反,胡惟庸還派李存義去說服李善長,許諾事成之後封李善長為淮西王,但是李善長也沒有說反對或者支持,

善長數請免其私親丁斌等。帝怒按斌,斌故給事惟庸家,因言存義等往時交通惟庸狀。命逮存義父子鞫之,詞連善長,雲:“惟庸有反謀,使存義陰說善長。《明史·李善長傳》

李善長明知道胡惟庸造反卻不舉報

李善長雖說沒有沒有參與胡惟庸謀反,但是其身為朱元璋的親家,面對臣子造反卻刻意隱瞞,這朱元璋那能接受,據記載,藍玉的大軍在捕魚兒海,截獲了胡惟庸私通沙漠的使者封績,但是李善長卻藏匿不報,於是,那些御史競相彈劾李善長,真是屋漏偏逢連陰雨,李善長的奴僕盧仲謙等人,也去告發李善長與胡惟庸之間,常常竊竊私語還相互賄贈,這讓李善長即使渾身長滿長滿嘴也說不說清,

將軍藍玉出塞,至捕魚兒海,獲惟庸通沙漠使者封績,善長匿不以聞。”於是御史交章劾善長。而善長奴盧仲謙等,亦告善長與惟庸通賂遺,交私語。《明史·李善長傳》

碰巧當時又有傳言說,將要發生星變,會有災禍發生,占卜的結果是災禍應當降臨在大臣身上, 朱元璋把對李善長的新仇舊恨一塊算了,之前的兩次免死機會也沒有了,於是,李善長一家包含妻女弟侄等人,一共七十餘人一併處死,會有言星變,其佔當移大臣。遂並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餘人誅之《明史·李善長傳》。

駙馬李祺與公主被遷徒至江浦,過了一段時間李祺死了,而李祺的兒子李芳、李茂因為臨安公主的緣故沒有被判罪,但是兩人都失去了世襲爵位的權力。善長子祺與主徙江浦,久之卒。祺子芳、茂,以公主恩得不坐。芳為留守中衛指揮,茂為旗手衛鎮撫,罷世襲。《明史·李善長傳》

朱元璋明知道李善長是冤枉的,但是又不得不殺

李善長死後的第二年,有個叫王國用的郎中上奏,列舉了李善長不可能造反的理由,就算是造反成功,他的地位也不會比現在好到哪裡去,朱元璋看到這份詔書以後,並沒有治王國用的罪,說明,朱元璋也可能覺得李善長被殺是有些冤枉,因此,不治王國用的罪算是默許了李善長冤枉,但是作為帝王,即使錯了也不能承讓,況且還是謀反這樣十惡不赦的大罪,不殺他難以給天下人一個交代,不足以威懾天下,誰讓胡惟庸是李善長一手提拔的,況且還有家裡人反水要治他於死地,所李善長死不能怪朱元璋沒有給他機會,掛他自己眼睛不好使,提拔了胡惟庸和用了小人做家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