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性格有很多,其中一种叫做回避型依恋人格,你们怎么看待这种性格的(我感觉我就是)?

刘军


最近网上兴起一个热门词汇,叫回避型依恋人格。通俗解释一下,有这种回避型依恋人格的人通常对一个人产生好感后,一旦发现ta回馈给自己相同的感情,就会开始冷淡,逃避甚至是讨厌这种感情。发现ta知难而退后又开始陷入后悔和自责中。他们往往渴望着温暖,却又不自觉抗拒。一直活在昏暗的世界,却又想要追求光明。

一般有这种倾向的人,最大的问题就是自卑。他们对自我价值的认识不足,过低的评价自己,容易敏感,焦虑,不自信。家庭问题也可能是造成他们性格缺陷的原因,在家庭里得不到应有的亲情好关爱,让他们倍加渴望得到温暖,却对他人的靠近恐惧,焦虑。在追求温暖的过程中不断给予自己消极的心理暗示,认为自己很卑微,不配站到ta的身旁。

小语之前在soul中发起了一个小话题,叫做你认为回避型依恋人格是渣吗。很多人告诉我说那就是渣,无须解释。撩到别人确不负责任想要离开,典型的欺骗别人的感情。有的人认为,知道有问题的话,积极去克服它就好了,要么孤独终老,要么伤害彼此。也有一些人存在着这种回避人格,他们告诉我自己对另一半度过了热恋期后变得冷淡,疏离,怕自己给不起恋人想要的,甚至想到过冷处理分手。也有不敢回应,怕伤害彼此因此拒绝恋爱的人。

抗拒行为是他们下意识的逃避,刻在骨子里的自卑也许难以克服,但要努力尝试敞开心怀去接纳ta,找到自己能够全身心信任的那个人。但是请不要打着回避型人格的旗子去恶意欺骗他人的感情。




壹毒心理学


回避依恋型人格也称“矛盾型人格”,源于出生以后正常的需求没有得到及时适合的回应。这种情况下,没有建立好有效的安全的关系模式。

从婴儿到三岁期间,凭着自己从外界的回应中建立生存的本能模式。这期间没有足够的知识来理解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发生、有什么问题。。。只是不断建立各种条件反射一样的经验体系。

因为人类出生是无法自己生存的,而且是所有动物里成长期最长的。因此,一出生必须依赖抚养人。这是一种身体、心理都必须的依赖关系。

正常情况下,我们的生存需求会被抚养人合理地满足,我们发出本能的哭笑叫嚷等与外界沟通,这种模糊的求助需要抚养人正常的解读,然后给予适合的回应并满足我们。我们因此对这个世界会充满信任、感到安全。

但当我们的需求没有得到及时的回应,或者回应不准确的时候,我们会感到难受,这种难受会被大脑记录下来,铭记一生,还在长大后影响我们一生,而且我们还不清楚这感受究竟什么。

回避型依赖的孩子,从小就是得不到抚养人的及时回应,被忽视的次数太多了之后,就不再对抚养人及时发出自己的需求信号。但是他们还是依赖抚养人才能活下来,能活下来说明抚养人也尽到抚养责任,但是由于没有及时而准确的回应孩子的求助信号,就没有建立好安全型的依恋关系。

曾经有学者研究发现,让很小的孩子去陌生的场所,而抚养人离开的话,安全型的孩子哭闹一下就过去了,很快就调整好自己,并尝试在新环境中安置好自己了。一旦抚养人回来,就欢天喜地地扑过去了。

焦虑-反抗型的孩子会一直大吵大闹,直到抚养人回来。他们的生理指标一直都很高,心率血压等都发生着剧烈的波动。一旦抚养人回来,他们不但不开心,还会更厉害的哭闹,甚至打抚养人。

焦虑-回避型就是回避型依赖人格的孩子,看到抚养人离开,表面上没有波动,一直到抚养人回来也没有什么变化。但是监测数据显示,他们在抚养人离开后生理反应和反抗型孩子一样的激烈,但是他们压抑了这种感受。这样的孩子更容易被忽视他们的痛苦,他们也不会主动求助。长大了容易压抑和罹患身心疾病。

但是,性格虽然不容易改变,但是不代表不可以优化。气质类型是固定的,可是情绪情感是受认知影响的,甚至现代生物学家已经观察到DNA的表达也是受信念影响的。

我们可以经过学习,调整认知然后把自己的不安全的依赖关系改变成安全模式,这在现在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了。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时代过去了。

试想飞行员一开始训练的时候,都是晕的一塌糊涂,吐的胃都要出来了。但是随着训练的延续,大脑慢慢重新塑造了神经链接,然后做出了适应性的新模式。

这说明大脑是可塑的,从小被不适当的抚养模式训练的不适合的依恋关系模式,也可以重新被解构,然后重新建立起更适合安全模式。




心理医生曲建英


我们所了解的在人际互动中的“回避行为”,通常始于婴儿或儿童期,伴随着害羞、隔离和对陌生人和新环境的害怕。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种表现往往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而作为对比,发展出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个体,可能会在青少年时期及成年早期,与新的人的社交关系变得尤其重要的时候,变得愈加害羞和回避。当然在成年之后,每个人对社会活动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偶尔的、轻微的或针对特定场合的回避倾向是普遍和正常的。


那么,什么是「回避型人格障碍」呢?

在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编著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简称为DSM-5)一书中,将回避型人格障碍定为一种社交抑制、自我感觉能力不足和对负性评价极其敏感的心理行为模式。

尽管儿童期的害羞是回避型人格障碍常见的前奏,但是要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回避型人格障碍,需要更多的诊断标准。DSM-5对此的诊断标准和诊断特征可以总结如下,个体表现为下列症状的4项或更多:

1.因为害怕批评、否定或排斥而回避涉及人际接触较多的职业活动。

2.不愿与人打交道,不愿结交新朋友,除非确定能被喜欢并被不加批评地接受。

3.人际间的亲密对他们来说通常是困难的:尽管在确认了无批评的接纳时,这些个体能够建立亲密关系,但仍会因为害羞或害怕暴露、被嘲弄和被羞辱,而在亲密关系中表现拘谨,难以论及自身。

4.由于他们具有在社交场合被批评或被拒绝的先占观念,他们可能对发现这些反应的阈值特别低。即使他人表现出的不赞同或批评程度极其轻微,也会让他们感到非常受伤。而对于提示讽刺或嘲笑的线索,这些个体会有强烈的反应。因为他们预期无论说什么,别人都会认为是错的,所以他们倾向于什么也不说,

5.因为个体感觉能力不足和低自尊,在新的人际关系情况下显得拘谨。

6.认为自己在社交方面笨拙,缺乏个人吸引力或低人一等。尤其在与陌生人的交往场合,他们对自身社交能力和个人魅力的怀疑和顾虑表现得格外明显。

7.也正是因为以上原因,该个体因为可能令人困窘,非常不情愿冒个人风险或参加任何新的活动。他们很容易夸大一般情况下的潜在威胁,对确定性和安全性的过高需求也可能导致其生活习惯的限制。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文化和族裔的人群认为哪种程度的不自信和回避是合适的,可能存在差异。在诊断中需要考虑个体文化差异,也需要判断其回避行为是否是因迁徙所带来的文化适应问题而导致的结果。


生活来点心理学


回避型依恋是不安全依恋模式中的一个类型,来自于约翰 鲍比( john bowlby)的依恋理论。约翰 鲍尔比创立了依恋学说,并由玛丽 安斯沃斯(mary anisworth)进一步研究发展。\r依恋理论认为:依恋才是人类发展的核心。依恋是人类进化的需要,我们总是通过接近更强壮和更智慧的他人来寻求安全感。

依恋和进食、繁殖一样,是被生物学上的生存所驱使而必须做的事情——并且它对我们行为举止的塑造不仅在婴儿期,而是贯穿着我们一生。

依恋模式的形成始于婴儿期间的6-18月内,而且是今后一生交往的原型。尽管如此,但我们以后还是可以改变的。如果我们在幼年涉及的关系有问题,那么我们后来经历的关系可以提供第二次机会。

玛丽 安斯沃斯用一生来验证他的理论。通过陌生人情景试验,她发现了可以将依恋进行分类:安全型依恋和不安全型依恋。其中不安全型中包括回避型、矛盾焦虑型以及混合型。

回避型不安全依恋的主要特点是:回避依恋对象,缺乏交流,很少表现出分离焦虑,而是表现出一种情绪紧张时不合时宜的安定。

在实验中,妈妈离开,婴儿并不表示悲伤,妈妈回来,也没有明显的行为反应,但是生理的指标不一样,肾上腺皮质激素浓度和心跳速度和安全型一样,婴儿只是在掩盖自己的要求,克制心里的波动。

回避型依恋在关系中看起来比较冷漠,情绪反应也总是波澜不惊,对于工作和学习非常投入,但内心其实充满期待和需求,渴望别人的肯定和靠近。但是如果真的靠近,又会表现出拒绝和隔离。

不安全型依恋在安全型依恋的关系中可以得到模式的改变,通过培养自我的心智化模式也可以更好地完善自己,另外,在给自己界定何种类型时要警惕把它们抽象化和当做人格特点来对待。

依恋学说只是表现了可能的关系状况,而人们在与他人建立关系时所出现的关系状况可能会有很大差异。



分享到:


相關文章: