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張飛都是三國名將,為啥死心塌地跟著一窮二白的劉備?

心靈飛揚漫天飛


沒有劉備,關羽、張飛什麼也不是。關羽當時是在逃殺人犯,張飛也是打長官逃犯。沒了去處,遇上皇室後裔的劉備,承蒙看的起還能與皇叔成兄弟,天大的榮光,可謂祖上積德。換一個投奔,恐怕收都不收。到曹營曹操歷來看不起出身低微的人,恐怕是哄了出去。三國演義中說關羽到曹營曹操千方百計想留他,純是胡編。三國志誇大了關張能力。劉備是有謀略之人。缺乏錢財。只有結死黨聚人,關羽張飛出身也是貧寒,沒讀什麼書談不上能力。帶兵恐怕管後勤都夠嗆。劉備借皇叔身份得到漢獻帝賞識。當時是打著漢旗幟。他不稱帝曹操不會攻打他。三國志、三國演義把關羽吹成多歷害,過五關斬六將,純虛構,史學家都研究出:殺顏良誅文丑也是沒有的事。打仗也不是靠一個人武藝,靠謀略,臨時應變。三國演中又提到,廖化搶了關羽糧草。關羽都沒辦法,廖化自已送到軍營。可見他武藝不比廖化強。後來走麥城也說明他沒帶兵能力。張飛更是關健時侯都不行,濫竽充數而已。


別山居士


首先應該說明,關羽、張飛成為名將是後期的事情,他們和劉備結拜為兄弟並追隨他時,關羽、張飛並沒參軍,連兵都不是,更談不上是名將。

我認為關羽、張飛之所以願意死心塌地地跟著一窮二白的劉備,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劉備是漢室宗親,跟著他感覺光榮。

古人講究出身,出身高貴,別人會刮目相看。劉備雖然當時窮困潦倒,但他說是漢室宗親,而且說得有鼻子有眼,關羽、張飛信以為真,覺得跟著皇室的後裔很光榮。即使劉備是假皇室,打著這面大旗,也好招募鄉勇,以後成為一方諸侯也容易。

二、劉備為人和善,值得信任。

劉備的性格很好,仁慈和善,看上去還非常誠實,值得信任,任何人都愛和這樣的人交往。關羽、張飛的性格都比較急,他們三人在一起可以互補。

三、劉備有遠大志向,將來能成大事。

當時是東漢末年,各地起義不斷,皇帝也是大權旁落,整個國家陷入一片混亂。正所謂時勢造英雄,劉備當時雖窮,但他有匡扶漢室的遠大志向,關羽、張飛認為劉備將來必定能夠成大事。

四、既然桃園結義,就不背誓言。

劉備、關羽、張飛結識的時候,張飛頗有些資產,當時他是賣酒殺豬的,他們三人結義也是在張飛家的桃園裡。“桃園三結義”成為一段佳話,結義誓言裡說到,“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既然對天發誓,那麼以後不論發生什麼事,關羽、張飛都誓死追隨劉備。劉備也一直不忘結義誓言,當關羽被東吳殺害,劉備舉蜀國全國之力伐吳,要為關羽報仇,充分說明了他們兄弟三人的情義之深,都不肯違背誓言。

結語:

中國儒家文化講究“忠”、“孝”,從關羽、張飛死心塌地地跟隨劉備可以看出,他們都是很忠心的人,值得人們尊敬和效仿。


博超講堂


你搞反了關係,因為他們跟了劉備,所以才成為三國名將,而不是因為他們是三國名將然後到劉備手下去打工了。

正史上說,劉備和關羽張飛並沒有結拜,在人前,他們是主僕,是君臣,在人後,他們是兄弟,吃飯在一個桌上,睡覺在一個床上。

他們三個是一同成長起來的,劉備做了君主,關張成了三國名將。

可以假設,倘若二人去曹操手下。在那個講究出身的時代,你以為曹操會看上出身市井的兩個人?就算看上了,他在曹操手下的位置也不如在劉備手下那麼顯赫。

這就好比二十年前。你面臨兩個機會,一個機會是進入一家大型國企上班,收入穩定,福利又好,另一個機會是跟著一個姓馬的人創業。姓馬的哥們特別看重你,感情上你倆也跟兄弟一樣。你會選擇進國企端著鐵飯碗呢?還是會跟著姓馬的哥們去創業呢?

當然大部分都會選擇進國企,當然也不代表你沒有機會。但機會再大也是在這個國企裡做個總經理。

跟著創業,一開始很苦,但是抬眼有前途,身邊有兄弟,你也覺得很暖,慢慢地你的企業佔領了整個四川市場。

大家都覺得你是個特別牛逼的人才,大家都問你為什麼跟著那麼窮的老馬呢?


錦翼


為什麼關張二人從始至終,跟著劉備絕無二話,因為劉備在當時確實是大英雄,亂世中跟對人很重要,就連曹操也說出過一句話。‘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這裡的所指就是劉備。我們就說兩件事,通過別人的兩件事,來看看劉備是怎麼待人的。


第一個事:呂蒙襲擊荊州

當時,駐紮在江陵的南郡太守糜芳居然都不抵抗就直接投降了。關羽沒有出路,被殺了。這種情況下很大的程度上和糜芳是有關係的,糜芳也應該承擔責任。然而,當時糜芳的哥哥糜竺把自己捆綁起來去向劉備請罪時,劉備親自給他解了綁,還告訴他:弟弟的事和哥哥無關。像往常一樣和糜芳相處。

第二個事:黃權投降曹丕

夷陵戰敗後,劉備退守永安宮。負責保衛江北的黃權被吳軍切斷了退路,不能去找劉備的軍隊。他不想向孫權投降,就帶著軍隊北上,向魏國投降了。當時曹丕很高興,對他也很好。還問黃權劉備是否會責怪他,然後處斬他在蜀地的家人,或者斷絕他們的聯繫。黃泉斬釘截鐵的說:肯定不會。劉備不是那種人。蜀國這邊聽說黃權投靠曹丕之後,很多人提議依法追究黃權家人的責任。但劉備嘆了口氣說:“我對不起黃泉,不是黃泉對不起我”。而後,不允許再提起此事,還像以前一樣對待黃權的家人。黃權的兒子黃崇留在蜀中,後來加入尚書檯,擔任尚書郎的官職。最後,鄧艾入蜀的時候,為國獻身,戰死在綿竹。

看到劉備對待人的態度,再看曹丕于禁之事、孫權陸遜之事,劉備的手下能不死心踏地地追隨劉備嗎?


有李行天下


很簡單,因為他倆傻啊。

傻到看不清強弱,傻到看不清形勢,傻到有可能一無所獲仍死不悔改啊。

要說當年三國亂世,幾家諸侯哪家不比劉備這個織蓆販履的平頭百姓來得高貴,來得家大業大?劉備也就一個漢室宗親、中山靖王之後的身世可以吹噓了。

可問題是,東漢末年皇室宗親有幾十萬人,中山靖王當年生了一百多個兒子,到了劉備那輩,這血緣早已稀薄到和平民百姓沒有太大的差距了。

就像我們現在找工作都知道要找個大的、有實力的、待遇好的,可是關、張二人就是這麼一根筋傻乎乎的跟著劉備征戰輾轉,屢敗屢戰。

正因為他們“傻”,卻比無數“聰明人”看到了更多的東西!

他們看到了劉備出身雖然微末,但卻有雄心不安於現狀,想要匡扶天下拯救蒼生的志向;

看到了雖然小舅子叛亂,卻仍然善待大舅子的寬厚;

看到了大將黃權投降曹操,卻仍然終養其全家的仁慈;

看到了簡雍跟他當街“開車”,諷諫他的施政策略後哈哈一笑虛心接受的大度;

所以他們才會“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所以才有曹孟德那句“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

關羽、張飛只有在劉備手下才能稱之為“關、張”、劉備也只有在關張等人的輔佐下才成為劉備。

二者相輔相成,共同成就了彼此,共同為一個崇高的理想奮鬥,直至生命終止的那一刻。


強哥說文史


三國是一個人才輩出,英雄輩出的時代,一個民不聊生的時代,卻是後世人津津樂道時代。有人說,劉備一窮二白,為什麼關羽,張飛作為三國名將,為死心塌地地跟著他呢?其實這話說的有點說反了。誠然,張飛,關羽是三國名將不假,但在沒有成名之前,張飛不過是一個屠夫,關羽則是一個逃犯。而劉備卻不是一窮二白,他是中山靖王之後。

東漢末年,整個國家都戰火四起,朝廷更是腐敗至極,搞得到處民不聊生。一天,劉備逛街碰到了張飛在找茬關羽,當時誰也不認識誰,正當他們在比劃手勁的時候,劉備覺得二人相貌堂堂,一表人才,屬於熱血漢子,可以共聚大業,儲備人才,就以一己之力分開了讓他們,從此,桃園三結義成為歷史美談。

劉備、關羽、張飛“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結拜完成,劉備為老大,關羽為第二,張飛為老三。

劉備問,二弟,你是哪裡人,哪裡高就?

關羽回答說:“吾乃解良人士,因看不慣潑皮流氓欺負人,打抱不平就失手出了人命,今逃亡於涿郡,販棗為生,今有緣遇到大哥和三弟,乃吾之幸也”。

劉備又問張飛,三弟,你呢?哪裡人?家裡幹啥的?

張飛大嗓門地回答道:“吾乃本地人,家裡有百畝良田,以屠豬為生,沒事就在桃花園練練武功”。

關羽,張飛異口同聲地問劉備,大哥,你是哪裡人?幹什麼的?

劉備溼潤著眼睛,仰天而嘆,道:“吾乃漢室宗親,中山靖王之後,現居涿郡,沒事時,我就編點草蓆,拿到市場販賣換點生活補貼。今朝廷奸臣當道,作為漢室宗親,有心報銷朝廷,卻無門路,可恨!可恨!”。說完,用袖子摸了摸眼睛。

一段對話後,大家明白了各自的身份,張飛愉快地把自己的家產全部作為啟動資金貢獻出來了,從此走上了征戰四方的路。

所以,說劉備是一窮二白,是沒有道理的,雖然家道中落,鳳凰沒毛,依然是鳳凰,人家可是正宗的皇親國戚。

關羽,張飛死心塌地的追隨劉備,主要是結拜兄弟,古人都特別注重這種文化,同時,蜀漢政權的建立,是他們三個人的共同努力的結果,雖然名義上劉備是蜀漢皇帝或蜀漢政權的一把手,但關羽,張飛的權限也僅次於劉備了,在任何的場合,張飛從來沒減輕嗓門,關羽也從來都眯縫著眼睛看人,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除了劉備敢慫張飛和關羽,也沒有第二個人了,這也恰恰證明了張飛,關羽在蜀漢政權的地位,所以,與其說是死心塌地追隨劉備,不如說是他們一起守護勝利的果實。

我是梁一雜說,如果您有更好的觀點,請留言下方,謝謝!





梁一雜說


關羽待士兵非常親切,張飛愛敬君子,不過對小人從來不客氣。關羽性格陽剛,張飛性格暴躁。也就是說,關羽和張飛的性格並不完美。但是就這樣性格不太完美的兩個人卻誓死跟著劉備,首先兄弟情誼當然是一個不可缺少的決定因素,但這顯然還不夠,關羽和張飛是劉備新自封的,絕對是有實力的,他們性格剛強,為人都很仗義,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關羽和張飛為何這樣死心塌地的追隨劉備?

首先張飛跟隨劉備,我個人是可以理解的,首先,張飛、劉備都是涿郡人,然後,張飛比劉備小個五六歲,認劉備當大哥,所以也不足為奇,劉備在涿縣的時候,只有20歲,別看他平時賣草鞋,但實際上他更像一個人,那就是後來的古惑仔陳浩南,喜歡結交朋友,認識各種豪傑,在涿縣劉備人氣很高,街上的朋友,都想拜他做大哥,張飛應該更早的認識劉備,劉備收張飛做小弟很正常。這就像劉邦一樣,那些什麼蕭何,樊噲,夏侯嬰一樣,都是很熟悉了,所以推舉這個劉邦當老大,這是符合邏輯的。然而,關、張兩人不僅和劉備歲數差不多。

關羽是個外地人,最重要的是,關羽脾氣暴躁。特別是作為一方霸主,守衛荊州,他的性格在火爆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他看不起東吳的孫權,孫權派人找到關羽,想和關羽結為親家,可關羽將其罵走,孫權氣的大怒。關羽不允許求親也是正常的,但沒有必要罵人,江東的孫權好歹也是一方之主,和劉備屬於同一個級別的,現在,孫權自降身份,派人去提親,算是非常給關羽的面子了,可見當時關羽多麼的瞧不起孫權。關公是一個非常自負的人,但是對劉備非常的忠誠。唯一一次看到關羽生劉備的氣是因為著名的許田圍獵了。首先講述了曹操對天子的不敬。這時關公非常生氣,他拿起偃月刀就要殺曹操,劉備急忙攔住關公,其實劉備是害怕誤傷了天子,於是阻止了關羽。

在關羽的傳記中,劉備和曹公一起打獵,打獵時,關羽勸說劉備殺掉曹公,但是被拒絕了,後來,當陽慘敗,漂流在江水裡面,羽怒曰:以前打獵的時候,你要是聽我的,今天就不會發生被困住的事情了。當小弟的都敢“怒曰”,由此可見,關羽一直認為,當年真的就應該用刀劈了曹操,因為他的憤怒是為了國家大事,而劉備也並沒有生氣,所以並沒有傷害他們兄弟之間的感情。關羽是個非常自負的人,自負的人一般都很要面子,可是這次為什麼連面子都不想了,就一定要跟著劉備?在我看來,價值觀應該是一個重要的原因。說到價值觀,很多人會笑。但我認為價值觀仍然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理由。每個人都有判斷是非的能力。貪官不知道自己是貪官嗎?腐敗官員認為他們是公正誠實的嗎?我不相信。然而,正確的事情往往被單獨留下,很少有人喜歡做錯誤的事情。相反,有很多人急於做錯誤的事情,這涉及到價值觀的問題。如你所知,孔子最喜歡顏回。顏回號稱復聖。

《論語》說:“只需一口飯和一口水,再加上一個簡陋的屋子,像這種痛苦平常人是忍受不了的,不過勤奮好學的習慣還是不會改,這種精神是非常的高尚!”顏回真的可以說是安貧樂道,對每個人來說都應該效仿,但是,從古至今,,有誰會喜歡這種生活方式,尤其是現在,如果你強迫每個人都學習顏回,估計會有無數人會發瘋,這是正確的事情,通常沒有人喜歡這樣做。關羽的性格不是很完美,不像諸葛亮的智商和情商都很高,但是,兩個人骨子裡是一樣的,都是想匡扶漢業,雖然這個想法,在當時,已經屬於異想天開,但關羽仍然是其中之一。由於資料有限,還不清楚關羽為什麼要殺曹操。但關羽對曹操的不滿是不可否認的。然而,關羽和曹操並沒有深仇大恨,不可能因為貂蟬而動了殺人的念想吧!那最後剩下的一個原因,就是和劉備在許昌的時候,見曹操欺負天子,於是,生下了殺曹操的念想。由於觀念和立場的不同,曹魏陣營的氣氛雖然很好,關羽、徐晃、張遼他們都是同鄉,私下的關係也很好,關羽、徐晃、張遼三人互稱兄弟,曹操當時對關羽非常熱情,想盡辦法讓關羽留在曹魏的營地。

然而,關羽最終還是選擇了離開,在關羽的心目中,他有一套完整的價值觀。簡而言之,關羽有他自己的理想,但曹操、徐晃、張遼等人無法幫助他實現理想,他只好選擇離開。誰能幫助他實現他的夢想?只有劉備。事實上,想要恢復漢朝的話, 像益州的劉璋,荊州的劉表,都是漢室宗親,在劉備最貧困的時候,劉璋已經是一方的諸侯,劉表已經不僅是諸侯了,而且在中原也有較高的聲譽。但是關羽為什麼認為劉備是最好的主公呢?在關羽的傳記中,曹操非常欣賞關羽,但他也看到關羽的投降是假的,並沒有長久待下去的打算。於是,他派張遼拜訪關羽,因為張遼和關羽是老鄉,想用感情打動關羽,最後,關羽還是拒絕,說:“我知道曹公待我很好,但是劉備對我也是非常的好,我發誓要和他一起死,不可違背”。那麼,劉備將軍對關羽到底有多好,讓關羽這樣誓死追從劉備?首先,從價值觀的角度來看,關羽和劉備的價值觀完全相同。

這些價值觀具體點指的是什麼? 《出師表》裡說得很清楚,剷除奸惡,匡扶漢室,還於京都。在黃巾起義之後,漢朝其實已經算是名存實亡了,當地有權勢的貴族都各自擁立自己認為有能力的官員,認為他們有能力爭奪中原。此時,是讓漢朝滅亡,建立新政權,還是讓漢朝復興,延續劉氏家族,已成為有識之士的選擇題。要當保皇派還是反叛者?很明顯,許多人本來是要打算當保皇派的,比如曹操。當時,王芬,許攸、周旌等人都想除掉靈帝。他們拉著曹操一起參與,曹操卻不同意:如果廢除皇帝自己做的話,天下將會更亂。曹操並沒有答應王芬的邀請,曹操後來變了主意,軟禁了皇帝,成為了造反派,但他卻遲遲得不敢稱帝,這應該成為他的心癮,他想成為一個皇帝,但是從來都沒敢稱帝。此外,從保皇派到地方軍閥,還有如袁紹,袁術,公孫瓚,劉表,劉璋等等等等。最開始公孫贊和劉備是親密的朋友。他們都是盧植的門生,這個盧植可不簡單,當時劉備和曹操還有袁紹都是愣頭青的時候,盧植就和皇甫嵩擔任起了剿滅黃巾軍的重任。

正是因為這兩個人,漢朝才得以成功鎮壓黃巾起義並生存下來。劉備跟著盧植學習的時候,有一次叫公孫贊,其實是他的大哥,然而,劉備很快發現公孫瓚並不是一個能幫助國家的人才。於是,他離開公孫瓚,投奔陶謙了。劉備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我認為辛棄疾概括的很合適,劉備長得也是非常帥氣的。有人說三國演義讓曹操寫成一個很壞的人。事實上,史籍上的曹操和歷史上的曹操其實非常接近,但劉備卻被羅貫中先生徹底削弱了。現在,當提到了劉備,很多人會想到一個流行語:劉備的江山是用眼淚流出來的,事實上,在歷史上,劉備不擅長哭泣,但也有哭泣,有兩個時期,一個是龐統的射箭,不幸去世後,主哀嘆,痛哭流涕;另一種法正過世,先主為之流涕者累日,哭了好幾天。在歷史上,劉備和光武帝劉秀有些相似,會親自到前線去,敢作敢當,他年輕的時候在平原的偶然遇到賊,劉備卻受傷倒地,陽死躲過一劫,後來用鞭子痛打督郵。後來又和毌丘毅打鬥,隨後又找到了公孫瓚,領平原相,過了沒多久又去支持了陶謙。

這些都是劉備早期的鬥爭歷史,關羽和張飛都是親眼所見。可以這麼說,劉備和劉秀有些相似,劉秀開始,騎牛在戰場上,最重要的昆陽之戰劉秀身先士卒,並且以少勝多,這是一個沒有長江,黃河這樣有危險的戰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都不能相比。我一直認為一個合格的領導者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則。正如孔子所說,更高的層次是,如果自己不身先士卒,別人就更不會聽從他的命令。關羽受到了劉備的厚恩,我猜,第一種可能就是關羽曾經無論如何也要去涿郡,當時,應該是有重大事件, 有些像望門投止的張儉,和劉備毫不猶豫地幫助關羽,度過危險,因此,關羽是感恩。後來,劉備開始起義,劉備、關羽、張飛睡在同一張床上,如果他們是兄弟,關羽心裡深深地被打動。要知道,不是什麼人都可以隨便和劉皇叔睡在一張床上的,其實不光關羽、張飛有這個資格,還有一位也有這個資格,他的名字叫趙子龍。

說了這麼多,關羽張飛為什麼鐵石心腸一定要跟著劉備。張飛這樣做的原因可能是他從小就認識村裡的人。一是劉備在縣裡有很高的聲譽,當然,張飛也在其中。而關羽的話,是因為他有著和劉備相同的價值觀和復興漢朝的夢想。第二個原因是劉備曾經有恩於關羽,關羽是燕趙之人。那時候,燕昭王建立黃金臺的時候延攬英雄,劇辛樂毅感恩分,忠心耿耿,關羽非常向往這樣。第三,劉備是漢代一張的王牌。四是劉備的人格魅力,也使關羽屈服。因此,關羽和張飛常常在的濃濃的人群中坐著、站著,每天保護著主公,從來不怕危險。因此,關羽和張飛在歷史上奠定了自己的勇猛和忠義的地位。





緬懷未逝的青春


關羽、張飛願意死心塌地跟著一窮二白的劉備,這恰恰是他們二人忠義的表現。

戰國初年,韓趙魏三家一起滅了智伯,有刺客豫讓,為了報答智伯的知遇之恩,用漆塗身,吞炭使啞,謀刺趙襄子未遂,臨死時,求得趙襄子衣服,拔劍三斬其衣,以示覆仇,然後伏劍自殺,留下了“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的歷史典故。

臨死前,趙襄子問豫讓:你之前投靠過範氏,範氏被智伯滅亡的時候,你沒有為範氏報仇,而是忍辱偷生,投靠了智氏;現在智氏滅亡了,你怎麼沒想著投靠趙氏,而一心想著為智氏報仇呢?

豫讓說:君臣之間交往,有情義的才合得來。如果君主對待臣屬像手足一樣,那麼做臣子的就會把君主當作腹心一樣回報。如果君主對待臣子像牛馬一樣,那麼臣子對待君主就會像路人一樣。當初,範氏以眾人的態度對待我,我自然以眾人的態度回報他;等我到了智伯那,智伯對我推衣解食,用國士的態度來對待我,我當然也要用國士的態度回報他了。這怎麼能相同看待呢?

當初,劉備和關羽、張飛相知相遇於微弱的時候,劉備對待關、張二人,是吃則同桌,寢則同床,以兄弟般對待他們。自然,關羽、張飛他們就以兄長般伺奉劉備,在人多的時候,兩個人始終站立侍奉在劉備身邊,陪著劉備四處流浪,一起共對艱難險阻,哪怕劉備一窮二白,他們也從不曾背叛離開過劉備。

其實,英雄也好,名將也罷,最怕的,就是沒有得到賞識自己的人,就像豫讓說的:“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天下的明主,在選擇英才,天下的英才,也在選擇明主。

所以,鄧禹覺得劉秀是懂得自己的,所以孤身一人,仗策渡河,千里迢迢去尋找在河北落難,連飯吃了上頓就愁下頓的劉秀;荀彧、郭嘉願意逃離袁紹,投奔身處四戰之地,實力相對弱小的曹操;房玄齡碰到了李世民,感激李世民的知遇之恩,就“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無不為”。

真正有遠見的智者,他們看的是長遠的人生,而不是一時的一窮二白;真正有忠義之心的英雄,他們看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知遇之恩,人投我與木桃,我報之以瓊瑤,並且用一生一世的行動來報答。


文士野


良臣擇主而事,關羽、張飛是跟隨劉備在涿州起兵的老臣,也一直跟著劉備。如果沒有劉備,關羽、張飛不可能有那麼大的名氣。實際歷史上,在張飛大勝張頜,關羽北伐以前,兩個人的名氣都很小。只不過因為劉備投奔曹操以後,曹操對關張比較瞭解,所以才對關羽很佩服,想招降關羽。而關羽離開以後,曹操並沒有派人追擊、攔截,歷史上,關羽也並不需要過五關斬六將。

所以說,這件事,首先要讚揚關張的忠誠,再來,如果二人不跟隨劉備,或者劉備一戰敗,二人就離劉備而去,絕對不會有後來的成就。我們可以看出,曹操除了諸曹諸夏侯以外,典韋許褚是貼身侍衛,都較早的跟隨了曹操。五子良將加上李典,有三個是曹操的絕對親信。只有張遼、徐晃、張頜投奔曹操較晚。關羽叫徐晃大兄,可見資歷比徐晃差很多。張遼有獨當一面的能力,也是曹魏集團唯一一個異性藩鎮。而張頜後來僅僅是夏侯淵的手下,可見地位之低。所以關張投奔曹操,未必站得住腳。而孫權集團,武將似乎只有甘寧是投降而來。如果跟隨碌碌之輩,還不如跟著劉備。



歷史的真相l


這個怎麼說呢,那隻能粗俗點來講,就是王八看綠豆——對眼了。

人生在世,哪有那麼的問題都能找出答案呢。相信你如果在人生中遇到貴人,你也解釋不清楚為什麼就會那麼相信他呢?

關羽和張飛在沒有遇到劉備的時候,關羽只是個看家護院的,張飛只是個殺豬賣肉的。可是當他們遇到織蓆販履的劉備,就看上眼了。

他們不知道為什麼會相信這個人能帶領他們闖天下,能成為他們的大哥。

可能是一時興起,桃園三結義,歃血為盟,不求同生但願同死。但是義氣這個東西對於關張來說,那就是骨髓。

一旦許下諾言,那就得拼命實現。誰能知道他們曾經有沒有一點後悔的心思呢?

從三人成隊,到擁有自己的事業部,再到成立自己的公司,最後整合自己的集團。

就算剛開始關羽和張飛有過後悔,但是一起打拼,並且有些成就,反而讓他們的感情更加堅固。

創業團隊不都是如此嗎?

既然不知道將來的結果,不如就一門心思的跟著劉備,努力奮鬥,萬一成功了呢?不成功不還有成仁嗎?

這是筆者對於關羽和張飛能夠死心塌地的跟著一窮二白的劉備的心理推測。

不知道讀者有什麼不一樣的看法呢?歡迎評論關注一起分享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