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宗柴榮的能力比趙匡胤如何?

納蘭談史


公元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篡了後周的皇位,建立北宋。北宋用了近二十年的時間,基本平定了中原(含南方)的各個割據勢力。實際上,真正拉開中原王朝統一大幕的,根本就不是貪天之功的趙匡胤,而是趙匡胤之前的皇帝——神武雄略的周世宗柴榮(921年至959年)。
柴榮只是後人習慣性的叫法,他真正的名字是郭榮,他是後周太祖郭威的養子。要注意,柴榮的養子身份,和五代十國梟雄們收羅的那些亂七八糟的乾兒子完全不同。養子是有繼承權的,乾兒子有嗎?郭威本是後漢大將,後漢小皇帝劉承佑發動乾祐之變,剷除了楊邠、史弘肇等顧命大臣。而郭威和楊邠是一夥的,雖然人在外,可家眷都在汴梁當人質。刀槍之下無人倖免,郭威的兒子,以及柴榮的兒子全部被殺。郭威被逼無奈,只好起兵反抗劉承佑,最終推翻後漢,建立了後周。
郭威只當了四年皇帝,雖略有革新,但畢竟時間太短,還沒有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所以對郭威養子柴榮上位,更多的人是等著看笑話,認為柴榮不過是第二個石重貴(後晉末帝,亡於北方的契丹)。
後周初建時,形勢是非常差的。公元936年,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為請遼太宗耶律德光出兵滅後唐,承諾割讓幽雲十六州。幽雲十六州在長城——燕山山脈以南,約五臺山——滹沱河以北。這裡是大漠遊牧文明、東北漁獵文明與中原農耕文明的過渡區。幽雲十六州被遼朝控制,中原王朝徹底失去了戰略屏障。契丹騎兵可以以幽州(今北京)為南下基地,隨意南下燒殺搶掠,中原王朝防守非常的被動。郭威本人就是被後漢調到鄴都防範契丹騎兵南下,才躲過血腥的乾祐之變。
還有一點對後周更為不利。後漢時,對山西南部(河東節度使)是完全控制的,契丹騎兵如果從河北平原南下,漢軍可以從山西方向對契丹騎兵進行包抄,或者進攻雲州(山西大同),迫使契丹進行戰略收縮。
郭威被迫取代後漢時,後漢高祖劉知遠的親弟弟、坐鎮河東的劉崇在河東建國,史稱北漢。北漢以太原為都,居高原之下,虎視中原。北漢面積不大,但戰鬥力極為頑強。而且,北漢的南線約在山西省長治市(時稱潞州)與山西省臨汾市(時稱晉州)之間。尤其是潞州,是後周國都開封北面的戰略門戶,一旦潞州陷入北漢,北漢軍就可殺到黃河北岸,給開封造成極大的生存威脅。但晉州位於汾河谷地,一旦失去,北漢軍可南下渡河攻西京洛陽,開封同樣面臨巨大威脅。
郭威剛繼位,北漢軍就狂攻晉州,險些得手。另外,北漢依附於遼朝,漢、遼可聯合南下進攻後周,讓後周首尾難顧。世宗初即位,求《平邊策》,王樸獻之。王樸認為幷州(北漢)是必死之寇,是我們的絕對死敵,招降是沒用的,只有血戰滅之。
這還只是後周在北方面臨的巨大威脅。其他方向,後周都有強敵,比如西南方向的後蜀。前蜀於公元925年被後唐所滅,但幾年後,原後唐大將孟知祥趁後唐之亂,控制了前蜀舊地。公元934年,孟知祥建立後蜀。後蜀的地盤包括四川盆地、重慶、湖北西南部,陝西漢中,甘肅天水。就戰爭能力來講,後蜀有肥沃的天府之國,糧食供應不成問題。人口稠密,兵源也不成問題。更重要的是,後蜀佔據漢中與天水。
漢中以北,隔著秦嶺就是一馬平川的八百里秦川(關中)。蜀漢丞相諸葛亮北伐曹魏,就是從漢中發兵的。而後蜀有一個巨大優勢——已佔據天水。如果後蜀從天水出兵,連秦嶺這道坎都省了,直接沿著地勢低平的渭河東進,就能威脅到關中。所以柴榮征服天下的第一戰,還不是南方各王朝中對後周威脅最大的南唐,而是後蜀,一舉拿下四州。
接下來就要到南唐了。公元937年,吳國權臣徐溫養子徐知誥廢吳建立齊國,939年,易國名為唐,改姓名為李昪(南唐後主李煜祖父)。南唐有多強大呢?十國之中,公認實力最強的,就是南唐。
先說疆域。以公元954年為界,南唐以淮河為界,與後周為界,北屬周,南屬唐。不過,淮河北岸的泗州(州治在今江蘇盱眙)、海州(州治在今江蘇連雲港)為南唐控制。南唐控制海州,對後周的東線重鎮徐州構成了巨大的軍事威脅。後周要丟掉徐州,開封以東無險可守。換言之,整個淮南(淮河以南,長江以北)都是南唐的。
再說長江以南。現在安徽省長江以南地區,全屬南唐所有。蘇南的南京、鎮江、常州、無錫四市為南唐所有的,蘇州則被吳越國控制。整個江西都是南唐的。此外,還有湖北省東部(約武漢以東),福建省西部(南平、三明以西)。如果不是南唐中主李璟虎頭蛇尾,滅楚之後復失楚,南唐的國力將會更加強大。
早在中唐時期,江南就是朝廷的財賦重地,韓愈說天下財賦,出江南者十之有九。而南唐控制著江南的差不多一半(另一半為吳越控制)。唐末喪亂,中原殺戮無度,經濟發展遭到了極大破壞。江南受戰亂的影響較少,中唐以來的經濟發展得到最大限度的保留。淮南地區在唐末破壞嚴重,但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淮南也成為重要的經濟帶。
南唐疆域(相對)廣闊,“廣數千裡,三十多個州”,人口稠密,經濟發達,財力充足。而且南唐距離中原只有一條淮河的距離,一旦南唐出兵北上,將會給中原王朝帶來巨大麻煩。後晉被遼所滅,南唐大臣韓熙載就勸李璟趁中原無主北伐,可惜沒被採納。
後周形勢不穩,李璟也沒敢北伐。但是萬一南唐出了像柴榮一樣的雄主,柴榮再強,也是拿這樣的南唐毫無辦法。綜合來看,契丹(北漢)在北,南唐在南,給新建的後周帶來的威脅是致命的。好在有一件事,契丹(北漢)沒有與南唐聯合攻周,可以讓柴榮個個擊破。柴榮即位之初,形勢用“兇險”二字形容,並不誇張。

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地圖帝


有人總喜歡拿趙匡胤和周世宗柴榮對比。不要拿趙匡胤跟柴榮比較,根本就不是一個檔次。

柴榮是歷史上能力最全面的一代雄主,沒有之一。這裡說的是能力哦,不是功績。天妒英才,活不長,沒機會建功立業也白費。

歷史上那些功績顯著的,首先都要活得長,柴榮就是吃虧在了壽命上。

【盤點一下柴榮的能力】

其一,打仗兇猛。

柴榮剛繼位時,後周局勢那是相當兇險,南唐、後蜀、北漢、契丹一個個不是省油的燈,每一個都有機會要了後周的命。

柴榮一眼看去,四周都是敵人。尤其是北漢、契丹,趁後周新舊交替,政權不穩,南下妄圖一戰滅掉後周,這一戰差點就讓後周閉過氣去。

無疑,柴榮是力挽狂瀾的人物,挫敗北漢,西征後蜀,三打南吳,北伐契丹,一時風光無限。

其二,玩經濟溜。

光是打仗厲害,那不算什麼,能打仗的人很多。柴榮厲害,在於打仗的同時很會發展經濟。減役減賦稅、水利農耕,這就不用說了。柴榮是對商業貿易最重視的君主,也沒有之一。

柴榮年輕時做過買賣,他比任何帝王都瞭解商業貿易的利潤,那是遠遠高過種田。所以別看他四處征戰,但是農民並沒有增加負擔。在柴榮重視商業的政策下,後周並不缺錢,宋朝商業的底子無疑都是柴榮給打下了結實基礎。柴榮經濟搞得好,後世宋元百姓。奉為財神,稱呼“柴王爺”。

【以天下為己任的胸懷】

在憂國憂民方面,柴榮無疑比所有古代君主都優秀,“十年拓天下,十年致太平,十年養百姓”。這樣的話語,至今讀起來感人肺腑。

都說滅佛不祥,但是柴榮為了國家不得不滅。當時的寺廟廣佔良田,又不納稅,活脫脫社會蛀蟲。三萬多寺廟佔據的良田,養活幾十萬人口都沒問題。

柴榮說:“佛就不是說要幫助人麼,若朕身可以濟民,亦非所惜也”。

在迷信的年代,敢於這樣的人有幾個?

【再說趙匡胤】

趙匡胤最大的功勞,就是篡奪之後,沒有改變柴榮重文教、重商業的政策。

至於統一中原和南方,早在柴榮手上,已經把四面八方都打服了,趙匡胤只是摘了現成的果子。可惜趙匡胤繼承了柴榮的“文治”,沒有繼承柴榮的“武功”。

柴榮時期,起碼是追著契丹打。趙匡贏呢?“杯酒釋兵權”之後,留下重文輕武的傳統。讓兩宋400多年一直活在“國富兵不強”的陰影下。

柴榮,

無疑是,

為數不多的,

沒有任何爭議的雄主。


爾朱少帥


周世宗柴榮確實是一代英主!柴榮繼位之前,只是治理過澶州,並無其他功業。可是,一旦登基,立刻展露出不凡之姿。

當時,郭威去世,北漢大舉來襲,舉國上下人心惶惶,那些郭威手下的大將全都心思各異。就連朝中元老馮道,也認為周世宗此時應該避戰。可是,周世宗力排眾議,在高平與敵軍大戰,並一戰將敵人擊潰,從而確立了自己的帝位。

之後,周世宗內定打壓藩鎮,對外進攻後蜀、南唐,奪取了不少地盤。短短三四年間,後周實力飆升,成為天下最強大的國家。

之後,他統軍北伐,連敗遼軍,奪取了兩個州,兵臨幽州。可惜,忽然暴病,不得不撤軍返回。

周世宗死後,幼子柴宗訓繼位。轉過年來,大正月的,其部下大將趙匡胤就發動陳橋兵變,將其江山奪下。趙匡胤遂成為宋太祖。

那麼,周世宗柴榮與宋太祖趙匡胤誰的能力強呢?

在我看來,宋太祖趙匡胤能力更強!

周世宗一生最為關鍵的一場戰役,是高平之戰。而扭轉高平戰役的,恰恰就是趙匡胤。是趙匡胤不惜拼命,率領部眾衝鋒陷陣,從而扭轉整個戰局。

之後,周世宗平定天下,伐西征南,處處都有趙匡胤的身影。尤其是在征討南唐的戰役中,趙匡胤所部多次以少敵多,立刻赫赫戰功,堪稱戰功第一。

趙匡胤稱帝之後,原後周領土其實藩鎮林立,更有李重進、李筠擁兵自重公然造反。可是,趙匡胤親統大軍,一天就攻陷揚州,蕩平原後周最高軍事將領李重進所部。李筠盤踞潞州澤州,以北漢為強援。可是,趙匡胤兵鋒所指,幾天功夫也就蕩平。

宋太祖沒有急著開疆拓土,而是用了三年時間安定內部,杯酒釋兵權徹底解決了藩鎮危機。

之後,宋太祖每隔數年就滅掉一個地方政權,諸如盤踞湖湘的高家、周家,後蜀、南唐。但凡兵鋒所指,幾乎沒有遇到多大的抵抗便滅敵破國。

當然,北漢因為背靠遼國,宋太祖不得不將其放在最後。

宋太祖在位期間,也和遼國多次發生大戰,總體來說,勝多敗少。正因為宋軍實力強大,遼國才會主動與宋朝結盟。

宋真宗對周世宗有一句評價,頗為中肯。他說:周世宗固英主,然用刑峻急,誅殺過當,享祚不永,豈不由此乎。

為何周世宗一死,趙匡胤振臂一呼就能推翻後周?許多人都認為是趙匡胤運氣好。其實,哪裡是那麼回事。是人心根本不在周家!

周世宗有魄力,然性格急躁,手段很辣,動輒以殺立威。朝廷中不論文武,許多人都是畏懼多於感恩。反觀趙匡胤,不但有軍事才略,更有武將罕見的仁德之心。他不僅善待功臣,更下令不得擅殺士大夫和諫官,對柴家後人更一直庇護。這份氣度,在帝王之中堪稱絕無僅有!


葉之秋


我覺得如果從軍事能力而言,周世宗柴榮的能力要比宋太祖趙匡胤要強,柴榮15歲開始參軍,趙匡胤出自軍人家庭,兩人都是英勇善戰的人,在軍事才能上,前者更為果敢強硬,後者則較為溫和。趙匡胤自從當上皇帝后,在對付外患方面採用“先易後難”的策略,花了差不多17年才統一了中原,因為重文輕武,軍隊的力量比較薄弱,使得後期宋朝屢受外敵攻擊。而柴榮擁有雄才大略,即使是在人數相對較少的高平之戰,也沒有害怕,親自出徵,並西討後蜀,南征後唐,不斷拓展後周的國土。

世宗在位5年半的功績與在位17年的趙匡胤相比:柴榮西取後蜀秦鳳四州,南取江北之地,北伐契丹取三關三州,打殘南唐、後蜀、北漢,禁軍和水軍練好了,京城建好了,漕運通好了,律統修好了,趙匡胤拿到的中原政權已經變成一枝獨秀,南方小國對中原不可能再構成威脅了。趙匡胤在位17年就只會打幾個已經被打殘了的軟趴趴南方小國,基本統一了華夏。但是契丹作為真正的威脅,宋太祖卻在這方面亳無建樹,北宋還要靠柴榮從契丹手裡奪回的關南作為防禦點防禦契丹。


Sylar弈


整個五代十國,庸主太多,後周世宗柴榮算是最英明神武的皇帝,他的能力要遠在趙匡胤之上。




唐末藩鎮割據,再加黃巢起義,形勢已如同五胡十六國般混亂。朱溫篡唐自立建立後梁王朝後,中原板淡,朝代更迭頻繁,先後經歷梁、唐、晉、週五箇中原朝廷,加上週邊的十個小國,這就是中國歷史又一個大動盪時期五代十國。

整個五代十國,可圈可點的皇帝極少。後周世宗柴榮算是其中最英明神武的一位皇帝。柴榮的姑姑聖穆皇后柴氏,姑父是後周太祖郭威。柴榮從小在郭家長大,謹慎篤厚,成為郭威養子。柴榮長的器貌英奇,善騎射,通文墨曉兵法,由於太祖郭威無子,柴榮被認定為繼承人。顯德元年(954年)郭威駕崩,柴榮登基為帝,這就是五代十國最傑出的皇帝后周世宗。



後周世宗的成就遠大於五代其他皇帝,由於歷史原因,五代的皇帝一般都平庸無能,當時十國割據,天下紛擾,戰亂不止。但柴榮一即位,就立志要改變這種地方割據的局面,完成天下一統的萬世基業。為此,他定下了一個三十年計劃,即:“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

可惜,他在位僅六年便猝然長逝,連第一個十年計劃都未能實現。

後周世宗柴榮是五代文治武功成就最高的皇帝,在位期間,對北方崛起的契丹始終採取高壓打擊策略。對內,整軍練卒、裁汰冗弱、招撫流亡、減少賦稅。後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經歷幾十年戰亂摧殘的中原經濟開始得到復甦。對外,南征北戰,頻繁用兵,西敗後蜀,奪秦、鳳、成、階四州;南征南唐,盡得淮南十四州,迫使南唐中宗李璟自去帝號;北破契丹,連取二州三關,使契丹主膽寒 ,而被後晉高祖割讓給契丹的幽雲十六州,柴榮也是有志收回。

就是這樣一個英明神武,五代難得的明君,卻在後周顯德六年(959年)謀劃攻取幽州的時候病倒了,不久即去世,年僅三十九歲。



柴榮病重時,趙匡胤任殿前都點檢,為禁軍將領。顯德七年(960年),受命抵禦北漢及契丹聯軍。旋即在“陳橋兵變”中被擁立為帝,回京後,迫使周恭帝柴宗訓讓位,後周亡國,宋朝建立,趙匡胤即是宋太祖。

作為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的能力還是可圈可點的。在位期間,先後滅掉南平、後蜀、南漢、南唐等割據勢力,基本完成全國統一。他兩次“杯酒釋兵權”,解除了主要統軍將領的兵權,結束了自唐中葉以來節度使擁兵自重,不聽中樞號令的局面。

但是,趙匡胤與柴榮的一個重要不同是,在對待幽雲十六州問題上,趙匡胤過於保守,甚至可以說是有些怯弱。

後周世宗柴榮一直視崛起的契丹為心腹大患,因此數次御駕親征,打的契丹一點脾氣都沒有,他一直對在後晉時期被割讓給契丹的幽雲十六州心念不忘,病逝前還在籌劃攻取幽州,徐圖整個幽雲十六州。



而趙匡胤的策略則完全不同,他設立“封樁庫”貯藏錢、帛、布匹,希望能以此贖回被後晉高祖石敬瑭獻給契丹的幽雲十六州。說的直白點,就是砸錢買地,幽雲十六州本來就是屬於中原政權的,當年後晉高祖石敬瑭為了得到契丹國主的支持,以割讓幽雲十六州,並恬不知恥的自稱兒皇帝為條件來換取契丹出兵助他滅後唐建立後晉。如今趙匡胤要靠錢財收回幽雲十六州,這是一種怯弱妥協的表現。


柴榮對契丹堅定不移的給予打擊,趙匡胤對契丹奉行妥協政策。誰更有遠見?趙匡胤的能力單從對待幽雲十六州的解決問題上,就比柴榮差了一大截,柴榮確實可謂是五代十國最英明神武的皇帝!


大國布衣


周世宗柴榮的能力跟宋太祖趙匡胤比起來也是不遑多讓的,歷史上公認的柴榮要是沒有英年早逝,就沒有趙匡胤什麼事了,還哪裡會有後來的元朝,但是歷史就是這樣的,沒有那麼多如果,事實就是事實,都是已經發生了的,不是想當然就能改變的。只能說天妒英才,誰都逃不過生老病死,不得不讓人扼腕嘆息,只是可惜了身為五代十國第一明君的柴榮還沒來得及實現自己三十年的宏偉志向“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就病逝了,還為別人做了嫁衣。為了有一個更深刻的印象,讓我們將柴榮和趙匡胤對比一下,去深入瞭解一下柴榮。


讓我們來看一下兩人的早年經歷。

柴榮出生於一個富豪家庭,但家道中落,只有投奔自己的姑母,就遇到了一生中的貴人,自己的姑父郭威。柴榮起初外出經商,做茶貨生意,在此期間他也不忘學習騎射,練得一身武藝,還讀大量史書,精通黃老之學,在經商的過程中,他也深刻了解到社會的現狀,這對他以後的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趙匡胤出生在軍人家庭,高祖,曾祖和祖父都曾經身居要職,他少年時期曾經因為得罪了朝廷就去闖蕩江湖,走遍了天下各地,經歷過種種事情,同樣對百姓疾苦有很深的體會,同樣有遠大的志向。


再來對比一下兩人戰績

柴榮在即位後,面對北漢勾結契丹南犯邊境,立刻御駕親征,在部將敗退後,他不畏矢石冒死督戰,最後贏得勝利,此戰也奠定了柴榮的地位。西征後蜀,收復秦,成,階,風四州;三徵南唐,大敗唐軍,打的南唐去帝稱號,江北地區也悉數平定;北伐遼朝,親率三軍,僅四十二天,兵不血刃,收復三州。

趙匡胤前期是跟隨柴榮征戰,是柴榮的頭號大將,在高平之戰,後周攻南唐之戰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荊湖之戰,採取“假道滅虢”之策,出師湖南,假道荊渚,達到一箭雙鵰的目的;攻滅後蜀,兵分兩路,直逼成都,後蜀滅亡;平定江南,以火攻破南漢,攻破江寧,南唐滅亡。


最後看一下兩人的政績

柴榮在五年之間,肅清吏治,修訂刑律和曆法,讓後周迅速強大起來,做出來許多遠超前人,啟迪後世的舉措,開啟了中國走向商業文明和市民文化的先聲;整頓禁軍,凡事親力親為,每次都戰鬥在第一線;均定田賦,限制佛教,獎勵農耕,恢復漕運,興修水利。

趙匡胤所做之事中,讓大家耳熟能詳的就是杯酒釋兵權了,還對三省六部制進行改革,利用文人制衡武人,改革科舉,最為重大的貢獻就是結束了五代十國藩鎮割據的局面,重新恢復華夏地區的統一,為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從趙匡胤對待柴榮的態度也能看的出來,柴榮的能力有多大。柴榮曾經是趙匡胤最崇拜的人,甚至早期以兄弟相稱,在柴進死後,封柴宗訓為鄭王,還留下遺訓,對柴氏子孫不得加刑,並讓自己的子孫的遵守遺訓。試想,如果不是柴榮有足夠的能力讓趙匡胤信服,他還會這樣做嗎?


漫漫史學路


後周柴榮與北周宇文邕都屬於雄才偉略的主,都掃平了北方的障礙,奠定了南北統一的基調,可惜的都是英年早逝,又都有一個比較有能力的收下,楊堅和趙匡胤都趁著主少(宇文闡和柴宗訓),篡奪了江山!如若柴榮不死,哪有趙匡胤啥事,也就沒有宋朝的事了,當然,歷史沒有假設……


驍騎龍尊


本人是北宋臣子的司馬光曾經在《資治通鑑》裡用“臣光曰”的形式盛讚周世宗。

第一處.說“若周世宗可謂仁矣,不愛其身而愛民;若周世宗可謂明矣!不以無益廢有益”。 第二處說“世宗以信令御群臣,以正義責諸國,王環以不降受賞,劉仁贍以堅守蒙褒,嚴續以盡忠獲存,蜀兵以反覆就誅,馮道以失節被棄,張美以私恩見疏。江南未服,則親犯矢石,期於必克,既服,則愛之如子,推誠盡言,為之遠慮。其宏規大度,豈得與莊宗同日語哉!《書》曰:‘無偏無黨,王道蕩蕩。’又曰:‘大邦畏其力,小邦懷其德。’世宗近之矣”。第一段評論寫在周世宗顯德二年(公元955年)毀佛之後,第二段則在顯德六年六月(周世宗去世當月)會見已經被打敗臣服的南唐使節,勸後者應出於國家利益考慮修繕防務,而不必心存顧忌,但實際上是對柴榮一生政績的評價,認為他對內講求信義,對外厲行正義,大公無私,胸襟廣闊,“宏規大度”即度量廣闊、規劃深遠,遠遠超過虎頭蛇尾的後唐莊宗李存勖。他當然不敢、不便公開把周世宗和宋太祖相比較,但內心答案不言自明。

周世宗繼位時後周形勢十分不利:北邊,遼挾滅後晉之威,割走幽雲十六州,實力完整,對中原更已熟門熟路,北漢是後周死敵世仇,和契丹相互呼應,未受重挫,後周朝中軍中有許多後漢老臣、宿將與之勾結;西南,後蜀割走原屬北漢的秦、鳳、階、成四州,握有進退主動;東南,南唐以大國之姿跨據江淮,覬覦淮北,進逼京畿,且已打出“恢復唐朝”的旗號。內部,藩鎮尾大不掉,北漢舊臣心懷去就,民生凋敝,財力匱乏,黃河水患不已,都城因幾次戰火洗劫殘破不堪。可以說,此時的後周全無一統天下的氣象,反倒有亡國之慮。

但周世宗繼位後,在軍事上抓住北漢急於復仇、行動輕率的機會,在顯德元年(公元954年)力排眾議,用內線作戰方式一舉取得高平之戰大捷,不但令北漢從此一蹶不振,也幾乎殲滅了同來的四萬遼國精兵,還借整頓軍紀誅殺逃將樊愛能、何暉等,其中不乏藩鎮主帥(樊愛能、何暉分別為寧江和清淮節度使),萬事開頭難,唐末以來藩鎮跋扈、禁軍微弱的格局,實際上是從周世宗開始扭轉的。此後他三伐南唐,取淮南,西破後蜀,收復秦、鳳、階、成四州,重新奠定了後周“中原大朝”的地位。此時契丹正陷入“睡王”即穆宗耶律璟執政的混亂時期,柴榮抱病出徵,42天內取三關,設三州17縣,此時如乘勝進取,奪回幽雲十六州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但他隨即病重退兵,不久即去世。

這一切輝煌軍事勝利都發生在短短不到六年間,而在這短短六年間他還興修水利,鼓勵農耕,治理黃河,並不顧“不恤民力”和“激怒鬼神”的忌諱改建了後來興盛近200年的汴梁城,並說出“百年後人自得益,禍患我自當之”這樣氣魄十足的話。他甚至還“內延儒學文章之士,考《制度》,修《通禮》,定《正樂》,議《刑統》”,對國家文化、司法、制度建設都有通盤考量和實際行動,無怪乎另一位北宋名臣、素來認死理的歐陽修也稱讚他“製作之法皆可施於後世”——歐陽修是北宋人,在他生前後周就只有北宋這一個“後世”,很顯然,這位宋臣認為,周世宗可以當北宋君臣的榜樣。

反觀宋太祖,其軍事方面的成就主要因周世宗成基,卻打下了令此後兩宋數百年軍事不振的隱患;他繼承周世宗加強集權、分解地方軍政實力的做法並有所發展,卻未能繼續後者的精兵簡政,相反讓有宋一代成為中國歷史上冗兵冗官負擔最沉重的朝代;他繼承了周世宗留下的、已治理的財政和龐大的汴梁城並繼續治理卓有成績,但既缺乏後者藐視宗教迷信的魄力,又不可避免地讓後人背上沉重的徭役和財政包袱……他最大的獨創性政績,一是在地方上改道為路,設帥臣、轉運使,讓支州、支縣實際上為中央所直轄,二是以折杖法代替死刑,但這兩項都只做了半截,前者廢除了藩鎮之治,卻讓路、州、縣的上下級關係被徹底打亂,增加了行政層級,降低了行政效率,後者雖有效減少了死刑卻讓天下刑徒“非遇赦則終身不得還鄉”,一旦被刺配除非大赦就始終無法擺脫刑徒身份,等於原本打一頓板子就可以釋放的輕罪犯如今也變相判了無期徒刑,既增加財政和管理負擔,又完全違背了“省刑”的初衷。

有人就此為宋太祖辯解,說他“來不及”,但他從正隆元年稱帝至開寶九年“燭光斧影”,在位長達16年又284天——周世宗可連6年都沒湊齊,後者怎麼來得及呢?

宋太祖最大的戰略錯誤,是聽從王樸“先易後難”之計,將大量時間、精力用於消滅事實上已暫時不構成威脅、即便自己用兵北方也不會掣肘的南唐(江南國),而錯過了趁北漢內亂、契丹“睡王”當政內部不穩的有利時機收復河北,結果等北宋折騰一圈回來再對付北漢、契丹,已是宋太祖死後三年(公元979年,太宗太平興國四年)的事,此時北漢固然更衰弱但契丹已經基本穩定,結果北漢雖滅,幽州卻再也拿不回來了。

周世宗最大的缺點在我看來有三,一是性格急躁,曾經屠城,二是在高平之戰後喜歡親自處理一切政務,“百官受成於上而已”,河南府推官高錫勸諫還引起他的不快,三是在位六年,接班問題卻始終未考慮周全——但上述三個缺點宋太祖不但同樣有,而且都比周世宗更嚴重,所以也無需百步笑五十步。

綜上所述,周世宗文治武功,都遠在宋太祖上。

最後要強調的是,周世宗為周太祖郭威嗣子,因此他在位時叫“郭榮”,只是北宋代周後不願承認郭氏後周的正統,才人為讓其後裔迴歸了柴氏。


李厚何


凡事都有定數,從周世宗的年齡來說,自然定數與趙匡胤有差距。

周世宗是五代十國的一個雄主,自然能力不錯,但也僅限於五代十國。趙匡胤是作為統一王朝的皇帝,周世宗跟趙匡胤不在一個層面,毛主席心目中四大偉大帝王,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趙匡胤位列其中,自然不是一般皇帝所能比擬。。

凡是都有定數,柴榮去世是跟他的造化相符的,換句話說按照柴榮的狐性多疑,多疑則抑鬱;個性過剛,過剛則易斷,精神必然抑鬱,必然早逝。

至於柴榮即使不死,按照他的個性,懷疑大將,嚴刑峻法,必然君臣難以長久一心,他即位不過六年,殺死的將軍數以百記,趙匡胤不黃袍加身,其他將領也會黃袍加身,加上後周只是五代十國中的一國,一旦內訌,勢必無法有效凝聚國力,後周只能成為一顆流星,成為一個過客。

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

今天還有很多人很教條,停留在讀死書的層次,實在令人扼腕嘆息。

趙匡胤建立北宋無非兩個原因。

一,後周自己得位不正,對武將提防嚴重,武將人人自危,君臣難以一心。

後周脫胎於五代十國,郭威擁兵自重,殺了漢隱帝。為減少對立面,為做皇帝爭取時間,郭威沒有直接稱帝,扶植漢隱帝的兄弟劉贇為帝,在劉贇還未到都城時即派人斬殺他,將一個完全無辜之人殺害,後周立國充滿血腥,更談不上正統。

五代十國僅僅存在五十三年,一共五代九姓十四帝,平均每位皇帝在位的時間只有三年半。七人是通過黃袍加身的方式登上皇位,其中七成都是弒父弒兄,自相殘殺,完全是力大為王,槍桿子裡出政權。

柴榮即位後確實是一位五代十國有為皇帝,但也只侷限於五代十國,放到整個帝王歷史來看,不足之處很明顯。

柴榮有一個致命的弱點,懷疑武將,他將面正耳大者殺之。

史料記載,

朱國禎: “有輕天下人而好殺者,周世宗是也。”

趙恆:“周世宗固英主,然用刑峻急,誅殺過當。

然稟性傷於太察,用刑失於太峻,及事行之後,亦多自追悔。這是周世宗得另一面。

周世宗的輕視天下人,好殺加多疑,能將自危,君臣難以坦誠相見,同心戮力。

託孤前因為懷疑,將主要將領張榮德等調離都城,是他的最大敗筆。

柴榮之死跟他狐性多疑有關,整天工於心計,嚴防死守,難以很好休息,長期會有抑鬱,會嚴重影響他的生命,這一點不完全怪他,五代十國時亂像所致。

柴榮死後,主少國疑,皇帝無法準確判斷是非,君臣更難一心,君臣離心離德在所難免,即使趙匡胤不黃袍加身,後周其他武將黃袍加身也為期不遠。

二,趙匡胤響應天命,建立北宋。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草莽都知道沒有天生的貴種,趙匡胤順天應人,建立北宋。

當然這一點不是很多人都能懂的,有極少數人身處基層,墨守陳規,不知進取,還將自己作為帝王去評論帝王權術,實在沒有自知之明,層次需要大幅度提高。

一個人如果沒有過人之處,送他一座江山,也會因為無能丟掉江山,丟掉性命,五代十國諸多皇帝大多如此。

後周作為五代十國包圍中的一個國家主要戰功是趙匡胤一根盤龍棍打出來的,建宋以後更是如此,當然最主要的治理國家趙匡胤更是有傑出技巧。

唐安史之亂起至五代十國,百姓處於歷史上最黑暗時期,民不聊生,軍閥割據,乃至後面頻繁黃袍加身,軍閥們你方唱罷我登場,野蠻橫行,不斷建立新國家,小國家,皇帝不斷被殺,新皇帝不斷登基,倫理道德淪喪,上下秩序顛倒,國家大倒退。而百姓既要服兵役又要納稅,百姓整天過著沒有抬頭得日子。國家呼喚英雄出現,拯救黎民,拯救國家,讓國家從野蠻無序暗無天日,重歸文明理性,趙匡胤作為英雄人物應時代的要求,橫空出世。

相信這也是毛主席推崇唐宗宋祖的原因。

為什麼朱元璋說趙匡胤得位最正,是順天應人,趙匡胤又是毛主席推崇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之一(趙匡胤的歷史功績在毛主席看來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是一樣偉大)!

1.國人悲情主義嚴重,往往寄希望與故去之人, 柴榮有能力不假,但柴榮缺陷明顯,不具備明君條件 。柴榮輕視黎民百姓,柴榮親征,對楚州進行屠城,百姓是一萬十萬計算的無辜之人,毫無疑問是大錯的。 周世宗對武將十分提防,也曾懷疑過趙匡胤,讓趙匡胤靠邊。

柴榮死後,主少國疑慣例加上五代十國固有亂像,孤兒寡母無法駕馭後周局面。君臣必然互相猜疑,後周必然因為內訌,從此一蹶不振。後周當時只是五代十國中的一個小國,建國九年,剛剛立足,在國家內訌,實力大降時必然有其他國家趁機滅周。

趙匡胤結束五代十國,開創了三百二十年中國歷史上最繁華最富有,百姓最幸福的朝代!唐實行的是節度使政治,節度使權利超過中央,形成潘鎮割據,安史之亂後國家陷入混亂局面,後來有了五代十國,將軍頻繁利用軍中軍閥割據,百姓深受其苦,民不聊生,國家分裂,開了歷史的大倒退,是歷史上同五胡亂華一樣處於中國最黑暗的時代。

江山社稷有德者據之,除堯舜禹以外沒有絕對正統的說法!趙匡胤建國後結束了五代十國這一歷史最黑暗的時代,建立了煥然一新的新朝,從此軍政大權收歸中央,軍閥再也不能利用軍權頻繁發動政變,國家趨於穩定。趙匡胤實施了一系列的好政策,解除重要將領的軍權,短期避免頻繁黃袍加身;建立政治家決定打不打,軍事家決定怎麼打的先進的文官政治;優待後周君臣穩定人心;先南後北積累財力物力,體恤百姓讓百姓休養生息,都說明才幹在柴榮之上,特別容人之量不是周世宗所能比擬的。

不管怎樣趙匡胤黃袍加身是歷史的最佳選擇,也是後周皇帝的最佳選擇,後周皇帝既駕馭不了群臣武將,也沒有能力應對五代十國混亂局面,在面對失國時沒有人有趙匡胤的胸懷。


我聽楓


柴榮綜合能力強,趙匡胤是個純武人,個人武功更厲害。遊戲裡面,柴榮的四維都很均衡,趙匡胤好像就統帥,武力,魅力高,政治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